新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化学课堂德育渗透教学素材的选择
2023-06-06赵和妹
赵和妹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阐明我国高考评价内容为“一核四层四翼”,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在高中化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所能采取的方法有很多,但都要应用到素材,哪些素材会成为我们选择的对象呢?下面,我就新高考评价体系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德育渗透教学素材的选择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化学课堂德育渗透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化学的理论结构、编写方式、呈现方式有很大的变化,目的是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但随着社会对新型复合人才的需要,高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备考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将化学知识讲透,让学生快速掌握解题方法,取得高分,是第一要务,而用来进行德育渗透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但德育作为高考评价的核心功能,又岂能轻视。再加上学生在备考的重重压力下,极易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而此时帮助学生重建信心,重拾学习的动力,德育的力量就非常重要。此外,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怀等都需要德育去塑造,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高中化学课堂德育渗透教学素材的选择
(一)利用化学发展史中的人文资源,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化学,在化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门捷列夫创建第一个元素周期表,开创人们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新纪元;如玻尔提出用量子化理论解释氢原子结构和光谱,帮助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如鲍林创立杂化轨道理论,帮助人们了解化学键;如凯库勒发现苯的结构,帮助人们认识芳香族化合物。在化学教学相应的节点,适当穿插这些杰出科学家的事迹,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愿意为科学献身的热情,对于学生崇高人格的塑造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借助化学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比如氧化和还原、正反应和逆反应、中和反应与盐的水解反应、原子中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等,总是同时存在又相互对立。这说明矛盾的对立是绝对的,但统一是相对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观还阐明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认为量变可以引起质变,量变是条件,质变是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高中化学存在很多的例子,比如聚合反应,单体与其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性质有巨大的不同;又如反应物的用量不同,产物不同,都能说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三)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材里设计了七十多个实验,有很多实验都会产生有毒有害物,如氯气的制备、铜与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氮的氧化物性质实验、甲烷的取代反应等。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先讲述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的处理,后再从绿色化学角度引导学生去改进相关实验。
(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如在学习乙醇时,介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烧酒法;在学习金属的冶炼时,介绍葛洪的《抱朴子》中记载的炼丹法;在学习氮及其化合物时,介绍《本草经集注》中记载的硝石;在学习石油的炼制时,介绍《汉书》中记载的洧水。这些都是化学高考中常考的内容,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既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达到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育人的目的。
(五)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如在学习原电池时,组织学生进行化学电源种类探究;在学习基本营养物质时,组织学生进行中国人膳食结构探究;在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时,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周边酸雨情况调查;在学习钠盐时,组织学生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等。学生在分组调查、收集资料、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形成报告的过程中,分工合作,团结协助,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六)了解中国化学家的奋斗历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如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信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也能做到,经历千辛万苦,研究出联合制碱法,使制碱法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又如张青莲,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主持测定了多种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使我国在此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将他们渗透到化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以提升,爱国精神也得到培育。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