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文化建设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上的实践应用
2023-06-06孙瑞臻
孙瑞臻
一、善文化提出的现实背景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以农村人和打工人的子女为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学生的前途乃至社会的进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背景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庭溺爱孩子,而且这些孩子在家都是全家人的掌中宝,无论做什么都是家中的“VIP”,事事以他为先,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这样的家庭背景导致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吃苦,比较自我,经受不了挫折。其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很多家庭父母离异等原因造成单亲家庭比较多,这样不健全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叛逆心很重,父母不注重引导,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发生家庭暴力,这让孩子本来就不健全的心灵更加扭曲。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直至影响学生成长。由于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社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一些人不学无术,聚众赌博甚至以身试法,学生受这些人的影响,也会在学校拉帮结派以不学无术聚众闹事为荣。在这些人的影响下,学生无心念书,有些学生过早成熟,早恋现象非常严重。
3.信息时代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所营造的传媒环境下信息爆炸所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激荡,既广泛深刻地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也折射出新的思想冲突、道德问题和社会心理危机。特别是在00后出生的中学生一代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面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如暴力攻击、性犯罪等危险行为,缺乏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中学生,不可避免地引发他们社会化适应过程中人际交往的心理冲突与困感、暴力冲动等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践行的困境。
针对当今社会转型期,以往的学校德育缺少活力和感染力,教师对学生教育无从着手,社会对知识的过度追求和对育人工作的漠视,信息媒体的开放诱发了学生网瘾、网恋等一系列新的问题,传统僵化的德育方式已对当今学生的思想失去了足够的引导和影响力,老师的说教和学校僵化的规训已经不能走进学生心中。因此,更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认真探求和挖掘德育工作新的着力点,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根据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引入向善的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这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為此我校开展了建设善文化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善文化的内在特性
“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儒家所谓“仁者爱人”; 佛家所谓“慈悲”;道家所谓“普度众生”等,都是对“善”这一价值观的诠释与践行。“善”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具有正面道德价值行为的总括。善文化就是以“善”为核心组成的文化体系,我们可以将当今社会语境下人们对“善”的理解及与“善”相关的文化现象都统称为善文化。
善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的不竭之源。随着学校内外情况的变化,学校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此情形下,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师生价值追求,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深入挖掘学校校训中“至善”精神要旨,构建学校“至善”文化体系,把善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助力学校和谐发展。向善校园文化是一种情怀,一种生活,是一个不断建设、更新、提高的整体工程,是特色办学的体现。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善文化育人氛围,提升办学品位和教学质量,我校成立了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原则和实施方案。
1.战略性
善文化建设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时代精神,突出体现尚善统一的整体功能。制度文化作为善文化的内在机制,是规范师生的行为,建立向善校风,保证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制度建设采取“从大众来、到大众去”原则,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依托教代会,形成“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新局面。
2.向善性
根据学校环境和布局,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多年来我校加大经费投入,科学规划向善校园整体布局,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为突破口,创建了“广东省标准化学校”“广州市花园学校”,新建了特色鲜明、寓意深远的善文化墙,美化绿化了整个校园,学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美丽幽雅。(1)教学楼前后活动区,活动区位置及路两旁植树、种植花草,进行向善美化。(2)在教学楼前场地,设有孔子雕像和文化广场,各类宣传栏和科普栏琳琅满目。(3)校门外侧设立荣誉牌匾栏,教学楼门顶设电子宣传屏幕,进门大厅墙、柱书写教风、学风等内容。走廊悬挂学生作品、名人头像、向善格言。(4)班级环境有“三表三栏”。“学习园地”由班主任负责个性化设计。教室内不设卫生角,自主保管垃圾。(5)场室文化建设:根据各室工作职能,确立相应标语及规章制度。办公室主墙面张贴向善特色教师,彰显善文化。(6)厕所文化建设的环境标准是一年四季如春,洁净如洗。
3.特色性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为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1)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每周班会制度,认真做好节庆向善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2)利用广播站,优化音响系统,设音乐铃声,课间温馨提示,主持人轮值等。(3)特色大课间活动。安全演练、消防演练、逃生演练、文明礼仪等活动,构建至善校园。(4)积极开展各项评选活动,激励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精神。(5)营造“书香校园”的善氛围。发挥纸质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向善读书。(6)围绕“科研兴教、至善立校”,要求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一个向善故事、一份向善设计、一节向善课例、一篇向善反思、一本向善记录、一套向善材料。
4.发展性
善文化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内容丰富,体现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和办學特色。广泛倡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事无小事,处处是楷模”等传统文化,让师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校还创设了三大向善主题班会:向善养成 (诚信、责任、友谊、自信、成功等板块);向善感恩 (感谢老师、感谢父母、关爱亲人和朋友等板块);向善心理(做生活的强者、如何对待失败、走向善之路由别人去说吧等板块)。
三、善文化的内涵及构建路径
最后,通过多年的建设,我校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善文化体系:
1.“善文化”内涵凝练的建设。“善”首先由老子提出,墨子、孟子传承扩充并实践。古今中华大地无不体现着“善”举,折射出“善文化”的万丈光芒,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学校围绕善文化这一核心,确立了“至善至博”的办学理念和“教人为善,授人以渔”的教风。激励学生主动探究事物的真理,区别假恶丑和真善美。
2.初中生道德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的研究。学生主要德育问题:(1)价值观念错位;(2)法制宣传不到位导致违纪现象增多;(3)网络的负面影响;(4)独生子女造现象造成的自私自利自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1)学校教育导向偏差;(2)德育脱离学生实际;(3)教师的人才观偏颇导致教育不当;(4)心理咨询严重匮乏;(5)社会的功利主义、等价交换被错误地应用到了道德领域;(4)大众传媒中不健康内容的误导;(5)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6)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缺少亲情教育。
3.以“善文化”建设提升初中生道德素养的策略建设。循循善诱,构建至善课堂,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师徒互助、以练促教”的课堂教学改革。系统开发善文化校本教材,分为“尚善”篇、“仿善”篇、“行善”篇、“擅善”篇。每个章节都安排“我的乐园”“我的想法”“我的行动”“我的反思”“他的评价”等五个部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4.构建了学校“善文化”实践体系。(1)“至善”师资建设;(2)“至善”环境建设;(3)“至善”课程开发;(4)“至善”课堂构建。
我校开发和形成的“善”文化体系,初步培育出学校德育特色,增强了学校办学的软实力和正能量,通过对“善”的多元化阐释和课程融入,解决了以善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存在的棘手问题。总之,校园善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需要反思和思考的地方较多,相信经过学校通力合作,我校未来的善文化教育将更加辉煌。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