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学共同体构建
2023-06-05高尚荣
高尚荣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0048)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分层教学、项目教学、顶岗实习、基地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的同时,使教育教学呈现分散化、阶段化的趋势。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科学,其与教育的结合,能够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引入人工智能,能够弥补职教短板,构建教育教学共同体,优化高职教育生态,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职院校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
(一)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职院校智慧教育
高职院校有不同的招生方式、管理方法和培养模式,对于不同学生,需要运用多种有针对性的方法。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学情数据分析,深化家校联动,以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开辟“一生一空间”的教育平台,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规划,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搭建网络交流平台,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班级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不足的问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职能与实施形态[1]。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推动智慧校园建设,突出学科情境和教育要求,实现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有效对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习企业、用人部门、合作单位、家长等共享学生教育空间,使育人更能体现社会化、职业化的类型特征。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职院校家校共育
家校合作、家校共育是高职教育工作的必要选择和重要抓手。引入家庭教育,对于稳定高职学生情绪、明确学生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积极意义。我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要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2]。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两微一端”等平台加强家校沟通,完善家校共育工作机制,提升合作育人成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提出:“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站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利益”的角度,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强化协同育人功能,建立教育信息传递与共享机制,让家长、实习单位等利益相关方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调整教育管理策略。开发家校共育智能管理模块,深入分析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地推送科学的教育思路和方式,弥补家庭教育及家校沟通中的不足,为学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职家校教育共同体
高职家校教育共同体是家校协同育人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在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方面已进行重要探索,这对于建立家校教育共同体有重要启示。要建立教育共同体,各参与者应基于共同利益,具有共同的信念、价值观、目标和兴趣,形成相互聚合、深度关联的教育群体。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深化家校沟通,坚定家长的职业教育信念,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投身职业教育,成长为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在线家访、召开网上家长会等方式,为家长传达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提升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进而配合学校推动学生的职业成长。有了家长的帮助,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教育期待与职业生涯规划设想,进而制订有针对性的育人方案,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家庭与学生的“多赢”。高职院校应积极搭建家校互联互通平台,构建家校共育网络空间,有效利用家长的育人资源,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凸显职业教育合作育人特色。借助育人共同体开展教情、学情与发展状况指标分析,在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更加直接的双向育人通道,形成高职育人新合力。高职院校可以搭建实景式平台,让学生和家长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以消除学生的孤独感,为学生求学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构建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合作育人新生态。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职师生教学共同体的构建
(一)基于人工智能提升高职教师施教能力
基于人工智能提升高职教师施教能力,是打造高水平“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的新途径。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助推教师教育改革、助推教育教学创新”,具体到教师施教能力方面,要“积极推动教师利用智能助手和情境化学习资源等优质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提高教师工作效能”[3]。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教师利用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执行教学任务。在组织教学与课堂管理中,教师借助在线签到、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上课签到、点名与提问,不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人员管理工作,有效避免代签、代答现象,还能分析出勤率及其变化,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员出勤变化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调用投影、文献资料等资源,创建“虚实结合、理实一体、信息富集、立体生动”的教学场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阅读、练习、辅导等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为学生推荐拓展资源,帮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优化学生的知识图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分析教学成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高职院校可以设置无人监考考场,在减轻教师监考负担的同时,促进学生诚信考试;学校可以开展机器阅卷,统一评分标准,迅速给出成绩,并对错题难题作答情况进行统计,以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日常表现、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情况,快速生成综合成绩,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赋予高职教师更强的教学自主性和育人自信心,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二)基于人工智能提升高职学生学习能力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有的学生倾向于浅阅读,满足于快餐化的知识,习惯借助搜索引擎查询答案,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去技术无能化’成为新问题。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教师可以设置闯关式、过程性学习环节,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律品质;可以为学生创造虚拟实训、仿真操作等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避免填鸭式的死记硬背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教师可以借助辅助学习机、云平台、资源库等,营造智慧化学习环境。在知识处理方面,用思维导图、知识图谱等系统梳理知识点,嵌入背景知识体系,构建立体化的知识结构网络,破除“碎片化”弊端,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可以发挥人工智能的功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4];推动学习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借助生涯测评、能力测评、心理测评、专业测评、兴趣测评等测评系统,使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明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提升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能力,激发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职院校师生教学共同体
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教师的施教行为与学生的有效学习之间有了新的联动渠道,有效改变了传统教育存在的教师“单向度”灌输式教学、教与学相分离的状态,促使教与学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师生教学共同体。在教学共同体中,教师基于学情分析,借助人工智能平台制作个性化的教案、整合开发富媒体教学资源,智能化地分析教学成效,合理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活动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反思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记录、分析、挖掘、诊断等功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成效,并进行在线实时沟通,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在人工智能平台,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学习资源,学到更多知识,更好地掌握知识的精髓与要领;对于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既可以自己搜索答案,也可以连线教师获得直接指导。学生还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做到“干中学、做中学、学做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基于人工智能,师生之间能够实现知识传递、价值观塑造与情感交流,利于营造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互动共生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更高水平的教学相长。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职“一站式”学生社区共同体的构建
(一)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职学生虚拟社区共同体
虚拟社区是高职学生信息化生存的基本形态。高职学生集中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其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构建各类在线群组和网络空间,建立互动频繁、信息共享、平等交流的虚拟社区共同体,推动其生活空间从传统的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拓展,强化学生之间的“共同在场”感,这样能有效避免部分学生羞于当众讲话的尴尬,增强班级凝聚力。另外,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即时分析学生交流信息的内容,对不良信息或不适合公开的信息及时予以屏蔽,保持社区空间健康向上。高职学生在虚拟社区主要是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身份参与互动,基于跨时空、开放、共享的网络空间,在多元互动中分享心得,交流经验,寻求支持并获得帮助,共存共生,形成身份认同和感情共鸣,构建具有共同体意识与情感支撑的网络生态共同体。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教师和学生骨干能够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也可以鼓励优秀干部主动引导舆论、把握方向、聚集力量,以精准化、人性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纠正偏差,调整航向,了解自身学习的状况,明确肩负的使命和努力的方向,聚焦重点领域,进行有效学习[5]。可以拓展虚拟社区共同体的范围,让教育社区突破课堂与课后、校内与校外、本届与往届、个体与群体、实体与虚拟的界限,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更加广阔的学习生活“元宇宙”,获取虚拟社区内外力量的支持。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高职学生“场景式”社区共同体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区生活进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解决新问题的“场景化”阶段。场景原指影视制作中为了剧情需要而创作的特定场面与情景,后用以描述主体所处的特定位置、环境、趋向等特殊环境。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高职院校可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生活、就业与创业环境,促进人才、科技与资源富集化聚集,形成“场景式”社区共同体。科技部在《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智能教育要“构建虚实融合与跨平台支撑的智能教育基础环境”。高职院校在人工智能辅助下构建安全社区场景,开通人脸识别门禁、校园卡刷卡、管理员授权等系统,使社区能够根据需要精准识别人员归属,建立安全防护网。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配合做好健康检测、习惯感知、支付动态等大数据信息采集分析,明确学习与生活状态变化,适时做好基于支付额度的资助贫困和基于作息规律的健康指导等科学化管理决策,形成精准化的教育管理动态性、自适应性服务机制。通过设置一键咨询、一键防诈骗、一键呼叫、一键报警等便捷化管理服务,建立即时回应监管模式。通过推动学校各管理部门紧密协作,以物联网方式接入自助查询、智能腕表、计步器、多功能大屏信息推送等终端,帮助学生同步了解教育管理政策、教学管理信息及自身的学习生活状态,实现“键对键”的全方位管理与保障服务。拓展创新型社区建设,设置创新工作场所,为学生创建创新工作室、众创空间、创新联盟等组织提供服务,鼓励创新性活动,激发创新灵感,推出创新成果。“场景式”社区共同体能使高职学生产生群体归属感和沉浸式的体验效果,更好地实现学生、学校和管理者之间的同频共振,提高学生在社区共同体中学习生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一站式”社区共同体
高职院校虚拟社区与“场景式”管理模式的结合,促使“一站式”社区应运而生。《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1000所左右高校有效覆盖。”[6]教育部思政司印发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指南》进一步明确:要“在学生社区设置一定面积的公共物理空间,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满足学生学习、师生交流、生活服务、活动开展等需要”。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一站式”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形成特色模式。江苏省教育工委、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动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大学生社区能够突破时空界限,通过构建虚拟导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教育场景,形成“一站式”智能化食宿生活区、文体活动区、商业服务区、物流网点区等交互功能区,打造智慧化育人环境;通过师生共用社区网上业务大厅、“一人一空间”育人平台等,开辟长期化育人新空间;通过设置流动图书站、生涯规划室、模拟招聘点、心理辅导咨询室等场所,方便学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通过设置创新创业、科技服务等场所,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从而创设多学科专业学生协作共进的共同体,实现学生获益、教师提升、家长放心、学校发展的多方共赢。工信部等六部门在《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已将教育列为“围绕安全便捷智能社会建设打造重大场景”的重要领域,也为“一站式”社区教育共同体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有助于高职院校创建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社区,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同时推动高职学生依托“真正的”教育共同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