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路径
——以四川省为例
2023-06-05薛宗保
薛宗保
(中共达州市委党校 科研部,四川 达州 635099)
生态经济是适应生态系统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生态经济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有效节约农业资源、科学布局农业生产空间提供了契机。近年来,四川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壮大农业生态经济规模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23年一季度四川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40.1亿元,同比增长3.3%[2],多元化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农业转型升级赋能。与此同时,四川省在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目标、资源供给、环境保护以及技术涵育方面依然面临诸多困境。鉴于此,探讨乡村振兴宏观背景下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主要模式
(一)农业生态经济渐近式发展模式
农业生态经济渐近式发展模式是一种在长效机制作用下循序渐进地推动农业发展的方式,重点在于逐步推广技术与种植经验,强调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近年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安排农技人员向各地农民传授产业化农业生产技巧,同时积极培育新品种,通过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
例如,四川省立足油菜生产和消费大省的地位,开展油菜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项目,通过改良油菜作物基因,向全省32个具备完整产油产业链的示范县推广“天府油菜”品种,将农产品的技术改良与品牌打造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生态经济产业链,促进乡村振兴。经过近年来的技术推广,2022年四川省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250万亩,较2021年扩种180万亩以上,油菜籽总产量达到354.1万吨[3],推广种植面积与菜油产量连续20年增长,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二)农业生态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
农业生态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是依托区域农业生产资源,因地制宜地搭配生产多种农作物,强调地区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地形、光照等自然条件,据此对相关农作物进行高效组合,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生产效率。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多样化的地形地貌与三大气候类型分布为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提供了适宜的自然环境。近年来,四川省重点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混种模式,油料作物与中草药材等年产量巨大,并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条件辅以饲养业、水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生态经济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功能,在农业资源体量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连年增长。例如,成都双流区在屋顶上建设“生态农场”,发展“四态循环农业”,依靠科技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三)农业生态经济突破式发展模式
农业生态经济突破式发展模式是一种突出并集合地区优势资源,在生产端重点发力的发展模式。突破式发展需要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再利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集合内外部有利条件,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青山绿水与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川省的农业资源分布极具差异性。近年来,四川省根据地区农业生态情况,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引导农户采用秸秆增肥、轮作种植、喷洒无害农药等,缓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在此基础上,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利用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实现突破式发展。2020年,四川省眉山春橘、郫县豆瓣等30个品牌入选“2020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安岳柠檬、通江银耳等11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以地理标志产品为纽带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实现了突破。2021、2022年四川省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榜的品牌数量蝉联榜首。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4 932.4亿元。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目标困境
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是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农业经济,提倡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4]。这虽然符合退耕还林还草的需要,但是不可避免地与有限的耕地资源产生冲突。充足的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四川省在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过程中,为了发展生态农业,积极组织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这很大程度上使得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减少。2014年四川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6.7万公顷,到2021年播种面积仅为635.8万公顷[5],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使得粮食安全面临的潜在风险增加。虽然粮食安全问题是全国性的,但是四川作为产粮大省,确保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是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当前,四川省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主要困境是所需的耕地播种面积不断减少与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形成冲突。
(二)资源困境
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强调资源集约效应,即主要保障优质水土资源的供给[6]。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除水土资源以外的农业生产要素不断下沉,使得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所需要的技术、资本要素及人力资源逐渐向农村倾斜。四川省有着“天府之国”的称号,但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拓展,部分地区耕地资源枯竭以及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日渐严重。由于治理环境污染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之前涌入农村生态经济产业的技术、资本及人力要素纷纷逃离那些环境被污染的地方,转投到农业生产环境较好的地区,而那些重度污染或农业产值较低的地区则渐渐被舍弃。虽然下沉的社会资源有了“用武之地”,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局部资源供给不均。例如,凉山州作为国家级贫困地区,虽然农业发展滞后,但农业资源保护良好,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资源集中度较高,而其他农业地区的资源集中程度则相对较低。
(三)环境困境
农业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产环境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近年来,四川省的化肥用量与施用强度超标、农用地膜“白色污染”严重、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突出。不合理地使用化肥使氮、磷元素流入土壤或水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用地膜乱丢乱弃,加重了农业土地资源污染的治理难度;最为严重的是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威胁到区域生物圈,直接降低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另外,家禽饲养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家禽粪污等有机肥利用率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当前,四川省要发展生态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资源与生产模式错位的问题以及农业发展中的污染问题。
(四)技术困境
技术支持是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四川省在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存在技术发展与农业生态推广偏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过程中将重心放在技术运用上,而对生产技术的负向作用认识不足。例如,大力推广转基因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满足了退耕还林方针下粮食增产的需要,但对转基因可能存在的毒性问题、过敏反应问题、营养问题以及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等,并未充分纳入农业生态经济技术推广的考虑范畴[7]。二是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并未考虑到技术加持下的同质化发展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依靠推广的技术发展生态经济。在乡村旅游概念提出后,各地并未结合实际开发各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而是将传统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相剥离,一味地盲目效仿,丧失了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特色,偏离了既定目标。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路径
(一)依托绿色发展理念,深化农业生态经济的持续性
针对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目标困境,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依托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农业生产中。将长期规划、区域推进与创新经营结合起来,通过促进农资流通、保障生态经济发展,为农业生态经济多元式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合理规划,提高全省农业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保障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不压缩耕地面积[8]。例如,可以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通过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来保障耕地面积红线,进而提高粮食产量,维护粮食安全。2022年,四川省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万公顷,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7万公顷[2],实现了绿色发展与农业发展的统一。二是深化农业生态经济的持续性。面对耕地紧张与生态涵养的冲突,四川省需要采用技术手段,既满足粮食产量增长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又可以最大化地将土地退耕还林,实现生态发展的目标。
(二)贯彻集约发展思想,强化水土资源治理的规划性
针对当前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困境,一是要注重控制统筹规模,在政府的政策指引与宏观调控下,引导社会资源向不同地区进行合理投入,尤其是针对农业资源重度污染地区,要加强治理,通过技术运用、资本引入及产业升级等方式,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二是要贯彻集约发展思想,推动农业生态经济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注重资源投入的均衡性,保证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本需要。例如,大力发展“天府油菜”作物,除了在耕种技术上进行有效推广,在作物种子、资本、人力、产业链建设等方面都要加强投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充分保障均衡发展,实现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的集约化发展。三是要加强水土资源治理的规划性,面对污染严重的农村地区,不断加大水土资源治理的力度,为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提供基本保障。一方面,加强农业用水供给的规划性,由粗放型灌溉转向集约式灌溉,节约水资源,确保农业灌溉用水;另一方面,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合理规划农用地、建筑用地与林地,保障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所需的耕地资源。
(三)落实生态发展举措,优化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性
针对当前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困境,需要从根源上创新农业生产模式。第一,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从工业反哺农业,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资料的生产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整治,避免超标产品流入市场,减少农业生产的污染。同时,农民是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主体,在落实生态发展举措中要坚持农业发展与农村建设相协调的原则,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教育使生态发展理念深入民心,避免超标产品流入农资市场,进而避免农业污染。第二,创新农业生产模式。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需要。对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化肥用量超标、农用地膜“白色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的治理,使用新型无害农药或有机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要创新当前的生产方式,积极探索“四态循环农业”,打造全方位的“循环生态农场”,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的创新性发展。
(四)坚持创新发展方向,细化农业生态技术的适用性
针对当前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技术困境,在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还要客观分析新技术带来的危害,全面评估新技术产生的效应。一方面,坚持创新发展方向。生态经济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创新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作物产量,压缩可耕地面积,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创新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可以发展循环农业。也就是说,除了依靠技术推广以外,利用循环农业带来的生态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应当重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关联性,尽可能减少农业污染,从而保证农业经济的生态性。比如,针对农药、肥料等投入过多而造成严重农业污染的现象,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加以控制,细化农业生态技术的适用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