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党报新闻更具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2023-06-05王育民
王育民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唐山分社,河北 唐山 063000)
自2011年8月起,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在全国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此活动启动后,各级党报立刻行动起来,并将其作为提升社会舆论导向能力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改善工作态度、增进与群众的联系、提升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现阶段下的生动实践。“走转改”活动已开展了10多年,各级党报在不断改进新闻工作作风、提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宣传效果的同时,也根据现实情况和时代背景,赋予该活动新的内涵。
一、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走”下去让党报更具公信力
“脚力”是“四力”的基础。事实证明,“脚力”越扎实,报道就越有公信力,文章的感染力就越强。基层一线是创作的活力源泉,做好报道的最可靠、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扎根一线、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1]。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宽[2]。无论何时何地,党的新闻事业始终坚持优良传统——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接触了解民众,并从民众身上汲取知识。无论是延安窑洞的广播电台,还是西柏坡民宅的报社编辑部,抑或工厂和农村中的广大通讯员,各个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都接力传承,亲身生活在基层,倾心服务于基层,创造了《中国的西北角》《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焦裕禄》等广受民众喜欢的优秀新闻报道。这些作品都是深度实践、深入基层的研究成果,都洋溢着浓浓的乡土风情。
走基层脱离不了新闻事业的特殊性和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以“山无脊梁要塌方,人无脊梁会垮掉”的生动比喻,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重要性。
事实传播和公众舆论的处理关乎发展导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路径。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正确管理导向,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才能有效执行党的新闻传播和公众舆论任务。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新闻舆论始终同党和人民共呼吸、同时代并进,对积极传播党的理念,深度反映人民的期望,主动进行政策研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舆论工作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导向,深化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深入描绘人民群众积极实践和精神风貌,倡导主流价值,传播正能量,有效激发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和力量。
“发展即最大民生”的理念,党报是“大民生”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力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以及党的团结一致,做到爱党、护党、为党,旗帜鲜明地把党性原则贯穿到新闻舆论工作全过程;其次,党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者应明确其核心立场就是“为谁服务,依赖谁”的问题。党始终坚守“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基于此,党报把服务民众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民众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始终以民众评价作为最高标准。无论社会的变迁或媒体环境的转变,确保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基础的党性原则与群众立场始终不容改变。“走转改”的实践则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实践经验与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努力提高新闻质量和水平”一文中,谈及了“三贴近”和与群众紧密联系的重要性[4]。紧密联系群众,深入基层工作是唯一的途径。因此,党报记者必须走基层。党报记者走基层有两个层次的意义。首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及时把党的声音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反映党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内容”的指示精神,这是新闻工作者始终坚守群众路线的正确导向;其次,深入基层,使党报记者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避免半吊子的现象,通过亲身体验基层人民的生活,内心充满了实用知识,才能挺胸而立。
同时,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网络平台的飞速发展,为一些非和谐的情绪与观念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对党报正确引导大众言论的能力形成了威胁。虽然我国始终秉持言论自由的原则,但如果不积极引导和修正消极言论,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党的媒体始终肩负着坚持正确、积极向上舆论导向的责任,通过走基层的形式,积极宣传党的宗旨、方针、路线,让更多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这无疑能加大党对于舆论的引导能力。
二、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转作风势在必行
“奔走在路上、扎根在基层、活跃在现场”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党报记者的工作常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们党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要求:从坐办公室到住农家炕头,从电话联系采访到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党报记者只有这样,党报新闻才能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梁。
2013年陈永洲事件的发生[5],再一次碰触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并置身于公众视野的焦点中。陈永洲事件对媒体的公信度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件事无疑警钟长鸣。党的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而注重作风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对于媒体记者尤其是党报记者而言,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新闻传播法则是新闻传播各环节内在联系的体现,即新闻发布者通过传播新闻来满足新闻接收者的新闻需求的内在联系和现实规则。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舆论工作应以事实为基础来呈现事实,不能按照个人愿望来描绘事实。
党报记者应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及实践方式,对事实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和理解。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具体的事实,还需要在更大的视野下去洞察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这个过程应把握好时度效,将原则性、政策性与灵活性、贴近性有机结合,运用舆论引导的策略、技巧和手段,借助真理的力量赢得人们的信任,用生动的事实进行教育,更有效地统一思想、扩大共识。
新闻报道是一种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描述,也是对社会现状的准确呈现。党报记者应把常态定为在路途中、在基层、在现场。只有处于行进中,才能感知时代变迁的脉动;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民众的生活状况;只有置身现场,才能亲眼看到事物的创新发展。
在“全面小康春天里、喜讯报告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河北考察大型回访报道”等几次深入基层一线的报道中,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一直是河北日报唐山分社记者的驻扎点。疗养院住着许多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他们均是截瘫伤员。一次次地采访,这些幸存者用自己的坚强、乐观感染着到访记者,而文字则把他们的经历和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广大受众通过一个个故事感受生命的奇迹。
三、推进传统媒体转型,改文风就是增动能
党风可以通过文风得以反映。改文风,让新闻传播实实在在地根据工作需求、新闻的价值以及社会影响来决定主题,真正处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啰嗦无实、无物可言”“官方措辞、僵硬无情”等显著问题。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展开,新闻工作者已将改文风作为一项关键任务,倡导“简洁、实质、更新”,反对“虚假、冗长、空洞”,实现了用言语表述具体理念、实物和情感。摒弃缺乏思想内涵却篇幅很长的文风,需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表达简洁明了,以尽可能简洁的篇幅,清晰、深入、全面地阐述深思熟虑后的观点,展示丰富而深远的思考。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文风的研究。在1942年的延安整风中,新闻文风作为一个独立概念被提出;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被视为论述文风问题的经典之作;1942年8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报纸和新的文风》,强调“建立新的文风,是整风中的一件大事,是报纸和有关一切工作者应当倡导的事情,新的文风要有新鲜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打破固定的写作公式,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
长期实践发现,不良文风确实难以校正,主要涉及个人和外部的因素。一是个别新闻工作者政治理论水平不强,缺乏创新理念,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常常模仿格式,规避事实,美化错误,并过度使用华丽的言辞。传播过程中,常以自大的态度对待他人,报道内容缺乏生活气息,缺乏有效的宣传引导,对政策的解释不精确,造成报道的可读性极低。二是外部主要涉及传播环境的改变、媒体技术的影响、观众需求的改变以及新闻理念和生产管理制度的滞后等。
由于媒体科技的飞速发展,过去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模式正在被点对点的交互传播所取代,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受界限[6]。一方面,主流媒体的传统表达形式在传播内容、新闻报道的即时性、表达方式等层面相对滞后,受众角色的转变和选择的丰富性也导致传统媒体无法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使用促使一些新闻从业者产生过度依赖,随着记者年龄结构的改变,年轻记者不愿做深入研究,无法很好地延续良好的传统。再加上主流媒体对市场竞争的认识和观众理念的淡化,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都羁绊了新闻风格的改变。
党报培树全媒体意识,抢占自媒体领地是转文风的新内涵。在这里,便是从传统文章采写到文图视多媒体融合产品开发的转变。新闻报道的质量与成果,以及媒体品牌的形象都与文风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也对新闻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优秀的文风可以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公众观点的指导力,增加报道的表达效果以及感染力。对于文风的优化和创新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问题,采取大众更喜爱、更易接受的语言和手法来阐述观点。舒爽自然的文风和有力的言辞,才能赢得大众的心。
四、结论
“走转改”活动对党报记者而言,就是对“四力”的践行——不仅要有深入基层的“脚力”,还要有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的“眼力”和“脑力”,更要有文风活泼清新的“笔力”。“走转改”活动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举措,是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提升队伍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是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是践行“三贴近”原则的重要途径,是新闻宣传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在今后新闻报道中,党报记者应进一步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并体现在新闻宣传报道实践中,以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持续深入地开展“走转改”活动,不断增强党报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