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物理学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

2023-06-05姚娇魏兵郭立新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0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双一流研究生

姚娇,魏兵,郭立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71)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推进并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物理学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1-2]。

依托“双一流”建设背景,物理学基础学科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为重点,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对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础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内涵

1.1 “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双一流”建设旨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促进研究生教育深层次改革创新,为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3-5]。因此,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是加快构建“双一流”建设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

1.2 “双一流”与基础学科

推动基础学科发展是促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因素,分析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办学理念,可以发现其皆重视基础学科研究,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6-7]。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的物理学专业都重视物理学科在课程、师资方面的改革[8]。因此,培养基础学科研究型人才是“双一流”建设发展的重要使命。

2 物理学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机制不断深化,基础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等,吸纳众多优秀人才开展基础学科研究,并逐步构建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协同机制。2023 年,全国招收研究生124.25 万人,共有在学研究生365.36 万人,“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累计吸引2 万余名优秀学生加入基础学科研究队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梯队逐步形成。

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目前高校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自然科学创新和工程应用实践的基础。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着基础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区分度不大,培养方案设置与拔尖人才培养标准不匹配等问题[9-10]。

2.2 基础学科生源质量不高

近几年,高校研究生招生指标增量主要在专业学位领域,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增量较少,导致考生报考意愿不强,对考生吸引力不足[1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存在生源结构较为单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优秀推免生较少、硕士第一志愿考生上线比例偏低、博士考生报考比例偏低等问题。

2.3 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要求建立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且具有创新意识,但目前研究生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存在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口径窄[12],课程知识缺乏“精深度”、前沿性和创新性[13],交叉选修课和跨专业课程设置不足等问题。

2.4 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机制待完善

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监督有待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升,“院—校—省”三级抽检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合格率、优秀率有待提高,相关文件及实施细则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且其还未全面覆盖招生选拔、培养体系、学位授予、导师评聘、质量监控等环节。

2.5 学科融合度有待提升

高校“双一流”建设方向、优秀人才培养方向应着眼于交叉学科领域。受限于课程体系、科研方向、成果归属、资源分配、机制保障等因素,当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交叉学科融合程度较低,学科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升[14]。

3 物理学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3.1 拔尖人才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1)多元渠道选拔拔尖人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响应国家物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依托学校物理学专业设立“物理菁英拔尖班”,通过入校选拔的方式,选拔出一批基础好、素质高的学生,进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以学校为主体,学院之间协调联动,组织校内外优秀师资,创新育人模式,扎实推进个性化、精英化培养,优化培养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践教学、导学辅导、科研指导,形成知识结构完整、课程衔接合理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在一定学分范围内,教师为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制定“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实现本科与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衔接。本科生在一年级重视数理课程,以夯实基础;在二、三年级,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学习学科贯通课程及交叉领域学科导论课程;在四年级,可提前修读不同层次研究生课程,并开展连贯的科研训练。研究生可学习学科前沿领域知识,提前选修博士课程。学校定期举办学习沙龙,邀请专家为学生开展科研方向引导、创新思维激发等活动,营造个性化发展环境,鼓励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选择未来发展方向。

(2)多层次、全方位的导师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按照1∶1 比例为学生配备科研导师,选聘学科方向带头人等优秀专家,对学生进行全过程指导,参与培养优秀科研人才;为学生配备1 名班主任,负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按照5∶1 比例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负责学生学业指导,答疑解惑;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联合培养导师。

3.2 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改革

(1)探索拔尖人才储备机制。在本科培养阶段,教师对基础学科学习能力突出、有基础学科研究潜力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鼓励优秀本科生攻读基础学科研究生,做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储备。

(2)以质量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体系。学校在统筹考虑学科发展方向、培养条件(科研平台、科研经费与导师队伍等)、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基础上,划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条路径,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导向,配置研究生招生指标资源;制定研究生培养质量清单制度,研究生招生指标向培养质量高、就业质量好的导师倾斜,对培养质量低的导师,核减其招生指标;争取各方资源,设置物理学基础学科专项支持指标,探索完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经费支持机制,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设置拔尖人才专项奖助学金,加大出国交流访学资助力度,鼓励基础学科人才专注科研。

(3)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网上直播、生源地高校宣讲、自媒体宣传、招生团队宣传、实验室开放等活动,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优化招生录取政策,吸引优质生源,促使本科生加强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学科科研实力、导师情况、学术氛围等的了解。

(4)突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查。学校施行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取消入学笔试环节,针对报考考生类型,实行考生申请、资格审查、成果审核评议、复试考核、拟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录取流程。在成果审核阶段,学校制定综合全面的评价办法,初步遴选出核心能力突出的考生;在综合面试阶段,学校从考生理论知识、科研成果、攻博计划、科研潜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查,择优选拔录取博士研究生。

3.3 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考核体系。学校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突出其特殊性。物理学是基础学科,学校应该以基础研究、理论基础知识为培养目标,以国家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物理学研究生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具有从事交叉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健全全过程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学校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综合评价应遵循长期发展规律,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课程教学阶段,学校采用多维度,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制度,特别是学位论文标准及质量的评价,加强对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相似性检测、评阅、答辩、抽查评估、学位评定等过程的考核筛查作用,健全学位论文各环节的分流选择措施,保证每一环节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培养质量提升。

3.4 研究生课程与教材质量提升研究

(1)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育人质量。学校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真正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提升思政课程质量为目标,建成高水平思政课程师资队伍,对课程内容、授课形式进行改进。

(2)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学校统筹构建研究生培养体系,按照研究生的不同类型,分别制定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着重进行课程教学模块的设置与更新,加强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加强课程教学对科研能力的支撑和科研项目对课程教学的反哺,学校拟根据研究方向开设细化的科研实训课,比如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中的基础物理问题,复杂环境光/电传播中的基础物理问题等;开设行业前沿课、科研综合能力课、国际化交流课等前沿课程,设置学科特色课程、实验课程、交叉学科课程等选修课。

(3)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科研视野。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翻转课堂、网络课堂等研究性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雨课堂、学在西电、慕课等在线课程平台,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使其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

(4)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根据学科特色、专业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教学计划修订,学校对教材建设做出全面规划与设计,通过大力推进教材建设、严格教材审查与准入、设立研究生教材建设专项、评选优秀研究生教材等途径,加强研究生精品教材的产出和质量;进一步实施教材精品战略,评选优秀研究生教材,全面提升研究生教材质量,保障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3.5 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

(1)依托平台项目资源,推动资源共享。学校依托“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平台”及科研项目合作的优秀资源,设置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分层次、分类别鼓励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短期访学、公费留学等;启动研究生海内外优秀学者授课计划,引进国内外优质校外课程,校外主讲人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在引进校外专家的基础上,依托学校“海外引课计划”和“华山学者计划”,引进顶尖人才,引导研究生把握前沿领域研究方向,以“学科前沿课”形式丰富基础学科课程内容。经过几年的优质课程引进项目建设,学校逐步建立了高水平的校内教学团队,且将校外优质课程转化为校内课程,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2)探索联合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加强与国际友好高校的合作,完善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学位管理体系,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并加强与国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开展研究生全英语/双语授课课程及实践,请国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形成完善的全英语/双语课程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3.6 联合培养与基地建设

(1)做好示范工作站管理,保障有效运行。学校强化对工作站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指定专人负责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建设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具体工作的推进落实;统筹利用科教两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科教协同创新。在培养过程中,学校邀请示范工作站专家为进站研究生授课,讲解专业实践方法,使研究生进站后理论结合实践进行研究。

(2)健全管理考核制度,保证培养质量。对于在工作站学习实践的学生,学校为其配置合作导师,让进站研究生在工作站中的学习更加全面,开阔视野,从多角度进行课题研究,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学校制定多元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实习实践类管理与考核制度,建立质量评估机制,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 结语

本文依托高校“双一流”建设,通过探索研究生教育选拔、培养、课程、教材、评价等要素改革,构建深度融合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基础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双一流研究生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的认识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启动会召开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