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机制创新*

2023-06-05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星级社团协同

柳 清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财贸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0)

社团活动课程化最早为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附带学习”理念[1],后逐渐发展为“课外活动课程化”的概念,其“辅助学习”与“立德树人”的两项重要功能已被业界普遍认可。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大军之中。高校将以往大学生社团活动以课程的形式加以规范,通过实施社团活动课程解决过去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组织管理松散、考核监督缺位等沉疴积弊;同时,也是高校建设育人阵地,挖掘育人要素,拓展育人空间的重要之举。然而,一些高校怀着美好的初衷参与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实践运作时却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如学分泛化、社团活动课程质量不佳、参与人员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溯其本源多是社团课程化实施机制出现问题。由此,以大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机制为研究对象,厘清症结、辩证施策,以期推动大学生社团持续健康发展。

1 大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意义

我国关于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各种文化思想的交融发展,千禧一代的大学生追求前卫、标榜个性的特质在校园社团活动中得到淋漓展现。与此产生的一系列思想偏差、言行失范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学生社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2]因此,国内越来越多高校认识到社团活动课程化的重要性。

1.1 培养大学生研究型人格

研究型人格是当今社会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潜在特质。“启发-兴趣-研究”是培养个体研究型人格的主要途径。因此,社团活动课程化往往以“兴趣”为纽带,通过社团活动课程,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知识的旧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研究知识的新习惯。如此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强健学生体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1.2 延长教师职业生命周期

部分高校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活动中因专业动机下降、晋升通道受阻、专业知识受限等多方面原因容易产生瓶颈,一些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会面对各种障碍或者经历“高原现象”[3]。通过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方式为拥有第二特长的高校教师提供施展平台,不仅能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其兴趣特长,更有利于缓解和疏导高校教师的“职业高原”现象,延长教师职业的生命周期。

1.3 实现高等教育育人目标

正式课程对教学场地的要求多数局限于正式课室或实训教室,而社团活动课程对场地的要求则相对灵活许多。高校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校园多功能文化饭堂、社区文化活动空间、图书馆、党建中心等教育资源,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从第一课堂全面延伸至第二课堂,并借此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打通教学、兴趣与生活壁垒,建设校园和谐向上的文化因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育人氛围,将立德树人融入到学生大学生涯的各环节、各领域中,实现高等教育育人目标。

2 大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现实隐忧

2.1 课程资源混乱重叠

由于社团活动课程化在国内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研究与指导,不少高校在组织开展这类课程时往往定位不清晰。有的高校将社团活动课程作为一些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补充课程,有的高校将社团活动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拓展的第二阵地,但部分高校在真正实施的过程当中制定的准入门槛却与原本初衷缺乏一致性。如发布社团活动课程申请通知时要求模糊,审核社团活动课程申请资料时思路混乱,标准不一,导致开设的社团活动课程与高校现有选修课程重叠,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2.2 课程监督考核缺位

社团活动课程化以后依旧是以高校教师为授业点拨者,教学主体没有发生改变,但多数社团活动课程的授课质量与课程效果却远比不上正式课程。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正式课程往往有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研究,且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社团活动课程化相对而言作为新鲜事物在课程体系、经验积累方面有着先天不足。二是正式课程的授课教师以专业教研室为课程建设依托,“众人拾柴火焰高”,而社团课程教师通常是“单枪匹马闯天涯”,在备课资源、精力方面也有所欠缺。三是社团活动课程的监督考核缺失也衍生了其授课氛围相对自由和散漫的特征,多数师生对社团活动课程的印象还停留在社团活动上面,认为只要开展了,氛围不错就行了。

2.3 授课教师激励不足

由于课程功能的不同,社团活动课程与正式课程在高校和师生之间得到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一些高校开设社团活动课程的初衷存在一定的跟风性质,一些教师尝试了一两个学期的社团活动课程后觉得效果不理想或者精力不济便不了了之,还有一些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课程的动机主要是因为觉得课程要求不高,容易“混”到学分。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高校组织者和师生对此类课程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同时,由于高校重视程度不足,一些全情投入的教师在付出大量的精力之后,却无法得到与正式课程同样的课酬和职称晋升机会等,由此积极性受到打击产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

2.4 课程统筹协调不畅

多数高校由学生工作处或者校团委牵头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课程,但往往因为信息掌握不对称,解释不到位等原因,一些协作部门对于社团活动课程的认识尚处一头雾水的状态,更遑论承担清晰、具体的分工职责。事实上,社团活动课程的组织开展还涉及多个部门,如教务处需要协助安排选课、教学场地等,教学督导室开展考勤巡查、组织课程质量评价,人事处认定教师课酬及计入教师评定职称的工作量,后勤处协调校园其它场地资源的安排,教育信息中心协助提供教学所用的多媒体设备,二级学院协助提供一些专业实训场所等等。

3 社团活动课程化实施的机制创新

3.1 实行限额准入机制

实行限额准入机制应以社团活动课程申请制度为依托。一些高校在开设社团活动课程时因定位不清晰,往往容易导致社团活动课程出现泛活动化、泛娱乐化与泛学分化的现象发生。高校组织开展社团活动课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以精品思维、学术为先为指导原则,宁缺毋滥。“淡化社团课程的活动娱乐性质,增强学术交流基因”[4]。具体而言,一是高校每学年应该做好统筹部署,支持建设限额的社团活动课程(如限制总课程学分或总课程门数)。参照一些高校现行的申请考核入学制度,鼓励参与社团活动课程的师生合力完成该门课程的申请材料,包括社团活动授课计划、授课标准、近1~3年的课程质量评价分数、课程精品成果(往期学员作品)、课程影响力(师生该领域所获荣誉、主流媒体关注度)等。二是高校社团活动课程的组织者应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就横向而言,到底是辅助学校部分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还是服务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又或者二者兼有。就纵向而言,可采取“分层建设、分阶段推进”逐步推进的思路,从建设周期、课程类型、课时量、学分等进行分门别类、逐步推进落实。如通识教育、党建、思政类的社团活动课程通常建设周期较长、需要一定培育周期;竞赛类社团活动课程一般建设周期较短、周期性较强,时间相对集中;实践、技能类的社团活动课程作为专业理论课的延伸,需要根据后者的授课进度进行适当安排等。

3.2 推行星级考核评价机制

推行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以社团活动课程星级考核评价制度为抓手,星级考核评价的核心不是约束,而是通过星级评定的上升、下降鼓励优胜劣汰,良性竞争,从而辅助高校社团和师生更好地成长。星级越高的社团活动课程除拥有星级荣誉称号外,还享额外社团经费支持,招募新生成员摊位C位,学校公众号曝光率、曝光位置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星级考核评价制度要注意几方面:一是该制度采取动态管理办法,没有终身不变的星级可言。低星级的社团活动课程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努力提升质量获得更高星级,但也有可能会面临因质量倒退不佳而面临取消星级的风险。二是考核过程需要公平、公正、公开,以“优劳优得,责权相符”为原则组织实施。任课教师需按要求组织上课,学生处、教务处、教学督导室不定时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督查。每月及时公布结果、对出现重大考勤问题及教学事故的课堂及时通报。三是评价主体要多元,不能仅限于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组织者,可以加入社团师生自评、教学督导评价、全省高校社团联盟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有利于社团活动课程化“严控过程、走出校外”,在提升质量的基础上扩大影响力。星级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大学生社团打造自身品牌特色;调整优化现行的社团活动课程结构;树立典型,形成示范效应,激励更多的社团向优秀社团活动课程学习、提高质量,减轻大学生社团泛娱乐性质,提高育人育才的真实效应。

3.3 强化综合激励机制

社团活动课程化既不能平地而起,也不能成为空中楼阁。缺乏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的指导单凭一腔热血的实践终究容易沦为一盘散沙、难以为继;而仅有美好蓝图却缺少现实中“土壤养分”的供给,缺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切身体验也会大大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持续开展。因此,一是高校要将社团活动课程化方案纳入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之中, “一盘棋”考虑,目标明确、规划清晰、阶梯式有序地逐步推进。二是要强化社团活动课程授课教师的综合激励,着眼授课教师的内心需求,如精神荣誉奖励、物质奖励以及前景发展奖励。具体而言,精神荣誉奖励可以给予五星级社团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物质奖励可以给予一定的社团活动经费或者教师个人经费奖励,前景发展奖励则是重点。“教师的追求除了基本的金钱物质外,更应包括如职业发展上升、育人育才桃李满天下等”。[5]由此,对于担任优秀社团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首先科研立项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其次在科研经费方面也可以将其社团的有益的经验做法作为重点课题培养,给予适当经费支持,再者年度评优和考核方面可以给予优秀社团活动课程指导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及在教师评审职称的时候,可以将其纳入教师评审职称的多选条件之一。此外,还可以将教师课酬及课时量与其社团活动课程效果挂钩,如五星社团课程的指导教师,那么给予的课时量则是按照1.5系数计算,四星级社团指导教师按照1.4系数计算,依次类推递减,形成良好的激励循环制度。

3.4 推进全域协同机制

“协同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提出,认为“各种现象要素之间千差万别,但又存在一些共性规律。”[6]“协同学”主要由协同主体和协同客体构成。就大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而言,其协同主体包括协同人员、协同部门;协同客体包括协同组织机构、协同制度、协同场地等。因此,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就必须从协同人员、协同部门、协同组织机构、协同制度、协同场地等多方面全盘考虑、明确目标、统筹建设。深化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中的多方合作,建立学校主导、学生处或团委牵头、教务处或教学督导室监督、人事处、后勤配合激励与保障;二级学院系统支持、师生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全域协同新模式。

4 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成长在共性与个性、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中形成激烈的斗争。大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作为高校隐性潜在的“第二课堂”扮演着重要育人育才的角色。同时,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社团活动课程化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只重量不重质,而是要与学校中长期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现在大学教育特征想结合,认识到大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成的过程,通过创新社团活动课程化的限额准入、考核评价、综合激励、全域协同四大机制,发挥高校有限资源的最大育人功效,形成辐射、示范效应,吸引学校更多的师生自发参与其中,提升大学生社团内涵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星级社团协同
缤纷社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星级联创”促进星光党建的创新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唐DM 智联创享型
大指挥官 2.0T四驱臻享版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光明《留学》诚信星级评选前30名好评机构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