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游戏的“拐点” 发现教育的真谛
——以自然教育背景下大班“挖宝藏游戏”活动为例

2023-06-05蒋高燕徐燕萍江苏省江阴市迎阳路幼儿园

幼儿100 2023年20期
关键词:小山坡拐点宝藏

文/蒋高燕 徐燕萍 江苏省江阴市迎阳路幼儿园

维果茨基说过:“我们要努力探究寻找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去开展适合年龄阶段孩子的游戏。”充分挖掘园本资源,开拓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特色的户外游戏,促进幼儿自然、健康成长是我园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挖宝藏游戏”让户外游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孩子们对户外“挖宝藏”充满了热情与期待,我也被孩子们深深感染。追随着孩子们探究的脚步,我们一路收获着。虽然探索的道路有惊喜、有苦恼、有迷茫,但孩子们总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泥土里的宝藏”。作为教师的我们窃喜地以为,这过程中孩子们真实的体验与感悟才是触动幼儿灵魂真正的“宝藏”吧!

一、逐渐冷却的“挖宝藏”游戏——瓶颈期出现

漫长的假期过后,孩子们回到久违的幼儿园,校园内一片春意盎然、鸟语花香,到处散发着勃勃生机。我们将幼儿活动和游戏的主战场从室内搬到了户外,充分满足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快乐也在渐渐弥漫……在“挖宝藏游戏”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孩子感兴趣的“蚯蚓、蚂蚁”的主题,展览了泥土里挖出来的“宝藏”,发现它们可能存在的原因,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探索神秘的“恐龙灭绝事件”等。一个个新的问题冒出来,一次次冒险的探索,孩子们学会去查阅资料,懂得了倾听和分享、合作和交流。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幼儿自我成长和蜕变的过程。

孩子们挖出来的宝藏从普通的草根、石头、鹅卵石到各种昆虫,种类变得越来越丰富,孩子们从刚开始的兴奋、欢呼到慢慢沉静,挖土的氛围在冷却,似乎兴趣也在慢慢减弱,活动进入了瓶颈。我们陷入思考,“探索泥土里有什么”这个主题虽然尊重和延续了孩子们的兴趣,然而基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在满足了孩子们“寻宝”游戏的情感体验之后,游戏该不该继续,活动该朝哪个方向继续深入和推进呢?会不会游戏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呢?我心中也没有答案,只能默默地观察着。

二、偶然发现的“泥土”土壤问题——等待、观察期

“挖宝藏”游戏后期,孩子们对挖出来的宝贝已经不再感到新鲜,“哇”时刻越来越少,挖出来的大多数都是重复之前的“宝藏”,游戏热情不再,走来走去“晃荡”的孩子渐渐多了,但是仍然有部分孩子还是很认真地、默默地挖掘着。我想再等等吧,现在结束还不是时候。

果然,挖土游戏结束后,有一个孩子问老师:“老师,那个小山坡我们没去挖过,我们下次能去小山坡上挖吗?”“当然可以呀。”我回答。一场阵雨过后,我们来到小山坡上准备进行我们的“挖宝藏游戏”,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即使刚下过一场雨,相比其他土壤,小山坡上的泥土居然又硬又厚实。孩子们纷纷表示那里的泥土很难挖,力气小的根本挖不动。游戏结束后,孩子们对活动进行了经验的梳理和总结,还分享了自己尝试挖硬泥土的不同方法。

孩子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巧用工具和自己想出的不同的挖泥土的办法上。突然,有个孩子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这里山坡上的泥土又干又硬,和之前挖的②号场地的泥土不一样呢?这个疑问如醍醐灌顶,孩子们着手分析两个场地泥土的差别:小树林底下的②号场地上的泥土非常潮湿,很好挖;而山坡上的③号场地上的泥土即使在刚下过一场雨之后仍然干硬、难挖。孩子们顿时陷入了思考。

场地环境的变化,土质也跟随着发生了变化。面对挖不动的泥土,孩子们将注意力停留在了如何挖动泥土上(如左图上),顺着着孩子的思维,我发现孩子们总结和分享着自己挖干泥土的经验,却忽视了将两个场地进行比较。而一个孩子的意识突然觉醒和引领,将全班孩子共同卷入,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比较这个场地的泥土差别”上,发现并且找到了一个具有突破性的科学探索的切口。正是这个问题,将游戏向新的方向深入和推进,孩子们不再关心挖出来的是什么宝藏了,而是对不同场地泥土和导致产生不同区别的成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左图下)。

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在活动中、操作中形成和发展的。”我欣喜地发现游戏正在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发生转折和变化,我们静静地等待、观察着。我不禁感叹,这些原本要告诉他们的、有关校园泥土的情况,却在一次不美好的游戏体验后,由孩子们自己总结出来,我不由地对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表示惊叹。

三、重新点燃的“校园勘探”实践——游戏拐点的出现

孩子们认为校园里有泥土的地方很多,可有的地方并不适合去挖掘,比如:植趣园,会破坏植物的生长环境;靠近墙壁的狭长的位置也不适合去挖,容易摔下来,有安全隐患,大家太分散也不便于组织和接受活动信号,所以应该把具体的活动地点标注明确,还需要进行一次现场的校园实地勘探。

孩子们发现了校园不同场地的环境不同,有些地方并不适合去“挖宝藏”。可是要怎样提醒标注和找出这些场地呢?孩子们思考着,这时明城举手说:“我们需要去考察一下校园的场地。”明城的爸爸在地质勘探所工作,在爸爸的熏陶影响下,明城总是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明城的这一提议也得到了孩子们的支持。

“那需要我帮忙吗?”我问他们,孩子们点点头。

“我们可以到校园里找一找,要是有一张地图就好了,可以做上记号。”明城说。

“好的,这个就交给老师。”我说。

“下面地方太大了,我爸爸和他们同事出去工作的时候,有时候也是分成两组的,我们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分头行动。”明城继续说。

“这个主意很不错,那我们可以现场分组,选好组长,下次就可以进行校园的场地勘探了,老师会准备好地图给你们。”我回应。

在孩子们自选和推荐下,我们产生了红、黄、蓝、绿四个小组,两组在东操场,两组在西操场,分别有一位老师跟随,由各组组长带领至相应场地进行校园场地的实地勘探。孩子们在地图上标注出了有泥土的地方,然后通过小组商量,运用排除法舍弃了一些不适合进行游戏的场地。

通过小组探讨得出:西操场适合挖掘的泥土有好几处,有高山坡的泥土,有隐蔽角落里的硬泥土,也有松软、潮湿的树阴底下的泥土;还有一些地方的泥土是不适合挖掘的,比如矮冬青树底下的泥土,植趣园有规划种植的泥土,零散在角角落落的混杂了石子的泥土。最后,我们找到了五块最适合挖掘的场地,在地图上做出了标注和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观察、有思考、有假设,也有在实践中的探索、实验、论证的过程。他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去猜测、论证自己的想法,去碰撞同一问题下不同的思维火花,有被赞同、欣赏的,也有被否认、怀疑的,这些都是孩子们在自然中探索的痕迹。

四、高潮迭起的“实验”探究——体验、探索期

孩子们发现,原来同在一个幼儿园里的泥土还有着这么大的区别。泥土有干有湿,土质也不一样,不一样的泥土表皮的植被不一样,泥土里挖出来的“宝藏”也不一样。那是什么造成了这么大的区别呢?孩子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讨论,对这一话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孩子们的脑海里蹦出来,根据孩子们不同的理解和观点,我们组成了小分队,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验证,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和实践。

1.采集、比较泥土样本。

我们和孩子们一起重新勘探了幼儿园不同场地上的泥土,在原有基础上对五块场地进行了干、湿泥土的场地分离和标注。孩子们采集了干泥土和湿泥土的样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两者的区别:外观、色泽、手感、脚踩上去的触感等,孩子们兴趣浓厚,纷纷参与到新一轮的讨论和记录中。

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通过测量、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寻找答案,寻找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是大自然留给他们难忘的一课,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体验。

2.“接雨水”实验。

幼儿园里南楼附近树底下的泥土特别潮湿,而相比同样是大树底下的小山坡上的泥土却非常的干、硬。为什么同样是树底下的泥土,却有着这么大的区别呢?孩子们越发好奇,也越发困惑。梓萌猜测“有可能下的雨不一样,小树林那边下的多,山坡上下得少,所以泥土不一样”。但是,孩子们都不太同意这个假设。思琪提出,等到下雨天,我们再去做一次“接雨水”的实验。

孩子们准备了两个游戏收纳箱,在关注了一个礼拜的天气预报后,在一个下雨的早上同时将收纳箱放到了②号和③号场地,一场倾盆大雨后,我们同时收回了两个收纳箱,将雨水进行了比较,孩子们发现同一个时间段内两个场地上的雨水基本是相同的。

蒙台梭利说过:“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在活动中,孩子们懂得了脑海中的想法原来可以通过这么多途径去验证。在通过亲身操作实践,孩子们获得了新的感悟和成长,我想,这就是幼儿园课程真正生动的地方吧。孩子们永远会记得大自然给他们上的这生动的一课!

3.实地考察场地。

孩子们决定对②号和③号场地再一次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场地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因素。对场地的实地比较、观察后,孩子们又收获了许多经验。然然说:“是因为山坡上的树比较密,叶子比较多,挡住了雨水。”轩诚说:“因为小树林前面有一堵墙挡住了一些雨水。”博文继续补充道:“那堵墙也会挡住太阳,照射不到土壤。”这时,博文想了下又说:“小山坡上泥土很高,有很多泥土也会吸收掉很多水分。”“是的,小树林那边泥土很少,上面都是鹅卵石、石子、苔藓,而小山坡上的花花草草比较多,小花小草的根也需要水分,把水都喝掉了。”

在讨论声中,孩子们得到了许多有趣的答案。不管这些答案是否科学,孩子们都在积极思考着、参与着、探索着,收获着活动的不同体验,碰撞着思维的火花。

4.“泥土储藏水分”实验。

另一组的孩子认为②号和③号场地泥土的不同与泥土多少、山坡高度有关,于是这一组孩子们进行了山坡的高度测量,做了“泥土储藏水分”的实验。在实验中孩子们惊喜地验证了自己的想法。他们还将自己的验证结果分享给了同伴、老师、爸爸妈妈。

我想,这种别样探索的体验、全身心的参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猜想、假设,再通过比较、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孩子们真正挖到的宝藏吧!

从刚开始“挖宝藏游戏”到对泥土未知的好奇和全身心参与的“挖”的体验感产生兴趣,随着活动的深入,孩子们尝试制订计划表,并在不同的实践中去丰富、完善,他们也在随之变化、成长。当活动进入瓶颈期,探索停留在了“泥土里有什么”的问题上,随着场地的变化,孩子们通过比较,兴趣点发生了转移,对同一校园内造成潮湿泥土和干燥泥土的差别以及成因变化产生了疑问和好奇,并进行了科学的探索。在这了过程中,我一路思考、观察、倾听和支持,总结出我的成长历程和感悟:享受美的教育生活!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路采撷,追随孩子的探索足迹。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默默观察,等待花期的自然盛开。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学会放手,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

猜你喜欢

小山坡拐点宝藏
美丽的小山坡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秦国的“拐点”
新拐点,新机遇
邓立海作品
恢复高考:时代的拐点
小山坡
《廉洁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