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真正的“情调”,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2023-06-05陈丽云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附属碧水龙庭幼儿园
文/陈丽云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附属碧水龙庭幼儿园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我多次听到深圳市名园长甘露说起,感触颇深。
书名《教育的情调》中“情调”二字让我想起了甘园长曾经分享过的一个例子:她刚刚来到龙华时,每天早上到办公室都会煮泡一壶花茶,并写上花茶的名称。办公室其他同事一大早就能共享到如此贴心的茶饮,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甘园长的这种举动,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情调,一种富有生活气息和审美品位的格调。
刚开始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时,感觉自己就像读书困难户一般,觉得它的文字逻辑性和其他书不一样,没有章法,逻辑不连贯,像是一个教育者零散的随笔。一段时间后,带着新的思考,我打算再读一遍。看到最后,我才逐渐领悟到,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记录和感悟一些教育现象啊!深层次去感受和理解后,我发现《教育的情调》一书中,每一个教育情境的背后都隐藏着独一无二的教育价值。这本书与其他教育指南类书籍不同,没有长篇大论,没有难懂的说教,而是以主题的形式,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案例,告诉读者、老师、家长如何带着敏感、机智与爱进入孩子的世界。
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为什么能一直在幼儿教育的职业道路上坚守至今,我想是因为自己对教育事业始终有着一份执着的热爱,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懂得幸福的真谛。或许有人说当幼儿园老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可是我想说的是,在这二十多年以来,我更多的是享受和满足。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从幼儿园成长、毕业,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在许多成年人的眼中,孩子就像自己的附属品,方方面面都要按照自己的预设去成长、玩耍、生活和学习。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需要被关注、被尊重、被倾听,更需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成长的空间。
在书的第一个篇章中,一位母亲对孩子说:“我真的很想听你练习小提琴。”然而孩子对练琴这件事并不喜欢。于是,孩子就找各种理由推脱或拖延。在练琴的整个过程中,母亲的失望和孩子的敷衍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孩子认为:我不喜欢练琴,因为练琴太枯燥、太无聊,妈妈不断地在旁边催促、批评,太让我难受了。由此可见,许多家庭都存在着强迫式、绑架式的学习方式,对此,孩子的内心是极其反感的,甚至会产生自己不被尊重的负面认知。
在另一个家庭中,父亲从琴盒中拿出大提琴,兴致盎然地调拨着琴弦,孩子走进房间聆听着父亲的演奏。很快,孩子便自发产生了练琴的兴趣,也主动参与到了学习当中。渐渐地,孩子习惯了练琴,在父亲的陪伴下,练琴成了一种愉悦身心的探索实践。
前段时间,我看到过一个视频:一名四岁多的小男孩在演奏钢琴,爸爸在旁边用美声跟唱,妈妈在旁边跳舞,整个画面很轻松、很愉快。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是这个小男孩,我一定会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因为爸爸在跟随我的演奏唱歌,妈妈在跟随我的音乐跳舞,父母的这种陪伴非常能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愿望。由此可见,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可以给孩子带来自发性的学习动力。激发人的潜能和内驱力,能让教育工作更加自在、更加轻松。
这让我不由得地反省一下自己,作为母亲,我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何尝不像上面的母亲那样,为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而感到焦虑,为孩子没有主动学习而大发雷霆。而在幼儿园的工作中,老师们有时候也会存在着高控的行为,为了完成自己的一日活动计划,不得不跟赶场一样,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环节,而孩子们就像被赶着的小鸭子,不断地更换活动场地。这样的教育能让孩子们愉快吗?能真正达到我们探究式的教育目标吗?
我想起了小学四年级时经历过的一件事。小学期间,我的读书成绩不如人意,尤其是在写作文方面,糟糕透了。周末,老师布置了作文,我自以为是地从作文书上抄了一篇,上学后沾沾自喜地交给了老师。让我没想到的是,老师居然在课堂上对我的作文进行了点评,并大力地表扬了我。我满脸通红地低着头,无法直视老师鼓励的目光,也无法鼓起勇气向老师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自此以后,我的写作能力却在不断努力中逐渐提升了。
现在回头想想,老师当时怎么会不知道我的写作水平呢?也许老师看透了却不说破,而是用了默默提醒的方式,让我在学习上获得了支持和鼓励,在我身上挖掘了教育的价值,对我赋予了教育的力量。我很庆幸我能遇到如此睿智的老师,她把人生的道理、温暖的鼓励无声地告诉了我,让我看见自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教育看似复杂,却也简单,当一件事的发生激发了人的潜能和内驱力,就会让教育更自在、更轻松,就像在炎热的夏天吃着清凉的饮品那样,让人感到身心愉悦和满足。在这本书的“情调”中,我也找到了让自己释怀的答案。机智的老师非常细腻地理解我在那个时候的体验,没有因为我犯的错误而扼杀我改变和成长的机会。教育生活中常常发生许许多多的“小”事,却能让我们铭记一生,这就是书中提到的教育现象学。
我不断地从书中找到自己儿时的踪迹,很多案例似曾相识,仿佛主人翁就是我自己一样。在书中,让我特别感兴趣的章节中提到了孩子好奇的体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所有的孩子都会对每个新鲜事物感到好奇。
在幼儿园里,我们养了三只小鹦鹉。每天,小班的孩子都喜欢在鸟笼旁边围观,不断地问:小鸟在干什么?它们叽叽喳喳地在说什么?它们的羽毛为什么不一样?我能摸摸它们吗?……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好奇的探索思维,而不是直接告知他们一个个简单的答案。孩子提问那是什么,不只是想知道一个答案而已,而是想获取发问的机会,孩子会主动去思考、去好奇、去探索。因此,教师可以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活动中去,和他们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寻找真相。
在探索的世界中,教师和幼儿还原了教育的本质。站在教书育人的高度,仰视教育的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大智慧,让教育拥有真正的“情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我们遵循内心世界的需求,发展教育的机智。教育的敏锐度不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走进儿童的世界,从儿童的视角去体验生活,感受儿童的体验,保存一份童真和敏感,需要老师有一个纯粹的教育理念,能够看见儿童,倾听儿童,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个体独特性,理解儿童的内心敏锐度,支持儿童时常发生的“奇思妙想”行为。通过儿童转变老师的固化思维,走进儿童的内心,让儿童感受到我们“在”。
整本书大部分内容围绕着关键词“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展开,这让我想起了蒙台梭利《捕捉儿童的敏感期》这本书,幼儿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行为呈现,不了解儿童敏感期的成年人会不断否定儿童,打断儿童的秩序感。种种情况的出现,让儿童在敏感期得不到相应的满足感,会导致后续成长的路上磕磕碰碰。
“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这段话是顾明远教授对《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介绍。确实如此,教育是一份光辉的事业、一份爱的事业。老师随手的摸摸头、鼓励的眼神、温暖的微笑、贴心的问候、随口的表扬,对一个孩子来说却可能至关重要,也许会让他铭记一生。
我发现,工作时间越长,教的孩子越多,越容易忽视这一点,对孩子的关爱越来越少。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多一份责任和爱心,营造充满爱的和谐氛围,让我们的老师对孩子呈现足够的关心和爱护!让爱春风化雨,形成涓涓细流,润泽孩子的美好童年,用心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去揣摩,去引导。而这种情调则是以“真、善、美”为前提的。正如我们幼儿园的理念一样:“造一个真善美爱乐群的儿童世界”。让孩子在求真的成长路上,学会善良、善于思考,追求美的生活,为世界创造爱的氛围,爱的价值,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享受群体合作的美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