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深度·智慧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2023-06-05王燕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碧澜外国语小学附属观湖园幼儿园
文/王燕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碧澜外国语小学附属观湖园幼儿园
《教育的情调》一书为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课程和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马克斯·范梅南所作,李树英倾情改写与翻译。这本书和其他教育专著不同。初读起来,感觉似乎缺少经典的吸引力,整本书都是由一个个细小的教育案例和故事组成的,既没有高大上的教育理论,以及传统著作的章法和逻辑,也没有解决教育共性问题和教师职业困惑的对策和方法,似乎跟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没有什么联系。
但是,当我第二次读、第三次读之后,却有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之感。对这本书也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本透过教育现象看本质的有温度、有深度、有智慧的好书。
我认为:
有温度,是因为教育可以很温馨感人。
不论作为教师还是母亲,看了这本书后,我内心都很温暖,很舒适,还很感动。
在16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的带领下,我开启了寻找教育情调的阅读之旅。初读,教育现象学独有的生动、优美的写作风格,令我耳目一新。再读,我开始抽丝剥茧,试图透过教育现象直抵教育本质,深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而在第三次阅读之后,我逐渐明白了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懂得什么是爱和怎么去爱。
这个“爱”很温馨。我可以透过每一天“园长妈妈”的贴心问候,从听觉感官到心理情感上走进孩子的世界。这个“爱”赋予幼教工作者应有的专业技能——学会用积极心理关照孩子的“私密空间”,学会“看透”孩子成长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学会“聆听”孩子由兴趣爱好萌发的灵感火花,学会用教育的“情调”去引导孩子大胆创设舒适的生活场景和属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
这份温馨让我在幼儿园中,既感受到当“妈妈”的感动迷人,又感受到“园长妈妈”这个职业称呼的伟大神圣。
有深度,是因为教育也可以有诗和远方。
《教育的情调》的作者认为,教育者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这个看到,包含了被关注、被重视、被尊重。教育者的关注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方式应该是互动的。
我认为,这个“看到”,应该包含:每个孩子都要被“看到”;不仅要“看到”天真可爱的过去,“看到”不断发展的现在,还要“看到”无限可能的未来。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那是什么?”不只是在问人或物的名字,也可能是看到了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表象,发现了事物发生变化时转瞬即逝的现象。“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鸟儿为什么会飞?”“在海里的鱼会窒息吗?”……
每一个问号的背后,都有浓浓的好奇心,有自发的喜爱与主动探索的欲望,有成长过程中独特的发现。于是,每一个问号对孩子都有特殊的意义。如何去发现孩子的“发现”,去阐释“发现”的意义,用什么方法阐释,通过什么手段去阐释每一个问号的意义,都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因此,受《教育的情调》的启发,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助力幼儿珍惜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发现、每一项观察和每一个小发明、小创造;会重视关注、保全和尊重孩子的独特之处;会通过搭建幼儿、教师、家长共育平台,去同心演奏教育“情调”的美妙乐章,用教育的“情调”充分理解、展现并实现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价值。这个核心价值,就是教育工作发展成长的诗和远方。
有智慧,是因为教育需要敏感与机智。
有人说,三流的教师用惩罚,二流的教师用语言,一流的教师用眼神。还有人说,智慧的教师把自己当学生,把学生当自己,把学生当学生,把自己当自己。
《教育的情调》的作者认为,孩子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孩子与大人不一样;教育者应该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注意教育反思、经验积累;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用心观察、倾听孩子的心声;大人不要忽视孩子,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更不要什么都代替孩子去做。
名家也好,普通的教育从业者也好,都无不为解决“什么是教育”“怎么开展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而努力。见仁见智,百家百言。
我认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百家争鸣、从善如流包容胸怀,还要有独善其身、专注自我成长的专业智慧。只有能用自己的智慧、知识和爱心去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搭建坚实的桥梁,才能无愧于“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只有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家庭、爱父母、爱学校、爱同伴、爱自己,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将来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才能对自己说,我无愧于这份职业。只有引领激励教师成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智慧者,才能办好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将来报效祖国、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