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福州漆器发展现状与非遗传承情况调研报告
2023-06-05邓以理王晓戈
邓以理 王晓戈
摘 要:针对福州漆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通过对福州大漆的工作室、福州漆艺保护中心和沈绍安漆器博物的实地考察,了解福州漆器青年从业者在融媒体时代面对的挑战和机遇,进而思索如何使融媒体时代下的福州漆器适应于现代生产生活,旨在探讨福州漆器在融媒体时代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福州漆器;青年从业者;非遗传承
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如今融合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福州漆器的发展方式和传承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笔者于2021年11月走访了福州几处大漆工作室,参观了福州漆艺保护中心和沈绍安漆器博物馆,对当代青年漆艺人的生存状态和漆器工作进行了田野调查,从而了解到福州漆器行业的现状和传承情况。在此基础上,笔者拟结合融媒体的时代背景,探究福州漆器发展路径的可能性。
一、福州漆器产业的发展现状
早期,器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性意味更为深厚。如战国时代便正值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此时青铜器由盛行转向衰落,而漆器生产已占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但在当时,漆器依然是只供少数人使用的上层阶级奢侈品。而后,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以及社会消费意识的转变,漆器的使用范围得到了不断扩大,但尽管如此,漆器依然具有代表阶级身份的鲜明特征[1]。
近代以来,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相比古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因此,漆器所被赋予的意义也不再是以往高贵身份的象征,而是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背景下可以用于礼尚往来或提高生活情调、满足生活趣味的一种礼仪性的器物。
(一)技艺传承方式的变化
福州脱胎漆器技艺的传统传承方式是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家族传承,意即在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人群中间进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授和修习[2]。乾隆末年,沈绍安创造出著名的脱胎漆器,在沈绍安时期三代单传,直到其孙沈作霖时期,育有嫡庶六子,因此设立了“四传四不传”家规[3]。建国初期,福州第一、二脱胎漆器厂生产的漆器,为国家特殊时期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此时的传承偏重技术人才培养①。
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可见,目前,福州的青年漆器从业者的师承方式主要是院校学习和师徒传承。例如福州漆艺保护中心的胡文平,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出身,现从事漆器制作,除了经营工作室外,还在院校中进行漆器教学工作;润坊大漆工作坊的周润达,油画专业出身,后从事漆器工作;无漆不器的林君杰,本科是漆器专业,毕业后,先后在沈老师及周润达工作室实习,学成后跟合伙人一起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杨贤娟,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崇尧先生处学习漆器技艺10年,现在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下,漆器的传承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当下一部分青年漆器从业者在做学徒时,不是仅在一处学习,而是通过先后在不同的工作室制作漆器并向不同的漆艺人学习,从而不断精进自身技艺水平,这与以往的技艺传承方式是大不相同的。
(二)销售方式的转变
对于福州漆器来说,建国初期的福州第一、二脱胎漆器厂生产的漆器主要是用于外贸出口,为国家特殊时期的经济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而现在多为内销,包括个人订单和企业订单。笔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出口减少有一部分原因是产品质量较之前下降,工艺虽在,但细致程度却不如以往。漆器的销售如今有了网上营销这一新的方式,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消费对象的年轻化趋势。杨贤娟提及她工作室去年漆器的销售情况时说到:“当代的消费者很多是年轻人,特别是00后,今年有60单,但是只有三位是超过50岁的。”因此,仅仅按照以往通过老客户作回头客或介绍他人购买的方式,对于漆艺人的生存来说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开拓线上宣传和销售作为新的营销方式。
二、融媒体背景下福州漆器产业存在的问题
媒介时代随着科技进步也在不断更迭,以往的传播媒介较为单一,而如今传播媒介多而復杂,“融媒体”概念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打通介质、平台,再造新闻生产与消费各个环节的流程,熟稔各类采编技能等,能以最小的运营成本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4]。但只有传统手工艺与这些融合媒介多加结合才能彰显融媒体的功用并使传统手工艺更好顺应时代发展。笔者通过田野调查了解到,在融媒体时代下,福州漆器产业还未能有效适应于媒体的融合发展并存在难以形成品牌、未充分运用媒体资源等问题。
(一)漆器行业难以形成品牌
在对于福州漆器青年从业者的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漆艺品基本无法大批量生产,漆器行业较难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福州漆艺保护中心的胡文平说,对于漆器,由于大多漆器制作需要耗费较长周期,其花费的人工成本也高,因此量产是不大容易的。对于漆器是否可以构建自己的品牌,胡文平认为,漆器在中国作为普遍日常用器的可能性不大,更多地是作为装饰物,形成品牌有一定困难;“無漆不器”的林君杰认为,目前系统的有品牌建设的漆器工作室较少,更多地是技艺高超的漆艺人自身成为了一种品牌宣传旗帜。品牌是一个象征,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知名度,但笔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漆艺人的从业范围很少涵括漆器生产和销售的整个过程,大多数的定位倾向于生产、批发方面的工作。而运营一个品牌,需要有专业品牌营销团队的策划和建设,从战略层面考虑对品牌的整体推广与发展[5]。因此,并不能将品牌建设不力的原因仅仅归咎于漆艺人缺乏品牌意识。福州漆器的青年工作者需要在发现问题后,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二)未充分运用媒体资源
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播与推广相较于以往有了一定的优势。多年前的漆器大多是在本地或熟人圈内进行销售,很难扩展推广销售的区域、领域和渠道。充分运用具有资源整合能力的互联网,可以打破传统手工艺传播的时空壁垒,更重要地是福州脱胎漆器需要在年轻人中传播并生根发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福州漆器存续的生机。
目前,福州漆器产业中已经出现尝试运用媒体资源进行推广传播的青年从业者,本次田野调查中发现,“無漆不器”就是一个较早进行网店尝试的工作室。这个网店已经有13年的店龄,主要充当产品陈列和产品目录的角色,借助淘宝平台进行销售宣传,但很少零售,因此,其运营主要还是依托线下订单,线上运营还不是非常充分。胡文平说,之前也尝试过直播,在此过程中发现,要在有大量粉丝基础(几万)的情况下进行直播效果才会比较显著。销量最多的是漆珠,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卖出100件可能退回50件,原因是对大众来说宣传不够到位,人们对漆器不了解,认为漆珠应该很廉价,而结果却产生了预想和实物的落差感。如今人们的消费模式和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年轻人对未来福州漆器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需要做到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共同发展,才能不断拓展福州漆器未来在市场中的发展空间。
三、非遗传承下青年漆器工作者的机遇
(一)手工技艺与艺术相结合
传统手工技艺,既有技术的部分也有艺术的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现当代的艺术和工艺的相互融合,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拓展。从纯艺术的角度来说,是回归到工艺本身,从工艺的角度来说,是向纯艺术方向的一种拓展。漆画是以大漆为媒介进行绘画的艺术创作,更偏向艺术欣赏;漆器则偏重于“器”,即实用功能占主导地位。笔者在田野调查中采访了南山漆艺工作室的许剑武先生,他主要从事漆画创作,擅长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其作品中所体现得开裂的肌理、斑驳的画面效果,都是对全新技法的探索。如若在漆器生产中融入艺术之美,就能在功能完善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漆器的形式美感。
融媒体背景下,资讯流通迅速,文化交流便捷,人们的审美特征和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胡文平认为:“漆只是一个工艺中的创作方式,要通过了解漆而进行发散性思维,而不是通过师傅说要怎样就进行固化思维的生产。”因此,他结合雕塑专业出身的优势,在漆器的器型上进行了许多新颖的尝试,例如他设计的麻布茶台,以麻布為胎底,保留原有质感和形态做成了一个漆桌。憩物大漆工作室也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他们以设计为主,并主要体现在颜色、器型方面,传统漆器色彩多以红黑金为主,色调整体较暗,但润坊大漆工作坊和憩物大漆工作室在颜色上都敢于采用较为艳丽和现代的色彩。个别产品突破性地采用肌理效果,这看似与以往判断漆器优劣的标准“光、亮、平”相悖,但却呈现出特别的形式美感,深受年轻人喜爱。在设计漆器时,憩物大漆工作室也会融入当代流行元素,例如波普元素、孟菲斯色块等,使漆器的装饰纹样从具象走向抽象。
漆器的表达语言是多样性的,因此,除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外,与现代设计结合也至关重要。在目前的青年漆器工作者群体中,周润达的润坊大漆工作坊可以说是福州漆器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典范。其工作坊目前主要的产品是大漆家具,其中包含提取徽派建筑元素而创作的大漆椅;与法拉利联名的大漆桌,线条简洁流畅,配色奢华大方;创新性的将马赛克元素赋予大漆家具等,无不展现漆器创新的个性化面貌,既实用又时尚。此外,他的作品还多次参与了国际展览。周润达说:“大漆的魅力在于不可预知,所以更要吸收多元的文化来反哺大漆。”对于作为传统手工艺的福州漆器来说与艺术结合,开拓自己的道路,正是当下福州青年漆器工作者的机遇。
(二)技艺创新与市场开拓
传统手工艺的根本属性就是手工生产,其对立面是大机器生产[6]。虽然机器的参与可以提升生产效率,但人的手工劳动也因此成为了机器的辅助品。从传统手工艺的角度来看,手工艺在此也显得愈发珍贵。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有许多限定条件,其生产过程很难用机器取代人手。胡文平认为,机器基本用于底胎制作上,例如进行3D建模打印成泡沫模型体,在此基础上制作底胎,以此提升一定的制胎效率,减少了工人做胎这一步骤。林君杰在生产漆器时,也打算利用C4D建模后,以3D打印来制作底胎。福州脱胎漆器的髹漆工艺除了脱胎这一核心的创新工艺以外,外表麻布胎壳的髹漆、打磨等工序,以及之后的上色、彩绘和镶嵌等装饰工艺也至关重要。而最初制作器物的模型这一环节在机器的帮助下就可以提升效率,为之后的髹漆步骤铺垫道路。
手工艺的良好存续与市场紧紧挂钩,在市场开拓这方面,憩物大漆工作室的业务涉及完成订单、现货售卖和艺术品收藏。其客群包括艺术馆、私人收藏家(拍卖、收藏)、企业定制(礼品化)以及批发商。手工艺者应与专业的营销人员合作,才能更好地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憩物大漆工作室很好地实践了这一模式。据了解,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得更多地是漆器的设计工作,在对接销售方面则另有专人负责,这也是憩物大漆工作室的一个特点,即注重员工的分工化。有些员工虽不懂制漆,但是可以从事比如销售经理、摄影师等职位。
(三)文化共享与商业消费
充分使用综合媒介资源推广漆器是当前福州漆器发展的新机遇。对此,杨贤娟认为,漆器的线上市场很大,她早先也在抖音等平台,通过发布科普及制作过程等进行宣传与销售。相比传统媒介如海报,电视、广播等,直播可以使受众通过弹幕、评论等更加自由地与手工艺人进行交流,从而认识到漆器的独特魅力以及手工艺制作的情怀与趣味,只有当漆器的价值被正确认知后才能获得有效宣传。运营销售是憩物大漆工作室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销售负责人余品瑢除了负责线下销售的订单,还会通过微信朋友圈展示其漆器产品以及一些工匠制作漆器过程的照片,他们认为摄影在销售流程中也是一种视觉服务和文化交流。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以及手工艺人的朋友圈,为福州漆器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帮助,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阻隔,也使受众对于福州漆器可以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四、福州漆器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一)有效应用媒体资源与发展高端定制路线
融合媒介的应用对于福州脱胎漆器的推广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路径,但从笔者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当下福州漆器的青年从业者在运用融媒体宣传推广的实践上依然不够充分,还未能建立较为完整的销售体系。在运用朋友圈、直播、短视频平台的基础上,应建立自己的网站、公众号等,并建立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且使手工艺者与专业的销售人员相互配合,打造独家品牌。因福州脱胎漆器制作周期较长,无法大批量生产而使众多青年从业者对于打造品牌望而却步,因此,高端定制路线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适当转变理念,为客户量身订制富有创造力的产品,并尝试和一些品牌推出联名款,在构建品牌形象的同时推广福州脱胎漆器,进一步提升大众对福州脱胎漆器的审美兴趣和价值认知。
(二)构建良好的手工艺人社区生态
漆器的原料是生漆,许多人会对生漆过敏,故漆器的生产多位于较为偏僻的地方,手工艺人的分布也较为松散,他们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而手工艺人这个群体需要有共生感,在这一圈子中彼此扶持,因此,可以设立福州漆器园区,将手工艺人入住汇聚在一起,便于他们之间在技艺、艺术与生产等各方面的信息交流[7]。在拥有相对健全的生态环境后,才能更好地使福州漆器在此生态中繁荣发展。建立园区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帮助与支持,例如适当减免租金等。此外,网络社区的建立也相当重要,各类手工艺网络社群的出现,可以使不同地域、行业的手工艺人联合起来,利用相互交流的平台,打破时间、地域、文化的限制,促进一个富有生命力行业的建成。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融媒体时代下福州漆器青年从业者进行走访调查,发现目前福州漆器已成为一种礼仪性的器物,其传承方式和销售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传承方式由世袭继承制到学徒制再发展到院校教学的形式;销售方式也由以往的对公外銷和熟人小范围销售,发展到如今的运用融合媒介进行宣传推广,不受时空限制地开拓市场。但是,当下的福州漆器发展也存在难以构建品牌和网络资源运用不充分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福州漆器青年从业者在新时代也有着众多机遇,他们在不断实践中将艺术与漆器相结合,使现代机械介入工艺基础环节,在保留手工制作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福州脱胎漆器的未来经过不断探索后会愈发“明亮”,手工艺人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并运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宣传和推广福州漆器。同时,还要构建漆器从业者的社群园区,使手工艺人的联系更为紧密,只有形成和谐的生态圈,才能更好地使福州漆器的各个工作室长远地走向未来。
注释:
①参见全国工商联福州脱胎漆器行业史(初稿),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内部资料)1963:74-76.
参考文献:
[1]李娟.漆器在战国时期获迅速发展的成因探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5:9-10.
[2]徐艺乙,董静.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状况分析报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5):38-40.
[3]陈亚凡.血缘与技艺:传统手工艺家族产业代际传承的常态类型及特征分析[J].装饰,2017(11):96-99.
[4]庄勇.从“融媒体”中寻求生机的思考与探索[J].当代电视,2009(4):18-19.
[5]何佳,朱文青.《南京民间手工艺的品牌创新战略研究——以“金陵神剪张”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1):154-157.
[6]鲁知先.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现状与提升路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0-65.
[7]王燕.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6:52.
作者简介:邓以理,福建师范大学设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通讯作者:王晓戈,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设计基础与理论教研室主任;兼任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闽台民间美术、工艺美术、手工艺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