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域下的旅游标识研究

2023-06-05吕绍勋

美与时代·上 2023年1期
关键词:解释符号学

摘  要:旅游标识是旅游吸引物和游客之间的连接点,它是吸引物的符号化,其目的是诱发游客的旅游行为。从吸引物到标识,是符号的生成过程。片面化是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它使得符号某一方面的意义充分凸显。在实际的解读过程中,往往出现意义偏差。越是科学性的符号,意义解读的偏差就越小;越是艺术性的符号,意义解读的偏差就越大。而旅游标识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独特的现象。这一现象用索绪尔的符号二分法是无法解答的,必须用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才能获取答案。

关键词:旅游标识;符号学;生成;解释

一、旅游标识的内涵

“旅游标识”的内涵,要在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的系统中来考察。“该系统包括吸引物本身、旅游者以及将旅游者与吸引物联系到一起的标识。”[1]169在这一系统中,包括三大要素,即:旅游者(tourist)、吸引物(attraction)和标识(marker)。这三大要素以“标识”为连接点,共同构建了“旅游者—标识—吸引物”这样一种结构模型。

旅游者即通常所说的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指的是为了获得某种体验而进行旅行的人。虽然在统计学上,对于哪些应该纳入旅游者以及旅游者的划分尚有争议,但这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只需要把握住旅游者最为核心的某些规定性,即旅游者是旅游行为的实施者、旅游标识的识别者和旅游目的地的进入者即可。

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的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在狭义上,吸引物主要是指某一空间,即具体的、被命名的、为旅游者而实施管理的场所、场址或地方。而在广义上,则是指一切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事物和因素,所以在西方旅游学的研究中,吸引物有时会被“核心”(nucleus)这个概念所取代。“‘核心是一个语义更为广泛的词,能够更为充分地抓住旅游体验的含义。观赏街景、漫步历史社区、品尝不同食物,或者参加主要为当地居民而组织的活动(如地方节日),这些都是正当的、旅游者所热切向往的活动,但并不符合‘吸引物的标准定义。”[1]170另外,旅游者选择到某一地方去旅游,往往不是因为单一核心提供的单一体验而行动的;更多的时候,旅游者会努力整合多个核心以满足多种需求。因此,也就出现了“核心组合”(nuclear mix)這个概念。

旅游标识是关于旅游吸引物的信息条目,“旅游标识传递了关于场址的信息,表示这些场址的重要性。标识成为旅游者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核心或吸引物之间的催化剂。在传递信息时,旅游标识也在宣告这些核心是值得游览的地方,它们还会提示旅游者可以期待怎样的体验,应该如何表现出恰当的行为。旅游标识包括旅游促销文献、指路标志、纪念品、口碑宣传以及其他一些标示物,它们对某种特殊体验,尤其是其他游客所提供的体验进行提示。”[1]172旅游标识的意图是清晰而明确的,就是要建立认识、激发兴趣、驱动欲望,最终诱发行动。对于吸引物来说,标识是吸引物的符号化,是编码的过程;它对吸引物进行信息提炼,将某些特征再现出来,并且表明某地或某物是值得一看的。对旅游者来说,旅游者对标识的识别,是解码的过程;标识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途径传达给旅游者,向其传达吸引物的信息和意义,并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起到类似催化剂的作用。

二、符号学视域下旅游标识的生成

(一)表征与符号的生成

从旅游吸引物到旅游标识,是一个从事物到符号的生成过程。符号的生成过程,也就是赋予事物以意义的过程,通常叫做“表征”或“再现”(representation)。从西文的构词法来看,“再现”这个概念,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呈现”(presentation),第二个是“再次”(re-)。呈现是事物展露其自身,尚未获得人的观照,从而也就没有意义,停留在前符号状态;只有当事物进入到人的观照之中,并被再次呈现(被人化)之后,才获得意义。所以符号的生成就是事物在人的观照中获得意义并“再次呈现”的过程。“一个杯子可以呈现它自身,物自身的呈现不能代表任何其他东西,呈现无法产生意义。只有当呈现对一个意义构筑者意识发生,在他的解释中变成再现,才会引向意义。”[2]35

具体到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标识的问题上来,某一事物在人的观照中获得了意义(它是值得一看或值得一游的),并再次呈现出来,就是旅游标识产生的过程。但是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照视角,也有不同的再次呈现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所以,对同一事物的表征(再现),往往出现巨大的偏差。“从实在世界的人或物,到人们关于他(它)的主观概念,再到客观化的语言、符号、象征或形象,其间存在着无数不同的可能性和变异。”[3]25这些可能性和变异,为植入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点在艺术创作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它赋予了艺术创作各种表现方式以可能性,从而出现各具风格、百花齐放的局面。同理,对于同一个旅游吸引物,其旅游标识也可能千差万别,这是不是一件好事,尚且有待考察。因为不同的风格,可以赋予游客以开阔的解释空间和丰富的体验;但是,如果旅游标识和吸引物之间的偏差过于巨大,则可能会向旅游者传达错误的信息;如,把某个以山顶温泉为特色的目的地,传达成一个以徒步攀岩为特色的目的地等。

(二)旅游标识的片面化及其必要性

旅游标识在旅游发生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旅游行为发生之前,它将向旅游者传达某一地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旅游标识,人们可能不会知道某地,更不会动身前往;即便人们已经身处某一旅游目的地,如果没有标识的指引,人们也可能无法理解该地的旅游价值,更无法获得充分的体验,甚至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回应。

旅游标识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在生成的过程中,有两个不可能。第一个不可能是游客不可能通过标识直接感知吸引物自身;第二个不可能是标识不可能携带和传达吸引物的所有信息。旅游标识必然是片面化的,然而,正是这种片面化,确保了作为符号的旅游标识的意义有效性。“被感知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某些品质。物不需要全面被感知才携带意义,让物的过多品质参与携带意义,反而成为表意的累赘。”[2]36片面化是符号之为符号的必然要求,无关的信息和特征,可以被忽略,甚至必须被忽略,才不会导致传达、接受和解释的效率低下。符号在生成的过程中,必须抛弃无关的信息,只剩下与某一意义相关的信息集束。

需要澄清的是,“片面化不是简单化,片面化是感知对相关意义之定向汇集,是物源的自我取消。”[2]38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符号不仅不是物自身,而且是物的自我取消;第二次意思,符号是特定意义的展现,而不是所有意义的展现。片面化,首先是符号之所以是符号的自身规定性,其次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义的必然要求。

例如,绰号就是极端片面化的符号,我们称某人为“大鼻子”,正是因为这个称呼仅仅聚焦了此人的某一特征,才特别传神,容易记住,甚至取代了他本来的名字。这就是符号片面化的力量。再例如,广告也是符号片面化的典型,符号表意的片面化,实际上正是广告成功的秘诀。

西班牙的“太阳海岸”和澳大利亚的“冲浪者天堂”,作为旅游标识,便是符号的极度片面化,从而使得某一方面的意义充分凸显,向旅游者传达了某种独特体验的可能性。旅游标识如果没有经过片面化处理,则可能失去传达意义的功能,甚至带来旅游管理上的问题。“如果一个场所的名称不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或者所传达的信息发挥不了作用,那么就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管理问题,包括涂鸦、破坏财物和场址损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旅游标识必须传达清晰的、没有歧义的信息,既包括关于场址的重要性,也包括关于场址内的恰当行为。”[1]173

三、符号学视域下旅游标识的解读

(一)符号的解读与偏差

如前文所述,符号之所以成为符号,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片面化。也就是说,符号作为意义传达的载体,必有些成分在场,也必有些成分不在场。哪些成分在场,哪些成分不在场的,不但取决于符号的生成过程,而且也取决于符号的解读过程。

符号表达是一个完整的意义传送链条,包括三个环节,即“发送者”(sender)、“符号”(symbol )和“接受者”(receiver)。发送者规定着符号的“意图意义”,符号规定着符号的“文本意义”,接受者则规定着符号的“解释意义”。在实际的符号过程中,最终的解释意义往往和最初的意图意义不一致,比如某甲向上伸出一个食指,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但某乙的理解,则可能是“上面”。有些领域,如在艺术或禅宗公案中,会有意制造这种意义传达的张力,使得符号过程尽量保持开放性和多元性。而有些领域,如在科学研究中,则要尽量使符号传达的三个环节保持一致,以便实现意义的精准传达。

符号的发送者,在生成和发送符号的过程中,因为表达意图的需要,可能会选择让某些成分在场,某些成分缺场。而接受者在解读符号时,也可以使得某些成分在场,某些成分不在场。越是偏向艺术性的符号,如诗歌、小说、绘画、电影等,接受者的决定权就越大,解释的开放度就越高,解释意义相互之间的偏差也越大。越是偏向科学性的符号,如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等,发送者的决定权就越大,解释的开放度就越小,接受者的解释意义偏差就越小。

(二)旅游标识的解读张力及其深层原因

旅游标识则介于科学符号和艺术符号之间。就其科学性而言,它要尽量准确地传达旅游吸引物的某些特征;就其艺术性而言,旅游标识要具备一定的美感,才能被游客接纳,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科学领域,符号的传达对象要明确,对象的重要性大于符号,这种现象叫做“对象优先”。在艺术领域,符号所要传达的对象可以不明确,符号的重要性大于對象,这种现象叫做“符号优先”。在符号优先的情况下,符号甚至不需要对象,而独立构建意义,或者引发意义。比如在观看一幅后现代风格的绘画作品时,观众也许只看到明快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块,而无法把捉作者要传达的东西(也许作者并未传达任何东西),但是观众却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引发相关的个人体验(意义),或者不引发任何体验(无意义也是一种意义)。在这个过程中,符号(绘画作品)可以脱离对象单独存在,是典型的“符号优先”现象。

那么,为什么旅游标识会介于“对象优先”与“符号优先”之间呢?这需要通过对符号表意的二分法和三分法的考察,来进一步澄清。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通过二分法,将符号视为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结合。能指就是符号,所指就是符号所指称的对象。而所谓的“符号优先”其实就是“能指优先”,所谓的“对象优先”就是“所指优先”。符号优先和对象优先的理论来源,正是索绪尔能指—所指的二元划分。但是这种二元划分,已经在符号学领域遭到质疑,甚至有人提出要放弃这对术语。

得到当代符号学界广泛支持的,是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符号意指的三分法。“皮尔斯把符号的可感知部分,称为‘再现体(representamen),这相当于索绪尔所说的能指;但是索绪尔的所指,在皮尔斯那里分成了两个部分:‘符号所代替的,是对象(object),而‘符号所引发的思想称为符号的‘解释项(interpretant)。”[2]95

虽然皮尔斯的三分法只是比索绪尔多了一元,即“解释项”,但是却给解决众多的符号学难题提供了路径。就像在对旅游标识这种符号的讨论中,如果仅仅按照索绪尔的二分法,则旅游标识要么是能指优先(符号优先),要么是所指优先(对象优先),而无法解释为什么旅游标识会同时具有两种优先的性质。如果用皮尔斯的三分法,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对象比较固定,在符号的文本表意过程中就确定了,不太容易随解释而变动,而解释项完全依靠接收者的解释努力才能产生。”[2]95也就是说,在旅游标识中,一方面,需要准确传达的具有某种意义的信息,是“对象”,而“对象”在旅游标识中是明确的、固定的,可以被准确接收的;另一方面,旅游标识还包含着“解释项”,“解释项”的意义是模糊的、开放的,需要接收者的重新解读。这也就是旅游标识为什么可以同时既有科学符号的准确性,又可以具有艺术符号的多元性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迪克罗,麦克彻. 文化旅游[M].朱路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周宪.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吕绍勋,博士,青岛市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大众文化与区域文化。

猜你喜欢

解释符号学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关于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重点问题的思考
大学英语阅课教学中的3+1
关于近地天体撞击地球原理的猜想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的得与失——从文本理论谈起
电视剧《走西口》的符号学意义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