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龄化视域下城镇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2023-06-05孔德奎吕宁
孔德奎 吕宁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全龄化的社区养老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由于大部分老年人还是居住在老旧社区,社区的居住环境,尤其是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改造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这与近些年来我国存量住房改造的方针不谋而合。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城镇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公共活动空间不足、代际共享空间及功能性设施缺乏。从全龄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全年龄段人群的生理与心理活动特点及空间需求等问题进行研究,从空间、交通、设施、文化等方面提出更新设计研究的策略,希望促进城镇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全龄化;公共空间;代际共享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全龄化视域下的城镇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以沧州市运河区南新村小区为例”(2022241)研究成果。
“社区”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著作《社区与社会》中,作为社会学研究范畴的概念。他认为,社区是在血缘、区域、生活习惯、传统之上,根据人们的意愿组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其特点表现为人们对社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而老社区是指居住单元与社区环境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整体功能出现衰败甚至缺失的社区,它已经不能完全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本文研究的老旧社区界定为2000年以前建成的商品房社区和传统的单位制社区。
社区的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办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地,具有为广大公众服务的属性,承载着连接家庭的私密性空间与社会的共性空间的功能。本文研究的社区公共空间主要是依附于城市建筑、道路以及居住单元而存在的,它是建筑物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性空间,分为室外空间和灰空间两类,具体如社区内存在的休闲空间、活动场所、停车空间、绿化空间以及一些零散空间等,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的特征。
一、城镇老旧社区问题剖析与全龄化改造的可行性
(一)城镇老旧社区面临的问题
1.人口老龄化与社区自我服务能力欠佳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18.9%,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养老服务已经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内容。而且,老旧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能力欠佳,老年人又因为自己身体机能的退化,缺乏对社区日常维护和更新以及自我服务的能力,这也对社区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社区居民的异质性加剧了群体认同分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建居民住房日益增多,老旧社区内有能力购置新房的住户逐渐搬离。但是,城镇中的老旧社区通常占据着便利的地理位置,同时又因为房价与租金便宜,小区内的许多居民将住宅出租、出售,吸引了很多本地的和外来的中低收入人群在此居住。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社区的人口结构开始变得复杂,社区居民的异质性越来越强,互相交流与合作的频率越来越低,使得原来紧密的邻里关系逐渐疏远,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在减弱。
(二)城镇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1.活动空间不足,基础设施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区公共空间之前较为单一的功能已经达不到人们现在的使用要求。首先是机动车临时停车与通行问题,当时人们对于停车空间的需求还比较小,社区在建设之初对于停车空间的规划相对较少,也未预留出足够的规划用地,导致现在机动车占据了大部分公共空间,社区内部空间拥挤和停车秩序混乱。另外,人车混行、交通流线混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老旧社区内的正常交通秩序,极大地增加了老旧社区的安全隐患。其次,老旧社区的生活服务设施存在单一设施重复建设、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老化等問题。单一设施的重复建设,使设施种类不能满足居民需求,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共资源浪费,社区供暖、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线也都基本暴露在外,且普遍老化,为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还有就是老旧社区的空间导视系统设计不佳,老年居民常常会因为住宅及道路的相似产生错误识别的情况。
2.零散空间消极,空间活力不足
城镇老旧社区现有的公共空间中存在着许多小体量的没有被合理、有序使用的零散空间,例如社区住宅楼的边沿处以及社区的角落等。这些地方往往容易被就近的居民随意占用,或是被居民遗弃的生活垃圾覆盖。这些消极的空间没有发挥其灵活性、开放性的优势,降低了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率。
3.绿化空间零散,景观效果不佳
许多老旧社区的绿化率相对较低,且零星分散。在一些老旧社区中可以看到保留完整的大片绿地,但由于缺少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往往是野草丛生。也有一些老旧社区绿化面积相对分散,仅有零星大树种植,在植物种类的配置上非常单一,难以达到美化公共空间环境的作用。
4.人文历史衰退,文化记忆缺失
城镇老旧社区建成时间较长,许多原有的公共空间中的标志性设计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逐渐被淹没。随着现代化设施的加入,原有的社区文化也逐渐流失,甚至被同质化,没有了区域特色,导致人们的社区归属感逐渐减弱。
(三)城镇老旧社区全龄化改造的可行性
1.全龄段人群活动规律与需求
笔者通过调研走访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社区公共空间的生活节奏及对其功能需求是不一样的。老年人的活动时间主要是在5点到7点、15点到17点和19点到21点,主要活动类型是健走、晨练、广场舞、下棋和攀谈等;中青年在社区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工作日的晚饭后20点到22点和周末14点到22点,活动以遛弯、跑步、健身为主,活动时间集中,活动空间较为分散;儿童活动时间主要是在放学后16点到19点以及晚饭后19点到21点,并且假期活动时间会相应增多,与老年人活动时间重合较多,儿童活动多是三五成群,集中在一些娱乐设施周边。考虑到老年人和儿童对集体性活动的偏好,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空间应该尽可能开放,满足多人活动的需求,并针对文娱活动进行综合设计。社区公共空间中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还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能够满足老幼之间的交流需求。中青年则更多关注空间的活力性。
2.全龄化改造的优势
“全龄”是指社区内人口结构为全年龄段,包含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近年来,有关学者在社区研究中结合全龄化概念提出了“全龄社区”。当前国内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养老模式中,全龄化社区养老模式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全龄化视域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主要会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老年人和儿童创造适宜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二是为中青年社区居民打造符合他们需求的具有活力的社区公共空间。构建适宜全龄段的社区公共空间,不仅能够满足老年人和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还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实现代际融合。另外,对现有的公共空间进行更新优化,重组现有空间的要素,赋予空间新的功能,能够使更新后的公共空间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二、全龄化视域下城镇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原则
(一)整体统一原则
一是要整体把控社区环境的协调统一。社区的公共空间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建筑、道路、设施、景观、标识等多种要素共同组合而成,在进行更新改造的时候,只考虑局部或者单一要素的设计是不够的,要系统规划、整体统筹。二是要整体考虑各年龄段人群的需求。老旧社区中现有的住户大多为老年人,社区公共空间当中存在设施多为老年群体考虑,并且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在全龄化的社区改造中,要综合考虑各年龄段居民的使用需求,升级现有公共空间的功能,打造全龄共享的空间,以此来增加代际间交流,激发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为居民提供开放、包容、共享的公共活动空间。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区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公共空间的弹性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中,需要根据社区原有的空间环境特征,结合建筑、道路、景观条件,预留出弹性的绿色空间,来应对社区的未来发展。结合全龄化的现实需要,采取紧凑集中和有机分散相结合的规划方式,进行立体化、功能多元化和模块化的设计。
(三)延续地域文化原则
老旧小区往往年代久远,是不同时期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全龄化视域下的更新设计,强调在保护原有社区文化的基础之上,融入当代社区特有的文化元素,使其新旧共生。
三、全龄化视域下城镇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
(一)功能结构的优化
1.基础性设施的全龄化提升
基础性设施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在老旧社区的全龄化改造中,要对配套的基础性设施进行改善,提高基础性设施对各年龄段的适用性。可以适当减少机构性设施,统筹考虑养老设施、托幼設施与青年健身设施的规划布局,可以进行分散复合式设置,也可以弹性地穿插进其他公共空间中。
2.交通空间的合理性完善
对老旧社区的交通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创造有序的通行与停车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旧小区的停车难、人车混行、步行空间被挤压的情况。
结合小区交通结构,梳理优化主、次道路系统,统一行车的方向和道路,实行人车分流,优化步行流线,增加社区内部道路与外部空间的循环连接,打造一条全龄化的健身步道。
结合小区空间条件,重新划分停车位,采用集中和分散、地面和立体相结合的方式布置机动车停车空间,通过绿廊、植草砖等方式打造生态友好的停车场地。
3.绿化环境的优化提升
全龄化社区的环境绿化除了要有美观性,还需要考虑功能性与服务性,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打造不同种类的绿化空间。在现有的绿化基础上,优化植物种类配置,同时增加观赏性季节性植被,以此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观赏需求,增加居民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感。
4.空间导视系统功能性提升
空间导视系统要在简洁明了的前提下,适当地加入一些区域文化元素来增强趣味性,以此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审美需求。
(二)公共空间的激活
1.零散空间的功能激活
梳理社区零散空间,整合社区中闲置的、废弃的、被占用的消极空间,结合其所在的位置与居民活动需要进行改造设计。针对社区中相对分散的零散空间,可以打造成多点布局的小型活动场所,可以在边角空间增加景观植被,打造成绿化观赏空间。对于一些相对集中的零散空间可以化零为整,建造集中活动场所。
2.公共空间的创意营造
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中,可通过引入公共艺术的方法为社区注入新活力。可以考虑对社区中原有的供暖管道等基础设施进行功能性艺术改造,也可以置入一些艺术性互动装置和景观雕塑,来提升社区的艺术氛围,营造代际互助的和谐关系。对一些可移动设施进行模块组合拼装,同时增强模块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促进模块化设施的可持续生长和活力再生。
(三)文化记忆的重塑,传承社区情感记忆
社区文化的塑造是增强社区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改造社区公共空间场所时,要注重本身结构和样式等文化特征的延续,优先使用同类型的具有地域性的材料,其空间的形式、风格、色彩等要素也要体现社区乃至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可置入当代社区文化景观符号,使其新旧共生,激活社区居民的人文情怀,增强老旧社区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全龄化视域,试图在城镇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过程中,解构儿童、成人和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需求,结合社会发展对社区的空间活力和人文关怀的需求,提出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更新设计策略,希望为后续全龄化空间设计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周燕巧.老年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窦永佳.既有住宅区公共空间适老化可持续性更新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孔德奎,硕士,沧州交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吕宁,硕士,沧州交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