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宁市五象养老服务中心适老性改造

2023-06-05包惠萍贾朝红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养老院老龄化

包惠萍 贾朝红

摘 要:当前,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随着中国传统居家养老的弊端日渐凸显,不少家庭便把机构养老作为养老的第一选择。公共食堂作为养老院内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其空间环境质量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经实地调研发现,我国部分养老机构的适老性建设并未跟上时代的发展,机构内的公共食堂亦是如此。因此,为创造一个优质的适老性公共食堂,以南宁市五象养老服务中心公共食堂为例,以“老年人为本”理念进行设计,基于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需求,致力于打造出一个具备无障碍性、舒适性、人文关怀性的高质量食堂。

关键词:老龄化;公共食堂;养老院;适老性设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南宁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南宁市总人口的14.78%,虽然数值低于全国老龄化占比值,但也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老年人口的增长带动了养老产业的发展。随着各地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老年人对精神及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部分地区的养老机构从注重养老设施方面的完善转向以剖析老年人身体与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齐头并进,从适老性的角度打造优质的养老环境。公共食堂是养老机构内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不仅是解决老年人饮食问题的场所,还是促进老年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如果其适老性设计不完善、不合理,则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

一、公共空间适老性设计的发展趋势

目前,学术界对“适老性”这一概念尚无明确的定义,其常用搭配有“适老性设计”与“适老性改造”,而且设计师在适老性设计中多坚持以“老年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早期,适老性设计研究注重从宏观的角度为老年人创造不同的活动环境,从而促使老年人参与不同的活动,并且研究多集中于居住空间与社区公共空间方面,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理需求为目标。

近年来,随着以“老年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深入,研究者多从微观角度分析适老性设计,将其更精细化、多元化,从空间构成要素及影响空间氛围的要素着手,比如注重空间层次感的提升、空间设计细节的完善等。在肯定老年群体的共性下,也正视群体内部的多样性,将有限的空间进行多功能规划,做到能同时满足不同老年人生活中更多的需求。从现有的资料中可了解到,研究内容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如空间学、老年心理学、老年人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但关于养老机构的适老性研究较缺乏,而且以机构内的居住空间与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为主要方向。对具备某些固定服务功能的室内公共空间的深入研究近年来才出现,并且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深层次发展的趋势,以满足老年人更深层次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为目标。

本文基于上述理论,结合无障碍设计、舒适性设计、人文情感化设计三大原则,对养老院的公共食堂进行适老性改造,以将其改造成既能满足老年群体使用需求,又能兼顾其他群体使用的公共空间。

(一)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的目标是为行动不便的人提供便利,减弱或消除活动和参与障碍,保证其日常活动能够顺畅完成。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弱,其肌肉、骨骼、视觉等基本机能远远不如年轻人,表现为行动迟缓、思考能力变弱、视力下降、容易缺乏安全感等特征,部分老年人还需要借助拐杖、轮椅等设备开展日常活动。要想确保老年群体可以无障礙地在食堂内完成不同的活动,必须做到消除室内高差、安装安全扶手、地面铺装防滑材质、标识易理解与显眼、光亮度适宜,确保该空间的可达性、安全性与便捷性,使老年群体在该空间能够独立完成行为活动。

(二)舒适性设计

在公共食堂适老性改造中,要遵循舒适性设计原则,以更好地提升空间质量。食堂公共活动空间的舒适性在本研究中分为物理层面与心理层面:物理层面是指可被老年群体感知的舒适性,主要包含光环境、空间可达性、设施质量及功能多样性等;心理层面指满足老年群体精神层面的需求,主要包含视觉感受、精神需求和空间尺度多样性等。如选用实木材质的安全扶手,触感较好,冬暖夏凉,不仅能满足老年群体对物理层面舒适性的要求,还能满足老年人喜用自然材质的心理层面的需求。

研究表明,老年群体长期处在单一的社交环境中,远离年轻群体太久容易失去活力,并产生消极心理,所以需要时常与其他人群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本文提出的设施功能多样性在满足老年群体适老性要求的同时,还可被其他非老年群体使用。

(三)人文情感化设计

人文情感化设计的融入主要是为满足更高层次的心理层面的需要。老年群体的思维模式、五感体验、审美偏好、行为模式等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不一样。比如,在设计上更偏好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风格,对过于新颖的事物接受度较低,喜欢在熟悉的空间环境中开展活动,以寻求安全感与亲切感。因此,在公共食堂适老性改造中,应注重风格的选择及地域文化的融入,以给老年人带来较强的安全感,激发老年人的活力。

二、南宁市五象养老服务中心公共食堂

适老性设计优劣势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无论是自理型老年人还是介助型老年人,都希望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就餐等活动,不希望被过于区别对待。食堂虽然也对工作人员及外来探望老年人的家属开放使用,但使用群体还是以老年人为主,其已有的适老性建设虽有不少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致使部分功能对老年群体并不友好(表1)。

三、五象养老服务中心公共食堂适老性改造策略

(一)无障碍设计的运用

提高公共食堂空间的安全性是开展适老性改造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也是直接影响老年群体是否愿意自发性地去食堂就餐及社交的最重要因素,其包含场地安全及心理安全,并且两个层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影响场地安全的因素有无障碍设施、路面质量、照明系统等;影响心理安全的因素有空间私密性与安全可控性。为更好地开展食堂空间无障碍建设,笔者总结出3项改造措施。

第一,取餐台区域应设置无障碍取餐窗口,以服务依靠轮椅行动的老年群体,并且台面高度要控制在700—750毫米。所有的点餐台及取餐台前缘处要设有无障碍扶手,扶手的尺寸要适宜人手掌握,以便腿脚不便及身体平衡力不佳的老年人使用。

第二,食堂配套的公共洗手区域应添设无障碍洗手台,并且洗手台高度要控制在720—760毫米,洗手盆两侧及前缘处设安全扶手。洗手台底部应做空心设计,台底下的空间要足够轮椅卡进去,不能碰到使用者的两膝或轮椅的底盘。同时,应使用长柄款式的水龙头,以方便老年群体使用。灯光不能出现太刺眼的情况,光照辐射要均匀,避免出现灯光死角,灯光亮度要控制在50—250勒克斯(根据日本骊住公司的研究成果,让老年人感觉舒适的室内整体照度大概为50—250勒克斯)。灯光颜色可选择暖黄的色调,以增强空间氛围感,增加老年人的就餐食欲。

第三,老年人肢体平衡性下降,对眩光的敏感度减弱,因此该空间内所有地面区域不能出现高差,并且要选择具有防滑性、反光性较低的铺装材料。

(二)舒适性设计的运用

由于原有的公共食堂存在整体空间过于空旷、空间层次感较弱、功能分区单一等問题,所以整体氛围稍显冷清、单调,缺乏活力,不能更好地起到促进老年群体进行社交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3种措施。

第一,在空间动线的规划上,可采用“井”字形,动线开口数量要足够,增加老年人的行动路线,避免出现拥堵现象,加强不同功能区域的边界感,以方便老年人记住不同区域的功能。考虑到轮椅通过及旋转所需的空间、行人会面所需的空间等因素,过道的宽度不能小于3米。同时,还要适当增加餐桌与餐桌之间的间隔,以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通过。

此外,要根据动线合理设置分区,如卡座区域、四人桌区域、多人桌区域等。分区后,应适当地用800—920毫米高的隔段对部分区域进行再分区,这个尺寸的隔断既能形成适宜的半围合空间,营造一定的边界感,给老年人带来安全感,又不会阻挡视线及破坏空间的通透感。对于空间过高的问题,可通过做吊顶造型的方式来降低空间过高给人带来的拘谨感。

第二,要丰富食堂空间的功能,以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可在卡座区域设置嵌入式书架,放些书籍及实事刊物,供老年人阅读;设置专门的饮料贩卖点,售卖一些绿色健康的饮料,如牛奶、果汁、茶饮等。这些新功能的添加可丰富老年人的活动,激发其生活活力,使其心态更年轻,提高老年群体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由于老年人的脊椎与腿部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弯曲自如,故要选择具有适老性的餐桌与餐椅。适老性的桌椅要具备以下5个特征:一是稳固性强,无尖锐设计;二是椅子要加装坐垫和软包,提升舒适度;三是椅子需设扶手及拐杖放置孔;四是由于老年人不便于夹到500毫米以外的菜品,所以应选择方形餐桌;五是座椅的尺寸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太高、太低、太大、太小都易使老年人产生不适感。椅座高度应在450—500毫米;椅背高度要比正常的座椅高20—25毫米,坐面宽度应为360—450毫米;扶手应安装在椅面150毫米左右的高度。

(三)人文关怀设计的运用

人文关怀设计建立在空间无障碍化及功能多样性化设计的基础上,是对空间的品质注入“温度”与提升适老性改造质量的关键。具体而言,可从3方面入手。

第一,应选择老年群体偏爱的稳重、高质量的新中式风。颜色上应以暖白色为主,再搭配少许蓝色进行调节,营造出既有整体感又不单调的氛围;墙面可适当挂些中式风格的装饰品及挂画,以增强空间的艺术气息;在地面铺装方面,可选择瓷砖与木地板进行拼接,提升空间的亲和力,柔和瓷砖带来的坚硬感,在心理上给老年人带来抚慰。

第二,适当布置一些室内绿植,以缓解老年人的情绪,加强其与环境的互动。植物特定的形态及色彩、芳香的气味能刺激老年人的五感,营造丰富的感官体验,提高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

第三,可将广西少数民族本土元素融入餐椅及一些装饰品的造型、图案设计,如壮锦中常用的回形纹、太阳纹、菱形纹等图案,对其进行提炼、简化、变形等处理,设计出既具有现代抽象性又保留有民族文化元素的装饰品,提升公共食堂空间的艺术价值及美学价值,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以增强老年人的空间归属感。

四、结语

深泽直人曾说:“设计不是创造外形,而是创造关系。”同理,优质的适老性公共空间应当是有尺度、有层次、有温暖、有安全感,能给老年人带来欢乐的活动场所;而好的设计细节也应当能起到激发老年群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引导老年人主动社交,唤起其朝气,使其能更好地享受老年生活。本文以南宁市五象养老服务中心公共食堂为研究对象进行适老性改造,力求打造出优质的食堂空间,营造良好的就餐及沟通交流环境,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及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晓征.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0.

[2]汪丽居,舒平,卢杉.城市既有住区公共适老性更新策略[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

[3]贾琼.张曼琳.适老性在养老院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8(17):155-157.

[4]周玲吉.高校旧住区公共空间环境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包惠萍,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贾朝红,硕士,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养老院老龄化
做好老年健康全周期管理 助力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
In My Next Life
有多少钱才能住进养老院
老太太养老院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