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攒机厂的生意不再性感,OPPO们何去何从

2023-06-05胡万程

南风窗 2023年10期
关键词:厂商

胡万程

电子产品的“换新”节奏,似乎突然慢了下来。

作为多年的 “老哈迷”,又是游戏爱好者,陆笛最初看到游戏《霍格沃茨之遗》上市时,很想“无脑入手”,但一想到家里的老电脑—那张落后于时代几个版本的显卡GTX 1060,如今几乎玩不了任何大型游戏,最终,他放弃了购入的念头。

电子产品的升级停滞,还发生在陆笛的手机身上。他曾经是很爱尝鲜苹果手机新品的人,但现在,他的手机仍然用的是iPhone 11,他对南风窗记者说:“还能再战一年。”

陆笛身上发生的事,其实并非个例。以手机和电脑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近年来需求持续疲软,尤其是去年,不少手机品牌的销售数据都创下了“新低”。

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13%~14%,是国际数据公司IDC有统计以来最大的降幅。而放眼世界,2022年,全球个人电脑的出货量下降了16%,跌至9年来的最低点。

这样的数据反映在现实中,就是“每隔一两年就换机”的习惯正在慢慢消失,大众对新机器的更迭不再积极,也不愿花费不菲却只能获得有限的升级体验。

相比“芯片危机”,可以说,消费者变得节约且理性了,是手机和电脑厂商遇到更棘手的事。

切肤之痛

去年9月,老尹关掉了他在安徽六安的手机综合卖场,转行做了社区便利店。

“卖手机已经赚不到钱了。”他告诉南风窗记者,“以前,一台手机能赚500块,现在100块都赚不到,来买的人也少了很多。折去房租、水电和人工,我去年只有一个月是浮盈的。”

老尹的手机店,之前开在六安的市中心商圈,店规模中等,总共开了12年,在附近有一定影响力。店里主要卖安卓机,比如小米、华为、vivo、OPPO,其中,新机和翻新机都卖。除此之外,他还做手机配件、维修以及运营商办卡的业务。

生意最好的时候,是在2012年到2016年期间。“这几年人们换机频繁,手机厂也打得凶,补贴给得猛,尤其是‘蓝绿厂(OPPO与vivo)。”老尹说,行情最好的时候,一年能赚60万。

但2017年后,手机厂商们的补贴逐年下降,购机的人也在减少。在华为的手机业务遭遇国际打压后,部分安卓用户选择了购买苹果,这也让老尹失去了一部分客流。

真正让老尹彻底盈亏反转的是2022年。

当年,购机、收机、配件、维修等业务在全方位地萎缩,碰上疫情,店铺长时间无法营业,人们也很少出门,从早开到晚也没几单生意。“有好几个月,卖出的手机都不超过3台。去年只干了9个月,我赔了小10万元。”

最终,扛不住“入不敷出”,也不再看好手机零售的老尹,索性关了店,休息了两个月,在城市里的一处新楼盘附近,开了家便利店。他告诉南风窗:“现在一个月净利不到5000元,不多不少,小城市养老够了。”

老尹的遭遇,只是近年来无数关门歇业的手机店店主的缩影。手机厂商的行情萧条,他们最先察觉,也最有切肤之痛。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数据报告,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的总出货量为2.86亿,低于前一年的3.29亿,是2013年以来的最低销售量。

细分到各个品牌,销量第一的vivo出货量同比下降25.1%,销量并列第三的OPPO和苹果的出货量分别同比下降了28.2%和4.4%,销量排名第五的小米出货量同比下降了23.7%。

产品卖不掉,厂商又要吃饭,势必要找新出路,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有那么多消费电子品牌开始造车—与其说是跟风,更像是一种无奈和必然。

从数据上看,唯一实现增长的只有作为独立业务剥离的,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子品牌荣耀(Honor)。它的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34%,不过相较于华为的原有体量,这个数字仍是相当惨烈的。

实际上,混得最好的只有苹果一家,但它的销量也微微下滑。

销量的下滑,让各家厂商积累了大量库存。去年7月和8月是最严重的时候,当时有业内人士估算,“国内智能手机成品平均库存接近20周,保守估计有5000万部”。

虽然由于年底疫情的好转,让各厂商的库存逐渐调整,但下降程度有限。知名分析师郭明錤表示,部分手机品牌库存仍高达12周到16周,预计要到今年6月才有机会降到合理水位。

又一场价格战

挥之不去的库存,不但给厂商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流压力,也严重影响了新品开发。无奈之下,各品牌纷纷开启了降价模式。

没有卖不掉的产品,只有卖不掉的价格,降价从来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清货手段。但未曾想到的是,比起安卓阵营半遮半掩地在“618”和“双11”搞让利促销,站在金字塔端的苹果竟然选择直接摊牌。

2023春节刚过,发售未满半年的iPhone14系列就迎来了大降价,全系均有600—800元的降幅。在某购物平台的折扣,最高甚至达到1600元。

要知道,按苹果以往的调性,发售半年内,是不可能把旗舰新机的价格下探到如此地步的。

苹果这样的举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特斯拉。而接下来的手机市场的状况也很好猜测,应该会把现在新能源市场的“价格战”再走一遍。

当品牌大哥放下架子、开始走让利多销的策略时,其他品牌小弟只能被迫跟进,否则,市场份额就有可能被吃干抹凈。这是萎缩的存量市场中,一场残酷的零和博弈。

果不其然,红米先坐不住,K60的512GB版本降价300元,到手只要2999元。努比亚随后跟上,Z50全系降价300元,2699元起售。小米集团的总裁卢伟冰还在呼吁“欢迎更多友商入局(价格战)”。

梳理眼下的安卓阵营,你可以花1000元买到不错的“特色机”,花1500—2000元买到各方面均衡的“水桶机”,2500—3000元买到最新的“旗舰机”。

但即便看起来已经如此优惠,厂商们所期盼的以价保量好像仍然没有发生。只剩浓厚的观望氛围。

作为庞大产业链的最末端,手机滞销带来的影响是连锁性的。它向上传导,牵一发而动全身,面板、芯片、摄像头、外壳、指纹识别等多个环节的供应商都不好过,存在不同程度的库存积压。

这其中的不少厂商也是个人电脑端的供应商,而这又是另一处大的滞销板块,他们的境遇同样不乐观。

以全球PC市场份额位列第一的联想举例,2月17日,联想发布了2023财年第三季度的财报。财报显示,由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设备组成的智能设备业务集团,收入及经营溢利分别同比下降 34%及37%。

董事长杨元庆表示:“今年前两个季度还会进一步消化库存。”相较于手机厂商的20周的平均库存,电脑厂商的两个季度(24周)只能说是不遑多让。

产品卖不掉,厂商又要吃饭,势必要找新出路,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有那么多消费电子品牌开始造车—与其说是跟风,更像是一种无奈和必然。

当造电动车的方式开始模块化,无尽趋向于攒机,那些在手机和电脑上碰了壁的厂商就有可能会动心—反正都是攒机,攒什么不是攒?

芯片还是那个芯片,无非是把电池换大一些,主板换成电控,显卡换成电机,手机壳和机箱换成车身。就算造车要更烧钱,但至少有了新业务,钱就找投资人继续要好了。

狡猾的供应商

不少人把消费者“不愿换机”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经济下行。

近日,世界银行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7%,较2022年6月预测下调1.3个百分点,为近30年来第三低水平。

世行行长马尔帕斯表示,受通胀高企、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急剧放缓到“危险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

在这场波及全球的萧条浪潮下,只要是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参与者,就难以独善其身。人们兜里钱少了,自然而然地会削减开支,尤其是那些非必要开支,只把钱用在“刀刃”上,电子产品的消费升级很显然并不属于这一类。

而消费电子产业本身在技术迭代上的瓶颈,也使得产品的魅力大打折扣。

这些供应商为了可以像攒机厂一样每年有新货,逐渐变得狡猾起来。即便是有了重大技术突破,也会截留下来不予发布,而是每年以“20%+”的性能增加幅度向外展示,业界俗称“挤牙膏”。

以前行业中遵循的是“摩尔定律”—每隔18—24个月,或产品性能提升一倍,或价格下降一半。所以,每遇新品发布会,消费者会普遍期待新品在哪里有重大升级,会带来哪些“黑科技”。

而现在的“黑科技”,被从业者的营销话术滥用,变得不再性感。各大厂商的新品发布会,却越来越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式升级”。屏幕分辨率、刷新率、相机光圈大小、内存大小……这些无足轻重的升级,令人完全提不起劲。

而那些例如折叠屏、“带鱼屏”、“灵动岛”等这类业界所谓的重大创新,在经过消费者的体验后,发现更像是昙花一现的“伪创新”。那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设计,并未明显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

对于攒机厂来说,其升级真正仰仗的反而是重要供应商的产品迭代。比如,骁龙的新一代芯片、英伟达的新一代显卡;再以此为主要噱头,购入安装后,包装成新一代的产品,来提升产品的性能。

这些供应商为了可以像攒机厂一样每年有新货,逐渐变得狡猾起来。即便是有了重大技术突破,也会截留下来不予发布,而是每年以“20%+”的性能增加幅度向外展示,业界俗称“挤牙膏”。

于是乎,新品发布会开始定型,主基调变成了“今年我们的产品的算力/摄像/画面比去年又高出了20%”。

PPT上的字很大,发布会上的音效很震撼,台上的CEO很兴奋,但台下的人往往心中毫无波澜。

一句话总结,这样的新机可以买,但没必要。

那么,消费电子行业还会回暖吗?

作为现代人衣食住行已必不可少的“新器官”,手机和电脑已成了基本需求,它兜底了行业的下限,保证这个行业的盘子可以辐射全球几十亿人口。

但与此同时,消费电子行业长时间的发展,已经让产品价格打到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从0到1,是从无到有的大步跨越;而从1变100,則是要结合产品寿命、消费者购买力、关键技术升级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日趋饱和的市场,它的上限也随着产品的普及而固化。

10年前这样疯狂增长的市场,在下一个关键技术的迭代到来之前,恐怕都不会再有。

猜你喜欢

厂商
具有价格歧视的多厂商斯塔克博格博弈的均衡分析
2022深圳玩具展主动出击助厂商开拓市场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基于购买历史的价格歧视、投资激励与厂商竞争分析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厂商咸集 科技起舞 第20届澄海国际玩博会圆满成功
考虑产能约束的耐用品厂商易耗部件兼容策略
日本厂商在美漏报事故千余起被指管理疏漏
基于模型的产业集聚与扩散问题的研究
异质性厂商贸易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