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美学在书法中的体现

2023-06-05赵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音乐美美学书法

摘 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也是国粹之一,是“线的艺术”,同时它蕴含力量美、抽象美、抒情美、音乐美的美学特点。结合经典碑帖,重点阐释这四个特征,运用古代书论分析,将美学与书法联系在一起,以期更深入地认识美学在书法中的呈现和运用形式。

关键词:书法;美学;力量美;抽象美;抒情美;音乐美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忻州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创新研究项目“《中国书法史》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GYB202003)研究成果。

“美学”一词来自英文Aesthetics,最早于20世纪初由日本人中江肇民翻译而来。在西方,该词开始用于18世纪鲍姆嘉通(Baumgarten),他把这个本来指感觉的希腊词汇借用于指代对感性认识的学科,即指研究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感知的学科。关于美学的定义,目前我国主要流行的有以下三种:第一,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第二,美学是研究艺术一般原理的艺术哲学;第三,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

书法是“线的艺术”最直接和最饱满的呈现,源自象形,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繁荣和发展着这一原则,不断纯化和丰富了线条美,融入不同线条的曲直运动、用笔及结字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结体形态、情感体验和神采韵味,具有力量美、抽象美、抒情美、音乐美的美学特点。

一、书法的力量美

书法的力量美主要体现在线条的笔力、字形的合力和篇章的气势力三个方面。

(一)笔力

线条中的笔力是书法力量的主要体现。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的基本法则,这八个笔画分别如图1所示。写每一笔都要顶纸入锋,力透纸背,具有很强的力量感。除此之外,古代还有很多书家有自己独特的使字具有笔力的方法。比如:唐代书家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中,长横的尾端常常用强力向下顿挫(如图2中“大”“乎”“十”的横画),长竖则在起笔的时候向右下方用力顿挫(如图2中“十”“中”的竖画),视觉冲击力强,笔力雄浑朴拙。

初唐书家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中,其长横画处理逆锋蓄力起笔,行笔中段提笔加速,往往以细劲的线条表现出动感,起收笔两端则呈向下垂坠的势态,犹如将军开弓蓄势待发的状态,笔力遒劲爽健(图3),又如两端挑着重物的扁担,充满弹性和张力的美感。清代书家何绍基将篆籀笔法融入行书创作(图4),绞转裹锋自如,应用回腕法执笔,时有颤掣之笔,增加用笔过程中与纸面摩擦的涩势,线质生辣,笔力醇厚。

(二)合力

合力是字的各个笔画之间互相依靠和搭建共同形成的一种力量感,例如《神策军碑》 中的“臣”字(图5),左面的一竖像顶着千斤重的柱子,右边的横画似乎在支撑着它不倒塌,右侧两个竖点的方向与左侧的竖画形成矛盾,表现出合力的动感和在不平衡中寻得协调的美感。再如“不”字,横画很长,竖画向下伸出,撇画和捺画左右撑开,构成了四个笔画之间的合力,非常稳定。

(三)气势力

气势力是体现在字群体中的力感,如张旭的《古诗四帖》,字与字之间浑然相容,相互激荡,犹如排山倒海之势,具有万马奔腾的气势力。再如王铎的《草书唐人诗九首》,造势险峻,注重字组之间大小、虚实、枯润的对比,并且字组轮廓构成变化奇特的形状,有机切割纸面整体的章法,布局紧凑险绝,形成雄伟奇强的气势力。

二、书法的抽象美

书法的美源自象形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线条、章法和结体,具有抽象的美。甲骨文所蕴含的大美若朴中已蕴含了抽象美。甲骨文将最初的象形符號抽象出来,字形保留了图画性,古人又把图像性提炼出“不像形的象形”。例如图6左侧的“牛”字,提炼出牛角、牛面、牛耳的特征,寥寥几笔,牛的形象就十分突出。图6右侧的“火”字,从实际的火焰中提取出火苗舞动的特征形态。

甲骨文笔墨书法创作“以笔代刀”,写出了“刀笔意味”,用瘦劲笔书写线条,用力均匀,清润朗健,呈现出刚劲挺拔、犀利朴茂的风貌。用肥笔中锋书写,则呈现出凝重遒劲、如凿如雕、豪迈奔放、气势磅礴的风貌。在其简洁抽象富有趣味的笔画之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在字里行间的用心经营,以及其对整齐美、技巧美、均衡美的追求。其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制作的程式都具有抽象艺术的特质。

大篆中的书法抽象美在文字中体现得更为丰富,并且与甲骨文一脉相承,如图7“牛”字的处理,笔画变粗,下部向两侧面横出的线条抽象为一条横线;“火”字抽象出两点,代表火焰,更加纯化。另外,在艺术风貌的抽象处理上也愈加丰富和有趣味,如《散氏盘》书风已由优美遒丽转为醇厚雄壮。以横画和竖画为例,或左高右低,或左短右长,变化莫测,一派自然天趣,予人以自由活泼的艺术美感。字形展现出不规则的稚美,重心下沉,字体变得宽博。在结体上,上密下疏,这样即便字形倾侧也充满趣味。再加上这时候的铭文都是浇铸成的,所以都显得很浑厚。全篇章法安排纵成列、横成行,变化多端但又不刻意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

书体演变到小篆,更进一步强化了抽象美,不再直接模仿客观外在的事物,而是将点线天然苍茫的技巧抽象出符号化的特点,纯化了偏旁部首相互之间的独立性,完善了秩序性和对称性。如图8中“牛”“火”的处理,易方为长,线质抽象为玉箸篆,结体左右对称。

在之后发展出的汉隶中,“牛”“火”的线条化圆为方,由小篆修长俊美的长线条变为方折明显、蚕头燕尾的横向之态,用笔方圆兼备,风致翩翩,美妙多姿,体势呈平面延展的态势,和中国的古典建筑美学同理,得华贵于古厚之中,呈现雅静端庄之态(图9)。

书法对自然和社会的反映是抽象的表现,它不是事物的客观写实,而是通过事物的具体形态,经过提炼抽象,展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即“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三、书法的抒情美

李世民《指意》中写“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指明书法具有抒情美。唐朝孙过庭《书谱》中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可见书写的内容不一样,呈现的情趣也不同,人的不同情感亦能在书法中展现,反映人的喜怒哀乐。

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是写给郭英乂的一封书信的草稿,对其所作所为进行斥责,全篇义正严词,首行书写平和中显露锐气,第二行书写开始呈现字组的错落摇曳,第三行已见起伏,为整段书写奠定坚韧品格。在第三十到五十行,书写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书为心声”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字势飞动,在圆劲外拓的激越笔势与文辞中流露出作者的朴实敦厚和爱国之心,观者可以感受作者刚正不阿的正气。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被叛军安禄山残杀。文中一开始记载颜季明从小品德高洁,这时作者的心情稍微平静,用笔缓和沉着,线条凝重,显示出一种虔诚的心情。但之后写到季明年少被叛军残杀,作者笔意随至,线条顿挫纵横,不计工拙,奔放潦草。此时的颜真卿书写的是自己心中的悲愤,倾吐的是自己的真实感情。作品运用枯笔,更增加了作品的力度和气势。在全篇一共有三十多处涂改,这更能使观者感受到颜真卿在书写时内心情感的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明代书家徐渭的《草书杜甫怀西郭茅舍诗轴》中行距几乎被压迫殆尽,形成巨壁压顶的强烈气势,结字在多用横撑之势的同时使用了重笔拖长,以形成纵横对比,垂笔多作虎尾节状,整幅作品点画狼藉,如疾风暴雨,是其“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失意情感的抒发。

四、书法的音乐美

唐张怀瓘在《书断》中称隶书“乃备风雅,如聆管弦”。虞世南《笔髓论》认为,书法创作犹如音乐演奏,“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

书法和音乐都重视节奏与旋律、力度与速度、变化与和谐的艺术效果。书法和音乐都讲究和谐性,如《书谱》中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说明书法是将生气、活泼、变化多样的点画和谐统一在纸面上的艺术,以笔画线条的轻重长短、浓淡虚实、快慢来体现节奏感,如怀素的《自叙帖》,线条奔放急促,用笔肆意纵横,豪放不拘,节奏欢快,动感十足。

董其昌的《后赤壁赋》所展现的音乐美为静态内又含动感,在线条上采用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用笔讲究提按变化,章法上散淡疏朗,气息清远古淡。每一个字都是独立的单元,在平稳的气氛中又富有不同的姿態意趣,充满了“闲庭信步” 的悠闲之情。全篇静中有动,悠然闲适的基调犹如一首恬静优雅的小夜曲,把观者带入一个怡然自得的境界中。

综上所述,美学在书法中的体现主要为力量美、抽象美、抒情美、音乐美。书法通过线条,将美学的原理应用在客观的作品中。研究和学习美学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限于解释美,而且与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美学在书法中的体现是博大多元的,我们今后在认识和进行书法创作时要更好地发现美的元素,运用美的形象,提高和锻炼我们的综合审美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书法教学更好地总结、继承、发扬古人书艺的精华,从中汲取更为丰富和充足的营养,这对推动中国书法史的研究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上海社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3]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自学丛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6]丁文隽.书法通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7]刘恒.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赵杨,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书法技法与史论。

猜你喜欢

音乐美美学书法
仝仺美学馆
书法
书法欣赏
盘中的意式美学
书法
书法欣赏
纯白美学
童话语言特色分析
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