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古法、尚笔意

2023-06-05吴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画

摘 要:萧云从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其山水画的风格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重视书法用笔,他师古却不泥古,自成一家。萧云从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画家,尤其是皖南一带画派影响深远,在当地形成了“姑孰画派”。当下,国内对萧云从的研究多关注他的个人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以及他所影响下的“姑孰画派”,并且大多是将传统山水画审美风格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的,而对萧云从绘画中书法用笔的剖析甚少。因此,结合元代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影响,对画家萧云从作品的题跋及他画作中的书法用笔进行阐述,同时结合萧云从影响下的皖南画家的艺术风格论证其在皖南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萧云从;中国画;书法用笔;“以书入画”

一、求端讯末——元代文人画的书法用笔

对萧云从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讲求意境美,格调以高古为佳,点染以笔法为上,书法用笔一直为中国古代文人画家所推崇。早在南朝,王微在《叙画》中就有所言:“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欲其并辨藻绘,核其攸同。”[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晓,自南朝开始,画家们已经认为,精于篆隶者在绘画用笔方面更胜一筹,这为后世绘画中的书法用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南朝画家张僧繇观卫夫人的书法之后,悟出书画用笔相通。“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到了元代,文人画的兴盛使得画家对书法用笔愈加重视,赵孟頫“书画同源”的思想将书法用笔推向高潮,他在题《秀石疏林图》时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飞白”取枯笔之力,“籀”是以大篆入画,“八法”则要求笔毫像写“永”字一样,运用“侧(点)、勒(横)、弩(直)、趯(钩)、策(斜画向上)、掠(撇)、啄(右边短撇)、磔(捺)”的各种行笔方式描绘竹叶的生长方向。以“飞白”来皴擦石面,既可表现丘壑的幽深劲利,又可以将岩石的质感描摹出来;运用篆法线条的流畅与树木生长之势相结合,表现树木的挺拔高耸;“永字八法”与竹叶各个方向上的伸展有异曲同工之妙。赵孟頫的这段话不仅对“以书入画”进行强调,更为深刻的是,解释并且实践了“飞白”与“籀”或“永字八法”在书法用笔上的合理性。至此,中国画的书法用笔成熟起来。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动荡,但为书画艺术营造了充分碰撞、融合的氛围。这一时期,中国画得到迅速发展。萧云从作为跨越明清两代的画家,在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为代表的“元四家”的影响下,承宋继元,又独树一帜,取法宋人的“尚态”,又从元代文人画“尚意”的美学思想中汲取观念,自我作古,开创了新的画风。

萧云从(1596—1673年),字尺木,号钟山老人、无闷道人、默思等,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姑孰画派”创始人。他幼而好学,“笃志绘事,寒暑不废”,诗书画印皆有成就。抱节守志、淡泊名利的萧云从受到来自元代文人画家风格的影响,在美学观念上崇尚师古和师法自然,他的作品以山水画为主,将自己的闲情逸致寄于山水之间,画作沉郁雄浑、气势宏大、设色秀丽、意境深远。他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弃本,气韵生动,笔迹之中见骨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人创作风格。

二、通元识微——萧云从作品中书法用笔的体现

萧云从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元四家”的“以书入画”观点为萧云从的艺术主张提供了深厚的积累与铺垫。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师古法”“尚笔意”这两点上,并且这两种美学思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性。

(一)萧云从在题画诗和题跋中的书法融入

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有时可以归纳、升华画作的意境,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中国的文人画家喜在画面上作题跋,并以书卷气自得。文人画之所以意境高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题跋,它增加了画作的卷轴气,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代表了中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萧云从的山水画作品,几乎幅幅有题诗、题跋,并且用篆、隶、楷、行、草多种书体赋之。由于萧云从在中国画领域的影响甚大,所以人们常常忽略其在书法方面的成就。诗人梅磊曾云:“世知萧尺木以画显,而不知其六书、六律更精也。”萧云从74岁时为方沂梦作了一幅作品——《山水图卷》,方沂梦对此画甚是珍视,在画上题道:“尺木先生尝教予以六法矣,曰:‘世人知有墨气,而不知有笔气,故浓淡远近以语境界则可,而情致风韵,非运腕之妙,不能出也。予虽领其言而未获,顺其意,每用自歉。今观此卷,姑无论丘壑布置亭馆安顿之妥,想见握管挥毫时,实有一种自得之趣,令人不可企及者,笔为之也。先生游心此道凡五十余年,而后入是三昧,岂近日偶然般礴者所能仿佛。秘此卷,在此矜慎之。省斋方兆曾漫识。”由此可知,萧云从不仅倡导书法用笔,还将绘画中的笔法总结教给别人。因此,要探究萧云从的美学思想,那么对于他的书法的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萧云从自幼习书,五体皆擅长。他的书法深得“二王”一脉技法,俊秀疏朗,结体纤细,错落有致,用笔古拙,线条刚劲有力。到了晚年,他專攻篆书,59岁为彭旦兮作山水长卷时,题道:“旦兮汉隶之学甲天下,将以易得数十幅,为晚年摹式。”足以见得他对书法的推崇。萧云从不单单是在画作中作诗题跋,将书画相结合,同时他对于书法用笔尤为重视,在赠友人方兆曾《深山溪流图》上题:“第世人画山水务墨气而不知笔气,余见大痴全以三寸弱翰为千古擅扬,虽复格纤皴以蒙葺杂乱,而力古势健,流览而莫尽者笔为之也。”从此处中,我们可清楚地了解到萧云从对书法的重视程度和在中国画中“以书入画”的艺术主张。

萧云从一生志节高远,不为名利,喜爱游历,常常寄情于山水间。他常涉足家乡皖南一带,所到之处,皆爱用丹青记录时景,并赋上诗文。难能可贵的是,萧云从以古为师,在他的作品中,题跋的内容大多拟用前人的诗句。他的《采石太白楼壁画》描绘的是安徽马鞍山采石矶的旖旎风光,江水奔腾不息,松林郁郁葱葱,凉亭别致典雅,怪石嶙峋突兀,远山巍峨绵延,整个画面物象虽多却丝毫不觉拥堵,反而有一种不疾不徐的节奏韵律。画卷上题有苏轼的诗:“天人几何同一沤,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身,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嗔,作诗一笑君应闻。”足见萧云从对前人的尊敬和推崇。此外,萧云从在《太平山水图》之《白马山图》(图1)中,以篆书题跋,并用隶、真、行、草多种书体赋诗文。多种书体的并用填补了画面的留白,使作品更具观赏性,体现出高古、雅致的文人气息,彰显了“以书入画”的形式美感和造型的典雅。

(二)萧云从山水画取景中的书法布局

萧云从在笔法上习黄公望、倪瓒,在山水布局上,又师法宋人山水之势,篇幅皆较长,布局较满,气势恢宏,“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萧云从的山水画构图繁盛,取景多元,结合巧妙,在画面构图上,他常师法北宋范宽的全景式构图,画面繁而不乱、密而不堵、主次分明、远近有序,毫不琐碎、繁杂。比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他的名作《秋岭山泉图》(图2)中得到很好的论证。画面勾勒的是秋日皖南山泉的景色,在这幅作品中,萧云从取“之”字形构图,将画中景物的重心分散开来,增强了观赏的趣味性。画面最底部的右端,两株松树立在峻峭的山岩上,使得观赏者的视觉重心自然而然地落在松石旁的隐士身上,以奇松、怪石、峭岩、凉亭的静来衬托隐士、文人的动;画面中部,又以淡墨皴擦晕染出山泉的流淌之势,将画面重心拉回左边,高山峻岭、陡岩峭壁、零星几处茅屋、郁郁葱葱的杂树,基本上都是以短线条勾勒,山石中间一条瀑布拉伸了画面长度,增加了视觉上的延伸感;而画面最上方的留白处,则以“二王”笔法写了一首题画诗,画面重心再次回到右边。整幅画面构图繁密,笔墨重视浓淡变化,在取景布局上,用“之”字形来分散重心,以篆籀线条来破扁势,将书法运用到布景之中,营造出一种高古淡薄的韵味,以及飘渺虚恬的宁静之感。

再比如,萧云从的《雪岳读书图》(图3),是一幅难得的雪景山水图,他采用高远法构图,描绘的是江南山间寒冬雪夜的景象,画面线条遒劲,笔法整齐,取景颇繁,布局饱满。他以湿笔蘸淡墨,结合大面积的留白,用以表现山石及树木枝干上的积雪,用枯笔蘸浓墨在山石凹陷处皴擦,来表现山岩的质感。同时,他喜用对比的方式,又以山间焦枯硬朗的枝杈打破这种白雪的绵柔之感,曲直结合,使得整个画面气韵贯通。在润色上,大片淡墨晕染的天空表现出皑皑白雪在山间的反射,使得整个天空阴郁清冷,近景树干敷以赭石色,石隙间显露出的数竿修竹,以及朱红、汁绿的树叶,描绘出一派清寂萧索的江南雪夜,衬托出作者清冷、孤傲的思想。

萧云从以篆籀之笔的流畅,浓淡、枯湿的墨色变化,“之”字形走向的构图取景,将这些书法元素与笔下的景物融汇在一起,画中入书、诗中蕴画,诗、书、画、印在他的笔下融为一体,给观赏者以和谐、美妙的韵律感。

(三)萧云从山水画线条中的书法用笔

将书法用笔运用到山水画中,不再是照搬篆隶的线条,它要求对书法笔法进行皴、擦、点、染的艺术性整合,通过中国画作品彰显书法的韵律和节奏。同时,书写性的笔法可以凸显画面的卷轴气和高古的意境。

萧云从在笔法上受元代文人画影响颇深,尤以黄公望为主。作为“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擅画山水,所作山水画笔力雄劲,气韵深厚,又在水墨之上略施淡赭色,后世称为“浅绛山水”,一改之前水墨山水色泽的单一,素雅清淡,明快透澈,气韵生动,灵巧活泼。黄公望晚年尤喜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将山水画创作经验撰成《写山水诀》。一个“写”字,道出“书法用笔”之见地。

萧云从的传世名作《秋山行旅图》,整个画面布景较满,篇幅较长,山峦重叠,绵延千里,气脉贯通,取景繁密而不拥堵,层次丰富又极具灵动之感,将秋日皖南山脉整个雄伟险峻的景象勾勒得生动有趣。画面中,远景危峰耸立,高陡峻峭,气势磅礴,山势跌宕,气脉相连,体现出山的险峻之势;中景山峦蜿蜒盘旋,绵延不绝,山间草木丛生,郁郁葱葱,山路中,一旅人乘坐马车,风尘仆仆,在秋日山林间,有一番悠然自得、闲云野鹤之意。萧云从深得黄公望篆书入画之技,以中锋运笔勾勒奇石怪岩轮廓,表现出山石立体遒劲的自然之势,融会贯通。他又将隶书中的轻提重按细化,将笔的重心在笔画端部及折点处变成起笔左边轻按,徐徐向上行笔,收笔时略微往下顿显出笔力,篆隶互相渗透,平稳中不失遒劲,流畅中亦有顿挫。他又师法董源,用披麻皴、斧劈皴描绘山峰,用笔果断干脆,线条亦不失圆润,轮廓简洁流畅,下笔挺健雄劲,受造化启示,而心源有得。

萧云从师古亦有取舍,师造化亦有心得,取宋人之章法,摹元人之墨法,融自身之心法。因此,他的画重写,而不是描,重意境,而不是重形似,书法线条的流畅、写意构成了他画作的悠远意境和高古气息。

(四)萧云从山水润色中的书法用墨

萧云从的书法用笔不只在线条上下功夫,更在墨色晕染上着力,他笔下的皖南山脉,多取陡山峭岭、奇岩怪石之势。他的绘画技法以“师古人”为路径,攀援直上,又以“师造化”而形成自己的美学观念,最后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他在董其昌的技法上,改变了他原有的直接以湿笔描摹景物的方法,别出心裁地先用书法中的枯笔皴擦出远山、云海的纹理,再将枯笔笔锋蘸以清水,晕染皴擦,淡墨、泼墨、破墨、宿墨、焦墨并用,通过干湿墨色的重叠覆盖来表现出皖南一带云山雾海的变换与山脊上林木若隐若现的朦胧感。同时,将画面晕染成各种不同的层次,并由之产生浓淡不一的效果,丰富了山水画的创作技法。

在《秋山行旅图》中,萧云从以全景式构图徐徐勾勒出秋日皖南山脉的高远之境。他用浓墨勾勒出近景,再以干湿笔交替使用,将远景层层晕染,浓淡枯湿变化,层次鲜明,墨色分布轻重有序。勾勒出形之后,再以黄公望的浅绛设色,既体现出皖南山水的秀丽雅致、气韵独特之美,又突出了画面意境的优雅别致和墨色的层次韵律。他的这幅画受到当代人极大的认可和推崇,乾隆看后题道:“几点萧萧树,疏皴淡淡山。由来心意胜,无不寓神间。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还。粗中具工细,识语破天悭。”

师法古人而另辟蹊径,师造化而別具一格。萧云从在所作《深山溪流图》的题跋上,曾特别提到画山水既要讲究墨法,更要讲究笔法。他的作品曾被清人黄钺赞为“笔踪健拔,墨法亦苍润”,他对《秋山行旅图》白诩“胫为强壮,工细自适”。后来,清朝乾隆皇帝在看过这幅作品之后,为之题诗,也赞其“粗中具工细”。由此可见,他在处理笔与墨、粗与细等技法的关系上,也是很有艺术匠心的——笔墨繁而不杂,构图满而不乱,结构密而不堵。

萧云从在观倪瓒作品后,又习得他媚而不妖、拙而不板的书风,并融入自己的绘画中。在《万壑松声图》中,萧云从又加以笔法的变化,以侧锋勾勒线条,描绘出苍松翠柏的挺拔生长之势;又以披麻皴描绘近处的山丘野草,体现古朴自然的纹理;以淡墨湿润远景,突出空灵缥缈之感;再以干笔蘸湿墨,用参差不齐、疏密有致的小圆点点染在画面上方,营造出树木阴阳面的疏密生长之势。整个画面运用平远构图,将松柏、云海、奇山、怪石、凉亭、丘壑、杂草融为一体,与倪氏山水的大片留白大相径庭,却又和倪瓒山水画荒凉寂寥、深秋寒凉、萧瑟沧桑的天人合一的无我之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德厚流光——萧云从对后世山水画用笔的影响

萧云从作为活跃于明末清初的画家,他的山水画用笔承元继明,又取法“二王”,直追晋唐。他师古法,却又展现出自己的风格特征,“不宋不元,自成一格”。至此,书法用笔通过萧云从的作品,在皖南地区的艺术实践上得到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他的画在家乡芜湖地区影响甚大,赞誉颇高,形成了“姑孰画派”。这一画派的画家直接或间接受到萧云从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影响,而他本人也对后辈格外提携,其弟弟萧云倩、儿子萧一旸以及侄子萧一荐、萧一箕在绘画中继续践行他的用笔之道。

萧云从的书友中,渐江是受其影响最深的。渐江,俗姓江,名韬、舫,字六奇、鸥盟,为僧后名弘仁,自号渐江学人、渐江僧,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是“新安画派”的开创大师,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海阳四家”。他兼工诗书,爱写梅竹,但一生主要以山水名重于时,属“黄山派”,又是“新安画派”的核心人物。他深得萧云从书法用笔的思想,在书法上同样重视,吸收了颜真卿楷书的刚劲有力,又取法倪瓒行书的灵动秀美。同时,他还吸收汉隶的古拙朴素和篆书的线条顺直,五体皆擅长。他的作品中,题跋用笔干练沉稳、厚实遒劲,章法疏密有序、错落有致,结体灵动妍美、严谨匀称。总的来看,渐江沿袭了萧云从“师古法”的藝术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姑孰画派”的传统技法,在皖南山水画中独树一帜。渐江的代表作《黄山真景册》描绘的是他的家乡黄山、白岳一带的山水风光,五十幅作品中,皆有诗、书、画、印,卷轴气相当浓厚,用笔爽直凌厉,力透纸背,线条挺直顺畅,毫不含糊,墨色晕染精谨,格局简约。渐江摒弃了厚墨润色之法,独辟蹊径,减少山石的皴擦步骤,一改山水画近景处理的审美方式,以淡墨调湿,徐徐写出皖南山脉间云雾缭绕的空谷之境,于灵动中显具体,静谧中不乏生动。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一派干净、幽远而又峻逸隽永的皖南山水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可以这样说,渐江在深谙萧云从的美学思想上,又发展了山水画的书法用笔。至此,渐江成为“新安画派”的核心人物,皖南山水画发展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综上所述,萧云从重视书法并在绘画中有着独到的用笔,所以他的影响力才如此之大,他的美学思想影响着“姑孰画派”的观念、审美及实践。因此,萧云从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逐渐成为一种思潮,在整个皖南一带影响深远,甚至在全国书画界迅速传播和蔓延,并且得到了书画家的认同和崇拜,形成了一种重写意的群体化格局,使山水画展现出一种诗、书、画、印相得益彰的高古气息。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585.

作者简介:

吴杨,硕士,芜湖书画院专职书法家。研究方向:书画理论。

猜你喜欢

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中国画的终结
紫气东来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康庄大道(中国画)
《早春过秦岭》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