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郭熙《早春图》研究

2023-06-05张岚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郭熙意象图像

摘 要:郭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现以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春图》中各图像元素所表现出的“远”的意境,通过解读《早春图》的内涵和山水观,揭示郭熙山水画中图像和意象的关系。

关键词:《早春图》;郭熙;图像;意象

一、《 早春图 》各图像元素的内涵

(一)秩序的中心——山

《早春图》(图1)是郭熙在画面上创造出的一个秩序世界,背后蕴含的是中国古人特有的宇宙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人类从宇宙的规律中领悟到人类社会的合理秩序后,人间的准则就在宇宙法则的加持下成为顺应天理自然、毋庸置疑的真理。以君主为中心的社会秩序也就凭借宇宙法则的象征性被建立起来,世间万物也不知不觉被人类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例如山。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作为圣贤的居所,接纳过鬼谷子、黄石公等人,也作为君主和上天沟通的道场,见证过历代明君祭天的仪式。因此山逐渐成为圣贤或君主的指代,又与江形成“江山”一词,成为“国家”的代名词。郭熙《早春图》中,那座屹立在画面中上位置的主峰和主峰旁边奔流不息的大江,就是在以“江山”寓指国家。而那些依次分布的山水、楼阁、树木、舟船、人物等物象构成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图像世界,正是郭熙内心对社会等级秩序的反映。

(二)不尽的恩泽——水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中都描绘了水,水是历代画家经常选择的描绘对象。《早春图》中的水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从山间缓慢流出,又回环往复至山腰,继而又以瀑布形态泻至河谷。水流所过之处,草木茂盛,山峰叠翠,云雾缭绕。整个画面丰盈灵动,尤其能从河谷中奋力撒网的渔夫身上看到收获颇丰的喜悦。这活泼和谐的画面似乎符合一个逻辑:先有水,再有鱼,才有人的丰收。换言之,如《早春图》中的主峰象征君主,楼阁象征官员,松树表达君主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愿望,那么其中的水可能象征君主如水般的恩惠,广布四方,润泽万民。值得注意的是,郭熙也认为,水无论以哪种形态出现,都能够滋养世间万物,使之生机盎然。当然,也可以用“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的道理来推测这幅画的寓意。

郭熙认为,无论是深静的溪水、激射的瀑布,还是山间回环往复的水流,都是水形态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郭熙对水的重要作用的强调——使草木欣荣、烟云秀媚、山峰鲜活,既滋养着山林草木,更滋养着国之子民。

(三)高贵的栖所——楼阁

《林泉高致》中有“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的记载。《早春图》中一组坐落于山腰且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非常醒目,它们的重要性当然也毋庸置疑。亭台楼阁象征着什么,为何被安排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这个问题值得观者去思考。细观画面,可以发现栋宇内空无一人,所有人物都集中在画面的中下部。而中下部撒网的渔夫、船中的农妇和孩童、騎驴的旅人等无一不是平民百姓。再结合《林泉高致》、郭熙的笔录以及现存的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郭熙绘制的屏风、御帐等大多存放于皇宫和官员府邸中,画作所描绘的人物也大多是皇室成员或者达官显贵,可以大体推知,郭熙画作的欣赏者应该也是非富即贵之人。而且楼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贵身份的象征,必然不会是平民百姓的居所。如果联系《早春图》来看,这幅宫廷绘画中并没有寺庙、道观等建筑出现,从集中在中下部的平民百姓和高高在上的楼阁可以看出,《早春图》中这组楼阁极有可能蕴含着身居高位的朝廷官员教化百姓的寓意。这幅画也应该是给当朝官员看的,用以提醒官员辅佐君主、尽忠职守、勤政为民、爱护百姓。当然,不排除楼阁有其他特殊含义的可能性,比如用来托物言志。空无一人的屋宇面对四下空旷的山野,就好像《滁州西涧》中那只无人摆渡的舟船,表达作者内心孤独却又无人倾诉的情感,又好像《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感慨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四)永恒的渴盼——春松

如果说《早春图》中上方的主峰是对君主的隐喻,山腰的楼阁象征着官员,那么围绕主峰的三组松树也应该有它们独特的象征意义。这三组松树分别位于前景、右中景、左中景,位于前景的双松赫然挺立于三块叠加的巨石上,而位于中景的两组松树在陡峭的山坡上伸腰立枝,它们是整个画面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松,在我国象征长生和君子的文化内涵,如果把《早春图》中的松树比喻为君子,势必产生一个矛盾。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松树意象,最好是用冬天来衬托,而《早春图》描绘的是早春景象,图中的松树也必定是春松,这和冬松象征的内涵相违背。此外,松作为四季常青的形象,也可象征延年益寿,郭熙也说过,春松用于祝寿。那么,《早春图》中的松树应该有长寿、长久的寓意。结合图中象征君主国家的江山,不难理解,《早春图》中的三组松树可能象征封建君主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渴望。

(五)和谐的关系——人物

《早春图》之前的山水画作中,山水和人物关系较为松散,缺乏内在联系,甚至可以说,画中人物只是山水的点缀。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早春图》中的人物朝向,可以发现图中的13个人都是围绕主峰展开的,其中前景6人、中景5人、后景2人,都和主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春图》的人物安排,在当时的绘画情景下显得较为独特。《早春图》这种人物与山水关系的安排方式,似乎有所暗示。在时间上,《早春图》山水和人物也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图中傍晚的图景在渔夫、农妇、樵夫、旅人等人物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的右侧停靠着一只小船,船上的农妇、孩童、挑夫刚刚离舟登岸。沿着他们行走方向看去,只见在不远处有几间围着木栅栏的茅草屋,仿佛在静静等候主人的回归;画面左侧的一个渔夫正准备泊船上岸,另一个渔夫正在整理自己的渔具,似乎是满载而归;画面稍后的位置,有一位骑驴的旅人,似乎也要在天黑前赶路回家;中景和后景中的几个樵夫也正背着山柴,脚步匆匆地朝大山深处走去,仿佛也奔波在回家的路上。《早春图》中的绝大部分人物都是劳动人民,他们在一天打鱼、砍柴的劳作后,于傍晚时分收工回家,气氛祥和而宁静。在这些图像元素中,郭熙把人物和山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次重要调整,使画面更加完整,有一种浑然一体的美感。当然,在形式改变的背后,可能有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 早春图 》中的“三远”

《早春图》表现了初春时北方山川的繁荣景象。纵观整幅作品,画面复杂丰富,使这幅画朝着作者内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又迈进了一步。郭熙的“三远法”不仅总结了前人画作的经验,也明确了前人对山水画作在空间关系上的进一步认知。通过郭熙在《早春图》中实践“三远法”的绘画理念,可以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郭熙心中的可游、可居。画家发现了人类视觉的局限性,眼睛看不见山的全貌,于是就开始思考空间的问题,这就要求画家要超越自身的局限。他的视觉应该像云中的仙人一样在山川间游荡,从而构成三种远的状态。“三远”不仅包括视角,也包括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对自然的理解,尤其是對“山”这一意象的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形象内涵。郭熙在谈到《林泉高致》中的“三远”问题时,他指出“山有三远”,“三远”特别适合描绘山水画中的群山山脉,并在《早春图》的图像系统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高远法”是指从山下往山上观看山势的技法,通过仰视感受山峰的高大和险峻。在《早春图》这幅作品中,画中描绘的现实中的山的高度是远高于画中的山的,观看视角为平地仰视高山山顶,山顶没有任何遮挡。《早春图》中最重要的视觉符号莫过于矗立在岩石上的双松。顺着画面中的山林和石头系统的中心——双松,沿着图像的中心轴向上看,可以看到一座高山映入眼帘。这就是《早春图》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被称为“主峰”。图像中的“主峰”无疑占据了图像中最重要的位置。在落英缤纷的山前,山腰仿佛有一道云锁。那座巍峨的山就像一道从天而降的屏障,山涧中的瀑布飞流而下,这些都是用“高远”塑造出的恢宏气势。

“深远法”是指人们看不到背后的山的景象,画家通过逐层抬高视角使观者看到山后景象的方法。《早春图》画面中右侧是深远的山川景象,亭台楼阁后面雨雾中远处的群山,由于被遮挡,景物光线很暗,深邃的色彩厚重而晦涩,隐隐约约中依稀可辨。远山配合着近处的树木楼阁,重重叠叠、层层推进,相互掩映却又错落有致,既给人以深远之感,又不缺和谐的美感,真正做到万物合一,使人的内心世界在这小小的画作中自由通达。在《早春图》中有四栋建筑,分别是水岸上的草棚、右侧山峰处的一座单独的凉亭、被山峰环绕的宏伟建筑群和隐匿于深山云雾间的屋舍,可以说四栋建筑各有特色。沿水渔村中的渔民小屋,汲水的年轻人,带着孩子的妇女以及返回岸上的渔船,都传递着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在这些建筑物中,山峰处的凉亭和山峰周围的建筑群显得非常特别。这种错落感源自绘画风格的强烈反差,建筑群的绘画方法是依据规矩而绘制的,并在此基础上带有淡淡的红色。尽管颜色不浓,但在《早春图》这种以水墨技法为主的山水画中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且令人惊叹。有了这些华丽的建筑群,山峰上屹立的孤亭,在《早春图》这幅画中显得并没有很雄伟高大。凉亭中没有一人在其中,只有两个可供休息的石凳。这在画面整体上表现出“深远”的意境。这种形式简单、自然而富有意境的图像布置再次给《早春图》的整体画面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感。

“平远法”是自近山而望远山。画面左侧为平远部分,视角为俯视,高大的松树矗立在山丘上,有的是笔直的,有的是倾斜的,有的是稀疏的,有的是茂密的,姿态各异。从画面中附近的环形山峦,到在水边树林中移动的人群,再到左侧有一块圆而孤立的岩石,后面连接平远的山川,视野突然开阔,使人豁然开朗,具有悠然自得的意境。在郭熙的“三远”理论中,“平远”的美学内涵不同于其他。根据山势的高低和观察方法,《早春图》包含了更多的意境之外的独特内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中国山水画还处在萌发阶段,南朝宋画家宗炳意识到了山水画空间的重要性,并在平面和垂直的三维空间中进行了延伸,从而反映出对“远”这一命题的寻求。从五代到北宋初,“平远”的主题在绘画中开始迅速发展。郭熙被收录在《宣和画谱》的画作中,以“平远”为主题的也不在少数,《林泉高致》记录了许多郭熙“平远”主题的创作。此外,苏轼、黄庭坚等许多文人也赋诗赞美过郭熙“平远”主题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郭熙更擅长以“平远”为艺术主题来创作。郭熙在表达“三远”时,“三远”中的“二远”主要强调的是画面的“势”,而“平远”则强调画面的含义,即“意”。郭熙在以“平远”为主题的绘画中,展示了“平远”的艺术意蕴和内涵,即以“平远”的形式反映出轻松的氛围。此外,在悠然自得之美的意蕴中,郭熙“平远”主题的绘画还呈现出一种隐藏于群山间的“诗愁”。

三、结语

《早春图》是北宋社会文化的视觉产物,展示了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审美趣味的转变。《早春图》通过“三远法”的表现技巧,塑造了可游、可居的早春景象。对《早春图》的图像元素进行解读,揭示其山水画的图像和意象之间的联系,希望对如今理解郭熙的绘画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卓然.表现与观看:郭熙《早春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5]高源.北宋郭熙《早春图》的空间构建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93-98.

[6]郭悦.《早春图》绘画语言分析及其对美术史的贡献与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8(9):21,23.

[7]赵廷仁.郭熙《林泉高致》的儒道思想[J].西北美术,2007(2):8-11.

[8]陈池瑜.郭熙的山水画美学思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0-114.

[9]汪青.郭熙《早春图》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张岚,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郭熙意象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抚远意象等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有趣的图像诗
大树爷爷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