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生转化策略

2023-06-05关奇霞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问题生转化策略

摘 要:转化问题生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数学问题生的表征、成因为入手点,有针对性地应用适宜方法,对症下药,切实转化问题生,增强数学教学效果。文章将以问题生的特点、成因和转化方法为重点,阐述转化小学数学问题生的策略,借此为教师们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數学;问题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8-0044-03

引  言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间的数学学习差距愈加明显,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部分学生乐于学数学,且认真学数学,数学学习成绩良好;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良,学习方法不当,逐步成为学习型问题生(以下简称“问题生”)。问题生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数学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问题生的特点、成因,探寻有针对性的转化方法。

一、小学数学问题生的特点

(一)数学基础知识薄弱

数学基础知识薄弱是数学问题生的特点之一[1]。例如,问题生对数学基本概念认知不清。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为例,大部分问题生可以借助数学教材知道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但并没有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就会出现诸多问题,影响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数学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不足是数学问题生的特点之二。例如,不少数学问题生是在父母或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学习数学。同时,这些问题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薄弱的数学基础影响下,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加上缺乏学习目标,很容易放弃数学学习。

(三)数学学习能力欠缺

学习能力欠缺是数学问题生的特点之三。例如,问题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往往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督促下才会学习数学。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机械地背诵数学知识,大量做数学练习题,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愈加缺乏。又如,问题生运算能力较弱,在进行数学运算时,频频出现看错符号、运算顺序不当等问题。

(四)数学学习习惯不良

数学学习习惯不良是数学问题生的特点之四。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大部分问题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随着课堂教学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又如,在数学课堂上,部分问题生看似在认认真真地做记录,但仅仅是在记录教师讲述的内容,很少思考,且无法深入理解内容。

二、小学数学问题生的成因

(一)忽视基础知识指导

虽然基础知识是数学学科的基础内容,但大部分教师对此不甚重视,认为基础知识较简单[2]。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在课堂上一带而过,很少耐心地指导问题生探究基础知识。这就导致问题生“囫囵吞枣”地接受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更薄弱,从而引发后续系列问题,如难以掌握重难点知识,无法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等。

(二)忽视调动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保障。在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正确地告诉问题生数学学习目的。一些教师则将数学考试、小升初作为数学学习目的,反复叮嘱问题生要认真学习,考取好成绩。如此做法,其实是在忽视调动问题生的学习动机,也是在给学生制造数学学习压力。

(三)忽视培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数学教学目的之一。数学能力具有抽象性,一些教师也因此将学习能力培养“束之高阁”,将数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单向地向问题生灌输知识。问题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发挥自主性,由此影响数学思维能力、抽象能力等发展。

(四)忽视培养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发现问题生数学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如做数学题时会有抄错符号、看错数字等问题。但是,针对这些不良习惯,教师仅仅采用口头叮嘱的方式,让问题生自主解决。问题生本就缺乏问题解决能力,所以很少主动解决学习习惯问题。部分教师甚至忽视问题生,较少对其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小学数学问题生的转化

(一)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夯实知识基础

夯实基础知识是转化问题生的切入点之一。自主、合作、探究数学知识,是问题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为重点,引导问题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使其通过亲身经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夯实知识基础,为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做好准备。

1.自主探究,夯实知识基础

自主探究是问题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之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问题生会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现象,由此归纳数学特点,抽象数学结论,继而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感受数学学习乐趣,增强学习欲望,并发展多样能力。因此,在转化问题生时,教师要为问题生提供自主探究基础知识的机会。

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教师可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各种物品,如数学教材封面、黑板等。同时,教师鼓励问题生迁移生活经验,描述自己见过的与之类似的其他物品。在生活经验的支撑下,问题生踊跃表述,回答如课桌桌面、文具盒等。在教师和问题生的通力合作下,课堂上出现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围绕这些材料,教师可鼓励问题生细心观察并思考问题:“这些物品中,有没有长方形、正方形?如果有,你能发现长方形、正方形有怎样的特点?”在问题的驱动下,问题生边观察边思考,挑选出长方形、正方形物品,并从不同角度探寻其特点,如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等。教师要尊重问题生的自主探究所得,并结合教材插图内容鼓励问题生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继续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大部分问题生有所发现,如长方形有四条边,且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则可依据问题生的发现,对照实物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实践表明,问题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透过数学现象得到了数学结论,顺其自然地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夯实了知识基础,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2.合作探究,夯实知识基础

合作探究是问题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進行合作探究时,问题生能够各展所长,互相帮助,解决学习问题,掌握基础知识。同时,问题生还可以增强数学学习欲望,强化合作意识,锻炼探究能力。鉴于此,在转化问题生时,教师要为问题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例,在这节课之前,问题生经历探究活动,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方法。立足于此,在课上教师可直接向问题生提出任务:“请和小组成员一起回忆上节课前梳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确定有可行性的方法,并用这些方法试着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任务的驱动下,问题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问题生积极思维,在脑海中“复盘”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联想各种方法,并就此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多样的方法使问题生增强了合作探究欲望。于是,他们先后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数格子法、转化法等,动手操作,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积极与数学现象互动,逐步总结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方法。在规定的任务时间结束后,教师可鼓励问题生毛遂自荐,让问题生走到讲台上,边动手操作边介绍推导方法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听、看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提出完善建议。

通过体验合作探究活动,问题生轻松掌握了基础知识,尤其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同时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夯实了数学知识基础,也提高了数学学习水平。

(二)创设数学生活情境,明确学习动机

明确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兴趣,自觉投身数学学习活动,乐观应对数学学习问题,学有所得,增强学习有效性。新课程改革提倡数学教学生活化,指明了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源泉和归途。所以,在转化问题生时,教师要引导其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明确学习动机。生活情境是数学与生活关系的实践表现,是学生明确学习动机的载体。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助力问题生明确学习动机。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入手”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为问题生呈现各种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其分析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呈现如此问题:“妈妈和红红一起到商场购物。两人准备买运动服,其中一套130元,一套144元。已知妈妈一共带了300元。请问她们最多能剩下多少钱?”接着,教师可向问题生提出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该问题的?”在问题的作用下,问题生自觉地回顾生活经历,迁移生活经验,联想到买单价最低的商品剩下的钱会最多。于是,他们毛遂自荐,描述自己的联想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赞赏并追问:“她们最多会剩下多少钱呢?”此时,问题生列出算式:“300-130×2=40元。”之后,教师可按照如此方式,继续呈现其他生活化问题。

通过不断解决生活化问题,问题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并意识到“生活中存在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自发地明确学习动机,继而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在生活中学习、应用数学,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三)还给学生学习权利,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体验学习是问题生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还给问题生学习权利,是其体验学习的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问题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联系教学需要,应用多样方式还给其学习权利,使其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习能力。

以“千克和克”为例,在家庭生活中,问题生接触了重量不同的物品,对克和千克建构了初步认知。教师可尊重问题生的生活经历,颠覆课堂,布置课前任务:“请大家走进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一起收集各种重量不同的物品,使用秤进行测量,看看这些物品有多重并做好记录。”在此任务的作用下,问题生进入家庭生活,广泛收集各种物品并动手测量。在此过程中,他们通过用手感受物品、用秤称量物品,了解了物品的重量。尤其在家长的辅助下,他们知道了一个苹果是200克,一袋面粉是10千克等,由此对千克和克建构了直观认知。

由此可见,通过完成学习任务,问题生不仅建构了数学认知,为进行课堂学习做好了准备,还顺其自然地感受到了自主学习乐趣,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

(四)紧抓数学教学日常,培养学习习惯

日常学习过程是问题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问题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学习习惯问题。这些学习问题正是教师培养问题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入手点。在转化问题生时,教师要依托教学日常,重点关注问题生,了解其学习习惯问题,进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其解决现有问题,并坚持践行良好行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以“运算问题”为例,不少问题生在运算时,因粗心看错或写错符号、数字等,导致运算正确率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教给问题生运算方法:第一步,

阅读题目,看准符号、数字;第二步,或勾画符号、数字,或摘抄符号、数字;第三步,结合勾画、抄写内容,再次阅读题目,确定符号、数字正确;第四步,有步骤地进行数学运算,得出结果;第五步,尝试估算,对比结果,当结果存在较大差距时,重回第一步再次运算。在教会方法后,教师可以鼓励问题生自主实践,在练习册或试卷上留下痕迹。同时,教师可以不定期抽查问题生的练习册或试卷,确定是否按照如上方法进行数学运算。

经过不懈的努力,问题生会逐渐端正运算态度,认真进行数学运算,逐步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从而提高运算水平。

结  语

综上所述,在转化数学问题生时,教师要先了解其特点,接着从自身入手,探寻成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应用不同方法,如引导问题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还给学生学习权利,紧抓数学教学日常,借此帮助问题生弥补不足,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魏红军.浅析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几点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2):38-40.

李亚萍.探索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教育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21(87):88-90.

作者简介:关奇霞(1970.3-),女,江苏淮安人,任教于江苏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问题生转化策略
浅谈中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大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浅析
德育之花让“问题生”转变为“希望生”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生教育转变策略研究
浅析德育管理中如何善待问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