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温和有力的教育寸心
2023-06-04侯京华
侯京华
“教育需要慢功夫,就如江南烟雨,润物无声。”这是丁国元从事教育事业三十七载的深刻领悟,也是他作为校长始终如一的坚持。
2018年8月,丁国元离开执掌三年的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走进由星洲学校初中部和园区第十中学重组而成的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以下简称“西附初中”或“西附”)任校长。这所以百年西安交大办学精神为引领的学校,是苏州市办学体量最大的初中校之一,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高标准、高要求、高期待。学校的明天该往何处去?
丁国元基于对教育的深刻认识,提出“润·透”教育理念,带领西附人用近五年的时间,在重重困难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教育应如春风化雨对于学校,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是课堂上你来我往的争辩?宿舍里嬉戏打闹的快乐?还是操场上挥汗如雨的青春?
在西附学子的记忆中,除了这些画面,脑海中一定还有学校建筑的影子。那些亭台廊阁伴随着毛泽东诗词,日复一日地在他们的生命中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漫步“凌云廊”,油然而生“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豪情;研学“揽月亭”,自然而发“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气概;憩息“正道亭”,慨然而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艰难……
这些记忆,与丁国元对于教育的理解密切相关。“我想,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文化的底蕴会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遗憾在知识的浸润中被治愈,让学生的情感在无声无息的感染中被陶冶。”正是源于这种认识,在校园改造重建时,丁国元提出了“不仅要让每一处建筑都会说话,而且说的话要与校园文化时常呼应,与师生之间有心灵感应”的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西附初中校长室成员放弃寒暑假休息,亲力亲为地参与校园建设工作,小到插线口的安装排布,大到校园整体布局的规划,事无巨细,全心投入。那段时间,他们不知道在校园中走了多少圈。丁国元至今仍记得,走完新校园每一栋每一层,需要40分钟,一共9536步。正是因为这样的付出,才有了今日文化氤氲、历史弥散的校园,才有了润心池畔喂鱼、太湖石边赏景的美好画面。
而这一切,彰显的正是西附初中对于教育的追求——像江南烟雨般迷蒙,温和有度,浸润人心;像太湖石般简约有力,烛照久远,历久弥新。其背后,是学校一以贯之的“润·透”理念。
“所谓‘润,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谓‘透,即畅悟通达、透彻人生。”据丁国元介绍,这一理念的灵感,源于江南水乡最普通的事物——江南春雨、太湖石和太湖水。“江南春雨具有顺应农时而润物无声的特征,其对应初中阶段少年对素养元素积极汲取的成长特征;太湖石具有因势象形、玲珑剔透的審美艺术,其对应少年期可赋予普通生命‘二度重生的追求;太湖水具有不拒细流、不断蓄积的特点,其对应育人细节上精益求精、厚积薄发的过程。”
理念的深层,是西附初中“以人为中心,追求人的最大化发展”的办学旨归。“‘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抓住教育生产关系中最积极、最能动的‘人的因素,就从本质上抓住了基层学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丁国元希望,“润·透”理念引领下的西附教育,可以变外在的施加影响为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引领师生形成向上的生活态度、自主的学习能力、积极的合作精神、健康的品性心理、优雅的人格气质,在校园内造就万千生命气象。
教师要在“规范”之外追求“示范”
“我最引以为豪的,不是一块块荣誉奖匾,而是一大摞听课本。”在丁国元的心目中,听课有着别样的意义。这种意义,与他对教师成长的期待有关。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生命线。基于这种认识,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丁国元总会抽时间走进课堂,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老师们的想法会在每一节课当中流露出来,我去听课就是希望能挖掘那些流露出来的东西。”
听课只是形式,点评与打磨才是重点。丁国元从来不会因为一位教师一节课上得不好而看轻他,“老师们上课过程中多多少少总会有点失误。而且,有的老师看见校长紧张,该讲的可能也没讲到位”。他总是在课后,与教师敞开天窗谈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与“不足”,帮助教师打磨课堂。“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该表扬表扬,该批评批评。看到问题,如果不指出来,问题只会越来越大。”
在西附初中,丁国元每学期大概要听100节课。在他的带领下,“教师课堂风采展示,听课教师点评分享”成为学校常态化的教研样态。每天,学校都会进行常态“点课”,早上7:50,公布上课、听课名单,行政、骨干教师走进常态课堂精准评课……如今,学校已形成“校长听课”“每日点课”“每周‘润·透展示课”等六大课堂展示平台,在备课、上课、评课、磨课的过程中,不断激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课堂提质的背后,是西附对于教师“以规范为准则,以示范为追求”的要求。在“一年适应、两年站稳、三年出彩、五年新秀、八年能手、十年带头人”的成长目标下,学校全面关注教师发展的三大基本领域——教育教学技能、师德师风与教育科学能力,采取了多种举措促进教师成长。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组团成长”模式——
一是“1+N”模式,让个体优秀引领群体优秀。一方面,“1”是指德才兼备的导师天团,“N”是指青年教师团队。通过组团学习,让青年教师感受师者仁心和专业魅力,从而推动青年教师比学赶超,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1”是指大赛获奖的骨干教师,“N”是指素养扎实的后备力量。对标专业竞赛,开展校内比赛,组建核心团队,进行研磨集训,实现“一人获奖,全组成长”。
二是“N+1”模式,以群体合力促进个体成长。其中,“N”是指学校的教导、德育、教师发展、年级部等诸多管理部门,“1”则指在教学或班级管理中遇到困难的个体教师。管理部门从课堂管理、师生关系、家校沟通等方面对个体教师进行精准指导,以群体合力促进教师成长。
与此同时,面对平均年龄32.5岁的庞大青年教师团队,西附初中还在原有“青蓝工程”的基础上,成立了“润透书院”,通过“润透大讲坛”“润透沙龙”“润透研习社”等多种途径开展活动,实现教师培养全员化、层次化、系列化和规范化。其中,“润透书院”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涵盖研究、备课、学习、讨论等活动,学校希望通过“大家谈”的方式,将全校的优质资源集中到一起,让教师们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润透沙龙”则由学校教科研处组织,旨在讨论教育前沿的一些东西,针对目前教师面临的一些教育问题和需求,进行思想碰撞,将“火花”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此外,还有津梁名师团、“孤岛”读书会、“心悦”教师成长工作坊、“润叶濡四方”教研团队……目前,学校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润·透教师发展体系”。在这一体系之下,蒋妍兮、郭炳宏、孙高原、闻宝林等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在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江苏省教师技能大赛、江苏省初中班主任基本功竞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多个奖项,西附教师培养渐现品牌效應。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精勤、博雅、卓越”——这是西附的校训,也是西附培养人才的立足点和生长点。
“‘精勤,从西安交通大学校训中沿传而来,意为专心勤勉、学无止境;‘博雅,指向博学多闻、才望高雅;‘卓越,意为才能杰出、高超出众。”丁国元对于校训的解读,蕴含着西附对于学子“博于学识,雅于言行,孜孜以求,卓越于群”的期待。
在“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引领下,学校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以个体发展、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共融共生为指向,在课程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于各学科融合的“大课程观”,打破学科壁垒,逐步架构起“语文+文科智趣读写”“数学+理科实验探究”“体育+艺术多态育人”三大具有西附初中特色的“润透”3+课程体系。今年,学校在“3+课程”的基础上又拓展增加了丹枫党建课程、津梁教师发展课程、润透德育课程,形成六大课程体系。
“在‘语文+文科智趣阅读中,我们开展庭院诗会,带领学生编写夏日文集,探究立夏民俗,绘制冰激凌发展史……在有灵有韵的智趣读写中,感受和亲近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在‘数学+理科实验探究中,我们开展了将数学折进纸里创意探索、物理STEM桥梁设计大赛、美食中的微生物探究等系列活动,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体育+艺术多态育人中,我们将音体美课程体验纵向贯通,通过原创‘音乐汇、燃动‘乐体节、‘国宝守护人‘云端博物馆等活动,健体塑美,浸透全面素养。”丁国元的叙述,彰显出西附“让孩子站在课程与课堂最中央”的坚持。
在基础课程之外,学校还建构起多种多样的拓展型课程:一是“校园节日类”课程,以“乐体节”“乐艺节”“乐心节”“乐创节”为主要内容,旨在培植学生创造能力、激发学生责任感;二是“缤纷社团类”课程,涵盖语言与文字、历史与社会、数学与科技、运动与健康、艺术与生活五大学习领域,共开设近100门课程;三是探究型课程,主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三个领域,依托专题,引导学生经历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过程。
课程变革聚焦学生整体发展,旨在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与此同时,西附还特别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创办“乐学社”,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为后进学生提供更坚实的助力。“一方面,我们针对学有余力、精力旺盛的学生专门成立了一个涵盖各学科教师的研究团队,为这些孩子提供‘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学习内容,以最大化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另一方面,我们针对其他孩子,从年级部的角度来研究怎样改变他们对学习的看法,使他们从不喜欢变成喜欢、从不想学变成想学。”丁国元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西附获得最好的发展。
建校三年来,在“润·透”理念的引领下,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西附初中培育“有家国情怀、有全面素养、有鲜明特长、有竞争优势”的四有少年的育人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宋铭灏同学在园区大、中学生评比中脱颖而出,获评“园区好青年”;宋徐艺同学获全国象棋少年锦标赛冠军,被授予国家一级运动员;朱梓程同学获全国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特等奖,是江苏唯一获此殊荣的初中生……谈及未来,丁国元说,西附人将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追求,砥砺前行,尽精微之处,达广大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