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激活的“世界3”,让教育进一步回归本质
2023-06-04蔡春
蔡春
著名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创始人卡尔·波普尔将世界分为三个在本体论上泾渭分明的次世界,即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世界1)、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世界2)和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世界3)。在很长的时间内,世界3始终是一个沉寂、静默的“世界”,具体表现为世界3內部不像世界1、世界2那样充盈着丰富的关系——正是“关系”的发生使得世界呈现为“活”的世界。也正因此,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社会实践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人工智能最特殊的意义不仅在于工具与人的本质和存在间关系的深化,更在于它激活了世界3这个本来沉寂的世界,使其成为一个“活”的世界。ChatGPT便是世界3活过来的标志。而这个“活世界”的力量有多大,远超乎我们目前的判断与理解!
“世界3”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世界3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是客观意义上的知识或思想,是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世界。世界3与教育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教育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传承方式,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也是世界3这个内容世界。教育实践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世界3实现个体成长和人类文明传承的统一,并以具体个体成长作为教育的直接目的。人工智能之前,沉寂的世界3是一个被动的世界,主要是作为个体成长的文化性与中介性存在,无法直接对世界1、世界2产生效应,必须通过人这一认识主体才能被激活。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具有“主体效应”的世界3的新型载体,可以直接对世界2产生效应;若再使其具备强行为能力,则亦能直接作用于世界1——但融内容世界和强行为能力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必须被限制。
智能教育制品实现的是“交流”而非“教”和“育”。显然,作为一个交流者,ChatGPT的优势是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法比拟的,因为与ChatGPT的交流,不是在与一个机器人交流,而是在与人类成就对话,这个“机器人”意味着“类”对“个体”的优势。但作为“交流者”,必须能更好地提问,而不是回答。这与传统教育不同,传统教育学习者首先要成为一个问题的回答者,因而,在类ChatGPT智能机器介入教育过程中,“对话”范式必将取代“讲解”范式,发现问题、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将更加重要。就目前而言,这个“交流者”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教育的关键环节,即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健全人格。。
智能机器介入教育将改变教育实践形态,但也将进一步使教育回归本质。角色转变是功能的适应性调整,取决于主体在新框架中的位置与结构,智能机器的介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实践的结构。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个体成长、是将世界3在个体身上激活并建构个体,目的在于面向人本身,在于解放人、形成健全人格并释放人的力量。人们对类ChatGPT智能机器的警惕是必要的,但封杀与禁止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背后意味着一个已经被激活的世界,就如同世界2对世界1的效用一样。正是对类ChatGPT对教育带来冲击的底线思考,让教育更具回归本质的自觉。
教育实践将更注重具身性:人工智能让我们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身”的根本性与重要性,甚至可以说,“身”就是人与机器的边界;再加上“身”在实践中的根本效用,“身”在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将极大彰显。
教育实践将更注重情感性:情感、情绪不能被归结为神经生理学,所有被生理学化的东西都将被机器化,情感素养、情绪品质将日益成为教育的重点关注。
教育实践将更注重判断力:在与ChatGPT的交流中,我们也意识到人要有判断力。判断力来自何处?来自批判性思维,来自自身确立的标准以及情境中的分析,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教育实践将更注重创造性:面对ChatGPT所承载的世界3,个人创新的压力将明显增加,但若有创新,则必将是重大创新——ChatGPT的科学使用,加上强大的领域专业判断力,创新驱动将更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