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要守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防线”

2023-06-04崔苗苗

教育家 2023年19期
关键词:心理疾病积极情绪心理健康

崔苗苗

从家长会“十不讲”,到教育学生时的诸多全新措辞;从入户家访的高调回归,到“心理运动会”的闪亮登场,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班主任要守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防线”,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心理危机,扫清学生心理健康“隐秘的角落”。

就拿在各种心理疾病中“出镜率”极高的抑郁症来说,当孩子对长辈表达自己的抑郁情绪时,得到的回应往往是“小孩子哪里会抑郁”的否定或一笑而过的忽略,然而无论是学校的心理量表,还是医院的各项检查,都建立在大量科学实证的基础上,其检测结果客观而真实。如果在孩子刚出现轻微征兆时及时干预、治疗,完全可以将心理危机遏止在萌芽阶段。班主任首先要端正态度,既不能等闲视之也不必谈虎色变,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学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家长和学生逐步接受和理解心理疾病的客观存在,了解心理疾病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从容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经验的积累。经验来自哪里?来自班主任在平日生活中的观察、发现,以及对特殊时期和特殊节点的重点关注。例如:一向素面朝天的学生突然爱打扮了,平时爱说爱笑的学生突然沉默寡言了;学生考试之前容易过分焦虑,考试之后容易灰心丧气;学生的学习成绩短期内大幅下滑;学生一段时间内频繁迟到……这些“异常”,只要班主任稍加留心就可以捕捉到。这些细微“征兆”的出现,有时甚至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此时,班主任不能大张旗鼓地强调如何纠正这些“异常”,而是要不动声色地对学生加以关心、问候和抚慰,走入学生的生活和内心,这样才能让师生在面对引起剧烈情绪波动的事件时不至于手足无措,也不会让消极情绪等细小的心理创口积聚酝酿成难以救治的沉疴。

反之同理,很多学生突然有大幅度的进步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他们进入了积极情绪与良好学习状态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此时班主任要抓好时机、锦上添花,及时给予学生肯定、鼓励和赞扬,帮助学生获取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并在学生积极情绪强烈且持久的时候增加挑战性任务,增强学生的情绪免疫力,此类体验有益于学生在未来从容应对心理低谷期、克服心理障碍。总之,如果班主任平时对学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减缓心理疾病的发展,还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提升班级管理实效性。

校准学生心理健康的天平,需要决心、耐心和智慧。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相比“讳疾忌医”,另一类“弄假成真”的狀况更加考验班主任的功力。就像婴儿会通过啼哭来引发他人对自己需求的关注,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也可能会通过释放自己“生病”的信号来博取家长、教师或同伴的关注。起初,也许只会偶尔尝试,以逃避家长或教师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或满足自己的一点小愿望,但尝到甜头后,缺乏理性和自制力的青少年很容易沉溺于不受拘束、不劳而获的“舒适区”,再三突破底线、突破原则。久而久之,学生在持久的“伪装”中积聚了越来越多的消极情绪,原本子虚乌有的心理疾病一步步弄假成真,家长在“温水煮青蛙”过程中投入的“沉默成本”逐渐显现出负面效应,最后骑虎难下。这样的事件里,学生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而家长或教师一旦对心理领域的知识缺乏足够的认知,就有可能在与孩子们的“交锋”中陷于被动。

班主任如何练就“火眼金睛”,引导学生摆正心理健康的天平?首先,要运用知识、辨伪求真。班主任不应因一部分学生的虚张声势而自缚手脚,要在观察、谈话、咨询专业人员、多方求证的基础上谨慎“诊断”,并尝试用一些“代偿任务”验证真伪。其次,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班主任要审慎对待学生自我情绪的表达,可以先用常规方法和常规标准去管理和要求学生,并观察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找到其最深层的需求,从而“对症下药”。

猜你喜欢

心理疾病积极情绪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莫擅自贴上心理疾病标签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研究称心理疾病史与癌症死亡风险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