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

2023-06-04王晓宇肖彦峰

教育家 2023年19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育人

王晓宇 肖彦峰

思政课具有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育人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各地各校认真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质量不断提高。但同时,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就全面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一系列关键举措。具体到中小学校,该如何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

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了几位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议题一:如何构建“大思政课”体系?

段敏:2022年9月,立云中心小学成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子任”U-S教育实践教学基地、星火学生宣讲团实践基地和“四史”虚拟仿真资源共享教学基地。自此,学校全面开启“大思政课”體系建设:一方面,在学校强化思政课程关键地位,充实思政教研力量;另一方面,综合学科课程、校本课程和自选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增强课程育人功能。

融合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何找到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科育德的功能,是我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着力突破的难点。为促进学科融合,我校开展了“寻找学科中的思政元素”教研活动,从备课设计入手,号召教师关注学科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在学科教学中,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通过学科融合,引导学生关注各学科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

挖掘校本课程中的思政元素。2022年,由我主持的十四五规划课题“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革命文化题材教学案例研究”成功立项。我校联合湘大马院的师生,共同挖掘44篇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的思政要点,目前正在设计与之配套的阅读材料。在校本课程阅读课中,学校开设了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诗词赏析课程,从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革命地址、革命文物等方面,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同时,结合立云中心小学美术、合唱、课本剧等社团的力量,将44篇课文以不同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构建“美育思政”课程体系。通过实施以“阅读+美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实践自选课程的思政元素。学生自选课程是我校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菜单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亲身参与,促进人格发展,培养劳动意识,落实实践创新等思政元素。比如,利用开学典礼、周会课的时间,组织5分钟思政微分享,由班级和学生自主选择“唱红歌”“诵经典”“讲时事”三个主题活动中的一个,开展思政教育活动,让思政教育浸润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同时,依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学生宣讲团实践基地项目,组建立云中心小学星火宣讲团,并聘请马院学生宣讲团的成员作为班级思政辅导员和宣讲导师,带领学生了解时政,加强思政教育。此外,学校还以编撰立云课后辅导课程“乡村四季”学习材料为契机,利用节假日,组织立云师生和马院师生开展田野调查,体验农耕劳动,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实现方式;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校外思政研学课程,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积极构建校内有氛围、校外有榜样的思政教育环境。

刘和平: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基于“大中小一体化”,构建“大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

首先,明确育人目标,整体认知“大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帮助学生解决自我与家庭、班级、社会、国家、世界、自然等的关系问题,其中,小学学段侧重培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情感,初中学段侧重夯实以学生体验为基础的思想根基。

普通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侧重提升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政治核心素养,其中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现出由共性培养到个性延展的统筹安排。

其次,立足“以生为本”,建构“大思政课”课堂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的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师关注学段和个体差异,统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基于学生认知规律,整体理解国家课程框架,既要保持各学段的梯度得当,又要实现全学段的螺旋上升,建构“大思政课”理念。

依据《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学校、教师应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建党精神、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以及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

同时,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小学阶段应以形象思维式的方法为主,注重在一些具体案例和直观活动中点燃学生理想,在启蒙中引导学生形成既定道德情感;初中阶段应以关系互动式的方法为主,注重在一些日常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明晰各种关系,在情感交流中打牢学生的价值观基础;高中阶段应以知识建构式的方法为主,注重理论灌输的政治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常识性学习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另一方面,把握“课程思政”,落实“三全育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依据《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学校教师要善用社会大课堂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各学校要开发现场教学专题,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围绕“大思政课”理念探索“三全育人”体系的优化完善,为新时代育人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罗东:教育的成功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关于构建中小学“大思政课”体系,我首先思考的是为什么做。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中小学思政课的目标: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学校要明确教育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各类主题教育;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成就和时政要闻、重大活动、乡村振兴、抗击疫情、奥运精神等。

明确了目标和教育内容后,学校就要思考如何采取有力的举措,将中小学思政课落地。就我校而言,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养成教育”。

学生仪容仪表。每天要进行学生仪容仪表检查。我们学校在海南琼中,原来孩子们上课都穿拖鞋,短衣短裤、蓬头垢面。经过严格的管理后,目前学生都能够做到干净、整洁、大方。

学生行为规范。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帮着做,公益的事情争着做。从见到老师问好、看到地上有垃圾捡起来、认真叠被子等小事做起,由行为的转变带动思想的转变。

二是“三课一育多活动”。

“三课”指的是:班会课、思政课、学科课。班会课程化,学校整体做好统筹,每课有每课的主题。思政课主要是结合时事政治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科要进行思政教育渗透,如:生物课上学习屠呦呦的科研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计算机课上讲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史,等等。在润物无声中,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深深烙印在学生心底。

“一育”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鉴于目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我校实行全员导师制,让每位学生都有对应的导师,由导师负责关注学生的心理、身体、学习等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問题。

“多活动”指丰富多彩的思政活动,如:励志演讲,阶段性地给学生注入能量,形成激扬的斗志;社会实践,通过职业观察、职业体验、“凌晨四点看琼中”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坚定未来努力方向。其中,职业观察和职业体验是生涯教育的一部分,可以让孩子体验父母工作,体会父母不易,从而更加孝敬父母。

议题二: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何晓梅: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关键在教师。我校立足现实,结合校情,通过“雁阵培育”的方式,在打造思政课教师队伍上做了一些探索。

抓实关键少数,育强“头雁”。

培育一个学科的带头人,这个学科就有了主心骨。鉴于我校没有专职的思政课教师,也没有在思政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我们启动了育强“头雁”计划,根据教师的个人发展意愿和自身素质,确定了两名思政课“头雁”培养对象,集中资源与力量为他们量身定制专业成长方案。在一次次学习、展示、竞赛中,两位“头雁”老师的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对思政课的定位更加清楚,对课程目标的把握更加到位,育人能力不断提升。在他们的带领下,整个学科焕发了活力,充满了生机。

带动普遍多数,壮大“成雁”。

“头雁”领飞,“成雁”振翅紧跟其后。我校的思政课教师都由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兼职。首先,我们立足现状,从思想上引导他们认识到,兼职不等于不专业,我们要成为专业化的思政课兼职教师。其次,通过多种路径为其提供专业化支持。一是定期开展专项培训、集体备课听课、教研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思政课教育质量。二是和兼职思政教师一起研究怎么上好一堂思政课。我们采用了“给葫芦画瓢、依葫芦画瓢、种葫芦画瓢”三层进阶法:“给葫芦画瓢”,是给教师们配套思政课优质教案,教师只要根据班情、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就可以进班上课,直接起步,上出规范常规思政课;“依葫芦画瓢”,就是通过观摩思政优质课、精品课、名师课,反复揣摩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语言组织、节奏掌控等,然后模仿着设计一堂课并实践,最终转化成自己的教学技能,模仿提高,上出优质高效思政课;“种葫芦画瓢”,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学生的理解和个人教学风格,创造性地设计出教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让思政课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温度更有深度,创新升格,上出品质特色思政课。

做到心中有数,精选“雏雁”。

“头雁”领航,“成雁”集群齐飞,学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生态逐渐形成。那么,怎样才能让思政学科生生不息、后继有师?我们每年都会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规范化培训,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转变角色、融入教师职业,切实提高职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营造“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专业成长氛围,邀请思政专业上有所发展、取得成绩的校外名师走进学校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发现好的思政课教师苗子,给他们选好带教老师,重点培养,让他们成为未来学校思政课的骨干力量。

徐洁:我校以三种课堂为出发点,增强思政教师素质——

学校“小课堂”——研起来,助力教师一体化生涯规划。

顶层一体化定位,促进教师长远化发展。八一学校的沈军校长曾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说:“思政一体化工作在八一学校必须有所发展,也必须发展好,还要有示范和引领作用,这是基于学校的定位,更是学校的责任。” 这无疑给老师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也传递给大家一个积极的信号:八一人同是思政人,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要躬身入局。提升思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首先要建设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既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保障,也是持续为教师提供智力支持的先决条件。

重构一体化团队,保障教师专职化发展。八一学校人力资源部门给各学段配齐了思政教师。结合教师自身发展意愿,小学部选择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有经验的班主任、党员教师转行成为专职思政教师,成立思政教研组,任命教研组长,建立教研制度,给待遇压担子。初中部针对思政教师党员比例小的问题,文科支部做好发展工作;针对思政教师缺编问题,人力资源部门从集团内部统筹协调,打破藩篱,将小初高思政教师按需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经过3年,思政教师队伍的党员比例、职称、年龄、学历、骨干教师数量、专兼职比例等结构逐步优化。

联通高校与专家做高位指导,教师专业水准快速提升。一体化工作小组还聘请了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首师大教师学院的教授团队,为学校思政一体化工作把脉,针对教師培训、教研指导等实际工作召开专项会议或研讨。

社会“大课堂”——热起来,提升教师一体化育人意识。

新冠肺炎疫情给生活、教育带来了新样态。面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各项活动,如班会、线上学习、课业辅导、社团活动等,我们应从零散的做法和思考中跳脱出来,从整体去构建一个系统的链条,统一设计和安排,避免重复。

网络“云课堂”——动起来,专注教师一体化云端技能。

做新时代的思政教师,要有紧跟信息前沿的能力,这是“思维要新”要求的体现。八一学校教师在互联网+思政工作中,形成了整合信息、优选优化的工作思路。教师们不需要大海捞针般在大量报纸文献中寻找鲜活素材,可以快速检索、比对、甄别、整合出最鲜活、贴切的素材加以整理。

议题三:如何丰富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

龚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抽穗”的关键期,而思政课是“拔节抽穗”的重要养料。要做到养料营养丰富、使用得当,我认为要围绕思政课程本身的理念来做好文章。

明确资源挖掘方向,增强课程思想引领作用。一是挖掘优秀家风家训,端正价值取向。洛带小学利用班会课、综合实践课带领学生参观客家家风家训博物馆,从中探寻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东西,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结合家乡杰出人物,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带领学生寻找王叔珉、刘子华等家乡杰出人物的成长足迹,了解其思想变化、事业成就及其产生的影响,让孩子们以他们为榜样,坚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三是围绕家乡发展建设,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我们从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成都大运场馆的建设等具体方面,来挖掘家乡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帮助孩子们深深地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

优化资源使用方式,提升课程一体化综合性。一是以“我”为出发点,服务个体成长。我们在使用思政教材和课程资源时,应当立足于孩子们最熟悉的“我”,从“从‘我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还应该怎么想、怎么做”等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学习生活中螺旋上升地认识自己、成长自己。二是以“我们”为导向,突出有机整合。思政课最终要由个体的“我”的成长落脚到群体的“我们”怎样幸福生活、和谐共处这个层面上。因此,我们必须综合利用好挖掘出来的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课程内容,以跨学科、跨平台的方式来开展情景化、实践化、探究化、合作化的学习活动,让综合性学习成为思政课的常态。

搭建资源运用平台,建立内外结合育人机制。一是调动校内活动资源,常态实施巩固。洛带小学通过红领巾争章活动、创建常规示范中队等方式,从个人、集体两个层面让思政课程实践贯穿整个校园生活,收到了明显成效。二是用好校外活动资源,增强身心体验。思政课程的学习离不开丰富的校外资源。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注重根据学习主题的实际需求,发挥校外资源的最大功效。比如,开展“培养社会责任感”主题课程时,利用学校地处国家4A级风景区的优势,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开展“古镇小导游”活动,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中体验奉献的价值。

综合运用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螺旋上升。一是尝试开展多维画像,增强评价效度。我们制定了“三乐美德少年”评价量表,从教师、同伴、家长、社会等多个维度对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和课外实践中的态度、习惯、成效进行评价,力求做到多维画像,帮助孩子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二是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激励后续发展。学校每学期开展期中、期末两次评价,根据两次评价综合结果颁发“三乐美德少年”奖章,并通过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进行宣传,增强其荣誉感和责任感。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育人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