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多元主体下传统村落景村融合规划
2023-06-03王乃举罗于晨
王乃举 罗于晨
摘要:文章在梳理景村融合及空间生产研究进展基础上,基于实际调研,探查空间生产多元主体下景村融合规划路径。结果表明,乡村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文化空间功能缺失;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经济式微。优化多元空间生产主体,以景村融合为基点,对上章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以及重要节点进行规划设计(空间表征),以政府引导、居民作主、游客满意为目标(表征空间),企业主导落实各项规划设计(空间实践),并及时进行修正改进。
关键词:景村融合;空间生产;传统村落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3)01—0109—(07)
DOI:10.19717/j.cnki.jjus.2023.01.020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德波“情境主义”思想批判了消费主义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场景[1]。而此种情形深刻影响着中国城市的发展,并随着中国“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等国家工程的推动逐渐渗透到乡村[2]。党的十九大以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时代背景下乡村规划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寻求新的模式与路径。产、景、村融合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产生。论文以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旅游这一产业为出发点,探查景村融合机制与路径。”
传统村落是包含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等多种元素在内的有机整体,所有构成要素都必须与传统村落景观規划相协调。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传统村落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空间实践、空间表征与表征空间相互协调统一[3]。其中,空间实践、空间表征的主体为政府、企业、专家等社会精英阶层,而表征空间的主体为居民和旅游者,处于社会阶层的底部,二者之间存在权力和权势的偏差。在新乡村主义的引领下,基于空间生产多元化主体视角,探查传统村落景村融合规划及实施路径,即乡村景观主体(村民)与乡村性(核心价值)有机叠合,确立空间生产在地村民主体性地位前提下,考量居民、游客和业者的社会关系空间,以景村融合规划为引领,提炼在地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四风要素(风土、风俗、风物和风景),实现不同空间主体在权力空间的相对公允性[4-7],如图1所示:
二、问题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上章村处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区位优势明显,103省道纵贯南北,325省道从境内起点,合铜黄高速从镇西穿过,并设有高速出口。
2016年上章村被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上章村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质较高: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李氏宗祠,有千年以上的古银杏,有小型水库和大型山塘;以茶叶、豆品、有机大米、春酒等风物特产闻名遐迩。
(二)主体诉求
通过线下问卷和实地访谈,深入了解乡村旅游驱动下,上章村空间生产的多元主体在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规划诉求。其中,多元主体包括政府、学者、规划师、企业、村民、旅游者等。
1.政府意愿和诉求
村级行政管理部门是空间表征的主体,村集体集体意志上升为对上章村未来的设想或规划。村级相关人员认为,上章村的经济发展仍然相对落后,虽然乡村旅游业有了一定发展,但与其他闻名的传统村落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改变上章村乡村集体经济落后的局面是主要目标。上章村应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从中获益。当前上章村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缺乏系统规划,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因此,村政府管理部门必须通过与村民接触和沟通,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加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此外,村级行政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特别指出,传统村落的保护性开发是上章村乡村旅游必经之路,而保护性开发必须规避建设性破坏,突破口是基于景村融合,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适当添置景观元素,即创设景点和景观廊道。
2.企业意愿和诉求
旅游企业或涉旅企业是上章村空间实践的主要动力,企业发展强大之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下,上章村旅游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因此企业的空间实践主体动力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该村企业认为,各级政府有必要加大对乡村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譬如信贷和税收等方面。上章村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旅游企业认为,在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当前加大乡村旅游品牌化宣传至关重要。企业还认为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应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景村融合是长线战略,而企业关注的是旅游项目的投资运营和回报。
3.村民意愿和诉求
鉴于上章村乡村旅游规模小,空间实践及表征空间主体皆以本地村民为主体。当旅游规模扩张,在多元资本推动下,企业将逐渐成为政府监控下的空间实践主导力量。村民希望通过乡村旅游发展,解决就业、增加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乡村旅游开发有必要把重点放在保护传统民居上,因为民居是传统村落的根基,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依托。然而现实是传统民居大多年久失修,甚者遭受到不法行为的破坏,但保护、修葺民居需要不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村民认为,向旅游者传播乡村在地的传统风俗习惯也是当务之急。村民们还指出,虽然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了村落的基础设施,但是游客人数的不断增长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希望游客注意自己的行为,践行文明旅游。居民对景村融合理论和实践知之甚少,但是赞同村落内外部绿化,对鸟语花香萦绕的传统村落持支持态度。
(三)现存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上章村近年来的乡村建设,忽视了传统村落既有机理。为突出乡村结构和布局的全面性,采取破坏当地生态、割裂文脉、景观异化等权宜措施。
1.乡村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传统村落空间架构是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但是近年来,上章村村民私建房屋现象突出,缺乏统一规划或审批程序不规范。而且由于每户家庭的经济实力差异,建造房屋体量及形制差距悬殊。此外,村落里乱搭乱建的现象突出,破坏了传统建筑风格的完整性,也导致人居环境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建设更加困难(见图2)。
2.文化空间功能缺失
村落中的景观节点属于村落开敞的公共空间,是村民情感沟通以及活动的空间。上章村村落文化广场位于村落的入口,是村落对外形象展示窗口。但是该广场景观效果差,特别是广场地砖铺装简陋,破坏严重。广场功能单一,配套设施及景观小品数量少,无法形成村民公共交往和文化娱乐的空间[8](见图3)。
3.基础设施不完善
上章村内植被丰富,绿化率较高,但植物分布杂乱无序,造成村道两旁景观环境观感不佳。上章村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现象,许多景点道路狭窄、道路破损,致使停车困难。同时,该村交通工具、公共厕所、餐饮住宿以及一些危险地点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和指示标志。上述情况会影响游客游历体验和正向评价,从而进一步影响该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见图4)。
4.乡村经济式微
上章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是农业生产,第三产业收入极度缺乏,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上章村居民生活条件差,村落建筑因得不到及时的修缮而逐渐破败。而相对富裕的村民为提升家庭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而选择搬离村落,导致村落里的居民越来越少,村落变得进一步萧条,村落面貌破败(见图5)。
三、景村融合
在乡村旅游驱动下,充分考量上述空间生产多元主体的诉求和现存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新乡村主义为引领,上章村“景村融合”将乡村旅游和传统村落作为综合性的系统,对系统内部的各要素进行优化协调,纠偏空间中业已产生的空间异化,从而实现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规划原则
1.资源共享
从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出发,对传统村落特有的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修整,并与周围自然田园相结合,打造独具一格的景观特色,吸引游客,使得资源为村民与游客所共享。
2.空间呼应
依托村庄本体,基于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围绕着传统村落生态、生活生产进行规划设计,使得景区与传统村落空间上相互重叠,强调村庄的整体建设布局与景区的空间布局相呼应。
3.要素互补
有机衔接乡村生活服务设施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在满足当地居民三生空间服务的基础上,延伸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
4.协调各方
在“景村融合”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了解村民、企业和政府的意愿和诉求,协调好各主体,使得村民、企业和政府利益得到平衡,在满足各方利益诉求的同时,保持传统村落持续、和谐发展。
(二)规划路径
以空间生产和新乡村主义为理论指引,动态平衡权利空间,上章村景村融合规划应立足于传统地域文化,保护其传统聚落格局和历史遗址,传承历史文化脉络,融合四风,即风土、风物、风俗和风景。秉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乡村旅游为经济发展新动力,以培育优良生态环境和增进民生福祉为最高目标的规划与建设路径 (见图6)。
1.功能分区
根据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功能分区原则,切合上章村的实际情况,利用交通网络以及河流的分布将上章村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但相辅相成的景观区域,并在各片区内设置节点,通过人行和车行交通贯穿整个区域,以点带线、以线促面,从而搭建上章村村落的整体景观。充分展示上章村的地域文化特色,规划形成“三轴四心两片区”的功能结构框架。
三轴。一条人行主轴和两条人行次轴,串联起地块内重要节点的文化发展轴和沿山塘形成的生态环境发展轴。上章村以自然意境和传统文化为线索,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到位置和不同的作用空间,为购物和文化娱乐创造一个多功能且舒适愉快的环境。
四心。分别为李氏宗祠文化广场、银杏广场、文化体验展览馆和山塘栈道。李氏祠堂将作为“传统村落文化馆”来展示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祠堂前的公共空间建设成“李氏宗祠文化广场”,成为上章村节庆庆典的重要场所;银杏广场结合千年银杏树打造游客驻足休憩和村民休闲集聚空间;文化体验展览馆结合农业生产、生活用具、文史资料综合区、时代变迁与发展等7个展区,收集整理老物件和图片,深度挖掘传统民俗文化,运用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对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文化遗存、传统风俗等进行展示,彰显乡村民俗文化;山塘栈道充分利用景观小品建筑,结合田园、小桥和山塘的风景,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
两片区。上章村传统文化体验区和生态山塘景观区。上章村传统文化体验区是旅游发展核心,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错位,可作为未来旅游业发展及旅游设施布局次级中心。生态山塘景观区是依托上章村的山体、山塘景观,形成了自然景观渗透带,构建了上章村悠然的自然环境。
2.空间重构
采取综合保护办法,即保护上章村山林、河溪、田园等自然或半自然景观环境要素,并延续传统村落街巷既有的空间肌理。目前的用地布局基本未变,主要是在乡村建筑控制区内进行规划。根据保护上章村传统文化以及自然生态景观的原则,确定保护的范围和水平,确定保护模式,并使今后的发展合理化。上章村及其周边地区分为三个层次:中心节点保护区、建设规划设计带和自然环境协调区[9]。
中心节点保护区。以李氏宗祠为中心,总面积0.95公顷。这一地区是法定保护区,它对建筑环境的空间格局、街道结构和整体结构以及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性提供了严格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不得进行任何建造或扩建工程,特別是涉及周边主要建筑物的修复和翻修工程以及内部装修工程,这些工程须符合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其外观、大小、颜色和高度必须符合周围的整体建筑环境。
建设规划设计带。根据银杏古树广场以及传统建筑群划定,面积约4.1公顷。在这一范围内翻修新建筑物时必须遵循“体量小、高度低、密集的绿带、契合原来建筑”的原则,建筑风格与体量必须与核心保护区的景观协调一致。主要策略有:第一,建设规划设计带部分住宅区调整为旅游公用事业服务用地;第二,增加部分道路用地,并在这方面建立交通设施,满足居民和游客的停车需求;第三,改建或更换公共服务的一小部分土地使用方式,使商业服务功能增加。
自然环境协调区。乡村控制地区外围和乡村外围未建地区的村庄土地,包括农场、水塘、山丘等自然景观。监测村落上层的山区格局和环境;严格保护周围自然地区的植被;加强对植被的保护,重点是保护山区的景观,为主要保护区提供有利的自然环境。
3.节点再造
李氏宗祠文化广场。作为上章村总体規划的主要中心节点。中间布置人工喷泉,广场上的硬质铺装把人流动态引向广场中心,绿化布置在喷泉的两侧,在树木旁边放置花坛和椅子,提供娱乐和休息的空间。广场设计主要突出人工水景和小品,最大限度地利用为游客保留的大片空间,利用台阶形成高差,增加空间的垂直变化,创造娱乐空间[10]。通过轴线连接主要景观,使实地环境更加综合、更加有序。绿化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恰好的环境设计可以提高空间的活力。绿化方案以小草地的形式进行,灌木行列式形式种植,高大的植被以点状形式种植,与休息椅结合,形成静谧的休闲空间(见图7)。
银杏古树广场。作为上章村总体规划的次要节点。利用广场两棵银杏古树,延续村民祭拜信仰空间。设计中保留这两棵古树,彰显广场原生态古朴的样貌,利用曲线种植的手法,与周边的河流形成对比。在银杏树下设置石桌石凳,供人休闲娱乐(见图8)。
山塘栈道。作为上章村总体规划的小节点设计,这是景观设计的一个关键要素,也是旅游目的地之间的重要联系。山塘栈道选用防腐木特殊材质,方便组织和安排游客欣赏乡村独特山塘水坝景观,并巧妙地引导游客离开不合适的区域。通过各种线性材料、铺面材料、照明、信号等转换,山塘栈道本身也是独特的景观(见图9)。
4.设施优化
修整民居。设计中体现出村庄特有的本土文化,并彰显出乡村休闲产业的特色。建筑风格设计方面,对上章村村委会大楼和商业街等重要建筑景观节点进行专门设计,以青砖青瓦及仿砖石涂料为建筑材料,并对其细节部位实施精细化改造。民居建筑外立面以皖南徽派建筑传统为特色,以青砖青瓦及砖石等本土建筑材料翻新建造,与村庄原始风貌相融,增强宜人宜居之感。景观设计中打造乡风、乡情、乡愁、乡趣、乡园、乡恋、乡梦等主题,体现村庄的乡土特色,并将现有乡土树种进行保留,有机地融入到改造后的景观绿化系统中,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与归属感(见图10)。
畅通道路。首先,将上章村道路划分为主路、支路、巷道三级系统。其次,主干道路因地制宜增设辅助设施,如停车位、垃圾站、路灯等。完善支路及回路系统,便于道路之间的联通性,也彰显乡村曲径通幽的纵深之感。再次,规划设计环绕村庄的慢行系统,提升村民的健康生活品质。
依托现有交通,在103省道、325省道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各景点之间的交通。对外交通依托现有交通,进一步整合道路两边绿化,适当拓宽道路,形成山水画廊景观带;加强导引系统建设,同时与一般交通标识要有所区别,道路起终点,道路交叉口、道路旁重要旅游资源都需要明确标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未来可专门开辟旅游交通道路,并且按风景区的道路标准进行建设。尽量采用环线形式,将各个自然村、主要景点串联起来,让旅游者不走回头路;设置部分景观道。例如可通过鹅卵石、碎石子、景观长廊等形式打造景观小品,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借鉴北京、东京等地的“音乐公路”,为游客提供不同的体验;加强道路两边绿化,可在道路两边撒上格桑花种子,既经济实惠,又能营造旅游景观,对局部环境也能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见图11)。
厕所革命。完善村庄的排水系统,污水排放是通过真空排导技术进行的,衔接环保的闭环理念,提高下游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污水排放过程中,灰水和黑水通过排放管道收集到新建立的真空抽水室中,从而使污水不从村庄流出,并就地处理。在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环境管理的基础上,将生物质沼气转化为有机肥料,建立一个封闭式能源循环系统[11]。
海绵设计。通过透水铺装、路侧植草沟排水、下沉式景观绿化、雨水花园等设计方案实现对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利用凹陷地形滞留雨水,在植物的根系吸附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对水质进行净化,在储蓄的同时,雨水不断的蒸发和下渗,下渗的雨水经过层层过滤通过穿孔管排放到其他排放系统或者补充地下水。结合雨水的净化和储存,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通过这样的设计思路将村庄打造成一个能有效吸纳雨水的生态型海绵村庄[12](见图12)。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运用空间生产理论,阐释传统村落景村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新乡村主义视角,对上章村乡村旅游背景下空间生产进行景村融合规划设计。基于上章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及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以期上章村在景村融合前提下,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庆全.“时装草坪”的思考——有感于不良的“草坪热”现象[J].中国园林,1998(2):41.
[2]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12(10):58-62.
[3]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translated by Smith D N.Oxford:Blackw-ell,1991.
[4]杨宇振.焦饰的欢颜:全球流动空间中的中国城市美化[J].国际城市规划,2010(1):33-43.
[5]刘勇,张宇星.深圳城市美化运动[J].世界建筑导报,1999(5):16-19.
[6]陈晓彤,谭正仕,李光耀.基于景村融合理念的乡村聚落更新研究——以遂宁市喻家沟村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20(3):50-51.
[7]刘阳.景村融合理念下旅游精准扶贫路径探索——以花山岩画核心区耀达村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5):259-260.
[8]余压芳,赵玉奇,曾增等.西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识别需求[J].贵州民族研究,2020(6):74-78.
[9]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4):97-100.
[10]李晋金.乡村振兴视角下历史文化村落规划设计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9.
[11]皮丹丹.“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滨河地区总体设计策略——以济宁市城区五河城市设计及景观提升规划为例[J].智能城市,2020(9):138-139.
[12]王慧娟.西岳庙古建一条街改造规划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2(26):19-21.
(责任编辑 程荣荣)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安徽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生产与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AHSKY2021D28)。
收稿日期:2022—10—17
作者简介:王乃举(1971—),男,安徽合肥人,博士,合肥学院旅游与会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资源环境评价;罗于晨(1999—),女,安徽青阳人,安徽镞超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员工,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