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分析

2023-06-03沈冬梅

拳击与格斗·上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学新模式构建高职院校

沈冬梅

摘 要:高职阶段是培养学生健康素养的关键期,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鉴于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相对不高及高职学校对学生健康素养培养不重视的现状,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体育要创新体育观念、选择体育内容、拓宽体育教学途径、丰富体育评价体系,从而构建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本文通过分析高职体育教育现状及我国高职学校学生体育素养总体缺失状况,构建双主体能动式的体育教学新模式,为高职体育教学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切实提高当代高职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不竭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新模式;构建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已成为“核心素养”教育时代构建双向互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主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当下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尚存在重大结构性问题,例如,学生的体育人文素质欠缺,体育教学实践课程不足,学生创新能力差,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对毕业生综合素养的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职业人才,其本质上是培养学生改造、认识世界的意识与能力的主体性活动。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 高职体育教育现状

高职体育教育是培养专业体育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而体育素养则是决定一个人身体健康水平和健康素质的重要因素。根据权威部门2022 年相关监测研究报告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相对较低,虽与2021 年的7.45% 相比提高了4.5 个百分点,但现阶段高职学生人均健康素养水平提速缓慢。高职学生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的个人体育健康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能力发展程度。因此,全面推进和实施“健康中国”建设战略,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践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

2 高职学生体育素养缺失的成因剖析

传统体育教学主要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在这种教育教学实践模式下,教师常常将受教育者看成是单一主体,从而割裂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否定了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性、能动性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不断向纵深化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以“体育技术、技能为中心”的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及创新思维,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导致学生的体育素养缺失。

2.1 高职体育教育完全以教师为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导向,在教學过程中,学校过分突出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导致学生片面迷信和屈服于教师权威。在这种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模式下,学生参与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忽略。从表面上看,学生对教师的权威绝对服从,但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也由此导致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个性被怀疑、批判和忽视,长此以往,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消化和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

2.2 教学过程注重理论说教,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在以往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单向的“填鸭式”教学,灌输相关体育理论知识,书本知识说教多于双向互动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自我教育意识,也容易忽略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能力及个人道德理想内化过程。事实上,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思政教学,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功能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在于帮助学生在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和改造自己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从而使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时代要求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如果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是不切实际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理论知识,不仅会适得其反,而且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会使体育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2.3 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不利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建构

受传统教育体制制约和影响,在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往往只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了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师生双向能动性教育教学模式建构,且有很多高职大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学习中,只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获取相应的学分;而对于许多体育教师而言,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计划,通常只会在每学期期末阶段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论考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以理论记忆的考试形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和目的,如果学生长时间以这种“非内化”的方式学习相关体育知识和技能,就会导致思维僵化和思想脱节,使学生的创造性受阻。

3 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构建策略分析

3.1 调整体育教学活动主体结构,实现体育教学实践主体和客体相统一

高职体育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其一,高职体育教学是生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高职体育教学是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高职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教师与学生是不同的主体与客体。因此,高职院校实施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对象性关系”的双向互动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其主要职能就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理论,使学生在体育锻炼实践中强化意识、培养思想、提升技能、完善自我。对于学生而言,核心素养教育时代的体育教学实践应从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能动性,通过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在高校体育教育和德育实践活动中,根据体育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等,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

从学生体育素养的构建层面而言,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调整体育教育活动主体结构,实现体育教学实践主体和客体相统一,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价值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等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并通过学生的一系列自主体育实践参与过程,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体育品格、思想、技能和价值观,进而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态度、情感、行为方式的双向对象化和互动化,使“教”与“学”相统一,有机融合,基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双重主体性机制,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__

3.2 优化体育教学场域结构,充分发挥师生主体能动性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我国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参与式”教学,即“双向互动”“双重主体”的教学,其重点在于强调学生参与教学。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性责任和意识的能动主体。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完整的体育“参与式”教学由学生的主动式学习活动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学活动组成。在师生双向主体能动性建构过程中,教师是整个“参与式”教学模式组织实施的“设计者”“引导者”“发动者”和“执行管理者”,而学生是维持一切体育教学活动顺利、持续开展的客体,在这种双重、双向对象化和主体性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变革和被改造的地位,教师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但高职学生是具有能动性思想和意识的“主体性客体”,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中,要优化体育教育场域结构,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要实现双向地位的转换,根据学生的表现、变化、认知能力、思想觉悟、行为举止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深入且全面地了解教学状况,及时有效地控制教学局面,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意识建构,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体育教学和指导活动,建立新型的双向主客体关系,引导学生不断了解和认识自我,并运用体育技能、体育理论、体育知识等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强化自身主体性意识和品质,同时更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体育知识、发展体育能力和建构主体性体育结构。在体育模块式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提升专业体能和技能,以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和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进行体育课程模块式教学内容体系的选定,培养适应本专业的良好心理品质,顺利实现大学教育与步入社会择业的良好接轨。

3.3 改革体育教学层次结构,促进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生成与建构

在我国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核心是改革体育教育层次结构,促进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生成与建构,并开展以德育为保障、体育为核心、智育为载体的师生双向主体性活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需要依托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模式改革创新,这将有助于教师组织并向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目的、理想、计划和愿望等。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活动是不断发挥人的主体性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性”体现在教学主体的双向性、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及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双向性等方面,它要求师生要在协作、实践中,通过师生相互之间的协商、探讨,在动态中生成教学情境,并促进体育教学方案不断适应学生变化发展和心理需求提升的调适,从而在师生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意识的基础上,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模式具有创新性和多元性,进而体现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学习风格、教学效果,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体育双向主体性教学的道德主体性责任,切实赋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本体社会价值。

4 结语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则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发展的重大创新。如今体育已被纳入高校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的重要范畴,因此,推动体育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着力增强相关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提升教育信息的可读性,积极调整体育教育活動主体结构,实现体育教学实践主体和客体相统一,针对高职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和发展规划,通过健康服务切实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意识。二是师生要深刻认识到“知识差距”,不断优化体育教学场域结构,充分发挥师生主体能动性。三是改革体育教学层次结构,促进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生成与建构,在教学实践中,可积极采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强对健康教育信息的宣传与推广,以专业性的健康教育活动为契机,基于“知识—行为—技能”的理论模式,定期组织学生接受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健康教学活动,从健康技能、健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理念、健康知识五个健康素养培养维度出发,在专业知识理论传授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对学生健康素养行为的干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 安强. 体育教学模式的质量检测与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J]. 当代体育科技,2021(32):110-113.

[2] 楚蕴源.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 内江科技,2020,41(10):132.

[3] 赵君臣. 专科院校体育教学有效开展路径探析[J].大学,2021(3):61-62.

猜你喜欢

教学新模式构建高职院校
调整视野聚焦点 构建课堂新模式
以创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教学新模式探讨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