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舆情危机特征研究及治理思路

2023-06-03王楠

今传媒 2023年3期
关键词:传播特征治理策略艺术院校

王楠

摘 要:当前,网络传播环境的复杂化导致负面舆情频发、高发、多发、突发成为常态。艺术院校网络负面舆情发生的规律特点、传播特征较普通高校存在其特殊性,舆情产生的原因也与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师生特点相关。本文通过对艺术院校舆情传播规律、特点及产生原因进行梳理分析,提出网络舆情危机解决的合理路径,旨在为提升艺术院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和治理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院校;舆情危机;传播特征;治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3-0154-03

基金项目:中国音乐学院2021年科研项目:“高校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艺术类高校舆情治理策略研究”(YYC2113)。

一、引 言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治理成为新时期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多元化的新媒体传播形态和不断革新的传播技术拓宽了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传播环境的复杂化导致舆情危机频发、高发、多发、突发。艺术院校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师生、校友的社会曝光度更高,更易受到关注,舆情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更为强烈。

二、艺术院校舆情危机的规律和特点

(一)从舆情传播内容来看

1.与师德、师风相关

主要针对教师群体的师德问题,比如研究生导师要求学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个别教师甚至存在侵害学生等失范行为。这类舆情是艺术院校负面舆情的高发领域,事件受害者或与受害者相关联的个人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爆料,经社会媒体、网络名人转载和自媒体深度评论,形成了网络舆论声势,舆情由此发酵。

2.与学术不端相关

一般指所涉学校教师或学生存在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艺术院校中师生艺术作品的原创性若存在争议,往往也会引发类似学术不端的负面声音,这不仅会使涉事学生、教师名誉受损,也会使学校整体的学术规范教育、监管、问责制度以及学术风气饱受舆论质疑,给涉事学校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与教育公平相关

一般集中在“艺考招生”“考研录取”“考级公平”“机构培训”等方面,与艺术专业密切相关而又触及教育公平等社会热点话题。舆情多由涉事考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曝光”,传统媒体、自媒体追踪报道,通过炒热话题吸引公众注意力并对学校施加压力。此类舆情无论调查结果如何,都会对涉事学校的声誉造成损害,也对教育公平问题产生负面效应。

4.与专业技术相关

一般是指艺术院校教师或相关从业者在教授课程、辅导培训或演出创作时,所表现出与其资历认证不符的理论水平或专业技能,引发网民的质疑,进而衍生出对其资历认证单位、从业单位等的负面评价。当前,一些艺术培训从业者将短视频当作业务拓展的主渠道,专业素质良莠不齐,为了彰显专业能力,他们便将知名艺术院校认证作为背书,一旦专业水平受到质疑,也会给这些知名艺术院校带来潜在风险。

5.与不当言论相关

一般指艺术院校师生在网络上发布涉及国家方针政策、社会发展现状、趋势性判断等与意识形态话题相关的不当言论,引发网络负面评价。由于艺术院校多会聘请一些外籍艺术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因此,公开发表言论等方面应谨言慎行、言行雅正,否则会将学校置于舆论旋涡之中。

(二)从舆情传播效应来看

1.形成“晕轮效应”

即由某一备受关注的负面事件引发,对所涉主体或群体形象的“刻版”解读。比如,2017年“微博网民实名举报某艺术院校教授性侵女学生”的相关话题,在网络上引发了较多受众关注。事件爆料之初,涉事学校尚未公布调查结果,网民便以表情包、網络段子对涉事艺术院校教授形象进行戏谑解构,这种以偏概全的“贴标签”将刻板印象不断放大并形成“晕轮效应”,使它在艺术院校负面舆情传播的过程中愈发凸显。

2.形成“共情效应”

即利用网民的同理心触发情感、利益价值多重共鸣,形成舆论声势。比如,2019年“XX艺术院校40余名学生联名举报XX教授违反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问题”,由于举报细节充分,强烈的代入感激发群体同理心,使网民能够突破年龄、职业、性别等圈层表达共同诉求,发泄共同情感,形成“共情效应”,使舆论呈现出“一边倒”的形势,给涉事学校的调查回应带来一定压力。

3.形成“长尾效应”

即延续时间长、发生频率高的负面舆情事件,网民会自发搜索比较,一旦相似事件由量变转化成质变,造成的影响持续弥留网络,表现出“长尾化”特征。比如,近年来被爆料的“艺术院校性骚扰”话题和不断被媒体关注的“高校学生迫于压力自杀”等话题,碎片化的同类事件比较、聚合,“旧事重提”并不断引发新话题导致舆情叠加裂变,诱发比单一事件更广泛、更强烈的舆论声势和社会影响。

4.形成“周期效应”

即某类话题或事件周期性反复出现,引发舆论关注和议论。2020年5月,“XX明星以伪造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并被艺术院校录取”事件,由于临近高考节点,迅速引发全社会热议,负面舆情汹涌。随后,涉事高校、该明星原籍教育部门及所涉省、市纪委监委均公开发表声明,说明了调查处理结果情况并及时回应了社会舆论。

5.形成“群体极化效应”

即直接或间接利益相关者将热点事件与自身联系,以人推己自我代入,在经过相关群组讨论后,个体意见受到网络主导性意见纠偏,从而形成高度统一的舆论倾向。比如,在“高校教授性骚扰女学生”事件广受热议时,多所高校学生自主发起线下“反性骚扰活动”。群体认同带来的群体决策使个体倾向更为偏激,个体也推动群体形成一股强大且不稳定的舆情能量。

(三)从舆情传播主体来看

1.“Z世代”的平等意识和话语权意识更强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中29岁以下的群体数量占总体网民数量的33%,其中,绝大多数为1995年以后出生的“Z世代”。我国的“Z世代”普遍出生于网络时代,享受到相对舒适的物质环境,在思想观念上也具有更强的平等独立意识和话语权意识,这也使他们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更愿意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2.艺术院校学生思辨能力受同质性局限

相关数据显示,艺术类学生投入专业能力的时间和精力是用于通识文化类课程学习的数倍,对娱乐、艺术、生活等方面信息的关注度也高于对时事和经济形势的关注度。由于艺术类学生思想比较单纯,相对缺乏社会阅历,群体内部同质性较高,导致他们的思辨能力在舆情事件中受到限制,进而增加了所涉舆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1]。

3.艺术院校的校友明星效应吸引舆论焦点

不同于普通高校,艺术院校拥有较多社会高知名度校友,个别在校师生也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明星”[2],一旦他们的言行举止被公布到网络上,便会引发舆论追逐,因此,“明星效应”在提升学校社会形象的同时,也易成为“双刃剑”。比如,在“XX明星涉学术论文造假”事件中,明星的“粉丝”及公共舆论不断给涉事学校施压,为后续舆情的应对与处置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三、艺术院校舆情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受市场经济和西方社会思潮影响,艺术院校师生群体、个体意识较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作为在校期间较早接触市场经济行为的特殊群体,艺术院校学生所受影响更大。同时,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传入国内,也会对艺术院校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致使艺术院校师生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更强,更加注重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个性自由。在此形势下,个别师生的不当言行便易成为负面舆情发酵的苗头隐患。

(二)学校治理体系尚有不足,负面舆情事件是现实治理问题的网络投射

在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艺术院校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仍存在制约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艺术专业教学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如何实现艺术教育手段的信息化,以及如何实现艺术评价的公平性与特殊性等,容易形成矛盾焦点,引发舆论。再比如,研究生教育改革赋予导师在招生、评优等环节更大的权力,以实现“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则要防范导师滥用权力的可能。

(三)舆情应对被动,尚未建立“主动治理”的舆情应对机制

随着当前网络负面舆情的多发、易发,不少艺术院校舆情应对能力在实践中已有较大提升,但是,仍存在“不出事不重视,舆情研判能力薄弱”“回应被动迟缓或措辞不当,引发次生舆情”“专业舆情处置队伍缺乏,预警敏感度不够”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深刻反思本质因素,真正转变“被动应对”舆情的管理理念,使舆情治理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四、艺术院校网络负面舆情的治理思路

(一)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解决网络负面舆情产生的根源问题

想要根除线上问题,就要从高校治理规范化着手,以高校章程为内部治理体系的基本准则来开展相关治理活动,形成符合高校发展需要的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系统科学地设置专业、学科和院系,清晰合理地界定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及教学院系的权责,不断优化高校治理现代化运行机制,避免引发负面舆情问题。同时,还要把工作重心由“舆情发生后干预”扭转为“做好发生前的防范”,及时发现问题,早做谋划,掌握舆情治理主动权。

(二)结合艺术院校专业和师生特点,探索“艺术+思政”特色教育模式,着力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在巩固思政理论课主渠道的同时,艺术院校还应着力探索“艺术+思政”特色教育模式,将思政教育充分融入到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同时,还应针对艺术院校师生的模糊认识、思想误区进行旗帜鲜明的辨析,从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抵制西方部分错误社会思潮的渗透,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艺术院校师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活用新技术构建正面宣传引导格局,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引领

一方面,艺术院校应持续强化正面宣传,通过宣传阵地不断展现高校建设发展的良好局面,展现高校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和重要贡献,深入挖掘师生、校友群体中涌现的典范人物,持续提升高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推进教学与微信、微博、短视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构建多载体、多角度、多层次的正面宣傳引导格局。

(四)健全系统科学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全面提升舆情应对能力

首先,建立有效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把准艺术院校负面舆情传播的规律特点,做到早发现、早预警。其次,建立可信的舆情研判评估机制,按照舆情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发展态势,判断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分档、分级别研判,采取对应的处置措施。最后,建立高效的舆情处置和引导机制,第一时间开展工作,利用好官网、官微、官方微博等公共平台渠道及时发布官方声音,作出有力回应。在舆情引导过程中,学校应建立统一的对外宣传口径,按舆情响应级别明确信息发布的主体级别,由指定的新闻发言人承担信息公开发布和媒体沟通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丽媛.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调查与思考[J].艺术教育,2018(8):40-41.

[2] 张良学,徐晴.艺术类高校舆情危机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9(12):38-40.

[责任编辑:李婷]

猜你喜欢

传播特征治理策略艺术院校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浅析公路路基边坡病害的防护与治理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以及应对策略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常规治理策略
网络政治谣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家谱作为组织传播媒介的观照
网络失范言论的治理策略分析
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征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