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研究

2023-06-03路可如

今传媒 2023年3期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学术期刊新时代

摘 要: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的延伸,其发展水平与国家的整体学术科研水平息息相关。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媒体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平臺,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使命。本文通过分析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在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我国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创办多语种期刊力度,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强化编辑队伍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出版人才;全面拓展录稿途径,大力挖掘优质稿源;立足中国特色学术品牌,重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四个方面,阐述了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为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国际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3-0007-05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2021年编辑学一般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英文编辑职业素养提升路径与创新方法研究”(YB2021024)。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在全面构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迫切需求以及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背景下,中国学术期刊应该时刻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维护国家意识形态思想阵地的平稳和安定[2],在加强“三大体系”建设、提升学术话语权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全面实施学术出版“走出去”战略。与此同时,作为引导时代文化格局、代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学术科研水平的媒介,学术期刊要时刻以时代发展需求为契机,实现学术期刊的出版价值,做到真正服务于构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积极传播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体现中国智慧,从而肩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崇高使命。

一、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的延伸,其发展水平与国家的整体学术科研水平息息相关。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媒体以及学术交流的公共平台,在全面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相比较‘十一五期间的‘走出去,‘十二五期间,出版业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主要国家、主要市场多种体制进行合作、布局,打通国际渠道,提高我们的话语权”。同时,要以大规模、集成化数字出版的方式,实现学术文献的广泛传播和社会共享[3]。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将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4]。

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大型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学术期刊数据库提高国际化运作程度,扩大海外用户数量,提高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成为我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平台。”[5]然而,尽管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数量在国际上名列前茅、论文刊发数量也居于世界前列,但是,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期刊和高质量的论文数量却不容乐观。从现状来看,我国学术期刊的数量庞大,但是平均水平较低;内容过于综合,专业性不够凸显。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主要是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情况,但是,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总被引频次分布不均,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国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与国际优秀期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调整出版方向,提高出版质量,优化运行机制,加强与国际优秀期刊的学术交流,把学术期刊“走出去”落到实处,全面强化学术期刊的综合实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为国际学术研究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二、在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中我国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

(一)出版语言较为单一

英语是国际交流通用语言,因此,英文期刊在学术交流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大部分以中文为主,英语及其他语种的期刊不足10%。WebofScience(SCI&SSCI)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了12000多种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其中绝大多数为英文期刊。由此可见,出版英文期刊是吸引各国读者阅读、加快学术传播速度、提升我国学术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数量和种类较少,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出版起步较晚,当时不够重视学术交流,不重视让世界更好地听到“中国声音”;二是我国期刊出版实行的是严格的审批制度,审批流程也较为复杂,期刊社要申请创办新的刊物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层层审核与审批。基于此种情况,很多出版单位开始寻求与国际出版商合作,申请国际刊号。尽管近年来由于政策的倾斜,我国创办英文学术期刊的热情较为高涨,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仍不高,相对单一的出版语言给国外读者的阅读和思考带来了较大的不便,从而导致中国学术研究的成果很难快速且全面地被国际所了解和认可。

(二)编辑队伍缺乏国际视野

学术期刊能够顺利发展并对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除了要具备高质量的论文外,还离不开专业化的编辑队伍。这种专业化一方面体现在对所属期刊研究领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编辑整体工作的把控和安排上。这就要求编辑队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6]、具备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还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质量有所提升,尤其是核心期刊在聘用编辑时更看重学历,很多编辑入职时就是博士学历;还有一部分编辑在工作几年之后,因专业需要也攻读了在职博士,这就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学术氛围。但是,英文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仅要具备中文期刊编辑的专业能力,还要兼顾以下三种技能:一是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写作和翻译;二是要具有国际视野,时时关注国际研究动态和角度,把握学术热点,与国内外学者建立良性联系;三是随时关注国际学术期刊的出版和传播情况,与时俱进。从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来看,同时具备以上专业技能的编辑凤毛麟角,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编辑很难同时兼具很高的学术水平和英语翻译技能;二是很多编辑部的编辑身兼数职,既要负责编辑中文稿件,又要负责翻译润色英文论文,还要兼顾繁重的编务工作,导致大部分工作时间被挤压,很难有更多额外时间去了解国际期刊的发展动态,致使国际视野有局限。此外,部分编辑部没有能胜任翻译任务的编辑,因此,学术期刊没有刊发论文的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等重要信息,导致这些论文无法吸引国际读者,从而阻碍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三)优质稿源较为缺乏

当前,评判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标准之一就是它是否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7]。由于国内各高校在对教师或科研人员进行评职审核与评估时,通常会将论文刊发情况作为衡量其学术水平的标准之一,而国外的很多学术期刊不仅被SCI、SSCI、EI等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影响因子也普遍高于国内期刊,这就促使国内科研人员将大量的优质学术论文投到被SCI、SSCI、EI等数据库收录的国外期刊上发表,导致出现了国内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每年都会有增速外流的情况。此外,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也鼓励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上,从而在反映我国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学术话语权,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提升国内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引用率。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刊发的社科类论文,大部分的研究内容是翻译西方已有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成果;偶尔也会刊发一些国外学者的论文,但是以对国外已有文献的翻译为主,大部分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并没有突出的创新性研究。基于以上几种因素,优质稿源的匮乏限制了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提升。

(四)评价体系不够多元

当前,国外学术界对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影响因子”等指标,但是以SCI、SSCI、EI为代表的国际大型数据库,设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尽管如此,我国学术期刊为了加快国际化进程,还是纷纷申请加入国际检索系统或采取与国际大型出版商合作的方式来提高影响力,忽视了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这种盲目“跟风”反而会影响国外学术界对我国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了解和认可。仅仅依据“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来衡量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显然不够客观、公正,原因有三:第一,是国际检索系统规范性的问题。比如,SCI、SSCI两大检索系统均在学术界被广泛推广和使用,但是它们实际的包容性和公正性却存疑。由于社科类学科的特殊性,论文的学术评估标准并不能简单地与科技类学科论文相同。第二,我国社科学术研究成果具有独特性。由于社科类学术论文的研究对象受一个国家政治、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的视角和主题多元,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会受到主观因素与文化差异的影响,因此,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第三,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受各国国情和政策制度的制约,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更要慎重考虑检索系统“权威”下隐藏的西方评价体系对我国学术研究成果的不良影响。中国科学文献评价中心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国际评价体系对我国期刊的收录情况非常有限,且影响因子指标存在缺陷,导致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被低估,学术评价工作受到严重误导。”[8]由此可见,这种评价体系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当前的学术科研水平,影响了学术期刊“走出去”的进度和方向,我国亟需构建多元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三、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创办多语种期刊的力度,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学者桑海指出,中国学术的国际化可以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把西方学术转译为中国现代学术”,第二重境界是“用外语向世界发出中国学术的声音”,第三重境界则是“汉语学术在世界上兴起”[9]。英语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在学术出版中占据着相对优势的地位,增加我国英文学术期刊的数量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外读者的阅读需求,吸引和扩充国外读者群体,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能提高我国学术期刊在SCI、SSCI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的收录比例,提高期刊检索率,强化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因此,各期刊主办单位特别是综合院校要加强创办多语种期刊的力度,同时策划该类期刊的专业特色栏目,利用多语种优势传播我国各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走出去”;外语类院校要发挥多语种优势,结合语种特点,采取不同举措,办好英语或其他语种期刊,推进学术理论和研究机制的创新。比如,黑龙江大学主办的《外语学刊》,旨在讨论外国语言学与其相关各学科,共同为我国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提供服务,通过对各语种语言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討,让更多国家“看到”我国的学术能力,推动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

此外,我国还要重视用汉语来传播科研成果。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国外掀起了“中文热”,因此,用中文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传播我国的先进学术成果,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打造中文专属检索系统,形成另一种“走出去”模式,必将使“中国声音”更加响亮。

(二)强化编辑队伍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出版人才

网络时代,信息交流传播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学术期刊需要根据国际出版要求和标准来储备人才,这就对编辑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编辑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出版专业知识、较强的编辑加工能力,还要具有国际化眼光。基于此,编辑部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组合方案,全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来”指期刊社要聘请行业内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编辑经验的国内外专家进行指导、讲座、外审等工作,具备条件的编辑部还可以邀请专家与编辑共同工作一段时间,以便专家能在日常工作实践中“面对面”给予编辑建议和帮助。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编辑可以直观地了解国内外期刊的发展趋势,比如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创新成果,学习、借鉴国际出版机构的组稿、审稿、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不仅能在日常的编辑业务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编辑业务水平,还能及时解决期刊出版、发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促使编辑能够随时掌控期刊的发展态势,及时对接国际出版标准。

“走出去”指鼓励和支持编辑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期刊社可以组织英文编辑进行半年至两年的语言进修,通过这些专业业务学习,强化并完善编辑技能[10],提高编辑的英语语言水平,开拓编辑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期刊社也可以定期与国内外合作出版单位进行学术交流与业务研讨,开展学术交流会,交换学术期刊,时刻关注国际期刊的发展方向,不断学习先进的出版理念和模式,进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出版人才。

(三)全面拓展录稿途径,大力挖掘优质稿源

学术期刊应以优质的内容吸引读者,这就需要长远规划学术期刊的整体构架和内容布局。首先,编辑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理论水平和文化鉴赏能力,将编辑与研讨相结合,关注学术圈的前沿科研成果和最新动态,善于捕捉“热点”“亮点”素材,挖掘全新选题内容[11];围绕学科与专业的最新学术成果以及社会热点话题进行选题策划,建立学术专栏,抢占出版“头条”,以此来提高学术期刊的关注度。其次,编辑部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学术会议等途径将各领域专家学者、作者、读者紧密“联结”起来,形成具有良好互动的“学术交流圈”,定期发布学术议题,以此展开学术大讨论;编辑要随时关注讨论动态,及时发出诚挚约稿,挖掘优质稿源。再次,期刊社要建立国际学者数据库,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及时掌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动态,联合国际编委、外审专家共同策划国际性议题,根据栏目需要向相关专家约稿,从而争取到更多高水平的论文。最后,通过建立健全的审稿制度来提升期刊的公信力。匿名审稿、同行评议是目前国际期刊审稿的主流做法,研究显示,推行匿名审稿制度有利于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平均引文率的提高[12]。因此,学术期刊要进一步健全审稿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来全面拓展录稿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声音的传播。

(四)立足中国特色学术品牌,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目前,一些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能够长期占据国际话语权的领先位置是因为拥有SCI、SSCI、EI等国际权威数据库,其他国家的学术期刊要进入这些数据库的检索就必须遵循其设定的标准。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为了进入这些数据库的检索大大提高了内容质量,完善了出版流程和规范,但是,也在无形中让国外数据库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限制了我国学术期刊的话语权,致使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处于被动位置。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一方面,我国要创建属于自己的期刊数据库,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期刊评价标准与体系。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13]。当前,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已崭露头角,初具规模,比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这些数据库涵盖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包含了中国出版的中英文学术期刊,其遴选标准在参考SCI、SSCI、EI等国际评价体系标准的基础上,客观考虑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情况,更加符合我国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需求和方向,是学术界公认的相对客观和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中国的期刊数据库还要发展并建成为国际数据库。目前,我国期刊数据库的主要收录对象为国内学术期刊,要提高国际知名度进而发展成为国际数据库,就要“打开国门”全方位引进各国优秀学术期刊,在此过程中,要制定既符合国际审稿流程和评价体系,又彰显中国特色的论文遴选标准,在全面保障期刊学术价值的基础上,打造中国学术品牌,进而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精神风貌。

四、结 语

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文化强国”再到“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术期刊承载着我国优秀科研成果和文化思想,蕴含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只有加强创办多语种期刊力度,强化编辑队伍培训力度,全面拓展录稿途径,重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出版人才,全面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开拓国内外学术期刊市场,进而全面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3.htm,2016-05-18.

[2] 路可如.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意识形态建设模式探析[J].新闻世界,2022(2):77-81.

[3] 晋雅芬,李东东.重塑学术期刊市场主体地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1-28.

[4] 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科协发学字〔2019〕38号[EB/OL].https://www.cast.org.cn/art/2021/3/30/art_1527_151198.html,2019-07-24.

[5]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宣发〔2021〕17号[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J1S5BR 0516900B.html,2021-05-18.

[6] 路可如.高校学术期刊英文编辑职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1(3):18-20+24.

[7] 路可如.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英文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方法探究[J].传播与版权,2022(4):13-16.

[8]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出炉[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1231/c17231 8-23991526.html,2013-12-30.

[9] 桑海.中国学术国际化的三重境界[N].人民日报,2013-06-06.

[10] 路可如.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英文编辑职业素养研究[J].新闻世界,2022(5):53-57.

[11] 路可如.高职学报选题策划与特色栏目建设路径研究———新媒体环境下[J].学理论,2019(10):129-131.

[12] 刘瑞明,赵仁杰.匿名审稿制度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学进步吗?———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7(1):173-204.

[13] 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EB/OL].https://www.edu.cn/rd/gai_kuang/zheng_ce_fa_gui/202002/t20200222_1713195.shtml,2020-02-23.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国际话语权学术期刊新时代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中国南海维权行动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关于提升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思考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