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ERMA心理干预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耻感及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影响研究

2023-06-02曹燕陈曦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3年3期

曹燕, 陈曦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常为突发、病情进展迅猛,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男性第二大、女性第三大死因[1]。发病后患者会产生恐惧等负性情绪,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二次心梗等风险事件增加,延缓了心脏康复进程。另外,由于疾病造成的生活负担或自理能力下降等因素会引起患者的病耻感。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是指在创伤后,个体发展出了比原先更高的适应水平、心理功能和生命意识[2]。因此,AMI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有效的心理干预来帮助患者挖掘自身力量,提升心理健康是十分必要的。2011年,心理学之父Seligman提出PERMA幸福论模型,该模型包含五个元素: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s)、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意义(Meaning)和成就(Achievement),Seligman认为幸福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并用此五大元素来衡量幸福,他认为每个元素都是可培养的,目的是人生幸福快乐[3]。目前该模式已运用于慢性病、老年护理等方面。本研究对AMI患者实施PERMA模式心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6月诊治的27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7月至12月诊治的28例AMI患者作为干预组。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心肌梗死诊断标准[4];②思维清晰、精神正常,具有一定的理解表达能力。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不配合随访工作者。干预组患者年龄(61.28±12.41)岁,男22例,女6例,给予PERMA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年龄(58.17±13.83)岁,男20例,女7例,实施常规心理护理。

1.2 PERMA心理护理方法 首先,于病区成立PERMA干预小组,组内成员有心内科临床医生1名、专科护士2名、责任总带教护士1名、护师2名。其次,组内成员接受PERMA模型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积极的心理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并进行考核,咨询专家,最终确定PERMA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案见表1)。由专科护士向干预组的患者讲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频次为一周2次,每次40 min,同时做好记录。

表1 PERMA护理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分别采用社会影响量表(social impact scale,SIS)和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评估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入院时)及干预后(心理护理5周后)的病耻感及创伤后成长。①SIS量表由美国学者Fife等[5]在2000年编制而成,在2007年由我国学者翻译成中文版[6],该量表总共包含24个条目,分为社会排斥、经济歧视、内在羞耻感、社会隔离4个维度,量表各条目均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4分,总分24~96分,得分越高则显示个体的病耻心理越严重。将量表总分划分为3个等级以表示患者病耻感水平,低水平为24~47.76分,中等水平为48~71.74分,高水平为72~96分,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0.90,有较好的信效度。②PTGI量表是由Tedeschi等[7]于1996年开发的自我报告量表,用来衡量应对重大生活危机方面所报告的积极变化的程度,包含新的可能性、与他人的关系、个人力量、对生活的欣赏、精神变化5个维度,共21个条目,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创伤后完全没有此类变化计0分,创伤后此类变化非常多计5分,得分越高表示PTG水平越高。量表总Cronbach’sα系数为0.90,各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67~0.85。该量表被各国学者翻译修订应用于癌症、多发性创伤等领域,证实其信效度良好。中文版PTGI是由我国学者汪标等[8]进行汉化,删减“我更坚定我的宗教信仰”条目后形成,包括人生感悟、新的可能性、与他人关系、个人力量和自我转变5个维度,共20个条目。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创伤后完全没有此类变化计0分,创伤后此类变化非常多计5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PTG水平越高。经测量证实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国内应用广泛[9]。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病耻感得分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IS量表中社会排斥、社会隔离、经济歧视、内在羞耻感维度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各维度平均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病耻感得分水平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创伤后成长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PTGI量表中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自我转变、人生感悟5个维度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PTGI量表中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创伤后成长水平比较(分,

3 讨论

3.1 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大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是由于冠状动脉中粥样斑块破裂导致继发性血栓,冠状动脉出现持续完全闭塞,血供区域供血减少或中断引起的心肌长时间缺血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低血压、心律失常,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出现猝死。有研究发现,大部分心肌梗死患者伴有心理障碍,会影响患者治疗积极性,降低信念感,进而加重患者病情,延缓治疗进程[10-1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临床愈发重视患者心理障碍对疾病的影响。近年来,心肌梗死患病情况逐渐呈现年轻化,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2-13]。本研究中,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病耻感的各维度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病耻感总分(55.32±12.84)分,病耻感处于中水平,干预组病耻感总分为(46.83±10.73)分,处于低水平,且干预组病耻感总分及各维度平均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PERMA模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发觉其自身潜力、提升幸福感,可以降低患者自身疾病的病耻感,保护患者的自尊心,在实施PERMA模式心理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帮助患者正视自身疾病,指导患者掌握相关科学理论知识,减少发病的诱因,减少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及恐惧感,同时明确了自我护理、自我症状管理的具体方法,提高了患者面对疾病相关事务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减少了病耻感。

3.2 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本研究中,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PTGI量表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PERMA模式下积极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施PERMA心理护理过程中,通过分享“三件幸福的事”练习,在帮助患者提升幸福感,丰富患者人生感悟力,有助于提高其创伤后水平。人际关系是个人情绪疏导的重要解药[14],能够带来积极情绪、意义或成就[15]。在实施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过程中,鼓励家属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不仅帮助患者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促进其情绪的表达,以减少由于疾病引起的失落感,还能够指导患者运用正性情绪积极应对;此外,护理人员在鼓励患者从亲朋好友中获得帮助和支持的同时,也要评估患者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和利用度,使其获得实际有效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

综上所述,基于PERMA的心理干预模式能够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耻感,提升其创伤后成长水平。但本研究未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还需后期大量研究证明其长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