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护理培训在精神卫生中心的开展与效果研究

2023-06-02周雪美赵提赵炜葛文娟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3年3期

周雪美, 赵提, 赵炜, 葛文娟

精神疾病是加重社会与家庭负担的主要非传染性疾病,而我国是精神疾病负担大国,承受着17%的全球精神疾病负担[1],开展高效的精神卫生实践是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在精神卫生实践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疾病管理方式,但其不良反应影响着患者的症状管理与服药依从性。研究显示,中医护理主要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为指导思想的护理实践[2]。中医护理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色,通过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可辅助促进患者的症状控制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具有简、廉、便、验的特点[3],护士作为精神专科医院的主要实践者,对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普遍较差,对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需求较高[4]。因此,开展科学、有效、可行的中医护理培训,促进精神专科护士中医药素养与能力的提高,可推动精神卫生专科实践,但目前本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尚属缺乏。因此,本研究旨在构建面向精神科护士的中医护理培训项目并验证项目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中医护理在精神卫生领域的实践提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上海某二级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护士开展培训试点,共纳入护士54人。纳入标准:①年龄20~45岁,在专业院校、学校和进入医院工作期间未参加过相关中医知识及技能培训的上海市二级专科精神卫生中心护士;②参加培训的人员未达到本研究设置的培训课程总学时数(12学时)的80%的护士。排除标准:①在专业院校或学校学习过中医知识及技能或者是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②在工作期间参加过系统中医知识培训并取得过相关证书的护士。

1.2 方法

1.2.1 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课程开展时间为2019年12月25日至2020年12月30日。

1.2.2 培训概况与设计 面向精神科护士的中医护理培训包含中医护理理论与操作技能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安排通过5位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与中医护理学背景的资深讲师以专家小组会议的形式拟定,主讲教师均具有博士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5年及以上中医学或针灸推拿学或中医护理学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经验。课程教学安排为每月1次,并开展随堂教学效果检测与答疑。课程同时采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复习与回顾。培训课程内容与安排见表1。

1.3 效果评价

于培训前后评价精神科护士中医护理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调查表包括护士一般人口学调查表、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应用现状评估表(采用各项中医护理操作频率为评价标准,包括无、1~2次/月、3~5次/月,6~8次/月,9次及以上/月),以及《护理人员中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5],该问卷中有17个问题评价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水平,答对得1分,答错不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中医知识越多;18个问题评价护理人员的中医态度,采用5级评分,“非常同意”赋值5分,“非常反对”赋值1分;15个问题评价护理人员日常生活中使用中医护理的行为,采用0~4分5级评分,“从不”赋值为0,“总是”赋值为4,得分越高,表明使用中医护理的行为越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SPSS 21.0进行数据描述与分析。统计学描述包括平均值、标准差、百分比;统计学分析中数据为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有54位精神科护士完成培训,其中4人中医护理操作不合格,课程培训考核通过率为92.5%。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见表2。最终把考核通过的50位精神科护士纳入配对分析。其中中医知识护理得分、中医护理态度得分及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得分均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均P<0.05),中医护理行为得分也高于培训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评价指标水平与比较分析见表3。

表2 一般人口学资料表(n=54)

表3 中医护理培训效果分析(n=50)

3 讨论

3.1 中医护理培训项目构建与实施具有可行性与适用性

研究基于中医医院护士工作指南要求、研究小组讨论、专家咨询意见建议,最终筛选出适合精神心理科临床护士实施中医护理需要的最基本、最实用的中医护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内容和学时设置。培训内容包括“中医护理概述”“中医护理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基本内容”“中医护理基本技术”,中医护理理论内容体现中医特色和护理专业特点,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原侧,技术培训内容体现了临床实用性与适用性。

为保证培训的可行性,课程进度安排为每月1次教学。培训采用多形式授课方式,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采用专题讲座结合线上录播等方式,实践型知识的教学采用操作示范的方式,每次课程结束后开展随堂教学效果检测与答疑。在此培训设计下,参与的54位精神科护士均全程参与课程,其中92.5%完成了课程考核,并将所学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体现了该培训项目具有可行性与适用性,为各医院组织进行中医护理培训提供依据。

3.2 中医护理培训促进精神科护士能力与实践行为提升

在目前的精神卫生实践中,在职护士普遍缺乏中医护理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临床实践中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却与日俱增,开展精神科护士中医护理在职培训具有实践需求与迫切性。学习中医护理的基础理论是增进课程系统理解的基础。本研究设计的课程中“中医基础理论”所占比例较大,课时分配30学时,占总课时的71%。目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建立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观,此观念贯穿于中医护理的全部护理过程中,是中医护理的指导思想,通过学习中医护理概述,初步认识中医护理,理解其指导思想,从而引导理论、技术的学习和实践。

在本培训项目中,中医临床护理的内容分为一般护理和病症护理,均对照精神科护理实践进行了教学内容规划。一般护理是以中医护理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为基础,结合精神疾患身心特点及治疗康复的需求,为其提供基本护理,包括生活起居护理,病情观察、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养生保健、预防护理。通过系统学习中医一般护理,护理人员能掌握护病求本、扶正祛邪、标本缓急、调整阴阳、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三因制宜的中医护理基本理论,从而有效开展整体护理。病症护理是以中医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结合各病症的特点及诊疗要求,为患者提供护理,针对精神科患者的特点培训课程选择核心中医病种,如郁证、痫证、癫狂、痴呆等病症护理,通过情志相胜、疏肝解郁、养心调神等中医护理方法,充分利用开导、释疑、转移注意、清心静养等情志疗法,促进患者的心境状态,助力疾病的缓解与康复[6]。

由本研究结果可知,开展中医护理培训能显著提高精神科护士的中医理论水平、知识与中医临床实践能力,达到中医护理临床工作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基本要求,提高中医药素养,从而具备开展临床中医护理服务的应用知识和能力。

3.3 对后续培训项目改进的建议

由于人力与物力所限,本研究仅对一家精神专科医院的护士进行了中医护理现状调查,后续研究可在各精神科临床实践机构中实施此培训方案;精神卫生中心也可根据中医护理技术普及和培训需求现状,借鉴中医专科医院较成功的经验,完善培训体系[7];为促进项目的可行性与简便性,新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进行网上培训不失为一条可取之路[8]。此外,由于精神科护士繁重的工作负担,项目培训中应注重带教与临床实践,促进科研成果向中医护理临床实践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