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市工业地理分析
——基于行业相关、差异性及变化角度
2023-06-02徐家洪李小朵
徐家洪,李小朵
(池州学院 商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工业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的意义重大。论文以安徽省及周边城市的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相邻的中心及非中心城市,发达及欠发达城市之间的工业联系及变化。
一、城市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新经济地理、文化及制度环境等都是城市工业的思想来源。德国人韦伯(1909)提出工业区位论,指出运输、劳动、集聚和分散等区位因子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节约最大的地点[1]。Ohlin(1933)、Losch(1940)等将韦伯的古典工业区位理论从企业层面扩展到区域和城市层面;pred(1970)将工业区位研究转向了行为、信息因素方面,认为企业区位是投资者在分析决策后作出的结果。20 世纪90 年代,保罗·克鲁格曼(1991)等创立了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运输成本减少会引发聚集经济、外部规模性等问题,使企业选择区位供应链聚集,其原因是工业生产具有“报酬递增”的结果。当聚集力>离心力时,会强化“核心—外围”模式;当离心力>集聚力时,工业化会波浪状地由核心向外围城市带扩散。当前,城市工业区位研究具有浓厚的制度和文化因素,城市工业布局同时受到企业自主行为和政府政策的双重作用,城市制度环境在工业地理的技术创新和扩散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研究认为城市间工业空间溢出通过水平关联、投入产出关联、技术关联来实现,但不同程度受到制度调节,落后的制度环境会削弱溢出;投入产出和技术关联溢出依靠企业间频繁互动,显著受到制度环境的调节,而水平关联溢出受地区制度调节作用较弱等(毛琦梁、王菲,2020)[2]。
(一)影响城市工业地理的因素
影响城市工业地理分布的因素有:(1)交通、距离、地理区位等传统因素。提高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能增强本地工业活动的集聚度,促进全社会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并降低发达城市的“虹吸效应”(谢呈阳、王明辉,2020)[3];能否成为工业落地城市取决于交通支线的数量、距离原有中心城市的远近及运输的便利化程度(梁双陆、张梅,2018)[4]。地区优势具有距离关联,近邻城市间比较优势相似度更大,且邻居城市有更大可能在对方已有比较优势领域中发展获得相对优势,从而邻近城市间相对优势会协同演化(毛琦梁、王菲,2018)[5]。但工业企业是否持续向外围和西部转移也存在障碍,长期看产业会聚集到更小的区位,原先市场大、产业基础好的地区仍为主要集聚地,其他地区更会被边缘化(毛琦梁,2018)[6]。(2)人力资本、生产率、技术水平与市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是城市制造升级最大贡献因素,一个城市的人力资本、交通设施水平的提高还会阻止工业移出(李福柱、刘华清,2018)[7];一些实证研究指出高生产率工业企业倾向于选择市场潜力大、科技水平高、产业集聚性的大城市,而低生产率企业更容易因竞争而被挤出(刘颖、郭琪,2016)[8];高生产率的东部企业,港澳台、外商企业等选址于大城市的倾向更为明显,而国有企业选址较少受区位的技术水平影响(逯宇铎、戴美虹,2015)[9];在一体化市场进程中,因劳动力成本差异使生产率异质性企业选择分类集聚,东部地区低生产率企业率先向西部迁移,导致东西部经济差距缩小,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吕大国、耿强,2019)[10]。人力资本与城市历史和地理区位有关,更多高技能劳动力流向了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大港口附近城市因人力资本历史继承和开放市场,吸引了更多高技能人力资本等(夏怡然、陆铭,2019)[11]。这些研究指出人力资本流向大城市、港口城市,而高生产率企业也倾向选址于大城市。(3)城市产业政策。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受惠工业企业进入,但政策倾斜也会加剧非受惠企业的退出(刘颖、郭琪,2016)[8]。产业政策是最为灵活的因素,一些区位较差的城市,可以通过完善产业政策来提升对外部工业的吸引力。(4)企业性质。不同性质企业对资源、市场、劳动力和环境等各方面要求存在差异,决定有不同的城市区位选择。有研究发现化工企业呈现沿海、沿长江分布,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长株潭等4个热点区;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基础化工行业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相对精细高端的化工企业集中在沿海地区(邹辉、段学军,2020)[12];电子信息企业趋向于集聚性工业区位,产业集聚度、园区政策是电子信息企业分布的关键因子,知识技术环境越来越重要(余颖、刘青,2020)[13];钢铁生产布局从过去侧重“原料”向偏重“交通”的格局转变(童昕,2019)[14]。传统制造业则往往位于非大都市区,且市场集中度较高等。
(二)安徽及长三角工业地理
从外部联系看,当前安徽城市工业属于长三角西部工业群。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原16个城市呈上海、南京、杭州3个核心的三角网络联系,并形成几个次级城市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在区域一体化加深之下,中心城市会向周边安徽城市提供经济辐射(梁双陆、崔庆波,2014)[15]。长三角城市经济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地区经济明显西弱东强,依距离递减,具有地理异质性,原16 个核心城市是“高高”区,经济溢出效应高;新加入的10个安徽城市等主要是“低低”区,呈现两极聚集态势,上海都市圈内部一体化程度明显好于南京西部都市圈(任以胜、陆林华,2018)[16]。长三角3 省1 市对全国吸引力呈现持续增强态势,四省城市之间的资源、信息、产业的流动更加频繁,从单点辐射向多中心网络联动,走向廊道集聚,城市圈板块集聚的格局;总体分为上海、杭甬和南京三大中心聚集团(马璇、张振,2020)[17-18]。未来,长三角区域内的人口流动将会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内部都市圈等亚结构空间将更明显。
从安徽省内部城市区位看,以合肥-芜湖为核心的“一轴两核两翼”,共8个皖江城市是安徽省主要的工业区。合肥市依靠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现已构建了以合肥为中心的工业圈,与周边城市有了一定的协同发展(张学良、吴胜男,2021)[19]。有学者认为安徽皖江8市的市场一体化指数很高,江苏9 市居中,浙江8 市最低;但经济水平较低的安徽8市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谢守红、邓玉茹,2021)[20]。此外,一些学者对安徽镇域经济区位进行了研究,认为安徽镇域经济的高值区由皖南集聚并向北扩展,形成“串珠”条带状,中值区分布于皖中区域,低值区分布在皖东北和皖西北(魏建飞、程迪,2019)[21]。
二、研究设计
安徽地处江苏、浙江的西部,湖北和河南的东部,根据上述文献回顾,因地理区位邻近,安徽城市工业具有受东、西部省份邻居城市工业溢出的可能。因此,为更好认识安徽城市工业,论文增加了东、西部对安徽工业可能有区位影响的几个城市,包括东部的徐州、南京、杭州,西部的周口、商丘、开封、郑州、信阳、黄冈、武汉,这些城市与安徽城市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包括跨省邻居城市,总共26个城市。
(一)数据准备
研究采用各城市统计局发布的年度工业分行业总产值数据。2011 年安徽撤销巢湖市,致使2011 年前后的行政区划变化较大,研究选用区划调整后2011年和2020年分行业产值。此外,从实际考虑,去掉了限制性的烟草制品业,对当地资源有高度依赖,转移性差的各类矿产采选、资源回收、设备修理业,以及内容不明确的其它行业等。并将剩下30个工业行业分成:(1)传统行业。指行业历史悠久,或者与人们吃、住、穿等民生直接相关的行业,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文教体育用品、食品制造、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酒饮料制造、家具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木竹藤棕草制品、印刷及媒介复制、皮革毛羽(绒)制品、燃气生产与供应、水生产与供应、造纸及纸制品,共15个门类。(2)现代行业。指出现较晚,科技要素明显,或者与生产资料生产有关的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制品、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金属制品、橡胶塑料制品、有色金属冶压加工、医药制造、黑色金属冶压加工、石油炼焦加工、电气器材制造、仪器仪表、通信计算机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运输设备、化学纤维制造,共15个工业门类。
(二)方法
论文主要采用均值和相关性检验,对临近城市工业行业之间产值差异和相似性进行计算与检验。(1)行业平均产值差异检验。两个地理邻近的城市工业体,其平均工业行业产值分别用μ1、μ2表示,若μ1-μ2=0,表示两个城市工业行业无平均水平差异。当两个近距离城市的工业行业平均产值存在显著差异时,表明一个城市比另一个城市的平均工业实力强,城市间工业扩散的可能增加。(2)行业相似性检验。用工业行业产值的相关系数反映两城市工业行业的相似性,相关系数接近于1 表示两城市产业结构十分相似。显著正相关表示城市间有相似的工业行业结构,趋向于一体化发展,形成共同的市场;不相关是城市间工业行业无明显的相似性。
相关和差异分析均以α=0.1为显著性检验水平。因行业产值水平绝对值很大,为方便分析,研究将年度各行业产值都除以行业最大产值,得出行业产值比进行分析。当传统与现代行业数量相等均为15 时,行业平均产值比差异也反映了城市工业行业平均产值差异和总产值差异。后面将某城市的平均工业行业产值显著高于、低于,或无差异于另一个城市的情况,也分别称之为“高位”、“低位”或“等位”。
三、局域地理工业产值差异、相关性及变化
相对于传统行业,现代行业更能反映一个城市工业水平和工业区位的高低。根据2020年安徽城市现代行业平均产值比,位居前8位城市是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滁州、安庆、宣城、蚌埠,这些城市大部分地处皖江。结合城市现代行业产值大小和地理区位,以及“一轴两核两翼”的战略,研究尝试以合肥、芜湖、安庆和蚌埠、阜阳两市(简称“蚌阜”)作为安徽中部、南部、西部和北部的代表城市进行局域工业圈分析。
(一)合肥工业圈
省会合肥市的工业产值规模大,论文选择12个合肥近邻城市参与分析。(1)传统行业。2011—2020 年,合肥与周边大部分城市在传统行业都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和结构相似性。蚌埠、阜阳、滁州、芜湖等城市的传统行业发展较快,它们与合肥由平均行业产值的“低位”发展到无显著差异的“等位”;合肥与安庆、南京均保持“等位”状态;淮南、六安、马鞍山、池州、铜陵五个周边城市明显低于合肥的平均产值区位。在合肥周边城市中,杭州一直是传统行业的最高位。(2)现代行业。在不同测试年份,合肥与滁州、六安、芜湖、杭州保持显著正相关,合肥与南京由不相关转为正相关,合肥与淮南、铜陵、安庆、池州、马鞍山、蚌埠等其它近邻城市的现代行业无明显相关。南京、杭州的现代行业产值区位显著高于合肥;合肥与马鞍山、芜湖、铜陵比较无显著平均产值差异;而六安、滁州等其它近邻城市的产值区位显著低于合肥。(3)主要行业及变化。2011—2020 年,合肥工业圈的非金属制品行业由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电力生产与供应由第三位升到第二位,农副产品加工由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在现代行业中,电器机械制造业一直保持在第一位,通信计算机制造业上升到第二位,交通运输制造也保持在前三位水平,化学原料制品业的地位有所下降等。
总体而言,在传统领域,合肥与周边城市具有普遍的相关性,差异不断缩小;而在现代工业领域,合肥与周边城市以显著不相关和存在差异为主,合肥与滁州、芜湖、南京、杭州等东南方向城市的工业联系明显。合肥城市圈在非金属制品,以及电器器械、交通设备制造、通信计算机制造等现代行业表现突出,在食品和化学原料行业有下降趋势,表明合肥城市圈具有现代工业城市群的特征,产业趋高级化。
(二)芜湖工业圈
选择宣城等10个近邻城市参与芜湖工业圈的分析。(1)传统行业。在不同测试年份,除黄山外,芜湖与周边城市在传统行业均保持正相关。2011—2020年,芜湖与滁州、安庆都是“等位”,与合肥、南京平均差异缩小,与宣城平均差异扩大;与马鞍山、铜陵、池州、黄山仍保持差异,芜湖是显著高位;芜湖比与杭州的工业区位显著低,杭州是传统行业的最高位。(2)现代行业。2011—2020 年,芜湖与合肥一直保持现代行业正相关;与东部的滁州、南京正相关性增强;与杭州相关性减弱。芜湖与铜陵、安庆、马鞍山、滁州等城市无显著工业产值区位差异;东部南京、杭州比芜湖的产值区位显著高,而宣城、池州、黄山的产值区位比芜湖显著低。(3)主要行业及变化。2011—2020 年,与芜湖有工业相关性的城市在非金属制品、电力生产与供应、通信与计算机制造等行业得到了加强。而在农副食品加工、纺织、电器器械、有色金属冶压加工等行业有所下降。总体上,芜湖与皖江的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等城市的现代行业的相关性较弱,芜湖与合肥、南京、杭州三个大城市有较多的工业联系,芜湖工业也呈现高级化趋势。
(三)蚌阜工业圈
皖北5个城市中,蚌埠、阜阳的工业相对较强。(1)传统行业。不同的测试年份,蚌埠、阜阳与周边城市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或者转为正相关,包括蚌埠与江苏徐州、阜阳与河南周口等城市都有传统行业的相似性。在皖北及周边城市中,徐州是传统行业显著的最高区位;阜阳传统行业发展速度很快,2020 年阜阳与合肥已无传统行业的平均差异,并与淮北、亳州、淮南,蚌埠拉开了差距。另外,西部近邻商丘、周口在传统行业增长惊人,超过了皖北的阜阳。(2)现代行业。2020 年,蚌埠与宿州、淮南、徐州、周口,阜阳与徐州、周口均存在现代工业行业的正相关性,而与其它北部近邻城市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蚌埠、阜阳与淮北、亳州、淮南存在显著均产值差异,阜阳、蚌埠是高位;蚌埠与滁州、阜阳与周口是等位关系。徐州、合肥是蚌、阜近邻城市中现代行业的高位。(3)主要行业及变化。2011—2020年,农副食品加工、非金属制品、电力生产供应都是皖北城市传统行业前三位,但农副食品地位呈下降态势,非金属制品、电力的地位呈上升态势,并且酒、饮料的生产制造发展很快。此外,北部城市主要现代行业变动不大,化学原料和医药、电器器械等一直有较大的产值规模。总体上,蚌、阜等北部城市在传统工业领域发展很快,且有普遍相关性;在现代行业上皖北城市间的相关性较小,但存在与东、西部的徐州、周口的跨省相关;皖北城市在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业上表现突出,酒饮料等特色产业也有很快发展,主要工业行业相对稳定。
(四)安庆工业圈
安庆处于安徽西南方位,工业独特且较强,西部连接湖北黄冈。(1)传统行业。在不同测试年份,安庆与六安、池州、芜湖、杭州、南京等多数周边城市保持显著正相关,但安庆与合肥、武汉的传统行业的相关性减弱。安庆的传统行业发展很快,2020年安庆与合肥、南京、黄冈、芜湖等大中城市的传统行业已无显著平均差异。(2)现代行业。安庆与周边多数城市在现代行业不相关。安庆与合肥、杭州、南京、芜湖等大城市具有显著均产值区位差;除六安、黄山外,安庆与其它周边城市无显著平均产值差异。(3)主要行业及变化。2011—2020年,安庆及有工业相关性的周边城市在纺织、服装、非金属矿物制品、农副食品加工,以及石油加工与炼制、塑料、通用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等行业都具有聚集度。在非金属制品、服装业、化学原料制品业的地位有提升,而农副、纺织、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地位有所下降。总体上,安庆在传统领域与周边城市有显著相关,传统行业有较快发展,并缩小了与大城市的差异。但在现代行业,安庆与周围城市的相似度较低,石油炼制、橡塑制品等是其主要行业,具有独特性。
四、全域地理工业产值差异、相关性及变化
以下从全域角度,分析安徽及周边城市的工业产值差异、相关性及主要行业变化。
(一)城市工业产值差异
2011 年至2020 年,安徽城市工业产值规模差异表现为:
1.传统行业较快扩散,城市间的平均差异缩小
传统行业对发达城市依附较弱,已在较大范围扩散,阜阳、宿州、安庆等边远城市获得了快速增长。2011年合肥的传统行业平均产值水平在安徽省内最高,合肥与阜阳、滁州、芜湖均有显著差异。到2020年,合肥与阜阳、滁州、芜湖、宿州、安庆、南京等更多城市在传统行业均无显著的平均产值差异,传统行业呈现分散布局。图2(a/b)的中间部分为安徽城市,图中传统行业的产值分布比较平缓,安徽传统行业的最高位合肥市①并不表现很突兀的形状。图中标注①合肥、②武汉、③郑州、④杭州、⑤南京、⑥徐州。总体看,安徽城市的传统行业产值规模差距不是很大和固定不变,发达城市的工业因转移调控,使现代工业行业的增长快于传统行业。但安徽也存在传统工业相对较弱的城市,这些城市包括淮北、亳州、铜陵、池州、黄山等,它们在合肥南北面形成了两个“低洼区”,如图1(a/b)低洼的中间部分。
图1 a 2011年城市传统行业平均产值比
图1 b 2020年城市传统行业平均产值比
图2 a 2011年城市现代行业平均产值比
2.现代工业行业在发达城市聚集
2011 年,合肥与蚌埠、阜阳、安庆、南京、杭州均存在明显现代行业的平均差异,到了2020年,平均产值差异仍然存在,没有出现消除的情况。说明城市之间缩小现代工业的差距比传统工业难度大,发达城市会采取措施保持现代行业的发展和升级,而不会被欠发达城市很快追赶,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现代行业的差距可能会长期存在。对安徽城市而言,合肥是安徽现代工业行业的“高点”,在合肥的西部、北部、西南部是陡峭下降,在合肥南部和东部的滁州、芜湖、马鞍山是平缓下降,但到南京、杭州又出现陡峭抬升。北部的亳州、宿州、淮南和南部的池州、黄山是安徽现代工业产值规模最低的五个城市,在“高点”合肥的南北面形成了两条低洼的“沟谷带”。例如图2(a/b)安徽部分,合肥①的位置比周围其它部分高,合肥的南北方向明显有两条“沟谷”。
3.发达城市现代行业明显强于传统行业
在各城市传统和现代行业的比较中,发现欠发达城市的传统和现代行业的产值规模差异较小,而发达城市的现代行业要明显强于传统行业。例如,在图3(a/b)中,杭州、芜湖、铜陵、武汉、合肥等工业发达的城市,现代行业的平均规模曲线均明显高于传统行业,而欠发达的池州、亳州、黄山等城市两曲线间的垂直距离较小。
图3 a 沿江方向城市工业平均产值比
图3 b 南北方向城市工业平均产值比
(二)城市工业地理的相关性
1.传统行业由东向西存在连续相关
研究在安徽的北部、中部和沿江三个不同位置进行测试。图4(a/b)是横贯安徽沿江和中部城市的两条城市线路,2020 年,东起杭州西至武汉,或者东起南京西至信阳,两条黑线显示相邻城市间传统工业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4。另外,在安徽北部东起徐州西至河南开封,同样发现相邻城市间的传统行业的相关系数都超过0.4。例如,杭州与宣城市之间的传统工业相关系数超过0.6,南京与滁州的传统工业相关系数超过0.8。相关系数超过0.4时大约具有0.1的检验显著性。这表明安徽从东部到西部,相邻城市间的传统行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具有跨省的相似性。例如,很多城市居于前三位的传统行业通常有农副食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就是具有相似性的表现。
图4 a 沿江城市传统工业的相关系数
图4 b 中部城市传统工业的相关系数
2.现代行业由东向西呈现不连续相关
在安徽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位由东到西分别进行了测试。如果以系数为0.4 为是否具有显著相关性的界限,在2020 年,南部的宣城与芜湖,铜陵与池州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而芜湖与铜陵、池州与安庆、安庆与湖北黄冈这些邻居城市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由东-西相邻城市间现代行业的相关性并不连续。同样,安徽北部、中部城市也存在由东到西相邻的城市间现代行业的相关性不连续。相关系数较低,反映邻居城市间工业行业相似度低,存在结构差异,或者彼此产业转移渗透不足等情况。例如,图5(a/b)是安徽南部、北部相邻城市间现代工业行业相关系数曲线,图中一些邻居城市间行业相关系数存在低于0.4的水平,起伏较大,表示由东向西邻居城市间现代工业行业相关性并不连续。此外,研究还发现,南北方向相邻城市间也存在现代行业不连续的情况,且南方城市行业相关性高于北方城市。
图5 a 南部城市现代行业的相关系数
图5 b 北部城市现代行业的相关系数
3.东部跨省城市现代行业的相关性大于西部跨省相关性
东西部跨省城市的现代工业联系孰强孰弱?为此,同样在安徽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地方对2011、2020 年的跨省城市数据进行了测试。①北部:东起徐州西至周口、商丘。东部江苏徐州与安徽宿州、蚌埠、阜阳三个城市在2020 年相关性比2011年有增加,最小相关系数为0.584。同时期,西部河南周口市与阜阳、亳州两个安徽邻居城市也存在现代行业的正相关,但2020年比2011年没有明显增加,最大系数为0.525。而其它跨省城市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见表1。②中部:东起南京西至信阳。东部江苏南京与安徽滁州、合肥、六安、芜湖四个城市在2020 年具有现代行业的显著正相关,相比2011 年相关性增加;西部相同维度的河南信阳与近邻六安等安徽城市,在2011、2020年均没有现代行业显著相关性。③南部:东起杭州西至武汉。2020年杭州与安徽宣城、芜湖、铜陵等城市的现代行业相关系数处于0.116~0.309 之间,没有显著性,甚至比2011年的跨省行业相关系数还要低;而同时期2020 年的西部武汉、黄冈与近邻安徽安庆的现代行业相关系数更小,处于0.029~0.14之间。例如,图5(a/b)中的跨省相关性,黑圈位置都是左高右低,或者东高西低,分别表示东部的杭州-宣城、徐州-宿州的现代行业相关系数,分别高于西部的亳州-商丘、安庆-黄冈的现代行业相关系数。在以上比较中,都出现了东部跨省城市的行业相关系数比西部大。因此,安徽工业受东部长三角城市的影响大于来自中西部城市的影响,工业经济主要由东部长三角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的工业向东部转移在行业相关性上缺乏说服力。
此外,计算2020年安徽城市与滞后的2011年外省近邻城市之间的行业相关系数,即表1括号内的数据。同样有宿州、阜阳、蚌埠与徐州,滁州、合肥与南京,宣城、芜湖与杭州等东部跨省滞后相关系数,强于阜阳、亳州与周口、商丘、郑州,以及安庆与武汉、黄冈的滞后系数。表明2020 年一些安徽城市与早期2011年东部的徐州、南京、杭州的工业相似性较高,而与早期2011年西部的郑州、武汉等大城市相似性较低。这也是长三角工业向安徽转移的另一证据,而西部大城市工业向安徽转移在滞后系数上并不成立。
(三)城市工业行业及变化
城市大小不同,其工业结构很可能存在差异。论文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分开,研究前四位主要行业的变化。城市前四位行业产值通常占总产值50%以上,有些甚至超过90%。例如,2020年铜陵市仅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超过城市工业总产值的82%,前四行业超过全行业的95%。
1.大城市工业行业变化
大城市工业发展阶段相对较高,论文以合肥、芜湖,及安徽周边的杭州、南京、徐州、郑州、武汉作为大城市,观察这7个大城市在2011、2020年工业行业产值排前四位的变化情况,见表2。(1)传统行业。表2统计显示,在不同年份,7个大城市中,排前四位的传统工业行业都有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非金属矿物制品、农副食品加工、纺织业、食品制造等行业。但是,从2011到2020年有一些变化:①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制造三大行业都有增强的现象。例如,到2020 年,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7 个大城市中已有3 个城市排第一位,3 个城市排第二位,高排位的城市数量增加了。同样,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在7 个大城市的工业排位也有提升。②农副食品加工、纺织、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等行业在大城市的地位有所下降。表2 显示这些行业进入前四位的城市数量,或者是高排位的数量都出现了下降。(2)现代行业。7 大城市排前四位的行业有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等。行业变化表现为:①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有明显增强,进入城市前四位及高排位的城市数量都增加了。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出现了城市分化。部分城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上升到第一位,还有部分城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的产值地位出现下降,退出了城市前四位。③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分散化。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排在第一位的城市数量减少、排位下降,但进入前四城市的数量增加。④通用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地位下降。由表2 了解,从2011到2020年,这些行业在大城市的产值排位总体呈现下降,这种变化可能与大城市的节能减排、产业升级有关联。
表2 2011、2020年7个大城市中各行业产值排位前四的城市数量(单位:个)
2.中小城市
大部分安徽城市及周边同类城市,构成18 个非省会中小城市群体。(1)传统行业。在不同年份,排序前四的传统行业主要有农副食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等。主要变化表现在:①非金属制品、服装鞋帽制造业等有明显增强。从2011 到2020年,这些行业的产值城市排序提升了,行业产值进入前四位的城市数量也有明显增加。尤其是非金属矿物制品在中小城市增长很快,2020年,18个城市中有8个城市的非金属矿物产值排第一,6个产值排第二,见表3。②农副食品加工、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等行业地位下降,排位前列及进入前四的城市数量减少。(2)现代行业。产值水平处于前列的主要有化学原料及制品、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有色及黑色金属冶压加工、医药制造、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等。主要变化是:①医药制造、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业有明显增强。排位提升和进入前四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医药制造、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行业增长显著,见表3下面。②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的城市地位显著下降。表3 反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城市排位下降,产值进入前四位的城市数量明显减少。③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现了分化。电气机械及器材业在部分城市的产值地位提升,而在另一部分城市又退出前四行业,出现重组分化,表3。此外,通用设备制造业在中小城市也有分散化的情况,即进入前四的城市增加,但成为首位产业的城市减少。
表3 2011、2020年18个中小城市各行业产值排位前四的城市数量(单位:个)
五、研究总结
合肥是安徽传统及现代工业行业的最高位,东部滁州及沿江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也有较高的工业区位。皖北的阜阳、宿州在传统行业区位较高;沿着合肥向北的亳州、淮北、淮南,合肥向南的池州、黄山,分别是安徽工业南北的“沟谷”带。并且处于“沟谷”带的城市与近邻大城市在现代行业上的相关性较弱。
前述四个工业圈中,已形成明显城市现代行业相关性的有两个。第一是以合肥为核心,主要成员有合肥、芜湖、滁州、马鞍山、铜陵等构成的皖东南工业圈,其它成员还有南京、杭州、安庆等城市,它是当前安徽最重要、最发达、范围最大的东部跨省工业圈。六安、淮南通过合肥,宣城、黄山通过杭州、芜湖等也不同程度融入了该圈。第二个是以阜阳、蚌埠、宿州、亳州、徐州、周口等为主要成员,其它还有淮北、淮南,形成一个跨越东西省份的皖北工业圈。马鞍山、铜陵、安庆三个城市各有特色工业,与邻近大城市缺乏现代行业的相似性,但马鞍山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业,铜陵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以及安庆的石油冶炼及加工、橡胶塑料制品等,这些基础材料行业都能在供应链上融入皖东南工业圈的交通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通用设备等行业。因此,皖东南工业圈城市包括两类有利协作,一是合肥、芜湖、滁州、南京等主要成员,因具有现代工业行业相关性而带来的平行协作,形成了区域共同市场和规模效应;二是马鞍山、铜陵、安庆与合肥、芜湖、南京等主要城市缺乏直接的工业相似性,但在供应链上垂直协作。平行与垂直合作相互弥补,可以降低区域工业圈的运行风险。淮南与蚌埠具有显著现代行业相关性,与合肥的工业联系也出现增强的情况,淮南具有嵌入皖北和皖东南工业圈的空间。池州工业受铜陵影响较大,两者现代行业具有显著相似性,有色及黑色金属冶压加工和电器器械是其主要行业,池州也一定程度加入了皖东南工业圈。黄山旅游业发达,工业较弱,黄山与杭州具有0.506滞后的现代行业显著相关性,即2020年黄山的现代行业明显类似于2011 年杭州的工业结构,黄山受到杭州等东部城市的产业影响。
(一)研究结论
一是有关基建和城市化的工业行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如近期很多城市的非金属制品业的产值都排在了第一位,电力生产及供应业的排位也很高。二是各类城市工业都以不同路径升级。合肥、芜湖等发达大城市的通信计算机制造、新能源汽车设备制造、电器器械等科技密集型的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小城市传统的农副食品加工、纺织业有所下降,而服装、电器器械、医药制造等制造业的份额提升等。三是不同区域工业行业差异化发展。皖北城市圈在农副食品加工、酒饮制品、化学原料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等为主;皖东南的合肥、芜湖工业圈以电气机械及器材、运输设备制造、通信计算机制造等为主;皖西南的安庆以服装、纺织、石油冶炼加工、塑料和橡胶制品业为主等。
安徽多个城市东部跨省工业联系具有显著性,而西部省会武汉与安庆、郑州与阜阳等城市均没有明显的现代行业相关性,产业转移的大趋势是由东向西。东部大城市与安徽近邻城市存在不同的联系机制。2011—2020年,徐州、南京与安徽的宿州、蚌埠、滁州、芜湖、合肥等城市的同期及滞后的相关性显著,行业结构同步发展。而杭州与安徽芜湖、宣城、黄山的同期相关性不显著,滞后系数显著,即一些安徽城市现在的工业结构类似早期的杭州,两者非同步,杭州工业有先行调整的特征。
(二)政策建议
处于工业“沟谷”带的淮北、池州等城市可以加强与周围大城市的工业联系,利用大城市产业调整的机会,承接转移产业,并增强自身特色优势产业;中小城市应主动迎接工业科技扩散的趋势,积极发展医药制造、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合肥、芜湖、滁州等代表安徽最先进、最强的工业城市,应积极加强与南京、杭州等东部大城市工业互动联系,推动通信计算机、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现代行业升级发展,并在这个跨省工业圈中做好定位,共谋发展;宣城、六安也应积极融入合肥、芜湖、滁州、南京、杭州等为主要成员的跨省工业圈中;马鞍山、铜陵、安庆一方面发挥黑色、有色、石油冶炼等自身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改造升级,另外应积极参与合、芜、滁、宁、杭的工业体系,加强与这些城市的工业供应链的关系。河南周口、商丘与安徽阜阳、亳州地理相邻,人口文化相似,四者工业一体化程度较高;皖北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可以加强与东西部的徐州、周口、商丘的工业联系,尤其是与东部的大城市徐州的工业联系,将自身特色行业和大范围的承接合作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