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税收竞争、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

2023-06-02李光龙朱如梦

关键词:竞争税收效应

李光龙,朱如梦

(1.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 安徽生态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聚焦创新,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传统地方经济增长模式下,以高增速和大规模为主导的粗放式发展已经退场;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正在转向为孕育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成为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市而竞争。因此,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效应也愈发凸显。

与此同时,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学界开始关注产业集聚,并将产业集聚与税收竞争联系在一起。根据“中心-外围”模型,产业集聚区能够带来规模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处于中心的企业得到超额的规模效应,获得集聚租金,能够减缓“逐底竞争”带来的负向作用。另一方面,税收竞争会降低地区的税率,地区间的税率形成差异,会对相邻地区的地方产业资本产生税收虹吸效应。区域税收竞争有利于当地生产技术等要素的区域流动,实现地区政府间优势资源的再均衡配置以及加速产业转移、产业规模集群的基本形成[1]。税收竞争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无法将二者割裂开来分析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充分探究政府税收竞争、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间的关系,对优化税收竞争环境、支持地方形成产业集聚趋势、形成税收竞争与产业集聚良好互动;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对区域创新能力如何影响;将产业集聚与税收竞争纳入一个框架后,二者交互对区域创新能力如何作用;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影响创新发展是否存在门槛效应。针对上述问题,探究当前地方政府税收竞争、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间的影响关系与作用机制。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和区域创新间的关系大致有以下观点。

一是认为税收竞争与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zarnitzki等(2011)以加拿大当地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为背景,对本地区公司产品投放总量、销售额和研发投入程度等多项指标进行客观评价,认为税收竞争能够为企业增加创新产出[2]。李晨光等(2014)实证研究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发现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和高端人才税收补贴等税收政策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和创新产出效率的提高,地方政府竞争的策略互动带动企业与区域创新发展[3]。Fulvio等(2015)认为地方政府实施的税收抵免等税收竞争策略会对企业创新投入产生正向激励效应[4]。卞元超(2017)认为地方政府竞争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带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5]。

二是认为税收竞争抑制了创新:Oates(1972)提出了降低税率会导致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现象出现,这种吸引要素流入的方法并没有产生积极效应;采用一些税收竞争策略来获得流动性税基,实施跨区域间的差别化税收,吸引各相邻征税地区内资本的进入,形成空间集聚效应,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的经济发展,但会进一步造成税收恶性“逐底竞争”现象[6]。

三是提出税收竞争对创新的促进效应存在非线性特征:王欣亮等(2021)基于创新要素流动的空间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税收竞争与区域创新绩效间存在倒U 形关系[7]。刘清杰等(2019)利用空间模型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越是相邻的地区,税收竞争就越为激烈,往往偏好“逐底竞争”,这种过度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在长期内会对整个地区福利产生不良影响,抑制经济发展[8]。例如,地方税收收入总额的逐步减少、公共基本服务设施投资项目的逐步锐减、生态环境功能的逐渐牺牲等(付文林、耿强,2011;王华春等,2019)[9-10]。

四是关于税收竞争、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徐青(2021)认为目前我国财政分权体制背景下,税收竞争策略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并通过空间动态模型实证发现税收竞争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且周边区域的税收优惠政策会抑制本区域制造业产业的集聚[11]。张学升(2021)通过研究发现产业集聚水平和税收竞争程度不同,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结果也不同,并呈现出非线性特征[12]。李美玲等(2021)认为财政分权下合理、有序的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可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吸引企业进入本地集聚,推动地区创新能力提升[13]。

上述文献对本文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然而,大多数文献都是单独研究产业集聚和税收竞争分别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产业集聚和税收竞争之间的关系。虽然学界对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与创新关系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鲜有文献将产业集聚纳入整体框架考虑其交互作用对创新的影响。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1)将税收竞争与产业集聚纳入一个研究框架,讨论产业集聚与税收竞争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2)研究了税收竞争水平为门槛变量时,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对于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

二、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税收竞争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

税收竞争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激励效应。一方面,地方政府税收竞争降低了区域实际税率,减少企业实际成本与负担,激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合理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创新效率,整体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税收补贴和研发支出的加计扣除等一系列针对性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效率,促进区域内创新能力提升。在具体生产与经营运作过程中,企业人员往往面临缴纳各种不同税种的情况,企业情况不同,纳税力度和适用纳税优惠政策范围等也就不同。如果异地提供较为合理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那么企业跨地投资就将有利于形成合理有效的税后利差。地方政府采取双方认可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本地区企业税后净资本回报率,往往会吸引大量地区外大中型企业跨区域进行投资,利润追逐型的企业在其成本费用动因综合考虑下,更倾向于转移到那些比较低的投资税率的区域。因此,合理的税收减免政策能够吸引外来企业的投资,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学习与创新。

二是税收竞争政策创新导向效应。地区之间的横向竞争不但形成了全国的高投资积累率,同时也大大鼓舞了各地方政府为促进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进行各项体制创新(李永友等,2008)[14]。各区域之间通过税收优惠以及各种制度创新政策,吸引高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等要素的流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区域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升级,逐步筛选具有正外部性的产业发展路径,强化本地区的创新发展能力。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竞争目标正由“为增长而竞争”转向“为创新而竞争”。政府以创新为目标的税收优惠,其他补贴性税收竞争等,可以有效引导企业进行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发展环境。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更偏好于直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以及研发费用的补助,也更具有创新导向作用,进一步引导本地区加大创新投入,建设创新型区域,同时吸引相邻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和企业流入,实现本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此外,地方的绩效考核压力也促使地方政府以更合理的方式,运用税收手段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说1。

H1:税收竞争对区域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二)税收竞争与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

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采取有利于本地区的税收政策来进行税收竞争,例如降低本地区的税率等来增加区域竞争力。这种策略性互动形成的税收竞争,将形成本地资源的固化效应和流动资源的吸引效应,进而形成企业在竞争领域的企业集聚优势。根据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税收竞争导致企业向“税收洼地”集中,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程度。总部集聚范围内企业可以更快地获取新技术手段、新产品资料及相关工艺信息,促进区域内应用研发能力发展,推动地区劳动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提升区域企业总体的规模以及生产运行效率,真正实现“集聚效应”,带动地方产业向创新、智能化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在“集聚效应”形成后,本区企业仍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增强集聚区集聚效应。此外,集聚区以外的企业也具有税收虹吸效应。同时,由于集聚区内所提供的商业贸易便利性,又扩大了区域生产与运营企业的正外部性,更利于吸引区域外上中下游的企业进驻集聚区内发展,进而进一步壮大了集聚区内企业的发展规模。集聚区规模效应的扩大,还可以释放行业关联效应,带动整个园区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拓展,孕育新业态,推动整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爱萍等,2015)[15],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对于企业本身而言,税收也是其生产所投入的成本,地方政府通过降低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增加企业的利润,这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创新以及优化生产过程中更科学合理的分工。此外,各类企业主体间交易的整体成本也因税收竞争所带来的地区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而大幅降低,公共市场基础设施与公共资源的共享利用以及外部信息资源间的共享交换避免了资源的分散,进一步降低企业整体生产成本。集聚区这一地理空间所编织的生产网,既分散企业之间的交易风险,又促进企业间的生产经营和分工协作[16]。这有利于实现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创新发展。

地方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吸引资本与劳动力要素的涌入,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集聚的企业借助关系网络实现知识溢出效应,不同创新主体的联结,产生外溢效应,获得集聚租金,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共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地方政府税收竞争促进资源流动与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区的税收竞争会进一步扩大产业集聚规模,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说2。

H2:税收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关联作用能够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产业集聚能高效释放技术溢出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等,实现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17]:一是技术溢出效应。集聚区的企业能够进行更密切的交流学习,加速知识和技术的外溢与传播,促进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二是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集聚增强了企业间的关联性,让更多从事类似经济活动的资本加入,形成规模经济,产业分工更细化,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创新发展。三是市场竞争效应。区域间的集聚会带来市场竞争效应,倒逼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区域的创新活力。

然而,当税收竞争程度不同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驱动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过度税收竞争会抑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驱动作用,合理的税收竞争水平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增值税留底退税等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吸引企业投资,如果区域内税收竞争较为激烈,偏好“逐底竞争”,即过度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负以获得企业更多的投资,会造成地方政府偏好投资回报率高、见效快的低端产业,放弃投资风险高、收益慢的创新型技术产业投资,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问题,抑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过度税收补贴可能会产生误导,使本地区的产业发展失去其特有的结构与竞争优势,难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抑制区域创新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说3。

H3: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存在门槛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厘清税收竞争、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发展的关系,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模型(1)为税收竞争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基准回归,检验税收竞争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线性影响。

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基准回归,模型(3)时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基准回归,检验将产业集聚与税收竞争纳入一个框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模型(4)和(5)分别是在模型(2)和模型(3)的基础上引入税收竞争与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交互项以及税收竞争与服务业产业集聚的交互项,检验二者关联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如果交互项显著,则说明两者之间有关联作用,否则两者独立作用于区域创新发展。

上述式子中,下标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被解释变量innov为区域创新能力,解释变量taxlevel 为税收竞争,产业集聚iaggl 分为制造业集聚(manu)和服务业集聚(serve),Xi,t为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化水平(urb),财政自给度(fs),基础设施(infra),资本水平(cap);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1)区域创新能力(innov)

本文采用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衡量各省的创新能力。使用该报告来衡量区域创新能力:一方面该报告由科技部发布具有权威性,另一方面该报告的综合得分指标构建体系全面,能够全面评价区域创新能力[18]。该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包括5 个一级指标、20 个二级指标、40 个三级指标和138 个四级指标。由于篇幅过多,表1为截取的部分指标体系。

表1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2.核心解释变量

(1)地方政府税收竞争(taxlevel)

通常情况下,税率可用于衡量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程度[19]。但是,由于税率是由中央统一规定的,税率的差异并不能直接反映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因此有必要采取其他指标进行衡量。学术界通用的做法用宏观税负水平表示税收竞争程度。税负水平越低,则税收竞争越激烈。本文借鉴赵任洁、谢果等的做法[20-21],选用各省级政府税收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地方政府税收竞争。

(2)产业集聚(iaggl)

分为制造业集聚(manu)和服务业集聚(serve)。采用杨敏等(2018)的研究经验选择区位熵来衡量产业集聚程度[22]。区位熵指数是一种相对指标,可以有效地消除区域规模差异的影响,更准确、真实地衡量一个区域的产业集聚程度。区位熵指数越高,产业集聚水平越高。区位熵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ab代表a 地区在b 产业上的就业人口,制造业集聚水平(manu)利用城市制造业就业人口来计算。服务业集聚水平(serve),按照制造业集聚水平的计算方法,由各区域行政单位的服务业就业人口计算得出。

3.控制变量

考虑到其他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选取如下控制变量:(1)城镇化水平(urb),城市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中心区域,所以需要控制城镇化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采用各省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2)财政自给度(fs),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表示;(3)基础设施(infra),采用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衡量;(4)资本水平(cap),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金额表示。

(三)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2010—2019 年全国30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剔除数据缺失值较多的港澳台和西藏。其余相关数据来自于2011—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年鉴(2011—2020)。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干扰和量纲问题,对部分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实证分析

(一)区域创新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逐渐落后于中部和南部地区。西南地区的区域创新水平显著提升。从空间分布来看,创新能力高的区域集中在下游和中游地区,呈连续、片状分布。目前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但南北部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广东、浙江、山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及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依然是创新能力领先区域。而一些西部地区例如贵州、重庆等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目前,我国已形成多个创新集聚地区。秦海波等(2021)研究发现创新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3]。而京津翼、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政策导向型创新集聚地,这些区域创新水平遥遥领先。因此,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能够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基准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实证分析,其中模型(1)为税收竞争对区域创新的基准回归,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基准回归,模型(3)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基准回归,检验将产业集聚与税收竞争纳入一个框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模型(4)和(5)分别是在模型(2)和模型(3)的基础上引入税收竞争与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交互项以及税收竞争与服务业产业集聚的交互项,以检验二者关联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如果交互项显著,则说明两者之间有关联作用,否则两者独立作用于区域创新发展。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从模型(1)的实证结果来看,税收竞争与区域创新能力线性相关,税负水平越高,税收竞争程度越低,区域创新能力呈下降趋势,即高税负地区税收竞争程度低,抑制了区域创新的发展;低税负水平地区税收竞争程度高会有利于区域创新的发展,验证了假说1是成立的。地区的税收竞争程度高,政府往往通过降低税率、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节约企业成本,解决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激励企业用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中,进行科学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力,进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从模型(2)的实证结果来看,将税收竞争与制造业集聚纳入一个框架,二者对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系数均有所提升。税收竞争与制造业集聚都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而模型(3)中,服务业集聚对创新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较慢,集聚区在建设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发挥其正外部性。从模型(4)和模型(5)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制造业集聚还是服务业集聚,税收竞争与产业集聚的交互项对区域创新能力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税收竞争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会随着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而增强,验证了假说2是成立的。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及先进技术等要素流入本地,形成产业集聚区,该区域继续实施低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进而对异地企业产生虹吸效应,产业集聚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催生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最终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全面革新升级,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产业的集聚会有助于知识、技术溢出,更好实现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与学习。因此,两者的良好互动共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从控制变量来看,城镇化水平、财政自给度和资本水平的提升都有利于区域创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集聚人力资本与企业资源,合理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更高效率的使用科技资源,对区域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基础设施水平抑制创新,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越多,越不利于区域创新。地理位置是自然因素,位于偏远地区的人均道路面积虽然多,受地理因素限制,经济发展薄弱,难以形成留才效应,人力资本欠缺,区域创新水平低。区域创新能力高的地区吸引人才集聚,基础设施虽形成拥挤效应,却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创新的发展;资本水平越高,固定资产投资额越大,越有利于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投资额越大,越容易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与生产效率,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拓展性分析

为了检验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可能存在门槛效应,本文进一步选取门槛模型进行分析。设定模型如下:

式(6)中,taxlevel为门槛变量,γ为待估的门槛值,I(.)为示性函数,其他变量与(1)(2)(3)(4)(5)式中含义相同。本文以税收竞争为门槛变量,并进行门槛效应检验。假设存在1、2、3三个门槛值,结果显示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存在门槛效应。门槛效应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从表4 的F 值和P 值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制造业集聚还是服务业集聚,单一门槛检验均显著,P 值分别为为0.016 7 和0.026 7。但双重和三重门槛检验并不显著,因此模型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说明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存在门槛,假说3得到验证。

表4 门槛效应检验

表5 为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门槛回归结果,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将税收竞争作为门槛变量后,发现税收竞争程度不同,无论是制造业集聚还是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都呈现非线性特征。通过模型(a)可以看出,当税收负担低于门槛值0.080 8,即税收竞争高于门槛值时,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见,税收竞争过于激烈反而抑制产业集聚对创新的影响。恶性竞争一旦形成,往往会诱导低端产业进入本地,造成资源不能合理配置,重复建设轻视人力资本投资,降低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创新效应。在模型(b)中,当税收负担高于门槛值0.084 8,即税收竞争低于门槛值时,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合理的税收竞争水平下,产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合理确定税收竞争水平,加强产业集聚与税收竞争的良性互动,能够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表5 门槛回归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1.替换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稳健性检验

为了确保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参考白俊红(2011)、董春风(2021)的研究,选取专利授权量衡量城市创新能力,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授权量为指标并分别赋予0.5、0.3和0.2 权重,形成综合专利数来替代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检验税收竞争、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结果的稳健性[24-25]。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替换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稳健性检验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表中模型(3)中,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为负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集聚水平还难以发挥其正外部性。其他核心解释变量的符号及显著性与基准回归保持一致。控制变量除基础设施对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余控制变量与基准回归保持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基础设施(人均道路面积)受各区域地理环境,空间位置等不可抗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发挥其外部性。由此可见,结果具有稳健性。

2.区域创新能力滞后一期的稳健性检验

由于当期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本文对区域创新能力滞后一期进行回归,以确保结果的稳健性。回归结果如表7 所示,根据表7,可以看出,与基准回归结果相比,显著水平以及系数影响方向基本一致,因此考虑了区域创新结果的时滞性,结果依然稳健。

表7 区域创新能力滞后一期的稳健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税收竞争与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并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为样本,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模型及门槛模型实证分析税收竞争、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税收竞争正向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产业集聚与税收竞争纳入整体框架后,其交互项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并且税收竞争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会随着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而增强。通过进一步拓展分析发现,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具有门槛效应,即税收竞争程度达到门槛值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发展的作用会发生改变。据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税收竞争的驱动作用。合理运用“创新”导向型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地方由传统低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同时,针对产业集聚的特性进行税收竞争以提高企业活力、增强市场资源配置率,驱动区域创新发展。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善用税收竞争策略,形成“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区域内的“规模经济”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学习,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加强税收竞争与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积极引进技术密集型等高质量创新型发展产业。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例如税收补贴,产业扶持等吸引新兴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创新型产业集聚趋势,高效释放技术溢出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等,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第三,形成“有序竞争”发展新格局。在地方政府为产业聚集进行税收竞争的背景下,中央政府要监督和管理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行为,降低地方政府之间可能存在的无序竞争。一方面,下放一定的自主权,地方政府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针对性调整,引导地方政府逐渐向着“有序竞争”的新格局发展。另一方面,合理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产业等要素资源的流动,与地区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

六、结 语

目前,我国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以高速增长目标”转变为“追求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正在向着“为搭建创新环境、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市”而竞争。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本文就税收竞争、产业集聚以及区域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和梳理,了解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其次,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地方政府竞争与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并就此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最后,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税收竞争、产业集聚及二者的交互项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依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在数据分析层面,从全国数据出发,以省级层面为单位,展开对我国税收竞争、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测度。同时,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项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深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联作用。通过这些理论和实证的分析,一方面可以指导制定合理的税收竞争水平,促进税收竞争与产业集聚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为构建我国区域创新财税政策支持体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并为显著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内容分析层面,将产业集聚与税收竞争纳入整体框架研究其关联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充实了税收竞争与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并为现有研究提供补充,完善了税收竞争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框架,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引入门槛模型,以税收竞争为门槛变量,进一步考察不同税收竞争水平下,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以此来完善和细化以税收竞争和产业集聚偏向为出发点的研究,更清晰地探讨两者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促进产业集聚与税收竞争的良性互动,从而形成1+1>2的影响效应。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研究框架,将税收竞争、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相结合,对于进一步拓展区域创新发展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但是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税收竞争、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文章结合理论知识展开税收竞争和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分析,并进行总体上的解释,接下来还可以针对具体的传导路径进一步深入阐述。此外,在控制变量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可以选择更多的控制变量进行深入研究,更全面分析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同时,在选取控制变量时需要针对性地围绕因变量进行确定,避免随意或者盲目增加控制变量数量,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竞争税收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感谢竞争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税收(二)
税收(四)
税收(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