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家庭为单位的并轨联动护理模式应用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价值

2023-06-02林碧瑜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3年4期
关键词:离院心肌炎病毒性

林碧瑜

(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 泉州 362200)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病毒感染性心血管疾病,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尤以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的人群高发[1]。临床针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以抗病毒、保护心肌、免疫抑制与对症干预为主[2],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临床治疗及预后效果会受到治疗方案、个体差异及患儿家庭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4]。在医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也在不断研究与探索,相对客观,而个体差异及患儿家庭情况则属于可干预的主观因素,这一方向也是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工作中研究的重点内容。并轨联动护理是一种将医疗机构专业护理服务、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合并的新型护理模式,能够发挥不同的优势,保障护理对象获得专业化、连续性、个体化的专业照护[5]。鉴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特殊性,在护理服务开展中离不开家庭的辅助与支持,因而我院在引入并轨联动护理模式中,以患儿家庭为单位施护,本研究结合部分相关患儿资料,分析以家庭为单位的并轨联动护理模式的具体措施与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2 月至2022 年1 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62 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1 例。纳入标准:符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者[6];发病前感染史(感染时间、病变类型)明确者;研究组患儿居住地的社区医疗机构归医院管辖;首次发生病毒性心肌炎者;无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等心血管疾病者;患儿及家属积极配合诊疗护理工作者;就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入组前6 个月内有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用药史者;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者;合并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病变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合并心脏以外重要脏器病变者。

1.2 方 法

1.2.1 所有患儿均开展本病常规治疗,由主治医师拟定用药方案,主要包括抗病毒、调节心肌代谢水平、营养心肌细胞、营养支持、降温等。

1.2.2 对照组实施儿科常规护理,严格遵医嘱做好用药护理与用药观察,出现药源性不良反应者及时反馈。依据患儿病情向家属开展病毒性心肌炎健康宣教,就本病发生原因、日常饮食注意事项、病情监护等内容予以说明,患儿离院前嘱家属定期入院复诊,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异常情况及时入院。患儿离院后开展6 个月的常规随访护理。

1.2.3 研究组同时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并轨联动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如下:

(1)并轨联动病例库建立:由医院及患儿所在社区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共同建立并轨联动病例库,病例库须采用统一的格式,便于查阅。医院护理人员将患儿临床治疗期间的用药方案、检查报告、病历资料、护理方案等信息按照相关格式要求上传至患儿个人并轨联动病例库中,实现医院与社区护理人员之间信息共享。患儿离院后由社区护理人员跟进并记录患儿实际情况。

(2)以家庭为单位的并轨联动护理内容制定:以家庭为单位的并轨联动护理服务开展过程中,以社区护理人员为主导,医院护理人员提供专业支持,需要结合患儿实际情况,以患儿家庭为单位制定并轨联动护理内容。患儿离院前,医院护理人员与家属沟通,进行该护理模式的讲解,获得家属配合,将社区护理人员联系方式告知患儿家属。待患儿离院后,由社区护理人员与家属约定时间上门进行一对一评估,评估内容涉及家庭居住环境、家属健康意识、家属照护水平、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患儿日常活动规律等。评估完毕后社区护理人员将评估结果反馈医院护理人员,通过线上会议讨论制定符合患儿及患儿家庭实际情况的并轨联动护理方案。

(3)以家庭为单位的干预:①健康教育:围绕家庭照护、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专业知识、既往不良行为习惯或活动规律等开展。社区护理人员秉承专业客观的角度,就日常生活习惯、患儿活动规律中的问题予以说明,如饮食搭配不合理、频繁出入人员聚集场所、作息不规律等,就不合理行为对患儿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说明。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就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原因、感染途径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家属日常照护技能、照护注意事项、病毒性心肌炎规避等。提升家属健康意识与照护能力。②咨询服务:社区护理人员为患儿家属提供咨询服务,咨询方式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沟通、互联网沟通等,为家属解决日常照护中出现的问题,在咨询服务中视情况获得医院护理人员支持,规避专业差异性问题,为患儿家属提供专业科学的咨询服务。

(4)联动:在护理期间患儿一旦出现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变化情况,社区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在医院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对症处理,在情况无法缓解时,社区护理人员直接开具入院转诊单,在家属配合下将患儿进行转运。转运途中联系医院护理人员做好入院安排,必要时可由急诊科急诊,以保障入院后的急救效率。进入医院后社区护理人员向医院护理人员反馈患儿具体病情,后续由医院儿科医师与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救治,病情稳定顺利出院后,需要将患儿入院后的病例资料上传至并轨联动病例库中,便于社区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儿病情。

1.3 观察指标

1.3.1 一般资料统计对比:统计两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一般资料并对比,包括性别、年龄、感染史(呼吸系统感染史、消化系统感染史、其他等)、家属文化程度(照护时间最长的家属)等。

1.3.2 家属照护技能与疾病认知水平评定:于离院时、干预6 个月后两个阶段采用儿科自拟家属照护技能评定量表、疾病认知水平评定量表开展相关评定工作。其中家属照护技能评定量表包括饮食护理、活动护理、病情观察、睡眠与作息护理等方面内容,总分100 分;疾病认知水平评定量表包括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症状体征、危险因素、病情变化识别等方面的内容,总分100 分。两个量表评分均与家属相关水平呈正相关。

1.3.3 心肌酶谱测定:于离院时、干预6 个月后两个阶段采集每位患儿外周静脉血3 mL,离心分离上层血清,由医院检验科进行心肌酶谱测定,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磷酸肌酸激酶(CPK)。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一般资料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2.2 两组患儿家属照护技能与疾病认知水平对比

干预6 个月后,研究组患儿家属照护技能与疾病认知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照护技能与疾病认知水平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儿家属照护技能与疾病认知水平对比(±s,分)

注:与离院时相比,*P<0.05

组别例数(n)家属照护技能 家属疾病认知水平研究组对照组t 值P 值31 31离院时78.17±3.28 77.42±3.12 0.922 0.360干预6 个月后87.52±2.12*79.01±3.64 11.248<0.001离院时75.23±4.12 75.92±4.51 0.629 0.532干预6 个月后88.11±2.30*77.78±4.62 11.144<0.001

2.3 两组患儿心肌酶谱对比

干预6 个月后,研究组患儿CK-MB、CPK 等心肌酶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肌酶谱对比(±s)

表3 两组心肌酶谱对比(±s)

注:与离院时相比,▲P<0.05

组别例数(n)CK-MB(U/L) CPK(U/L)研究组对照组t 值P 值31 31离院时25.11±1.84 25.03±1.92 0.167 0.868干预6 个月后13.19±1.40▲17.11±1.73▲9.807<0.001离院时202.18±8.94 200.38±9.02 0.789 0.433干预6 个月后150.28±9.12▲164.58±8.35▲6.439<0.001

3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与病毒侵袭机体后直接损害心肌细胞相关,患儿在发病前2-4 周有不同种类的感染史,在病毒感染后,会与心肌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侵袭细胞,并在心肌细胞内大量增殖,增殖过程中毒性蛋白与代谢产物会损伤心肌细胞而发病[7-8]。恶心呕吐、发热等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表现,病情未有效控制者继发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严重时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而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需要积极完善抗病毒、保护心肌细胞等对症干预。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受到各类外源性与内源性因素的影响,内源性因素包括心功能发育水平、机体免疫功能与耐受能力等,外源性因素则与患儿所处的环境、活动规律、行为习惯等相关,而后者直接受到患儿家庭因素的影响。在临床治疗期间,患儿处于规范化、专业化的诊疗环境中,家庭因素的影响不突出,而一旦脱离这一环境,病情控制及预后效果将因家庭因素而出现较大的不可控性。以家庭为单位的并轨联动护理模式能够较好弥补上述不足,以患儿家庭为单位开展护理干预,既能够为患儿提供针对性护理,也能够控制患儿家庭中的不利因素,强化有利因素。并轨联动护理即将医院及社区护理人员并入统一轨道,将独立状态转变会联动状态,既能够发挥医院护理人员在病毒性心肌炎专业方面的优势,也能够发挥社区护理人员距离近、一对一干预的优势。结果显示,干预6 个月后,接受以家庭为单位的并轨联动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患儿家属照护技能与疾病认知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主要与该护理模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护理内容的制定,能够结合患儿病情需要、家庭特点等施护,而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干预中通过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将患儿家属从被动地位向主动地位转变,提升病毒性心肌炎相关健康意识与照护技能。干预6 个月后,研究组患儿CK-MB、CPK 等心肌酶谱水平低于对照组,CK-MB、CPK 是反映心肌损伤情况的指标,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会出现CK-MB、CPK 水平显著升高的情况,而两者水平能够反映心肌损伤程度,干预6 个月后研究组相关心肌酶谱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研究组患儿预后效果更为理想。分析其原因主要与以家庭为单位的并轨联动护理服务中,为患儿居家生活提供了较为专业的支持,提升家属照护水平相关,从而有效规避了会对预后效果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协同促进病情的控制。

综上所述,以家庭为单位的并轨联动护理模式应用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在改善患儿家属家属照护技能与疾病认知水平,促进远期心肌酶谱改善方面的价值突出,值得开展。

猜你喜欢

离院心肌炎病毒性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2030消除病毒性肝炎:未来10年该怎么做?
糖尿病住院患者擅自离院现状及对策研究
清热利湿法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如何防治子猪病毒性腹泻
“三步督察法” 全天候管好临时在外干警
早期强化健康教育对初诊糖尿病患者离院后的影响
左卡尼汀治疗心肌炎的临床价值及不良反应观察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microRNA-155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