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长文家世及生卒年新考
2023-06-01章华英
章华英
朱长文,字伯原,自号潜溪隐夫,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其著述宏富,所著《琴史》,是存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整的琴史专著。同时,他在经学、书画、地理等方面,亦有着精深的造诣和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朱长文的生平经历,尤其是关于其家世及生卒年方面,长期以来是有着诸多的争议和模糊之处。以下,本文将依据相关记载和史料,对此做进一步辨析和探讨,以厘清朱长文生平家世中的诸多问题。
一、朱长文家世考
先来看朱长文的家世。
朱长文是吴郡人(今江苏苏州)。其可考的先祖可追溯至东汉时朱梁,世居“丰沛之下邳”(1)朱述祖纂修:《古吴朱氏宗谱》卷三《丰范集·像赞》,民国四年(1915)刻本。下邳:战国时有“下邳”,汉置下邳国,后又置下邳郡。其辖区大体在今江苏省邳州市、睢宁县及宿迁一带。。朱梁原名朱肇,因避汉和帝刘肇(79—105年)讳而更名朱梁。据载他“举孝廉,擢冀州守,进御史中丞”(2)朱述祖纂修:《古吴朱氏宗谱》卷三《丰范集·像赞》,民国四年(1915)刻本。,汉灵帝时,任殿中尚书。朱梁性格爽直,“遇事辄侃侃正言”(3)〔清〕朱凤衔纂修:《古吴朱氏宗谱》卷九《文徵集·志铭》,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以至灵帝亦对他有所敬惮。时值“党锢禁严,抗疏极谏”(4)同注①。,灵帝怀疑他是为党人游说,将其谪守吴县(今苏州),由此而占籍吴郡。
至唐代,长文先祖朱子奢(?—641年),以文章鸣世。唐太宗贞观年间,累官谏议大夫、弘文馆学士。《新唐书》《旧唐书》皆有记载。史载朱子奢风流蕴藉,性格比较诙谐,为人乐易,又辅之以文义,由是数蒙唐太宗之宴遇,恩礼甚笃(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列传第一百三十九上·儒学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948页;〔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三·儒学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47—5648页。,并赐其为吴中首姓。《全唐诗》中载有朱子奢诗一首,是为唐文德皇后所写的挽歌。文德皇后即长孙氏,乃唐代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册封她为皇后。在后位时,她匡正唐太宗为政的失误。也擅长弹琴,传《春游曲》为她所作,并不可考。朱子奢所写这首诗是这样的:
神京背紫陌,缟驷结行辀。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寒光向垄没,霜气入松楸。今日泉台路,非是濯龙游。(6)〔唐〕朱子奢:《文德皇后挽歌》,载〔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十八《朱子奢》,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95页。
其后,朱氏族人世居吴郡。至朱子奢九世孙朱明,在唐武宗会昌二年壬戌(842)任鄞州(今浙江宁波)尹,遂居住于此。
唐末,时值董昌乱越,钱氏据杭,朱长文的高祖朱滋不慕荣利,矢志不仕,隐居于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州)。
朱滋(876—966年),字润德。他出生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卒于宋太祖乾德四年,享年91岁,共历七朝18帝,在那个年代,亦可谓相当高寿了。因朱滋“涵德匿耀”(7)〔宋〕朱长文:《朱氏世谱》,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二○二六,第93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3页。,深得乡人尊之。武肃王闻其贤达,曾将朱滋召至幕府,呼为先生,待以宾礼,并与朱滋促膝长谈,但朱滋“卒辞以去”(8)同注⑥。。后来,文穆王、宋太祖屡次征聘,但朱滋坚辞不出,终隐四明。其不慕荣利,矢志不仕之心,令人感佩!朱长文大概也十分敬佩朱滋的品德和学养。他修家谱,将朱滋列为第一世祖。
朱滋有四子,朱长文的曾祖朱琼,字良玉,是为朱滋次子。他品行纯粹,曾仕于吴越钱氏,因官于浙江四明(今宁波),遂又举家迁于此,死后也葬于宁波鄞县。长文祖父朱亿又将家自浙江四明迁徙居苏州,复归于吴。
朱亿,字延年。朱长文祖父。朱长文称其“接人和,待物厚,取与义,治家严,赒亲戚不吝”,“少有雅趣,邃于琴道”(9)同注⑥,第174页。。早年隐居于四明(今浙江宁波),以“弦咏自怡”。在太宗后期应召入宫鼓琴,他的琴艺受到宋太宗的赞赏。其时,又因“劝帝清心寡欲,动法尧舜”,令“太宗大悦”(10)〔清〕朱凤衔纂修:《古吴朱氏宗谱》卷二《纪献集》,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从而成为翰林院待诏。至仁宗时,朱亿为内殿崇班、閤门祗侯,仁宗称他是“益友”(11)同注①。。其时,“虽王事靡监,而丝桐不离于前”(12)〔宋〕朱长文:《琴史》卷五,清吴焯校跋明钞本。。至仁宗明道二年(1033),朱亿又以年迈之岁,知邕州(今广西南宁),平时常以琴自随。对于一般民间的纷争,朱亿以好言相劝就能化解。若遇“梗顽不率”的人,则用“薄杖以惩”,令其“长跪于阶前,训以礼义廉耻”,有时,朱亿“援琴一奏,罪者泣然,后命去”(13)同注①。。因此,朱亿有“和光太守”(14)同注①。之称。朱亿卒年六十,因其子朱公绰为光禄而贵,朝廷赠刑部尚书,故称“尚书公”。范仲淹次子范纯仁是北宋名臣,哲宗元祐年间曾任宰相,他写有《尚书延年公像赞》,云:
乔松古柏,公之形;寒潭秋月,公之神;阳春淑气,公之心;琪葩瑶草,公之文。施于有家,一琴一经。运而从政,为舟为霖。一时大雅,千载仪型。公之令嗣,曾游先子之门庭。公之素履因佩服,余之夙心,敬瞻公像,仰如日星。(15)〔清〕朱凤衔纂修:《古吴朱氏宗谱》卷三《丰范集·像赞》,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朱长文祖母吴氏,治家有方,于庆历年间在苏州城内凤凰乡集祥里,购得前吴越钱氏遗留的“金谷园”故址,此即日后被命名为“乐圃”的朱氏亲族聚居处。
这里,需要厘清的是,朱亿入宫鼓琴,实缘于广慧。而对于广慧,文献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朱亿姊,如《琴史》明钞本;二是朱亿女,这种说法更多见。如《琴史》四库本和《古吴朱氏宗谱》等,皆称是朱亿的女儿,后世的记述如洪武《苏州府志》、清代《玉台书史》(16)洪武《苏州府志》、〔清〕厉鹗《玉台书史·名媛·宋》:“尚书朱亿女,郡人也。淑行婉质,工琴书。至道初,裴愈奉使两浙,闻其才艺,奏之。召至京师,既入宫掖,赐号白莲花夫人。后出俗,刺血书《莲花经》一部,改赐慈济广慧大师。”载〔清〕厉鹗《玉台书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36页。等皆称是朱亿女。宋至道元年(995),裴愈奉宋太宗之命行使两浙,搜访遗书名画,知闻朱亿姊才艺皆绝,奏之,后被召至京师,入宫掖。
据朱长文《琴史》记载,朱亿是仁宗明道二年(1033)卒,享年六十(17)〔宋〕朱长文《琴史》卷五:“明道二年,以内殿崇班、閤门祗候,知邕州,卒。以家君光禄贵,赠刑部尚书,年六十。”清吴焯校跋明钞本。。如此,可以推算他的大体出生时间是在宋太祖开宝七年(974)。而裴愈奉宋太宗之命行使两浙是在太宗至道元年(995),这一年,朱亿年仅22岁,那怎么会有已成年的女儿呢?因此,广慧是朱亿姊,而非朱亿女。
关于朱亿姊的情况,清吴焯校跋明钞本《琴史》是如此记述的:
有姊(18)姊:《四库全书》本作“女”,《古吴朱氏宗谱》也作“女”。以淑行婉质,尤工琴书,后赐号广慧大夫者也,吴越王既纳籍有司。至道元年,天子命使者裴愈至二淛访图书,闻广慧既艺且贤,以名闻,且命之至京师。广慧既入宫掖,尚书被召对鼓琴。(19)〔宋〕朱长文:《琴史》卷五,清吴焯校跋明钞本。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明正德钞本所载与此相同。
从《琴史》记载可知,“淑行婉质,尤工琴书”的朱亿姊,是精于古琴的,她后来被宋太宗赐号“广慧大夫”。还有一种说法,见于《苏州府志》等,称她被召入京师,既入宫掖后,先被赐号“白莲花夫人”。后出俗,刺血书《莲花经》一部,改赐慈济广慧大师。(20)〔清〕厉鹗:《玉台书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36页。
朱亿共有五子,为朱公昞、朱公绰、朱公曜、朱公彦、朱公愿。其中,公昞、公曜早世,公彦为婺源尹。公愿仕至大理寺丞,子孙无考。
朱长文父亲朱公绰(?—1077年),字成之,为朱亿次子。北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21)〔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十八,“择是居丛书”景宋刻本。,赠少师,谥忠穆。初官秘书省校书郎,景祐四年(1037)任海宁州盐官令(22)〔明〕蔡完、董毂纂修:《嘉靖海宁县志》卷五,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刻本。原文:“朱公绰:景祐四年任盐官令,苏梦龄撰《公宇纪略》。”。其后曾任职于四川彭州,通判郓州(今山东东平),知广济军(今山东定陶),居姑苏,治同安,往还二十年,其间,朱长文皆侍行。神宗熙宁八年(1075),知舒州(2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四《神宗·熙宁八年》,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6479页。(今安徽潜山),后官至光禄大夫(24)〔宋〕朱长文:《与诸弟书》,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二○二四《朱长文一》,第93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7页。。他为官期间,多仁政,深得民心。朱公绰早年在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从学于范仲淹,为范氏高足,并与睢阳世家蔡氏的蔡抗、蔡挺兄弟同学,从而受到这一家族的器重,被召为女婿。景祐二年(1035),时任苏州郡守的范仲淹,应朱公绰之请,奏请朝廷,获准给田五顷办学。范氏将已购拟作私宅的钱氏南园之地献出建府学(即今文庙址)。初创时规模较小,仅有斋室22间,学生20余人。范仲淹在知苏州时,曾驰书孙复,称陈之武、朱公绰二君子皆持服在此。
朱公绰与北宋名士欧阳修、宋祁等均有交往。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25)〔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五《于役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900页。,欧阳修从京师赴任夷陵(今湖北宜昌)令途中,曾与从京师来的朱公绰,一起在魏公亭小饮、赏荷、泛舟……朱公绰亦曾与宋祁(26)宋祁(998—1061年),字子京,司空宋庠之弟,宋祁与兄长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宋天圣二年(1024)进士,初任复州军事推官,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新唐书》大部分为宋祁所作,前后长达十余年。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嘉祐六年(1061)卒,年六十四,谥景文。一起赏花赋诗,朱公绰写有《与宋景文公唱酬牡丹诗》:“仁帅安全蜀,祥葩育至和。地寒开既晚,春曙力终多。翠幕遮蜂蝶,朱阑隔绮罗。殷勤凭驿使,光景易蹉跎。”(27)〔宋〕袁说友等编:《成都文类》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5页。宋祁写有《答朱公绰牡丹》诗:
珍卉分清赏,飞邮附翠笼。蹄金点鬓密,璋玉镂跗红。香惜持来远,春应摘后空。玩时仍把酒,恨不与君同。(28)〔宋〕宋祁:《答朱公绰牡丹》,见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22页。
朱长文为朱公绰长子,共有兄弟六人,依次为长文、伯乐、仲方、叔暐、季端、从悌。除长文外,其四弟季端子孙颇多。季端之子朱良(?—1130年),字伯良,又字孟仁,任海盐尉。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破县,当时的令丞皆弃城而走,朱良与幼弟白哥(29)白哥是乳名,字号俱未见记载。年十六随兄在任,在抗击金兵时与兄一起蒙难,追赠秉义郎。、子朱宪一起抗击金兵,奋战至死,被追赠楚国公,谥忠节。(30)〔清〕朱凤衔纂修:《古吴朱氏宗谱》卷十一《纪献集》,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礼部侍郎张九成称他“刚正方直之操,委身奉国之忠,处富贵利达而不为喜,履艰难险阻而不为穷,慷慨赴敌,身饮铦锋,臣死忠,子死孝,弟死义”,真可谓“一门忠烈,亘古难逢”!(31)〔清〕朱凤衔纂修:《古吴朱氏宗谱》卷三《丰范集》,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而朱公绰也因孙朱良之死而被赠少师,谥忠穆。而后来整理《吴郡乐圃朱先生余稿》的朱思,正是朱良之子,朱长文之侄孙。刻印《琴史》为其写序的朱正大是朱思之子,写《朱长文行实记》的朱梦炎,是朱思曾孙,朱长文的五世侄孙。南宋咸淳初,以祖荫授将仕郎,为真州司法曹。
朱长文共有四子(32)张景修《朱长文墓志铭》作三子一女。,长子朱耜,次子朱耕,三子朱耦(后改名朱发),四子朱耨。长文四子“皆有文行”。
其中长子朱耜(1075—1117年),字元益,幼时以祖父朱公绰之荫任补太庙斋郎,至弱冠之年,赴吏部别试为第一,任婺州东阳主簿。他平时“与人无所忤,犯而不校,循循不见圭角”(33)〔宋〕程俱:《宣义郎知常州江阴县朱君墓志铭》,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三三四四,第155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16页。。之后因父丧去官,邑豪“知其贫,率缣帛数百以赙”,但朱耜“毅然挥之,至追路数十百里,卒不受。”(34)同注⑥。后调为杭州盐官尉,再调鄂州江夏尉。以捕盗功迁宣义郎,改知常州江阴县事。他为官勤勉,生性淡泊,虽家境贫寒,亦“不汲汲于禄仕”,这与他的家庭教育和传统不无关系。朱耜先后两娶,原配程氏(衢州开化人)是绍圣初年尚书左丞邓润甫的外孙女,程氏的伯祖父程宿是北宋端拱元年(988)状元。朱耜与妻弟程俱关系颇为密切。程俱从小饱读诗书,遍览经史,辞章典雅,为人耿直,诗文亦有风骨。自四十岁起,先后出入馆阁十余年,后升任集贤殿修撰、徽猷阁待制,著有《麟臺故事》。程俱称朱耜“相与之厚,如元益者世无几人”(35)同注⑥。。
政和七年(1117)四月,朱耜逝,程俱作《宣义郎知常州江阴县朱君墓志铭》(36)此文写于宋宣和元年(1119)二月,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三三四四,第155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16—417页。。朱耜的继室顾氏,则是朝请大夫顾沂之女。朱耜“于乐善善,与人交,称士友所长,津津喜见颜间,若己预有;客至,相与道古今、阅图史,怡然终日而不厌;兄弟同甘苦,衎衎如也,则正字之风流余范犹有存云。”(37)同注⑥。
朱耕,字元美,与弟朱耦为宋大观三年同榜进士。但朱耕因“疾发不获廷试”(38)〔清〕朱凤衔纂修:《古吴朱氏宗谱》卷十一《纪献集》,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朱耦更名发,字震发,仕至通直郎。因朱长文和方惟深(子通)(39)方惟深,字子通,号玉川翁,福建莆田人,系学者方龟年之子。王安石爱其诗的精炼警绝,不时为之延誉。另与释仲殊相交甚厚,释仲殊曾将其感慨和赞叹写成《访方子通》诗。关系十分密切。两人常在一起弹琴吟诗,后来方子通的独生女就嫁给了朱发。(40)〔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方子通》,见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34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9年,第81—82页。朱耨,字元植,选将仕郎,但他没有上任,长年“优游乐圃,研穷书理”。(41)同注①。耕、耦、耨子孙皆居苏城。另有一女,未嫁(42)〔宋〕张景修:《朱长文墓志铭》,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二○二九,第93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3页。。宋张景修《朱长文墓志铭》称朱长文是三子一女,有误。
以下据朱长文《朱氏世谱》、宋张景修《朱长文墓志铭》、宋朱梦炎《朱长文行实记》及清朱镜泉监修、朱凤衔纂辑《古吴朱氏宗谱》等史料,将朱长文家世列表整理如表1(43)本表亦见于章华英:《宋代古琴音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22页。本次略作调整和改动。。
表1.朱长文家世谱表 (44)据宋朱长文《朱氏世谱》原为朱炳,因《朱氏世谱》源自明代钞本,书中多有缺误及臆改。此处据《古吴朱氏宗谱》改。(45)《古吴朱氏宗谱》作“朱伯乐”,《古吴朱氏宗谱》所录《朱氏世谱》为“朱百药”。(46)据宋朱长文《朱氏世谱》为“曜”,此处据《古吴朱氏宗谱》改。(47)白哥是乳名,字、号皆没有留存。(48)《古吴朱氏宗谱》作“朱夔”。
二、朱长文生卒年考
关于朱长文的生卒年,历来学界看法不一。许健《琴史初编》提到其生于1038年,卒于1098年(49)许健:《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114页。,《琴史新编》(50)许键:《琴史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86页。沿用此说法。郑锦扬《朱长文〈琴史〉初探》,对其生卒年有过考证,主要是从其五世孙梦炎所说的登科年(嘉祐四年)作为推算之依据,认为其生年当为1041年,卒年是1098年,(51)郑锦扬:《朱长文〈琴史〉初探(下)》,《交响》,1993年,第3期,第24页。但郑文没有提出进一步的依据。北京大学邓小南在《朱长文家世、事历考》一文中,依据宋张景修《墓志铭》,提出朱长文生于康定元年(1040),卒于元符元年(1098)。邓小南在注释给出了这样的依据:
朱长文死于元符元年,即公元1098年,据张景修为他所作《墓志铭》,他享年六十岁。如此,则应该生于宝元二年,即公元1039年。而在米芾为他所作之《墓表》中,说他“十九岁登乙科”,朱长文嘉祐四年即1059年中进士,这样推算,他却应当是生于1041年的。今取其中,姑定为1040年,即康定元年生。(52)邓小南:《朱长文家世、事历考》,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编:《北大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2页。
本人在写作《宋代古琴音乐研究》时,是依据米芾《乐圃先生墓表》和张景修《墓志铭》,推算其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53)章华英:《宋代古琴音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16页。。
因此,由于文献记载中有关朱长文生卒年的矛盾之处,使得今人对此看法不一,莫衷一是。那么,朱长文其生卒年究竟应当是何时呢?
首先,关于其卒年,现在多依据的史料是同时代人米芾在《乐圃先生墓表》中所载:“元符元年二月丙申,遘疾不禄,享年六十。”(54)〔宋〕米芾:《乐圃先生墓表》,载《米芾集》卷六《墓表》,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第176—177页。另在宋人张景修《朱长文墓志铭》中也有记载:“未期月以疾终于家,命夫!实元符元年二月十七日丙申也,享年六十。”(55)〔宋〕张景修:《朱长文墓志铭》,载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二○二九,第93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1—223页。
按以上说法,朱长文的卒年是在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农历二月十七日。经查考,这一天确为丙申日。
当然,还有一个可以佐证朱长文逝于元符元年的记载,见于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月戊午)诏以宣德郎、正字朱长文卒,赐其家绢百匹。(5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九十五《哲宗·元符元年》,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11781页。
这条史料的时间是在《长编》元符元年三月戊午日下,记载哲宗在朱长文卒后,下诏赐朱长文家绢百匹一事。
此外,以上两种墓志都记载了朱长文去世时“享年六十”,因古代以虚岁计年龄,那么,如果以此推算的话,可知朱长文的生年是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
然而,在米芾《墓表》中,又记载了朱长文“十九岁登乙科”之事。而张景修的《墓志铭》,更进一步说明是“擢嘉祐四年进士第,吏部限年,未即用”(57)〔宋〕张景修:《朱长文墓志铭》,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二○二九,第93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2页。。即朱长文是宋嘉祐四年(1059)进士,当时年仅十九岁,说他“未冠擢进士第,英声振于士林”(58)〔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朱乐圃先生》,见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34册,郑州:大家出版社,2019年,第59页。。根据宋代的官制,进士及第即授以官职,朱长文因为年龄太小,不满二十,还没到“弱冠”之年,所以吏部暂时未予任用。
如果说米芾和张景修的上述记载可信,那么,宝元二年(1039)出生的朱长文,在嘉祐四年(1059),已年届二十周岁,就不存在因“未冠”而吏部限用的问题了。正因如此,亦有学者推测,朱长文或许是嘉祐二年的进士。如钱建状《宋史文苑传笺证》中就提道:
《墓表》云“十九岁登乙科”,长文生年为宝元二年(1039),嘉祐四年及第,其年二十一;若依《墓表》,则为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可证《墓表》之说。(59)钱建状:《宋史文苑传笺证》卷六,载周祖譔主编:《历代文苑传笺证》,第4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657页。
那么,朱长文科考究竟是哪一年呢?其科考情况又是如何呢?
关于朱长文参加科考的情况,他在《与诸弟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嘉祐中,侍行之彭州,与成都漕台荐,将赴礼部,父子相视不忍别。是时先人初为正郎,当任子,而遵义弟始生。余因白曰:“使某偶得科名,则恩可以官一弟。”先人亦曰:“起吾家者必汝,其勉行。”明年,果擢第,而遵义以荫得官。余既登第,不俟赐宴,归省于彭。未遑仕进,既而还都,偶坠马伤足。尝叹曰:“吾因是疾,可以脱遗轩冕,专事温凊,此人子之至乐也。”(60)〔宋〕朱长文:《与诸弟书》,载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二○二四《朱长文一》,第93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7—148页。
上面这段记述,依然没有写明具体科考的时间,但朱长文提到他参加科考的时间是“嘉祐中”,先赴试礼部,即参加省试,次年擢进士第,后因“坠马伤足”而未上任。而在宋代沈遘(1028—1067年)的《西溪文集》中,有一则给宋仁宗的奏文,即《敕赐进士及第朱长文可试秘校守许州司户参军制》,让朝廷以进士第授朱长文秘书省校书郎、守许州司户参军之职。沈遘是这样写的:
敕某:前日,朕诏有司以天下所贡士来试于廷,尔以文辞之美,得署乙科,属于吏部。吏部举限年之法,未即用也。今既冠矣,请命以官。惟尔早成,既登策选,复归于家,益修不怠。而且大夫之世也,其人事,其吏方,宜亦习而明矣。往掾州服,毋废毋易,以启扬我休命。可。(61)〔宋〕沈遘:《敕赐进士及第朱长文可试秘校守许州司户参军制》,载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一六二○《沈遘二》,第74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2页。
沈遘是杭州人,北宋皇祐元年进士第二,曾担任过北宋太常丞、集贤校理、龙图阁直学士等。上文中明确写到了朱长文以“文辞之美,得署乙科”,但因吏部行“限年之法”而未予录用。沈遘写文章的时候,朱长文已到行冠之年,故沈氏上奏,认为朝廷可以给朱长文官职了。如此可知,朱长文中进士的时候,的确是未满二十岁,前述米芾和张景修墓志中的记载也是可信的。
再来看,朱长文科考的时间。
苏轼对朱长文的学问和品德是十分叹服的,曾向朝廷举荐过朱长文,他的《荐朱长文札子》中谈到朱长文是“嘉祐四年乙科登第”(62)〔宋〕苏轼:《荐朱长文札子》,载〔宋〕苏轼撰、〔明〕茅维编、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二十七《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79页。,而苏轼自己是嘉祐二年(1057)的进士。如果朱长文是嘉祐二年的进士,苏轼和他就是同榜了,不可能不知道。除此之外,在宋代的地理志书中,均有朱长文是“嘉祐四年刘煇榜”进士的记载。如南宋范成大(1126—1193年)所撰《吴郡志》:
嘉祐四年刘煇榜:朱长文(公绰子)、王纯臣、丁偃、李逢原、张询、陈之方。(63)〔宋〕范成大:(绍定)《吴郡志》卷第二十八,“择是居丛书”景宋刻本。
南宋《乾道四明图经》则记载了嘉祐四年四明地区的进士名录:
嘉祐四年刘煇榜:俞充、朱长文、丰稷。(64)〔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清咸丰四年(1854),《宋元四明六志》本。
此外,由南宋庆元知府胡榘纂修,方万里、罗浚所撰的《宝庆四明志》与上述记载相类似(65)〔宋〕胡榘、方万里、罗浚等:《宝庆四明志》卷十,宋刻本。原文为:“嘉祐四年刘煇榜(尧舜性仁赋,求遗书于天下,简易得天下之理论):俞充、朱长文(贯开封)、丰稷。”。而明代《永乐大典》的记载则更为详细:
嘉祐四年刘煇榜:
朱长文,字伯原,第二甲,公绰子。王纯臣,第二甲,并进士及第。
郑夷甫,第三甲,第七人,封州判官。
丁偃、李逢原、张询(字仲谟),并进士出身。
陈之方,第五甲,同进士出身。(66)〔明〕解缙、姚广孝等编:《永乐大典》卷二千三百六十八,明钞本。
综上可知,朱长文为嘉祐四年刘煇榜进士二甲当无误。同时期和他一起的四明(今宁波)地区进士有俞充和丰稷,而平江府(今苏州)的进士就比较多一些,有郑夷甫、王纯臣、丁偃、李逢原、张询等。
再来看嘉祐四年科考的具体时间。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了嘉祐四年三月丁未日(十三日):“御崇政殿,赐进士铅山刘煇等一百三十一人及第,三十二人同出身;诸科一百七十六人及第、同出身;特奏名进士、诸科六十五人同出身,及诸州文学长史授官如三年闰十二月丁丑诏书。”(6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十九《仁宗·嘉祐四年》,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4553—4554页。另在《宋会要·选举》中也有相关记载:
十三日,光禄卿、直秘阁赵良规等言:“伏闻崇政殿放榜,窃知旧例,并预召观。”诏令宣入。(6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卷一万六千四十八《选举八之三四》,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版,第4391页。
如此,嘉祐四年的科考和授官时间大体为当年三月间。然而,假如朱长文在嘉祐四年(1059)未满二十的话,那么,他生年就不可能是宝元二年(1039)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种版本的《古吴朱氏宗谱》中,都明确记载了朱长文的生卒年,如下:
公始作宗谱,以高祖滋为第一世社,历次仍之。生于庆历元年辛巳,卒于元符三年庚辰,享年六十,赐谥文贞,配夏夫人,葬祖茔。(69)〔清〕朱凤衔纂修:《古吴朱氏宗谱》卷十三《大宗世系》,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另朱述祖纂修:《古吴朱氏宗谱》卷十三《大宗世系》,民国四年(1915)刻本。
按上述记载,朱长文生于庆历元年(1041),卒于元符三年(1100)。如果是这个生卒年,那么与朱长文十九岁未冠举进士、去世时年六十的二条记载就相吻合了。
关于他生于庆历元年的记载,还见于宋人耿秉的《乐圃先生墓志铭》:
先生生于庆历元年之辛巳,卒于元符元年之庚辰,享年六十。(70)〔宋〕耿秉:《乐圃先生墓志铭》,载〔清〕李铭皖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十九《冢墓一·吴县》,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清〕朱凤衔纂修:《古吴朱氏宗谱》卷九《文徵集·志铭》,清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
耿秉(字直之)是江苏江阴人,系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仕魏王府记室参军、两浙运判兼权平江府事、知镇江府、两浙转运副使、权兵部侍郎。而据楼钥《兵部侍郎耿秉焕章阁待制知太平州》一文,可知耿秉终知太平州,与《墓志铭》落款“焕章阁待制前兵部侍郎兼侍中”相合。而从耿秉活动年代可知,此《墓志铭》撰写时间略晚于米芾和张景修所撰。朱长文生年“庆历元年”是辛巳年,但文中元符元年却并不是庚辰年,是年亦无庚辰月。而在民国四年朱氏后人朱述祖所纂修的《古吴朱氏宗谱》中,耿文中朱长文的卒年,是元符三年(1100),这与庚辰是相吻合的。但从本文前述的论证中,可知元符三年的卒年是有误的。
综上所述,朱长文生于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嘉祐三年(1058)朱长文赴试礼部。嘉祐四年(1059)三月,登刘煇榜进士乙科。当时年仅19岁,因未到“弱冠”之年,所以吏部暂时未予任用。嘉祐五年(1060),长文既冠之年,以进士第授其秘书省校书郎、守许州司户参军。元祐八年(1093),朱长文被召为太学博士。绍圣四年(1097),改宣教郎除秘书省正字兼枢密院编修文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农历二月十七日在京师(今开封)病逝。卒后宋代名士张景修为其作墓志,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与朱长文相善,可谓“知先生者也”(71)〔宋〕米芾:《乐圃先生墓表》,载《米芾集》卷六《墓表》,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第177页。,故为其作墓表。朱长文逝后葬于吴县至德乡南峰山之西的朱氏祖茔(72)据米芾《乐圃先生墓表》可知,朱长文墓原葬吴县至德乡支硎山南峰龙池之西的朱家祖茔。但后来朱氏后裔与马姓争占灵岩山东北麓为墓地,讼于官。可能是朱氏后人为了打赢这场官司,才把朱长文的墓迁于灵岩山下的,后此处也称朱家山。道光十七年(1837)有徐筠者路过灵岩山朱墓时发现疑问,经考证后写有《朱长文墓辨》,对此述之甚详。现朱长文墓地位于苏州灵岩山。米芾撰并书的《乐圃先生墓表》,碑高1.3米,宽0.6米,15行,行字不等,共392字,是苏州现存少见的北宋刻石。。
朱长文长期致力于研习、讲授儒学,把学术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期望通过讲学著书,从而实现其经世致用的理想。其学术、品行驰名遐迩,声动京师,以至于当时“东南者以不荐先生为耻,游吴郡者以不见先生为恨”(73)〔宋〕张景修:《朱长文墓志铭》,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二○二九,第93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3页。,在北宋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