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元“七字富天下”的政治理想

2023-05-31程玥慧

今古文创 2023年14期

【摘要】 颜元作为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提出众多教育、哲学等方面的思想。虽然在学术界,对颜元政治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却不能忽视它存在的独特光芒。颜元曾道出“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的豪迈格言,淋漓尽致展现出其心怀天下、拯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也成为颜元政治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 颜元;富天下;政治理想;均田;兴水利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4-006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4.019

颜元身处明末清初,经历了朝代更替,也目睹且深切体会了民间的疾苦。因此,颜元极其关注百姓的生活状况和国家的发展情况,提出众多顺应时代发展和反映百姓呼声的主张。“以七字富天下”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即:“垦荒、均田、兴水利。” ①颜元认为均田制和兴水利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强盛极其重要。他希望通过土地和水利两个方面来改善底层贫苦百姓艰难的生存环境,以此来使百姓安定,天下富足,国家强盛。

一、均田制

颜元均田制的具体内容为“復井田”。“井田”一词,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孟子·滕文公上》《谷梁传·宣公十五年》等书。但对于其是否真实存在,仍然具有巨大的争议,许多学者认为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思想,不一定真正被实行。虽然井田制无法确切地得到证实,但它却传达出各主张者的美好政治理想,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井田制内容的全面解释最早见于《孟子》一书,书中提到井田是一种经界方正的方块田,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土地归国家所有。《谷梁传》所记载的井田制内容要比《孟子》上稍微详细些,记载了何谓井田以及公私田之分:“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 ②《周礼·地官》中也提到井田的划分方式:“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③从这些记载中,我们也可以得知,井田制是涉及百姓土地划分的制度。它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当时土地因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将土地分隔成许多方块,形似“井”字,所以得名“井田”。井田的土地原属周王所有,周王既是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他可以将土地向下一级分封于诸侯,诸侯再分于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下分。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土地有公田私田之分,以井字形划分,井中的好田为公田即收成归属贵族,周边为私田即收成归耕户。农民虽然有土地使用权,但井田实质上仍是一种土地君王私有制度。百姓耕种收成后要逐级向君王交纳贡赋。虽然土地归君王所有,但实际上井田制制度下百姓是有余粮可以保留下,进而使百姓得以获得自己生存的资源。

颜元提出均田制思想的社会背景发生在明末清初,当时土地兼并严重,皇族官吏大肆掠夺和圈占百姓的田园,将其占为所有,大量百姓丧失生活来源的土地,没有收入,没有粮食,甚至流离失所,生活极其艰难。“无论至公服人,情自辑也,即以势论之,国朝之圈占,几半京辅,谁与为乱者?” ④这句话中颜元用“谁与为乱者”的反问句直接嘲讽了正是当下的统治阶级在侵犯百姓的生存资料,直指皇族官吏肆意圈占土地的乱象,揭示出土地兼并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同时,颜元认为统治阶级只有实行公正使人信服的措施才能改变当前贵族官吏与百姓之间的土地冲突问题,人心才可安定。

土地是百姓赖以生存的物资资源,对百姓而言至关重要。只有百姓拥有可以使他们生存的资源,他们才可安定下来,整个社会才会富裕,国家也才可以得到强盛。颜元认为田地本该归属万民所共有,然而当前的皇族官吏对土地进行大肆圈占和兼并,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差距,有权势地位的人一人便可拥有数十百顷土地,而人数众多的百姓就算是数百人也难以拥有一顷土地,颜元认为这是极不公平的,也不符合王道。“噫,此千余载民之所以不被王泽也!夫言不宜者,类谓亟夺富民田,或谓人众而地寡耳。岂不思天地间田宜天地间人共享之,若顺彼富民之心,即尽万人之产而给一人,所不厌也。王道之顺人请,固如是乎?况一人而数十百顷,或数十百人而不一顷,为父母者,使一子富而诸子贫,可乎?” ⑤因此,颜元认为有必要恢复早期的井田制,实行均田制,减少土地大肆兼并的现状,将土地公平分配于百姓,才能实现社会公平,大多数的百姓才能免于流离失所。

社会是否公平会影响国家的整体治理。颜元认为均田制对国家治理而言是治理其他内容的基础和前提。田不均,则影响其他措施的实施。他说:“使予得君,第一义在均田。田不均,则教养诸政俱无措施处,纵有施为,横渠所谓终‘苟道也。” ⑥颜元认为将土地公平分配于百姓是“第一义”的措施,田地分配不均,则会产生不公平,百姓也无法得到安定,国家的其他政治措施也难以实行。因此,想要国家富裕,就需要先使百姓富裕。想要百姓富裕,就需要让百姓有固定的资产。要高度重视百姓的土地分配问题,处理好土地与百姓的关系,使百姓有相对固定的财产来源,这对于国家治理至关重要。颜元也借用孟子的制民恒产思想指出将土地公平分配给百姓是施行王政的根本。民产不制,则纵然有良好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也是无本之政。所以,公平的土地分配,百姓才能有固定的耕种土地,以及有固定的财产来源。

固定的财产收入对百姓安定的基础。孟子曾言:“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⑦百姓没有固定的财产来源,百姓就会生活艰难、颠沛流离,甚至胡作非为。这样一来就会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国家的治理。因此,固定财产来源对百姓而言至关重要。颜元提出通过推行均田制可以让百姓拥有一定的财产收入,使百姓可以免于饥寒,家给富足。“盐之田即不得如古井田,苟使民之有恒业者得遂其耕获,无恒业者能免于饥寒,家给人足焉,即谓之今日之井田可也。” ⑧同时,对整个社会而言,“孟子所谓‘百姓亲睦,咸于此征焉。游顽有归,而士爱心臧,不安本分者无之,为盗贼者无之,为乞丐者无之,以富凌贫者无之,学校未兴,已养而兼教矣。” ⑨统治阶级实行王道仁政,推行井田制,百姓才能亲厚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强盛。

颜元的“井田制”并非是一时兴起的冲动,他是有真切的底层生活经历,了解底层百姓生活的贫苦艰难,同情百姓,并从民生角度出发,才提出为民的这些主张。他的“均田制”思想,虽是在恢复古人的“井田制”,但具体内容上并无刻板僵化,拘泥于古制,做到了师古之意,但却无袭古之迹。颜元借助“复井田”的形式,来反对皇族官吏肆意兼并农民土地的行为,客观上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这一现实呼声,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同时,当时高度集中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确实是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颜元的“复井田”主张对当时的社会而言是有明显进步意义的,但是碍于当时封建统治的高度专制等客观条件,颜元的均田制思想没有优势条件可以真正实行起来,更多的只是颜元期待中的政治理想。

二、兴水利

“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颜元富天下政治理想的第二秘诀便是兴水利。

“水利”——防治水患,开发利用水资源。我国土地广阔,拥有众多河流,自古以来,便是水利大国,水的利与害一直影响着华夏大地的生民,因此,对于水患的治理以及水资源的利用我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农耕出现后,防治水患、建立水利工程更成为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中之重。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河渠书》就是我国第一部水利通史,它记载了从大禹治水至秦汉时期的水利发展状况,同时也展现了历代统治者重视水患问题、注重发展水利工程带给国家和百姓的积极影响。如,大禹通过“以别九州,随山浚川”的方式,解决“然河灾衍溢,害中国也尤甚”的问题,最终实现“九州既疏,九流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⑩的安定局面。蜀郡太守李冰通过主持修建防洪灌溉的都江堰工程带给国家、百姓和农田的极大利处:“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秦国重视水利工程,于是秦国成为“关中沃野”,自此“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由此可见,统治者重视水利和发展水利,可使本国安定富足。若对水利不闻不问则会后患无穷。黄河水泛滥,土地都没有好收成“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 ?。天子亲临决河处,无奈治水不能成功,而作悲歌“瓠子”。而后,统治者学习大禹治水,重视水利,自此才使得国家恢复安宁,“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因此,司马迁也感叹:“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司马迁观古吸取经验教训,道出对水的利害双面性质。水利之兴废关乎国家之治乱。深受水患影响的人们早已重视起水患的危害,开始水利的建设。治国先治水,治水即治国。由此可见,在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兴水利自古就占据重要地位。

颜元主张的兴水利思想是有其独特背景原因的。颜元从小生活在河北省保定蠡县,境内有多条河流:潴龙河、孝义河、月明河、小白河和北陈村分洪道。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颜元的家乡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背景原因以及颜元亲身经历,导致他极其重视水利问题。

水利问题属于农政范畴,颜元曾写过《农政要务》一书。但是,当前已找不到具体的记载。因此,对于颜元兴水利主张的详细论述较少,只能在细微处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在颜元弟子钟绫所编《颜习斋先生言行录》中记录了颜元重视水利的内容:“才不必德,德不必才,才德具无,一长亦不忍弃。且人各自成,势难强同。昔蠡人某,恶人也,吾欲治河以救一方,驰寸纸,立集夫五百名,赴吾于数里外,限时不爽也。脱鄙而远之,数十乡为水国矣。”  ?颜元的家乡蠡县曾大面积受到水患的危害,颜元也曾参与和领导过声势浩大的治水活动。

颜元不仅重视兴水利、参与治水过程,同时他也认识到了水学教育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性。因此,颜元在其所办的学校中专门设置了“水学”课程,并将“水学”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我国水利教育出现的时间并不久远。颜元设立书院并教授水学课程是前无古人的事迹,可以称为水利教育的开端。颜元还亲自向其弟子们讲授兴水利的相关知识。比如,他曾说:“吾事水学,不外‘分、浚、疏三字。”这样的治水思路与大禹治水的思路是一样的。颜元的治水思路也道出了兴水利的关键。此外,颜元提出的有关治理河流的具体措施展现的也是同样的思路:“治水之法,五要必备,而莫愚于防塞。盖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因其流而导之,即因以歧为二,且水利可兴也。尝观于蠡河,以为当自上流依古河道分疏。自蠡城西南王哥庄来,又歧为二,使潆绕城之左右,至城阴而合,迤逦达杨哥庄,以通白洋淀入于海。一可为险守,一可来下流鱼、盐、苇、藕之利。且东河势杀,两河沿滨灌园植蒲,水利大兴,不可尽言也。” ?颜元指出了水利对农业、商业、交通、政治、军事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水利问题,不仅是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更是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以及关乎国运兴衰的重要问题。颜元防治水患并利用水利的兴水利思想是在解决百姓生活生存以及耕种过程中最基本的水利资源问题,是有利于百姓的安定富足,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强盛。只有重视水利问题,才能使百姓富足,才能使天下富裕。颜元兴水利的思想主张对当时甚至现在的社会治理均具有借鉴意义。

三、总结

颜元的“七字富天下”的主张,是在通过解决土地问题和水利问题来实现其富天下的政治理想。他关注的是民生,满足的是百姓需求,最终惠利的是社会和国家。他通过主张均田制和兴水利,使百姓得以安定富足,进而富裕天下,有利于国家善治。在这个过程中颜元是在希望改变底层百姓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贫穷困苦的局面,以及解决百姓最重要的生存和耕种问题。颜元的一生虽未介入官场,却始终在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强盛。其弟子李塨为颜元所著的《存治编》写序时,用一句话展现了他的老师颜元这一生为百姓做出的努力——“心血屏营,则无一刻不流注民物” ?。这样终身追求民安物阜的政治理想也为整体中国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一份力量。

注释:

①李塨撰,王源订:《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63页。

②范宁注,杨士勋疏:《十三经注疏下·春秋谷梁传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页。

③郑玄注,贾公彦疏:《十三经注疏上·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11页。

④颜元:《存治篇》,《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3页。

⑤颜元:《存治篇》,《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3页。

⑥钟錂:《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54页。

⑦孔丘等著:《论语 孟子》,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93页。

⑧颜元:《习斋记余》,《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05页。

⑨颜元:《存治篇》,《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4页。

⑩司马迁:《史记》,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34页。

?司马迁:《史记》,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34页。

?司马遷:《史记》,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34页。

?司马迁:《史记》,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34页。

?钟錂:《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54页。

?钟錂:《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8页。

?李塨:《存治编序》,《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4页。

参考文献:

[1]颜元著,王星贤,张芥塵,郭征点校.颜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陈山榜.颜元评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山榜,邓子平.颜李学派文库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4]陈山榜,邓子平.颜李学派文库2[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程玥慧,女,汉族,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