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标记“那”的语用功能分析

2023-05-31戴新悦

今古文创 2023年14期
关键词:连词代词现代汉语

【摘要】 现代汉语口语中,“那”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它已不局限于用作指示代词和连词,而是具有话语标记的特征和功能。本文基于互动视角,考察话语标记“那”的语用功能及形成动因。得知,“那”作为话语标记具有多种语用功能;其来源是指示代词“那”的语法化,口语中的高频使用促使了话语标记“那”的形成。

【关键词】 那;话语标记;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4-012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4.040

学界对“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指示代词“那”的研究、“那”的语法化研究、话语标记“那”的研究。以往学者主要是把“那”和“那么”“那个”统称为“那”系词进行研究。如梁敬美(2002)的观点为“那”系词具有语用功能(直示、同指和连接指)、话语功能(引入/转换/对比话题、抢夺/维持话轮)和即席功能(找话/找词)。[1]许家金(2008)认为“那(个)”有开启话题、转换话题、思索填词的功能。[2]但是我们认同Schiffrin的观点“极少有话语标记语在功能上是对等的,因为它们有各自的语言学特质并且会在不同的语篇层面上发挥作用。”[3]由此可见,学界对话语标记“那”的关注与研究还不够深入,并且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那”作为话语标记也产生了新的功能,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话语功能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一、话语标记“那”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4]中,“那”有三种释义:①指示代词。指示比较远的人或事物。②指示代词。跟“这”对举,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某人或某事物。③连词。跟“那么3”相同。“那么”的第三个义项为“连词。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或做出判断(上文可以是对方的话,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假设)”[4]。

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有两种词性,指示代词和连词。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上述三个“那”分别用“那1”“那2”和“那3”来表示。但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第四个“那”,它无论是从语义还是语法角度来看,都不宜归入以上三种“那”中的任何一种。如:

(1)以前好像听过有人因为那里受伤,所以从此不能……要是因为她刚刚那一踩,让他无法传宗接代,那……那……

(2)通宵打到三四点……会进医院???那……我打到六点再睡,可能不会进医院。

(3)甲:娶我吗?

乙:不娶。

甲:那那那 ……毛老师娶也行。

以上三则例句中的“那”具有十分鲜明的使用特点:1.在句中的位置十分灵活,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句尾。2.没有语法意义,不充当前后语句的句法成分。3.不表示具体的概念意义,传递的是有助于话语理解的程序意义。 4.可以通过停顿、重音、重复等来识别。schiffrin将话语标记定义为:“功能上具有连接性;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即话语标记的有无不影响语句命题的真值条件;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即话语标记的有无不影响语句的句法合法性;语法分布上具有独立性,经常出现在句首,不与相邻成分构成任何语法单位;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停顿、调值高低等来识别。” [3]根据Schiffrin等学者的研究,“那4”是典型的话语标记。

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一书中将连词定义为“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等,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5]。据所引定义可知,连词“那3”起连接作用,话语标记“那4”在功能上也具有连接性。那么如何把二者区别开来就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3”作为连词连接复句中的分句,表示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既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其他连词合用,如:

(4)要是你不去,那谁去?(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5)既然我把那么深厚的感情灌注在我的歌里,那她怎么会听不见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6)发条心情都会有顾虑,那不如不发。(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例(4) (5)中“那3”分别和连词“要是”“既然”合用,表条件关系。例(6)中“那3”单用表因果关系。

由此可见,“那3”和“那4”的主要区别有三点:

1.分布方面:“那3”可以用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分布在复句的后一分句或后续句的句首。“那4”主要出现在口语,尤其是对话中,位置相对自由。

2.意义方面:“那3”连接复句中的分句,表示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具有语法意义。“那4”不具有语法意义,语法分布上具有独立性,与其他分句不形成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将其删除并不影响整个话语的信息传达。

3.功能方面:脱离了句法层面,在交际互动中浮现出了相应的语用功能,如例(3)传达了说话者被拒后的尴尬。

二、话语标记“那”的语用功能

(一)开启话题

“那”位于提问序列句首位置时,作为话轮发端语,其作用是开启话题。这个话题虽然在前文当中并没有出现过,但是在人们的知识领域里,它和语境中的已有话题存在某种联系。[6]这是一种延伸手段,它用以提示受话人对言语内容的关注,體现了交互主观性。如下例:

(7)甲:宿舍开门了吗?

乙:一直开着,就是不让住,今天跟宿管说了半天才让住的,明天也就回家了,就一晚上,宿舍施工的还没走完呢。

甲:那 30号能进不呀?

乙:我得给你问问,按照前几天的状况,只能放东西,不能住人。

上述例句“那”位于引发句句首,用“那”引出新的话题,其后往往引出一方的问话,从而开始对新话题的讨论。例(7)中“那”开启话题“30号能不能进寝室”。

(二)延续话题

话题的延续是指接续前面的话题,继续探讨与之相关的话题。比如一个话题涉及几个相关的分话题,用“那”引出一个话题,以过渡到下一个谈论对象。许家金认为这种情况是转移话题,但是由于标记语之后的话题与之前的话题和语境有一致性,而且此处转换的只是分话题,所以我们定义为延续话题。如下例:

(8)甲:比如说我们现在是演唱会好了,主辦方肯定是要付词曲版权这些所有的费用,这些费用它可能不会是一个天价的数字,但是如果你今天在节目上……那如果今天我们是商业演出的话,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词曲的费用要付是……(《鲁豫有约》)

上述句例中“那4” 标记分话题“商业演出时所需词曲版权的费用”,这个话题是对总话题的延续。 话语标记“那”的使用使分话题之间的延续性和相关性突显。

(三)结束话题

以往学者很少提及“那”结束话题的功能,但在自然对话或电话交谈结束的时候,常会出现“那我有时间去”“那您有时间再过来”“那我挂了”“那我走了”这样的结束语,标记说话人想结束某一话题甚至是整个会话。[7]如:

(9)甲:忙完了吗?

乙:在兄弟单位玩儿呢。

甲:哦,那不打扰了。

(10)甲:赶紧帮我选址!

乙:我不行,得老板亲自来考察。

甲:那好吧。

可以发现,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也会用“那4”来标记话题的结束。

(四)占据话轮

在对话中,当说话人还未整理好思路或词句不连贯,但又希望避免过长的停顿,会使用话语标记“那”来占据话轮。充当思考填充词,以维持话语的延续,特点是经常重复使用。

(11)甲:甜化了,失眠了,咋办?

乙:那……那我会唱摇篮曲。

(12)以前好像听过有人因为那里受伤,所以从此不能……要是因为她刚刚那一踩,让他无法传宗接代,那……那……

“那”后的省略号表示说话人的思考和迟疑。“那4”在话轮中出现使话语得以延续,从说话人的角度看,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对话语的支配权,为思考或修正提供时间,反映了主体的意识。

(五)引出建议

“那4”可以形成征询意见与反馈应答类的主观性话语模式。意见征询句往往是疑问句或征询陈述,“那4”作为应答标记位于应答序列的话轮首和话轮中,引出说话人对前一话语的建议。如例句:

(13)甲:每次都要检讨做的不好的地方啊,我还是喜欢你以前指责我做得不好的地方啊。

乙:恩,那下次就多打球吧,这样才能指出啊。

交际互动中,此类的“那4”为问题回答和意见反馈,视为引发个人观点的话语标记。例(13)乙在得知甲每次打球都想检讨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之后,提出建议“以后多打球”,用“那4”来标记,发表主观反馈应答。

(六)引出推论

“那”在应答话轮首时,可以用来引出对上文某事的推论或评议。

(14)甲:我主动分手你恨不恨我?

乙:那一定是我不好,才让你主动离开。

例(14)中,“那4”所衔接的后文对甲提出的问题进行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七)缓和语气

交际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威胁交际双方面子的言语行为[8],而说话人会采用各种语言或非语言手段来缓和其威胁程度。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指出,有些置于句子开头的相对比较游离的“这”“那”对语气有缓和及紧切作用。[9]“那4”在自然会话中可以作为缓和语来调节人际关系。如:

(15)甲:我责任感体现在你们看不到的地方。

乙:那你为什么还不娶她呢?

甲:我们的关系,跟结了婚是没有分别的。(《杨澜访谈录》)

由于嫁娶等事是个人私事,所以用“那”对所提问题的语气进行了缓和。此处的“那4”除了有延续话题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人际功能,如果去掉“那”,话语变成“你为什么还不娶她呢?”,质问的语气就重了些,可能会让听话人感到不适。在提建议的时候经常会用“那4”来进行标记,避免直接过分强调自己,这也体现了“那4”缓和语气的作用,如例(13)。

三、话语标记“那”的来源及形成动因

关于话语标记“那”的来源学界有两种看法,方梅(2000)认为话语标记“那”是连词弱化而来。[6]许家金(2008)认为“那”作为话语标记是由远指代词虚化而来的。[2]指示代词的高频使用,使其功能扩大,语义磨损,出现无从回指以及通指、定指的情况。无论是由远指代词虚化而来,还是由连词弱化而来,话语标记“那”的形成都经历了语法化。曹秀玲、蒋兴(2015)经语料考察发现,话语标记层面“那”的分布频率远高于近指的“这”。[10]根据认知的普遍规律,近处的事物更易看到,而远处的事物则不易看到。所以,看不到的远指指示代词更容易虚化。

从语法化的角度看,语言的高频使用会导致语义的磨损和虚化,也会衍生出新的句法或语篇功能,从而产生所谓的“高频效应”。浮现语法认为,“语法是由于日常较高频率的使用而成为惯例的固定下来的准则”[11]。基于这一观点,语法结构规则的建立与由高频使用而逐渐固化的重复现象有关,并在重复使用中逐步固化。语法是从会话的重复现象中归纳出来的一个类别,它是由固定的语言形式构成的一系列子系统的集合,是结构化和交际行为的无意识的产物。因此,我们推测“那”在口语中使用频率更高。

表1的数据表明:在两个规模相近的语料库中,“那”在口语语体中出现28859次,而在书面语体中只有2278次,前者的出现频率为后者的10余倍。可见,口语和书面语中“那”的使用频率差异很大,“那”在口语体中有着相当高的使用频率。这是因为口语中交谈双方往往会根据先前会话中的信息,知道话语中指示代词指代的事物,所以指示代词在口语中的出现频率更高。正是由于它在口语中的高频重复使用,导致了语义的磨损和虚化,从而产生了新的语法功能。

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中话语标记“那”的话语功能进行了描写。“那”作为话语标记时,具有开启话题、延续话题、结束话题、占据话轮、缓和语气、引出建议、引出推论等语用功能。话语标记“那”的形成经历了语法化的过程,在口语中的高频使用是推动其形成的原因。

注釋:

①文章选取了“BCC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中的对话部分(因BCC语料库中对话部分的例句没有详细出处,故在文中未标明出处)。

②表中口语语体的语料为媒体语言语料库(MLC)中收录的《鲁豫有约》对话文本250个,252.9万字,书面语语料《人民日报》2014年部分电子语料共263.2万字。

参考文献:

[1]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2]许家金.汉语自然会话中话语标记“那(个)”的功能分析[J].语言科学,2008,(01):49-57.

[3]Schffrin,D. 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27,3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32,933.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05):455-470.

[7]陈琳琳.话语标记语“那”“那个”“那么” 的语用语篇功能辨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7(06):729-738.

[8]BROWN P,LEVINSON 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Vol.4)[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9]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237-240.

[10]曹秀玲,蒋兴.汉语“这/那-”系认同类话语标记考察——兼及“这/那-”系话语标记的不对称[J].当代修辞学,2015,(05):8-18.

[11]Hopper,Paul J. Emergent grammar.In Michael Tomasello(ed.),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Structure,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1998:155-175.

作者简介:

戴新悦,女,河北唐山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连词代词现代汉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代词(一)
代词(二)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