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包天笑的译介实践与其通俗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2023-05-31李若琪
李若琪
【摘要】 包天笑是近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翻译家,其作品影响较广。通过阅读包天笑的通俗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包天笑的译介实践和其通俗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处于清末民初时代的包天笑,其个性亦新亦旧,这深深影响了其译介实践。因此,其译介特点表现为翻译风格“自由”和翻译思想复杂。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包天笑的译介实践与其通俗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模仿西方文学;二是吸收西方文学技巧进行创作。
【关键词】 包天笑;译介实践;通俗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4-004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4.013
一、包天笑亦新亦旧的个性
包天笑曾说过:“所持的宗旨,是提倡新政制,保守旧道德。” ①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包天笑的文学思想,他既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又极力维护封建旧道德。包天笑的翻译和创作也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比如他对教育小说的翻译。那么包天笑为何会形成这样亦新亦旧的思想呢?通过阅读和研究相关文献,可知包天笑主要是受家庭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一)家庭经历
包天笑是家中的独子,祖父和父母都很宠爱他,他的家庭氛围是比较宽松的。因此,包天笑的家人并不干涉他看杂书。十六岁的时候因为生病,父母对包天笑的要求更放松了些。包天笑的母亲爱听故事,包天笑经常念一些通俗故事给她听,这就使包天笑接触到了民间通俗故事。包天笑的祖父家还有一个书房,书房里的书种类多样,数量繁多。通过阅读这些书,包天笑拓展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并且对通俗小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以上这些都影响了包天笑从而促使他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虽然包天笑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阅读,但他依然需要学习科举相关知识。根据《钏影楼回忆录》上的记载,可知包天笑在私塾学习了十四年,这也使包天笑拥有了扎实的古文功底。因此,传统的私塾教育以及阅读古代通俗小说对包天笑形成“保守旧道德”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时代背景
甲午战争爆发后,社会风气有了很大的变化。包天笑和朋友讨论时事,思想逐渐进步。甲午中日战争不仅使包天笑接受了新思想,同时也为包天笑接触国外先进书籍提供了条件。战败后,中国签订了协约,苏州作为五口之一,开始对外开放,而身处苏州的包天笑得以阅读先进书籍同时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此外,包天笑还有很多朋友在日本留学,通过和这些朋友的交流,包天笑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从此包天笑开始学习日文并尝试翻译。受时代影响,包天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关注“新学”,学习西方先进思想,这使他的思想有了“新”的一面。
时代因素也促使包天笑的思想由“新”向“旧”回归。袁世凯称帝、宣统复辟等事件使社会动荡不安,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知识分子大力宣扬的新思想却导致礼法崩塌、价值混乱。“维新”带来的后果,使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过去全盘学习西方文化的行为,并且他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旧思想也阻碍了他们更好地接受外来文化。在这种形势下,很多知识分子回归到了旧的伦理道德上,包天笑也不例外。《小说大观》中的《新乐府》就清晰地表达了包天笑“保守旧道德”的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时代因素对包天笑的思想具有很大影响。正是由于时代的原因才使包天笑的思想亦新亦旧。
二、包天笑的译介实践
包天笑不但是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同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的译作数量较多,译作题材也很广泛,主要有教育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包天笑的译介实践具有鲜明的特点即:翻译风格“自由”、翻译思想复杂。
(一)翻译风格“自由”
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曾说过:“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这也成为人们如今进行翻译所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在包天笑的译介实践中,这个原则是不存在的。他在译介过程中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他并没有忠实于原文,而是对原文进行删减创作。他的翻译是完全自由的,他不注重对原著及著作者的标示,采取“意译”为主的翻译策略。
在现代的译著中,译者都会把原著的名字以及作者标示出来,而包天笑的翻译作品在发表时大都不标注原著及作者。纵观包天笑的译作,只有“时报”时期的一些译作标示了原作者姓名及国别。一些作品会在“序”中表明作者和原作,如《苦儿流浪记》《写真贴》。不管是直接标示还是在序中透露,和包天笑数量庞大的翻译作品比,这些有标示的都是少数。
通过阅读包天笑的译作,发现包天笑对原著和原著者的态度决定了其是否标示。被标示出来的作者是包天笑比较重视的,这些作者大多都是文豪,比如契诃夫、托尔斯泰等,还有一些作者是在中国比较有名的,如儒勒·凡尔纳 、柯南·道尔等。包天笑重视的文学作品大都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在翻译这类作品时,包天笑不会对原文进行删改而是忠实于原文。同时,这类作品也显示出了其翻译水平之高,如《六号室》《六尺地》。
这里的“意译”和现在翻译界的“意译”截然不同。现在的“意译”是翻译的一种方法,指的是翻译文章的大概意思,而不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这里的“意译”是指一切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手法,如“译述”“添译”。在没有规范的翻译文坛,很多翻译家都是采用“意译”的方法。
包天笑对译本社会意义的重视,使他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意译”,这有助于读者理解,从而达到宣传新思想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包天笑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对社会现状进行评论,或者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比如《结核菌物语》。《结核菌物语》是一本科学教育小说,但是包天笑却用“结核菌”之口,发表时事评论。文章在写到结核菌扩散和结核菌袭击营养不良及体质虚弱者时,都加入了包天笑对社会现状的思索和批判。
为了使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包天笑还用“意译”的手法对原文进行改造。翻译作品所承担的社会政治功能也是由对阅读的接受来最终完成。因此,在翻译时会采用删减、增加等意译手法使读者接受。包天笑使用意译的手法来使文章更像中国传统小说,并且删除无关紧要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从而有助于读者接受。比如《百万镑》的开头就很像中国传统小说,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好地阅读这本书,从而体会文章内涵。
(二)翻译思想复杂
包天笑的翻译思想很复杂,可以说是“旧道德”与“新意识”的糅合。这种“旧道德”不是对封建礼教的维护,而是包天笑为了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将西方小说本身所蕴含的现代思想观念嫁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中。包天笑进行删改的译本,大多都蕴含着追求个性解放,向往自由的含义同时也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在欧风东渐之际,“三纲五常”的旧思想并不能立刻破除,人们仍然深受封建旧思想的影响。即使是宣传新思想的文人,“男女授受不亲”等传统观念在他们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以《迦因小传》为例,该书向人们讲述了贫民之女迦因和贵族子弟亨利的悲惨爱情故事。这本书一出版便迅速走红,但仅有半部,后来林纾对全本进行了翻译。但却产生了一场争论,林纾译本中的一个情节,违背了传统礼教:迦因未婚先孕。而此前包天笑的译本因为原著残缺或故意删减,译本中并没有这一情节。于是,很多读者都开始批评林纾的译本。金松岑写文批判林纾的译本,认为阿尔芒和迦茵的流传使社会道德恶化;寅半生说他的译本“对社会无裨益”。②这场争论表现了人们“保守旧道德”的思想观念。小说通过迦因的爱情故事,告訴了人们在恋爱中男女平等,应该互相尊重。
但是也要看到,包天笑是通过对译本进行删改来达到宣传新思想的目的,也就是以不违背中国传统道德为前提。这体现了包天笑翻译思想的复杂性,他积极提倡学习西方文化,但仍旧遵循中国传统道德。“保守旧道德”,体现了包天笑思想的局限性。
三、包天笑的译介实践与其通俗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包天笑在翻译过许多外国作品之后,自身也开始了文学创作。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到之前包天笑翻译的作品对其的影响。他的译介实践与其自身的文学创作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模仿西方文学进行创作;二是吸收西方文学技巧进行创作。
(一)模仿西方文学进行创作
包天笑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理解。他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模仿西方文学的作品,《补过》就是典型。包天笑在1914年阅读了马君武翻译的原作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中文名《心狱》),在此基础之上,他进行模仿,创作了言情小说《补过》。也正是因为创作《补过》,他更深入地理解了现代小说。
《补过》借鉴托尔斯泰《复活》中的内容,讲述了身为医科大学生的柳吉人对杂货店店主女儿云英始乱终弃的故事。五年后,两人再次重逢,柳吉人良心不安,深感愧疚,最终选择放弃当时的未婚妻狄韵秋,与云英成婚。与此同时,柳吉人还放弃了医院的继承权和留学的机会。但在放弃锦绣前程后,他并没有获得圆满的家庭生活,当柳吉人再次回到上海后,发现曾经的未婚妻狄韵秋并未嫁人,而狄氏医院也早已倒闭。电影《良心复活》就是由包笑天的《补过》改编而来,上映后产生了极大反响。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时代。
中国古代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常常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对书中人物进行评判。但《补过》不同,在《补过》中包天笑不再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而是采用多种叙事手法,将主人公放入社会大环境中,让其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评判。这是西方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即:忏悔意识。《补过》是包天笑在进行大量翻译之后,尝试模仿创作的作品,因此吸收了许多西方的思想观念,如忏悔意识。
柳吉人自从和云英相遇以后,一直在痛苦、自责、忏悔。他想拯救云英同时拯救自己,否则他将一生与痛苦为伴。此外,柳吉人的忏悔并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包天笑进行了自我创造,将这种忏悔与儒家思想结合,从而转变成儒家式的内省。
包天笑以敏锐的目光,洞察社会现实,通过对该小说的创作探讨了人们在面临两难抉择时的精神世界。可以说,《补过》是包天笑在翻译西方小说的影响下,一部成功的模仿之作,在包天笑的文学创作中具有重大意义,在近代小说史上应该受到重视。
(二)吸收西方文学技巧进行创作
包天笑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然会感到其文学技巧的新颖和高超,因此,他吸收了西方文学技巧并运用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革新;二是叙事方式的变化。
1.语言的革新
小说到了晚清时期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但语言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写作时经常用四六式的成语、诗文,而这些四六文字几乎被运用在每篇文章中,语言陈旧不堪。有学者曾经说过:“论起他们的辞藻来,不过把几十条旧而不旧的典故,颠上倒下。一篇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芙蓉其面杨柳其眉的句子,不知重复到多少次,我真替他们惭愧死了。” ③
而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大大促进了中国语言的革新,它使国人认识到了外国语言的特点,经由吸收学习,从而使中国语言焕然一新。胡缨认为,“外国词汇(主要是日本复合词)所发挥的作用,是拓展陈腐的中文表达所固有的狭窄边界。在这一语境下,翻译扮演着这样一种角色,即让中文收到日语的强烈影响,并经由日语而受到欧洲语言的作用。通过嫁接这些新鲜的,而且迥然相异的元素,古老的中国语言将获得新生。” ④
包天笑用文言进行写作的只有几篇,如《一缕麻》 《画符娘》。之后多采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同时混杂着一些外国词汇。这其实就是包天笑进行文学翻译时所学到的,在翻译过程中,包天笑吸收了西方文学语言的特点,加以创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
2.叙事方式的变化
中国传统小说大多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连贯的叙述,但是包天笑的小说中却有日记体、书信体等。这样一来,时间错乱了,叙述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了。这种叙述方式后来被引入到小说创作之中,使小说变得更丰富多彩,更具有艺术性了。
《馨儿就学记》的原著是日记体小说,但《馨儿就学记》一边写日期,一边又在《绪言》中说这是回忆之作。马汀斯将日记体小说定义为“一种虚构的散文叙事体,由单一的叙事者以第一人称日复一日地写下,文中没有任何的受话者存在。”根据这个定义来看《馨儿就学记》并不是日记体小说。这其实是作者的主动调整所导致的,在刚接触到日记体时,包天笑并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个全新的叙述方式,而是使其向着自己熟悉的叙述方式转化,这才使小说既有“回忆”叙事又有日记体。之后,包天笑在日记体小说的影响下,创作了《狗之日记》《飞来之日记》,当时看来是新鲜的,但还是新旧交织的产物。
包天笑的小说中也有书信体小说,艾布拉姆斯对书信体小说的定义是:“全部由往返书信构成的叙事。”根据这个定义来看,《冥鸿》就是一本书信体小说。《冥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娟女士给在战场上牺牲了的丈夫每周写信。小说就是由这些信组成。这篇小说是书信体,因此没有人物的白描,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依旧鲜明。比如“大哀”,他为国家付出了生命,在他的日记中,人们发现他不但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还是一名饱学之士。他看不上那些嘴上说着爱国却不付诸行动的人,于是他选择参加辛亥革命,最终死在了战场上。
包天笑的小说还采用了新的叙事方式,他不再单纯描写人物而是将生活中的画面或片段作为描写的中心。《无线电话》运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这也使该小说的艺术性大大提高,成为包天笑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没有讲述故事,整篇文章都是寡妇与亡夫的对话,展现了寡妇悲伤痛苦的心情。此外还反映了“人在人情在,人亡人情亡”的炎凉世态。《未亡人语》更明显地表现出了包天笑对改变小说叙事方式的渴求。小说以疯女的视角展开,她向人们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丈夫和孩子都死了。但人们都不在意,孩子们还嘲笑她。表面上看,整篇文章毫无逻辑可言,都是“疯女”的“疯话”。实际上,这些话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平民女子的悲惨生活。这篇小说打破了我国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叙事结构,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包天笑在翻译外国小说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尝试模仿创作,同时吸取国外小说的叙事技巧并将这些技巧有机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这显示了包天笑的译介实践对其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
注释: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01页。
②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
③志希:《今日中国之小说界》,《新潮》1919年第1卷第1期。
④胡缨:《翻译的传授——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参考文献:
[1]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資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胡缨.翻译的传授——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4]天笑生.馨儿就学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