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构建

2023-05-31殷云

国际公关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才建设机制构建创新创业

殷云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为应对多变的国际局势、拉动内需与发展经济,我国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为新时代大学生创业就业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面临着风险和阻力,为解决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强化产教融合成为必然选择。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社会、学生和政府等多元主体需共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使其完成人生角色转变。

关键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构建;人才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1]随着我国各种政策和法规的不断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助力大学生创业成为了时代主流和趋势。因此,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教育全过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更要借助政府相继推出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大学生专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的有效结合。因此,高校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从面向学生未来、面向社会需要、面向高校教育根本任务等层面出发,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之一,需要采用合适的手段与方法不断激发他们的这种意识和能力。要构建科学的教学机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助力社会的深度发展与改革的深度推进。

一、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以创业推动就业已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向度。为充分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我国高校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到正规教学规划之中,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满足社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当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3]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处于探索期并呈现出以下现状及特色:

(一)创新创业教育落实乏力

縱观当前形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实乏力成为阻碍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问题。专业知识的摄取是大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但是若要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必不可少。在课程体系方面,部分高校还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专业理论知识相对缺乏。究其原因,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即没有树立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教学理念,更多的是从专业理论层面进行教学。[4]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要基于社会需求,适应现代化发展实际。尤其是创业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大学生掌握具体的创业理论与知识,如管理、财务、销售、法律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因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点是要落实到高校的课程改革中去,改变以往单一的创业服务指导模式,尤其是要为那些真正想创业、敢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从而提高其创业自信,避免盲目性。[5]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除了落实乏力外,创新创业意识淡薄成为另外一个隐痛。引起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使学生无法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缺乏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人才资源。[6]当前,部分高校以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师资,导致在指导形式与内容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辅导员身兼多职,不具有创业实践经验,导致创业指导流于形式。在高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需要高校及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7]作为高校而言,不仅要教授专业理论知识,更要从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重视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以构建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关注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

在思政背景下,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要主动完善思政教育内容,倡导各科教师深入挖掘本专业的思政元素,构建起大思政教育体系。这是新的时代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8]大学生是民族和国家未来的顶梁柱,他们的身心健康决定着未来的人生走向。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养是创新创业的根本保障,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抵抗创业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增加创业的动力。所以,注重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价值分析

(一)产教融合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然选择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模式的具体表现,具有鲜明的公司化运营机制特点。[9]通过校企结合,大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更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提前” 体验创业的各个环节,发现其中的问题,尤其是在企业先进生产与管理模式下,大学生能够感受创业过程中的市场化运作特征,从而推动创业思维得到实质性提升。因此,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基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意义重大。其可以有效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市场化运营、高校专业导师与企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能够极大推动高校与企业两种资源的互通,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几率。

(二)产教融合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的有效保证

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路径。校企融合要结合高校的理论建设与专业发展,有针对性地选择目标企业进行合作,以更好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就是说,构建校企合作基地要有专业特色,是双方的促进共生的行为。[10]随着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的累积,我国的产教结合运作模式愈发成熟,在国内外先进运营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产教融合基地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关系更加紧密。[11]从这个角度讲,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更融合了双方的资源优势。作为学校而言,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实用型与复合型人才;作为企业而言,能够借助高校的理论先导作用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并为自身发展持续进行人才储备;作为学生而言,校企合作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帮助自身提前熟悉工作环境,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创业奠定基础,有助于创业成功率的提高。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构建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融入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是要构建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对此,高校要从课程体系构建出发,既要扎实推进专业理论教授,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创业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方案。尤其是融入思政内容,能为健全教育课程体系带来更多能量。[12]

当然,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模式革新也是其重要环节,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技术+教育” 已成为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向度,如流行的“线上线下” 融合教育模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为教学资源、教学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对创新创业教育而言,线上教育不仅能够分享创业故事、创业经验,还能够激励大学生关注专业知识,注重对创业理论知识、创业风险的思考,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创业思维。

(二)从理论到实践,完善两者的联动关系

如前文所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当前高校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高校既要在理论方面做好专业知识教授工作,也要在实践层面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实现两者的有效联动,从而使其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构建产教融合基地是推动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路径,通过亲身经历与实际操作,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企业先进的运营与管理方式,了解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创业自信心。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学生的导师不再局限于高校老师,还包括企业运营或管理人才,作为企业而言,能够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与理论成果推动自身技术提升,并为公司发展储备大量创新型人才;作为学生而言,能够在理论知识指导下参与公司的运营与管理,以反哺理论知识,从而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作为学校而言,不仅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更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因此,构建产教融合基地是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向度。

(三)以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

当前,大部分高校鼓励导师以科研项目为基础,围绕实验室开展创新锻炼,部分教师还鼓励自己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或比赛,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这样的模式中,导师团队中的学生能够充分进行实践锻炼,发表自己的创意,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还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因此,以项目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是高校教育的有效向度。在科研项目推进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多导师制,即引入企业导师进行具体指导,从而强化学生的创业实践意识,提高其创新创业自信心。

(四)教师的创业实践意识与经验的提高

毋庸置疑,教师在高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及实践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基于此,师资建设就成为了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教师角度讲,不仅要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架构,更要具有创业实践的具体经验,从而避免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基于此,高校不仅要健全师资队伍,更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定期派遣老师到定向企业中学习其运营与管理经验,并以实践反哺理论知识架构,这是解决当前教师创业实践经验匮乏的主要途径,也是从创新创业角度提升其教学水准的关键举措;从产教融合基地构建角度讲,高校要做到教师先行,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要定期到企业中参加一段时间的创业培训,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当然,作为参与主体之一,政府也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定期到高校开展培训或创业项目,并在资金或税收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此拓展师资力量,丰富实践经验,从而建立一支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旺盛,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了衡量新时代大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志。作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责任。在政策配合下,创新创业环境有了质的改善与飞跃。高校要正视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现实需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这是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关键。在众多的实践路径中,产教融合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值得推广和践行。

参考文献:

[1]    冯志兵.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2,(14):193-195.

[2]    马婷婷.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市场,2022,(6):56-57.

[3]    何春霞,张方舟.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1,(12):77-78.

[4]    田福忠,王德信,尚宏芹.产教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20,(20):193-194.

[5]    印鹏.产教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4):114-115.

[6]    刘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营销界, 2020,(7):137-138.

[7]    韩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21-123.

[8]    曹一帆.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与策略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36):145-146.

[9]    白海.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6):149-153.

[10]    史丽涛.产教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0-13.

[11]    李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有效性探究[J].人生与伴侣,2021,(38):91-92.

[12]    張召哲.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中国商论,2021,(18):177-179.

猜你喜欢

人才建设机制构建创新创业
风险社会治理下网络理性参与机制构建
基层群文队伍人才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煤炭企业人才建设问题探讨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构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