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家校社合力?激活劳动教育生态
2023-05-31牟莉华
编者按
劳动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生活中如何科学开展劳动教育,正成为很多班主任思考的重要议题。本期“班级生活”栏目议题为“怎样科学开展劳动教育”。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分别从案例和理论的角度进行阐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科学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提供借鉴。
一、背景分析
一直以来,家长群体对孩子的成绩比较看重,对劳动教育认识并不深刻。有的家长仅仅希望孩子能做点家务事;有的家长认为劳动会挤占孩子的学习时间,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劳动。祖父母更是不愿意让孩子劳动,代替孩子劳动的现象比较普遍。没有对劳动的鼓励和劳动中获得的成就感,孩子的劳动主动性不强,劳动意识淡薄,不愿意劳动,不会劳动。
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劳动观念。对家长进行具体有效的指导,有利于转变孩子的劳动观念,让劳动教育长期开展下去。
二、具体措施
1.学校推进劳动教育,转变家长劳动教育观念
办学77年来,我校一直秉承刘伯承元帅提出的“爱劳动”“不能培养特殊阶层和娇骄儿”的校训,始终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利用家长会、家校沟通时间、微信群等方式及时传递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要求,在家长群体中营造了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根据学校要求,每个班主任制定适合自己班级的劳动教育班本课程,同时班级评比中也增加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从国家到学校,从学校到班级,五育并举的理念传达给每一位家长。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精神的塑造、劳动技能的锻炼都纳入家庭教育的范畴。
2.编写《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有效指导学生劳动教育
《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下文简称《指导手册》)将劳动教育从学生自身扩展到家庭,再链接到社会,具体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帮着做”“当好社会小公民”三个方面开展劳动教育,给家长提供了指导方向。除了方向引领,《指导手册》更是从衣食住行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给予家长和学生指导,这些生活细节有的是学校教育无法完成的,因此,《指导手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协同。《指导手册》还给家长提供了实施建议。例如,“当孩子认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一件家务时,请放手让孩子去大胆完成,这时候您可以告诉孩子:‘如果需要帮助,请告诉爸爸妈妈。”“关注孩子的劳动过程,当孩子好心办坏事时,家长不要嘲笑或呵斥,不要当时就批评孩子,要在表扬他优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建议。”这些具体的指导让家长有目标、有方法,使家庭劳动不再成为口号。
此外,《指导手册》围绕自理、家务劳动、社会服务三个板块,从“形象有学问、吃饭有讲究、物品常整理、出门要独立、家事我参与、社会我关心”六个方面进行指导。例如,一年级的“形象有学问”的要求是,学会洗手、独立洗脸、刷牙、梳头发、扣纽扣等,保持形象整洁。家长根据《指导手册》的内容要求,可以给予孩子更清晰明了的指导。
3.劳动任务逐层进阶,学生喜获劳动成就感
劳动要出力流汗,过程很艰辛,但是劳动会有成果。面对自己的劳动果实,人们通常会感到满足。劳动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这一过程,产生劳动成就感,便可以将劳动教育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例如,一年级学生参与的家务劳动是,认识家里的电器,并学习如何开关电器。六年级学生的家务劳动是,参与学习一些家庭小物件的维修或者处理。从开关电器到更换电灯泡,从简单到复杂,这符合学生的年龄成长特点。当看到智能电器在自己的操控下动起来,一年级学生一定会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六年级的学生从学会判断家里物件出现的问题,到学会简单地维修,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动手动脑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会成为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劳动技能、不断产生劳动愿望的动力。
4.开发“劳动萌主”小程序,激励学生劳动积极性
“劳动萌主”小程序就是将《指导手册》上的内容,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评价。家长和学生可以将每天劳动的内容拍照上传,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积累劳动徽章,进而根据徽章的数量得到象征不同等级的石器萌主、青铜萌主、铁器萌主、黄金萌主等称号。在班集体中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让学生获得劳动成就感,直观的升级成功能够让学生的每日劳动有精神上的愉悦感,激励学生坚持劳动。“劳动萌主”小程序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挑战任务。例如,想要得到黄金萌主,要有自己的劳动作品,如会织一条围巾,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板凳等。这个任务虽然较为艰难,《指导手册》可以指导学生将复杂任务进行分解,最后达成目标。《指导手册》让家校劳动教育有了标准和目标,“劳动萌主”小程序也让劳动教育有了平台与评价体系,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对于劳动评价,班主任可以定期发布一个较为复杂的劳动任务,让全班同学在相应的周期内完成,并对劳动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颁发“劳动小巧手”“劳动小能手”“劳动妙思小达人”等荣誉称号,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5.从家庭走向社会,避免脱离社会
劳动教育除了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支持,还需要链接社会。让学生从了解父母的职业开始,了解社会中的各种职业。除此之外,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设社会服务的岗位,让孩子参与到为大家服务的劳动之中。例如,参加社区的花园清理工作,参与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参与爱心志愿者活动,争当博物馆讲解员等,都是走进社会参与劳动的方式。这一部分的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展示同样可以在“劳动萌主”中得到呈现。
三、案例反思
随着近年来的思考和研究,我们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转变和发展。
首先是认知定位。习总书记强调五育并举,劳动教育成为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的一大板块。我们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它的认知和理解是否真的清晰呢?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但劳动不等于劳动教育。如何看待劳动、如何规划学生的劳动、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劳动,这些问题固然要思考。而更重要的思考还在于,如何在劳动中形成育人效果。简单来说,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成果并非广义上劳动的产出——创造产品,而是塑造学生本身。有了这样的认知,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才有合理的方向。正如单纯的知识讲授和技能规训培育了智能,却不一定能实现智育。单纯开展各种劳动活动不能等同于劳动育人。劳动教育要落脚在“育”,必须联动家、校、社,才有足够的宽度和厚度。
其次是特质把握。劳动是一种实践,一头连接着知识和技能,一头连接着现实的需要。脱离知识技能的习得,只可能产生低效劳动或无效劳动;而脱离现实需要,劳动也失去了价值。我们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真实地把学生引入“学以致用”的情境之中,解决“学什么内容,致什么用”的问题。所以,个人服务性劳动也好,生产性劳动也好,公益性劳动也好,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密不可分,从而利于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体验和获得。我校研究编写《指导手册》的目的也在于此。
再次是学习、记录和评价工具的创新。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记录和评价因其开展的广阔性、实践性特征,亟须工具创新。学生的生活环境各异,任务如何发布才能及时涉及各项具体劳动技能的指导,没有哪一位老师能够全知全会。怎样才能打破局限,形成教学资源的整合?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的学生,他们的习得过程是阅读说明书有效还是直接看视频有效?复杂的劳动技能该怎样分解才利于学生习得,又如何在分解后还能形成序列贯通,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劳动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素养?怎样才能在劳动教育中帮助学生形成持续的内驱力?……这一系列问题都在劳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困扰着我们。基于信息技术和数据化开发的工具“劳动萌主”小程序,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推动我们持续向前。视频分享机制,让学校在劳动教育师资资源配置上形成合力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劳动技能学习的效率;积分机制,使得学习过程中的分解动作形成贯通的内在逻辑;升级制度,使得学生即使不在学校,仍然持续保持着参与劳动的热情和内驱力。
当然,我們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探索和尝试无法解决全部的问题。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无论是教育模式还是评价机制,劳动教育和其他四育相比都有着极大的特殊性,学校探索还任重而道远。整合家、校、社力量,共建劳动教育良好的生态环境方向是做好劳动教育必然的坚持。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21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负荷及其负担转化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2100643101B)研究成果之一]
牟莉华 重庆市人民小学。重庆市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