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职校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2023-05-31孙惠娟
[摘要] 高职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准职业人才,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紧密结合,并全方位融入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国家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实践方面的现状与困境,并借鉴“三全育人”的理念框架提出了相应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三全育人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倡导敬业、精益、专注的创新创业文化,弘扬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它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革新等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新时代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职业院校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目前还尚未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培育成效也远未达到当前时代对技能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和人生态度,其培育过程对学生个体而言是长期学习实践的习得养成,对学校而言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虽然高职院校普遍开始重视在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但从企业的招聘用人反馈来看,应届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执行力较弱,与当前新时代国家期望职业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工匠精神还存在较大差距。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实践来看,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缺乏体系化设计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只是简单设置了几门专业导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开设在新生入学和即将毕业的环节,而在学期中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主体环节中,往往偏重技术技能培养,忽视了工匠精神元素的设计和引导。这使得学生缺乏循序渐进感悟工匠精神的学习载体,也就无从持续修炼和强化工匠精神。因此,大部分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普遍停留在概念层面,并未将其内化为职业素养的一部分,由此而表现出职业责任心缺失、职业素养不高等问题。
(二)育人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机制
现有的高职院校运行体系中,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普遍是两条线独立运行的,导致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培育并未有机融合,在学校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此外,育人主体之间缺乏联动机制,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横向职能部门在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活动时缺乏有效沟通,无法做到统筹规划,导致活动开展缺乏连贯性、持续性,无法系统、有效地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此外,学校未能充分调动用人企业参与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企业实习实训环节与校企联动育人机制不强。
(三)第二课堂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贡献不足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自主完成修炼,因此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在第二课堂中营造工匠精神的培育氛围,延伸工匠精神培育的广度和深度。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各种文体活动、学术讲座、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目前,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活动虽然丰富多彩,但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缺乏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而且与用人企业普遍关注的敬业精神、专注细节、革新意识等工匠精神内涵的联系性不够。
(四)缺乏体系化的工匠精神的评测与应用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侧重于技术技能考核,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缺乏全程的评价考核设计,未形成促成学生自觉践行工匠精神的有效多元评价激励机制。部分课程在培养目标中虽然涉及工匠精神的元素,但在课程考核的标准中描述比较笼统,且常与学习态度、团队精神混为一谈,评价结果也只是单一地体现了课程评价,无法形成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闭环,因此难以发挥切实的培育成效。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其初衷是整合和调动育人的主体、时间以及空间三个维度的各个要素,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各方联动的育人格局,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同向同行、互动互联、协同运作。“三全育人”的核心在于“全”字,表現为育人主体的全面性、育人过程的贯穿性以及育人模式的完备性。而工匠精神培育的本质也是学生思想层面的培养和熏陶,因此借鉴“三全育人”在德育工作方面的经验,来达成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如此既可以拓宽“三全育人”的工作内涵,同时也可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成效。具体培育路径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全员参与育人,多方协同联动
1.全员躬行,言传身教,以师德风范感染学生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因此,学校教职员工要统一思想认识,树立全员育人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自身工匠精神的践行,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投入本职工作,认真做好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通过敬业面貌感染学生,促成学生在日常专业技能课程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注重工匠精神养成。
2.建立主体联动机制,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参与
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彼此独立的现状,通过辅导员参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以及专业任课教师承担班级导师等形式,促进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在育人工作方面的协同融合。譬如,专业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态度问题,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对于课外开展的工匠精神培育活动,安排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参与指导;专业教师也参与到班级干部遴选、优秀学生评选等工作中。以上方式能够形成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互动机制,促进工匠精神的协同培育成效。
3.将企业纳入育人主体,切实提升培育成效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用人单位特别青睐具有工匠精神的毕业生。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环节适度前置到企业生产场景中,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安排企业导师指导和评价学生的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促进学生尽快进入职业状态,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同时也能为企业未来选用符合要求的人才提供广阔的选择。
(二)全过程育人,构建培育体系
1.设计一体化的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应以专业为单位,组织校内师生与企业、行业专家进行充分讨论和广泛调研,提炼本专业的技能人才发展所具备的工匠精神内涵,并将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在人才方案中设计并细化围绕工匠精神培育的细则。在学生入学导引、职业规划、专业课程学习、就业培训、企业实习等各个环节持续渗透工匠精神,让学生不断强化并最终完成工匠精神的内化。
2.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
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后,还需要将具体的培养目标映射到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而且课程标准制定时也要明确相应课程工匠精神培育的要点,并在课程考核标准中予以体现。任课教师需要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元素融入具体技能知识教学设计之中,同时应根据课程的进度安排,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感悟、修炼和提升工匠精神,自觉内化工匠精神。
3.设计优秀的工匠精神实践项目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实践操作环节,在企业实践或校内实训环节中,通过具象的产品打磨过程能够让学生对工匠精神与优质产品的关系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因此,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在实践实训项目设计过程中引入对学生精益求精、关注细节、追求卓越等工匠精神元素方面的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大实验实践条件建设,通过校企共建或直接引進先进的实验设备、虚拟仿真平台,辅助学生们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直观体会精细操作对产品完美呈现的反馈,感悟工匠精神的魅力,以激发学生追求工匠精神的内驱力。
(三)全方位育人,营造培育氛围
1.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引领作用
有效组织和指导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以弥补第一课堂在时间与空间方面育人的不足,延伸工匠精神培育的广度与深度。学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培育渠道和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例如,每个专业可以结合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开展体现工匠精神的技能比赛;建设并依托专业社团,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专业技能成长活动,进行学业技能交流,营造追求精益求精的学风。
2.充分利用网络宣传阵地
高职院校学生是思维非常活跃的青年群体,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是互联网新媒体的主体用户群。因此,在工匠精神培育氛围的营造方面要特别重视网络宣传阵地的引领作用,线上线下共同营造工匠精神培育氛围。在校园主流的新媒体平台以及学生参与度较高的线上部落群中提供图文并茂、音像俱佳的工匠精神培育素材,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在工匠精神方面的先进事迹,利用多种渠道吸引学生接受和认同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在沉浸式的氛围中自觉向工匠精神的具体要求靠拢。
3.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协同各方育人资源,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和载体,使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完成从情感认同到实际践行的“知行合一”。高职院校除了在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环节落实培育过程,还应注重与政府、产业等外部环境进行积极互动,将企业一线专家、行业能工巧匠以及优秀毕业生引入校园以及课堂,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如在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生产环境,体验产业工人精细加工生产的工作场所,让学生在校内外感悟工匠精神,促使其在工匠精神方面完成情感认同,并自觉付诸实践。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工匠精神是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对学校和学生而言,工匠精神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增强学生个体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借鉴“三全育人”的理念与框架,不断探索和完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提高产业工人的职业地位,增加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和职业认同感。由此才能真正有效促成职业院校学生潜心培育工匠精神,为未来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提供长效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立,王自强.“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0(11).
[2]张启钱.“三全育人”视阈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究[J]. 江苏高教,2021(03).
孙惠娟 江苏省南京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