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五维思考
2023-05-30李娟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具有政治导向、思想教育、精神动力等功能。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五个维度深入思考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不仅能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也能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实现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铸魂;育人;青年学生;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3)05-0030-04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1]。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社会实践中得以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铸魂育人的重要内容和优质资源。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2]53发挥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铸魂育人作用,既能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也能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一、坚持战略思维,深入思考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3]“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3]。战略思维作为从全局和长远把握问题的思维方法,具有更高远的站位和目标把握。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红色精神凝聚”[4],是我们党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在铸魂育人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入把握。
红色文化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信仰的汇集,体现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纲领、价值理念和道德取向,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体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担当。红色文化为铸魂育人注入丰富内涵和深厚力量,是培养“红色江山”接班人的重要养分。
首先,有利于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实现红色理想的行动史、实践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和优质资源。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不仅有利于青年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经验,还有利于深入感悟、传承中国共产党人为崇高理想不懈奋斗的高贵品质,激发青少年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次,有利于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红色文化包含着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有利于深化青年学生对爱国情怀、奉献为国的情感认同和内心共鸣,激发其积极投身祖国建设,肩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再次,有助于培育青年学生改革创新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奋斗的历史,是一部红色文化发展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改革创新史。红色文化中生动的事例、丰富的内涵能够更好地激发青年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转化为学生积极进取、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学习动力和实践精神,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后,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红色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动人的艰苦奋斗史。艰苦奋斗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有助于培育青年学生艰苦奋斗精神。
二、坚持辩证思维,把握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三对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思维是指人们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一)把握好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相统一
红色文化蕴含的生动红色故事和英雄人物典型事例可以让育人资源更丰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青年学生了解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了解革命历史人物及英雄事迹,更要深挖历史事例蕴含的精神和价值元素,使学生产生思想共鸣,激发其爱国情怀,坚定学生的思想信念,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把握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就是要以红色文化知识讲解和传授为载体,实现育人价值目标,服务于新时代好青年的培养。
(二)把握好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相统一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工人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自发地产生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和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自己要做什么。“灌输性”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正面说理教育,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地开展红色文化的教育教学,将红色历史知识和革命精神通过正面系统的教育传授给青年学生,用红色文化武裝学生头脑。但这绝不等于填鸭式的硬灌输,还必须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对思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由外在到内化转变的过程,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学生本身的自主建构,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引导青年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并相互印证,在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中深刻领悟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实现知识从内在思想向外在行为的转化。
(三)把握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统一
显性教育就是以明确正面的方式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不回避、不含糊,要理直气壮地把红色文化传承好,红色精神解读好、教育好。隐性教育就是以隐性不显的方式实现教育目的,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独特优势。人的政治思想观念形成是主体性与外界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思想的过程。来自非特定主题的隐性教育,容易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的、内隐的教育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不自见,自明。不自显,自彰”。因此,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过程中,要注重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将红色文化以嵌入式、渗透式融入青年学生专业课教育中,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还要融入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有利于提升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预期效果。
三、坚持历史思维,深入梳理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直十分重视历史思维。历史思维突出历史自身的生成过程,要求我们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模式动态地看待历史、总结历史规律。坚持历史思维,就是在总结、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中增强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坚持历史思维才能够真正明白党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以历史思维思考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才能总结出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历史经验、把握其历史规律。
(一)坚持用红色文化来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有成就也有挫折,如何正确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关系到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大方向和总效果。坚持历史思维,才能分清主流和支流,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有利于让学生把握历史的全貌,熟悉红色文化的由来和精神内核,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自信和政治素养,明辨大是大非,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筑牢信念之基。
(二)坚持用历史思维搜集整理红色历史资料,并用于教育实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它却能够塑造现实、影响未来,正是基于此,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具有独特而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坚持历史思维才能很好地把握红色史料素材与铸魂育人的内在统一和高度契合性,将红色文化的相关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现在青年学生面前,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行讲授,这样既能有效拓展教育内容,又能拓宽青年学生对相关知识和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教育实效性。
(三)坚持用历史方法和历史逻辑开展教育工作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熔铸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深刻的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坚持历史思维,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历史叙事和总结分析功能,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逻辑和脉络,洞察历史背景和规律,才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够让学生更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四、坚持创新思维,深入探求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具体方法和原则
坚持创新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者要依据实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人们的思维发展,最终实现思维创新。坚持创新思维,就是要依据认识发展规律来探求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具体方法和原则。
(一)坚持“知、思、信、行”的“四步法”育人途径
“知”是前提,要通过各种途径让青年学生学习红色文化;“思”是桥梁,要发挥青年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主动思考,建构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体系;“信”是支点,在思考建构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促进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信”,感受其魅力,这是育人的重要支点,“信”然后才会“行”;“行”是目的,红色文化通过内化于心,最终外化于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把握“三遵循”的育人原则
要遵循青年学生的情感特征,要运用红色文化故事、事迹等激发青年学生情绪情感,达到情真、情深,意切、意远的效果;要遵循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知其“心”,找对“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的探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铸魂育人不仅传递红色文化知识,还要尊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的实现,总体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三)落实多措并举创新育人的方式方法
讲授法,是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方法,简单易行,是常用的方式方法;研讨式,以相关问题的研究、讨论为主线,调动青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生搬硬套的说教方式,更容易引发青年学生的主动求知欲,实现育人效果;情景呈现式,将红色文化写成话剧、拍成小品、微电影等,使青年学生在情景再现中体验历史场景和人物的崇高思想境界,更深刻地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容,实现自我教育;访谈交流式,邀请老一辈革命家、道德模范等红色文化典型人物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直接的观感形象和内心触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增强铸魂育人效果。
五、坚持系统思维,深入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2]16系统思维,就是将事物的各个组成、结构、功能进行整体思考、全面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作,坚持系统思维就是将其置于“大思政课”建设相关工作中,从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校园文化等方面探索創新路径。
(一)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理论的主要方式,是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主要途径。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需要加强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顶层设计,做好谋篇布局。这就需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段学生找到最佳切入点,并具体规划好红色文化融入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教学目标侧重点也有差异,红色文化融入路径、融入章节、融入知识点有所不同,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着“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原则,找到每门课程具体的侧重点、内容点、切入点、衔接点,实现精准融入,达到育人目标和效果。
(二)善用社会大课堂
实践是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要善用社会资源,建立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不仅仅是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物质载体,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以红色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参观、考察、调研、搜集红色故事等实践活动,有利于青年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鼓励青年学生组建红色社团,以研究、学习、宣传红色文化,并践行红色精神为社团主旨,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各类社团活动中,更能发挥自主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三)搭建网络主阵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使得网络成为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之一。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空间,搭建红色文化教育平台,着力加强红色网站建设,将红色文化进行“再编码”“再包装”,注重“色香味”,建设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红色网站版块,创造出具有历史厚度、思想高度、情感温度的高质量红色文化网络作品,唱响网络红色主旋律,使红色文化活起来、亮起来、动起来,渗透红色文化教育。要开展网上红色征文、红色微电影评比等活动,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让青年学生参与其中,让青年学生在了解红色文化历史、领悟红色文化精神中提升自身素养,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四)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
一是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环境文化之中。在校园建筑设计和布局、校园景观和物质环境布置中融入红色文化要素等。比如放置红色人物塑像、建立学校红色文化陈列館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二是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中。通过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红色文化活动,使青年学生参与其中。这既增加了学生参与乐趣,又有效传播了红色文化,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日常化”“生活化”“生动化”“亲切化”,让红色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良好氛围中提高铸魂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中国人大,2021(10):6-9.
[2]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
[3]《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 ,2022-07-01(1).
[4]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8(1):97-104.
责任编辑:王玉倩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河北省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21030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娟(1976—),女,河北新乐人,石家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