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视域下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定位
2023-05-30宁新杰
[摘要]理解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定位,需要秉持整体性的历史思维。将大历史观作为解释框架,从规律史观、长远史观、整体史观分析,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定位是“承前启后”。从规律史观看,“承前启后”体现在“两个务必”的认知根基上。从长远史观看,“承前启后”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体内涵里。从整体史观看,“承前启后”体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深刻理解“两个务必”的内涵和“承前启后”的定位,对于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历史观;“两个务必”;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3)05-0039-05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党中央发布了第一批纳入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位列其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的公布,开辟出研究伟大精神的新板块,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继而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目前学界主要从两个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是从整体上阐释,研究其科学内涵、历史发展、内在逻辑、价值意蕴等,例如王广义等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演进和主题[2],刘海飞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原因、特征表现及现实价值[3],彭冰冰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生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4],上官酒瑞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传承与适应性变迁[5],李梦云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6]。二是研究伟大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其中研究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系的成果占比最大,也有少数学者研究了其他伟大精神。例如,刘吕红在精神谱系视域下对抗疫精神进行了阐释[7],郭跃文以特区精神为例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机理[8],王刚探讨了塞罕坝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9]。学界既有研究表明,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可以从整体入手,从贯穿各種精神的“引线”中找出一脉相承、沿袭贯彻的根本遵循,也可以对某个伟大精神进行深入挖掘,探寻其与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关系,明晰其在整个精神谱系中的定位。
研究“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从理论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达到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党不仅要满怀雄心壮志投入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实践中,更要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这就需要不断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从学术层面看,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定位是“源头活水”,伟大抗疫精神、特区精神、塞罕坝精神等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也有学者进行了阐释,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定位迫切需要学界做出回答。研究方法可参考韩庆祥教授提出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思路,即“可把大历史观作为一种解释框架,来理解党的精神谱系”[10]。
综上所述,以大历史观为解释框架,首先从本质上考察,“两个务必”包含着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和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其次从时间上考察,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体内涵为切入点,西柏坡精神中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蕴含着对既往伟大精神的称赞与肯定,也显露出对后来伟大精神的鞭策与忧思,“艰苦奋斗”则是贯穿不同历史时期伟大精神的鲜明主线;最后从主题上考察,西柏坡精神形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中间节点。因此,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中的定位是“承前启后”。
二、规律史观:从“两个务必”的认知根基理解“承前启后”
规律史观从本质上考察历史,它跳出历史现象,走向历史深处,分析历史演变机理,抓住历史本质,探究历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11]“借鉴”“忧思”等词汇清晰明了地体现出“两个务必”镜鉴过往、洞见未来的认知根基。
(一)镜鉴过往:“两个务必”包含着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通过统治集团内部争斗而取得的政权,还是通过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抑或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的延续百年,有的昙花一现。从秦王朝至清王朝62个正式的王朝,平均统治时间60年,都没有跳出先兴后衰的周期率。1944年,与郭沫若的“甲申对”引发了毛泽东对政权建设的初步思考。1945年,与黄炎培的“窑洞对”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现象上升为“周期率”,再次引发毛泽东的深刻思考。近代以来,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各种革命力量风起云涌,但均未使人民获得解放和幸福,历史最终选择了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饱读中国史书,早在韶山读书时期,他就阅读了冯桂芬的《校[ ]庐抗议》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进步书籍,熟知因骄傲自满、奢侈浪费、腐化堕落而导致衰败的政权兴亡规律,更知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等治国安邦之训。毛泽东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汲取智慧,要求全党“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二)洞见未来:“两个务必”包含着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夺取全国政权写在旗帜上,从1925年的首都革命、1927年建立的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为标志的局部执政,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等局部政权,最后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政权,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局部执政的实践与探索,为在全国执政积累了宝贵经验。董必武指出:“我们得到这个政权之后,一定要维护这个政权,巩固这个政权,发展和建设这个政权,这是达到我们目的的一个门槛,这是第一个步骤。”[12]如何建设、维护、巩固和发展新生的人民政权?从战火中走来的党和军队的干部难免会有本领恐慌,之前是消灭“拿枪的敌人”,现在是要同“不拿枪的敌人”作斗争,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党的干部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而最让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担忧的是,如何保持新生人民政权的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进城执掌全国政权后会不会腐化,能不能经受执政考验、巩固国家政权。正如毛泽东所说,“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13]。只有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能有效克服“四种情绪”,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纯洁性。
三、长远史观: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体内涵中理解“承前启后”
长远史观是从时间上进行考察,它跳出一定历史阶段,把伟大精神放在过去、现在、未来中来把握。“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从两个层面构成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的具体内涵。纵观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的具体内涵,既个性鲜明又贯穿共性,“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蕴含着对既往伟大精神的称赞与肯定,也显露出对未来伟大精神的鞭策与忧思,“艰苦奋斗”构成贯穿不同历史时期伟大精神的鲜明主线。
(一)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情感语境理解“承前启后”
从词源的角度分析,第七版《辞海》对“谦虚”的解释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品德或美德。戒满戒盈,不以自己的功德、才能、权位而自满、自夸、自傲”;对“谨慎”的解释是“小心慎重”;对“骄”的解释是“骄傲、放纵”;对“躁”的解释是“急躁、不安静”。從情感语境的角度分析,“谦虚”“不骄”等形容词的提出前提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对过去的肯定,置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考察,其蕴含着对既往伟大精神的称赞与肯定;“谨慎”“不躁”等形容词提出的前提是要创造更大的成就,是对将来的考量,置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分析,其蕴含着对后来伟大精神的鞭策与忧思。
新中国成立前,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铸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南泥湾精神、沂蒙精神、张思德精神等伟大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系列伟大精神通常以革命、救国为主题。在“破坏一个旧世界”的收尾时刻,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得以孕育形成,“谦虚”“不骄”是对救国精神的肯定。新中国成立后,历届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铸成了“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伟大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系列伟大精神以建设、兴国为主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的系列伟大精神以改革、富国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成的系列伟大精神以复兴、强国为主题。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开启时刻,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警觉,“谨慎”“不躁”是对兴国、富国、强国精神的鞭策。如此明确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承前启后”的定位。
(二)从一以贯之的“艰苦奋斗”理解“承前启后”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每当党领导人民取得突破性成就或者实现重要历史转折的时间节点,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把“艰苦奋斗”当作传家宝。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方面极大地鼓舞了全党的建设热情,另一方面党内“歇歇脚”的错误想法可能滋长,为使全党保持高度警觉,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把艰苦奋斗提到政党属性的高度。这里“艰苦奋斗”是“承新民主主义之前,启社会主义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14]。这里“艰苦奋斗”是“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前,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同志把“艰苦奋斗”作为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先锋典范,鲜明提出“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要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5]。这里“艰苦奋斗”是“承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之前,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后”。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不久,胡锦涛同志就来到“两个务必”的提出地西柏坡学习考察,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这里“艰苦奋斗”是“承人民生活总体小康之前,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三个务必”的政治动员令:“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6]这里艰苦奋斗是“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后”。
四、整体史观: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理解“承前启后”
整体史观是从主题上进行考察,它跳出历史片段和历史细节,用历史主题把历史片段和历史细节统领起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贯穿党百年革命、建设、改革历史,每个具体的伟大精神犹如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把党的百年奋斗串接起来。分析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定位,自然也可以置于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中进行阐述。
(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间轴理解“承前启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1921年以来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已有关于民族复兴的思想。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劫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城市小资产阶级均表达过实现民族复兴的夙愿。梁启超作《少年中国说》,华兴会提出“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的政纲,王光祈论述“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孙中山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从184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经过200年的奋斗,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恰好在1949年形成,从时间上正好处于民族复兴历史坐标系的中心位置,这就映衬出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定位。
(二)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度表理解“承前启后”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面对中华民族前所未有之劫难,孙中山高擎“振兴中华”的旗帜,集聚起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促成辛亥革命之大势。这场革命极大动摇了禁锢中国人民的思想牢笼,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但受限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加之资本主义道路不是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正确道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之后,李大钊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中华民族之复活”“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中华再生”的政治主张,给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举起民族复兴的鲜明旗帜后,首先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因此党团结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创造伟大成就和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包含“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内容的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显露对过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的肯定,由此理解“承前”的定位。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17]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定义为阶段性成就。他还指出,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是“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17],后面的道路愈加任重道远,阐明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特征。正是由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是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结合,所以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伟大号召。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实现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党团结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临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的主要任务,党团结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后,面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的主要任务,党团结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科学内涵为开启上述民族复兴新进程提供精神源泉,由此理解“启后”的定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王广义,李世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头、演进和主题[J].理论探索,2022(2):18-25.
[3]刘海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形成原因、特征表现及现实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31-40.
[4]彭冰冰.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生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J].江西社会科学,2021(12):14-22.
[5]上官酒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构建:历史传承与适应性变迁——基于系列精神的图谱分析[J].理论与改革,2021(6):9-20.
[6]李梦云.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4):92-100+159.
[7]张曼,刘吕红.精神谱系视域下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逻辑依据、实践基础和文化根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89-300.
[8]郭跃文,廖胜华,李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机理探析——以特区精神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22(1):5-16+286.
[9]王宁,王刚.关于塞罕坝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2(3):15-20.
[10]韩庆祥.用大历史观看精神谱系[J].人民周刊,2022(5):75-76.
[11]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再访西柏坡侧记[EB/OL].(2013-07-13)[2022-08-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3/c_116524927.htm.
[12]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3.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6.
[1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33.
[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
[1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责任编辑:祁欣欣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构建及实现路径研究”(20AZD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22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研究”(FJ2022B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宁新杰(1995—),男,山东东营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的建设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