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政策与政治动员

2023-05-30刘新利冯萌

新闻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政治动员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

刘新利  冯萌

【内容提要】大革命失败后,党的新闻宣传政策主要是指导恢复党的宣传组织,动员民众重建对党领导的国民革命的信心,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党创新宣传手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进行土地革命的宣传,动员农民参加革命。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新闻宣传政策是做好红军长征所经地区民众的宣传,动员民众了解红军,支持红军。抗日救亡时期,党的新闻宣传政策的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的大联合。

【关键词】土地革命  中国共产党  新闻宣传政策  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是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也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之一。新闻宣传是政治动员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新闻宣传的方向和成效又离不开新闻宣传政策的指导,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新闻宣传政策对政治动员的作用举足轻重。

一、大革命失败后党的新闻宣传政策与政治动员(1927-1928)

(一)加强宣传鼓动工作,动员民众认清国民党反动本质,重建对革命的信心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即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政权建立之后,用军事、行政、法律、特务等手段残酷镇压任何革命活动,宣布中国共产党为非法党,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的报刊几乎全部被查封,共产党的报刊出版不得不转入地下。

1927年“八七”会议之后,党中央根据形势需要重新规划宣传工作,并于1927年8月21日发布《中共中央通告第四号——关于宣传鼓动工作》的文件该文件指出,“自从第五次代表大会以后,中央宣传与鼓动更陷于停顿的状态,近来武汉政变,全国反动,全党的宣传和鼓动尤其减少,几乎等于零;到处只见反革命攻击和污蔑本党的宣传和鼓动的工作,而不看不见党的答复,更谈不上党的主义和政策的宣传和鼓动了。”为此,中央宣传部对于宣传鼓动工作做了如下的安排。

对内刊物:中央常务委员会主编《中央通讯》,解释党的政策,批评党的错误, 省委常委出版《省委通讯》,省委以下党部也应出版对内刊物。

对外刊物:中央机关报《向导》重新恢复出版,篇幅减少一半,每周出版一期,性质偏重政治分析。省委鼓动的机关报,每个省须筹备一种,内容偏重本地的政治鼓动。省委以下各级党部亦应在能力所及之内,筹备此种鼓动性的机关报。

同时,该文件还就报纸的出版和发行做了规定。对内刊物都用油印出版,《向导》及理论小册子铅印,各地鼓动的机关报最好是铅印,不能则用石印,再不能则油印亦可。

这个文件的出台对于重建国统区共产党的宣传和鼓动工作,动员广大民众认清国民党反动本质,重建革命信心和勇气起了重要作用。

(二)调整新闻宣传政策,动员民众用武装力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的统治

1928年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党治”。在新闻宣传领域,国民党实行“以党治报”的方针,规定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必须接受国民党的管理。为此,国民党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新闻出版的法律、条令,严密控制全国新闻界。1928年2月国民党颁布了《暂行反革命治罪法》,其中第6条规定:“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及不利于国民革命之主张者,处两年至四年有期徒刑”。1928年6月国民党颁布《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和《审查刊物条例》,规定:“各刊物立论取材,须绝对以不违反本党之主义政策为最高原则”,“必须绝对服从中央及所在地最高级党部宣传部的审查”,以此排挤和镇压非国民党的报刊。

面对国民党的新闻统制,共产党及时调整自己的宣传政策。1928年6月18日到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大会在莫斯科召开,1928年7月10日,通過《宣传工作的目前任务》的文件。该文件由三部分组成,即“煽动”“宣传”和“刊物”。

在“煽动”部分,文件规定了共产党基本政治口号和基本内容。文件还提出在进步的工人与最忠实的知识分子中间选择造就一批宣传员与煽动者。

在“宣传”部分,文件提出宣传工作基本任务为肃清机会主义残余,消除左派盲动倾向。因此,党的宣传工作具有两个基本任务:第一,提高一切党员的政治智识;第二,特别应该提高党在广大工农群众中工作和宣传员的理论上的认识。

在“刊物”部分,文件提出,在残酷、恐怖,口头宣传和煽动难以进行的时候,各种形式的刊物(报纸、传单、小册子、宣言等)便获得更大的意义。要扩展群众中间的共产主义影响之基本任务,就是必须出版行销全国的工农报纸。面对不识字的工人、农民,组织读报小组,帮助他们理解宣传内容。

文件还就刊物的发行做了规定,在城乡发行的政治书籍报章,对于文化程度浅的工农,最好编成歌谣、谚语,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及其他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领袖的重要著作的发行由中央直接指导,在技术上给予保证并捐集发行基金。因处于秘密条件之下,发行极为艰难,应极力注意改良分散刊物与输送方法。

“煽动”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运用的一种特殊的宣传方法,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由于“煽动”可以在短时间达到既定的效果,所以成为政治动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从而被中国共产党加以利用。党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动员民众,用革命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组织读报小组是把党的宣传鼓动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因为工人和农民中有很大一批文盲,读报小组不但可以使他们免费获得报纸,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完成党的政治动员任务。

围绕六大的任务,党在这个时期的宣传重点是对民众进行政治动员,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地主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三)扩大宣传对象,动员小资产阶级脱离国民党

1928年6月,國民革命军打下北京,新军阀内部出现冲突,国民党四分五裂。自“五三”事变以来,小资产阶级开始厌恶国民党,要求改变现状。北京打下之后,国民党所发的种种“支票”,如“裁兵”“裁撤苛捐杂税”“恢复民众运动”“国民会议”都须兑现,但是,现款是兑不出来的。于是,一些相信这些“支票”的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因对国民党失望而离开国民党。这正是对小资产阶级宣传的最好时机。但是,中国共产党过去忽视对小资产阶级的宣传。所以,鉴于形势需要,为了加强对小资产阶级的宣传,党中央决定出版一种或以上灰色刊物。

192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又颁布《中共中央通告第五十五号》的文件要求各地党部须出版一种或几种灰色刊物,用于对小资产阶级的宣传、鼓动。同时,中央对这些灰色刊物提出了一些要求:这些刊物是灰色的,因此不能登载党的文件或论文中流露出与党组织关联的话,而应该作为第三种人的口气,即非国民党也非共产党;这种刊物说话的态度,不是拿党的口气也不是完全按照党的政策及口号。她的使命只在如何使小资产阶级脱离国民党的影响而投到我们方面来或力守中立。说的方法,消极方面,根据实际的事实,证明国民党的统治实在与北洋军阀相同,甚至更反动。积极方面,应该表示,只有工农兵的苏维埃革命才是小资产阶级唯一的出路。各级党部在进行反帝宣传时,注意时常用党的名义发表党的主张,设法广泛推销党的刊物。

共产党“创办灰色刊物”的政策是在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小资产阶级对国民党望而后脱离国民党的背景下提出的,小资产阶级痛恨国民党,又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创办灰色刊物,加强对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动员恰逢其时。

而小资产阶级普遍文化水平较高,不能用直接了当的方式,容易招致反感,所以要注重刊物的客观性,用第三人的口气,用事实说明国民党的反动性,暗示只有苏维埃才是小资产阶级的出路。所以,创办灰色刊物是动员小资产阶级脱离国民党的有效途径。

二、党在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新闻宣传政策与政治动员(1928-1934)

党的六大之后,各地党组织抓住国民党新军阀混乱的有利时机,发动农民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红军和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和朱德开辟的赣南和闽西根据地。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等率红四军挺进赣南、闽西,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1934年10月红军长征之前,红军在此停留5年,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进行了改革,从而使红军日益壮大,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红军在这期间取得的成果,和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是分不开的。

(一)创新新闻宣传方式,提高政治动员效果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毛泽东撰写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在这个议案中,他提出了创办《时事简报》的主张,“壁报为对群众宣传的重要方法之一。军队纵队各为一单位办一壁报,为政治部宣传科负责,名字均叫做《时事简报》”。其内容为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每星期至少出一张,用大纸写,不用油印,每次尽量多写几张。《时事简报》的编印,要注意以下几项:要快;内容要丰富一点;字要稍大点、清楚点。

毛泽东认为,在农村、市镇、小城镇,是没有报纸看的,所以他们大多比较保守,斗争热情不高。这种现象对于扩大斗争和争取全国胜利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扫除这种现象,加强对这些人的政治动员,举办《时事简报》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对于那些新争取的地区,《时事简报》有更大的作用。事实证明,毛泽东倡导和创办的《时事简报》,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传播方式。正因为这样,1931年3月,毛泽东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的名义,下达“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并专门撰写了一本小册子《怎样办<时事简报>》。

毛泽东还提出了《时事简报》的内容及编写方法,即《时事简报》手写、大字、大张,只登消息,消息的内容涉及群众斗争消息、苏维埃活动、红军活动、统治阶级情形。《时事简报》的新闻,特别是本地的和近地的新闻,一定要与群众生活紧密关联着。地方的《时事简报》要完全用本地的土话,从别处报纸抄下来的不同俗的新闻,要对原文进行改写;红军的《时事简报》,如果不会写本地土话,也要用十分浅白的普通话;《时事简报》的材料,本地和近地的较容易采取,如果是远地、全国和国际的,可以从总政治部所创办的《红军报》采取,也可以从别的报纸采取;文字和材料都要有鼓动性;严禁扯谎;《时事简报》三天一出,一个月出十张,斗争紧张的地方可以一天出一张。编辑办法,地方县苏(县苏维埃政府的简称)文化部设一专人,每三天编一张稿;稿子上的消息可以是本县的、邻县的、全国的、国际的,但不是每期要有各种新闻;本县的和邻县的新闻可以多一些。全省的、全国的每期几条就够了,国际新闻不可没有,但也决不可多。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在地井冈山地区贫穷落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红军每人每天五分的油盐酱菜钱或每月二角或四角的零用钱都难以维持,哪里还有多余的经费用来办报。《时事简报》不是油印,更不是铅印,而是手写。它没有编号,没有固定的刊期,简直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报纸。但是,它节约资源、机动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很受各级群众欢迎。它是毛泽东因地制宜,创新新闻传播方式进行政治动员的有效途径。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推测,井冈山地区革命根据地能在短短两三年内蓬勃发展,和毛泽东指导的新闻宣传进行政治动员是分不开的,尤其像《时事简报》这样的传播物,它的影响力以及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贡献应该被后人铭记在心。

(二)加强党报影响,重视党报发行,让党报成为政治动员的主力

1930年3月26日,《红旗》第87期上发表文章《提高我们党报的作用》,该文章一一列举了在国统区出版的重要党报《布尔塞维克》《红旗》《上海报》的重要作用。文章第三部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党报与各地的关系,即中央党报和各地群众并没有密切的联系。文章最后论述了党报的发行问题。

这篇文章闡述了中国共产党党报的作用、党报与各地的联系以及党报的发行问题,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报的作用和发行的重视,是一篇利用党报进行整治动员的纲领性文章,具有新闻宣传政策的性质。

1930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旗》与《上海报》合并,出版《红旗日报》。1930年8月15日,《红旗日报》创刊。在报头署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字样。《红旗日报》发刊词《我们的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党报的性质和任务,是30年代指导党的新闻事业的纲领。

该发刊词首先阐述了《红旗日报》的任务,即“本报出版的任务,不仅要登载每日的全国的政治事变,达各地的革命活动,并且要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发布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中各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发刊词进一步阐述承担的使命,“中国工农群众不仅在国民党的暴力压迫之下,并且一样地在他的新闻政策的封锁之下。全国工农群众在伟大的政治斗争中,不仅要反对国民党的政治压迫,同样要起来建立自己的革命报纸,宣传革命理论,传达暂时的革命的消息,建立一个在革命斗争中推翻国民党的言论机关。”发刊词最后阐述了《红旗日报》的性质,“本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同时在目前革命阶段中必然要成为全国广大群众之反对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喉舌。”该发刊词还提出了“在现在阶级社会里,报纸只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在中国新闻史上,这是对“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观点的最早阐述。发刊词规定了一个报纸的性质和办报宗旨,是具有新闻宣传政策性质的文章。

1931年1月27日,党中央又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党报的决议》。该决议指出,在立三路线之下,党报形成一个单纯的对外宣传品,失去其对党的工作及群众工作的领导作用,所以以后党报必须成为党的工作及群众工作的领导者,成为群众的组织者。该决议对党报功能和作用的论述,继承了列宁“党报不但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的观点。

1931年3月5日,党中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报工作的决议》,该决议再次强调了党报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及党部负责给中央日报建立通信网的责任。

发行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新闻宣传前期工作,也就是报纸办得再好,发行工作不到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传播到基层群众,不能起到动员群众的作用,那么,可以说前功尽弃。由于受李立三左倾路线的影响,全国发行工作做得非常散漫。中央党报和各种书籍小册子及宣传品的发行,没有统一规划,且多散布在上层机关,有的堆积在室内,有的甚至燃烧,很少能传播到下层组织中,更少能传播到群众中去,党的发行工作几乎完全脱离群众。所以,1931年3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全国发行工作的决议案》通过。该决议决定在全国各种重要区域建立完成发行路线,建立对苏区发行工作,建立巡视制度,自省委到群众建立发行网。这些措施使得发行工作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发行工作的成效,也增加了党报党刊和群众的联系,使得党报党刊对群众的政治动员能够落到实处。

(三)新闻政策受左倾错误影响,党在白区的政治动员宣告失败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我党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却出现了以瞿秋白为首的左倾盲动主义。在白区,他们提出“主张打倒黄色工会和国民党”“主张建立赤色工会”“工人完全监督生产,工厂归工人管”等过左的宣传口号,并派出红色恐怖队,强迫工人罢工,使刚刚恢复的白区工作遭受惨重损失,党组织解体,党的干部陈延年、赵世炎惨遭杀害。“六大”后,结束了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路线。但是,之后又出现了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为了给冒险主义计划的实施制造舆论,在宣传工作上采取了一系列“左”的宣传计划。

1929年6月25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宣传工作决议案》。第五条“要特别注意于一般群众的宣传”中提到“尽可能的公开发行日报及其他地方性党报。在目前群众政治情绪渐高,日报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党必须尽可能的公开推行这种工作。在不能办报的地方,亦应当尽可能的办新闻式定期刊物。”在白色恐怖的上海,公开发行党报是“左”倾冒险主义的一种表现,它对党的宣传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1930年8月18日,也就是《红旗日报》创刊第三天,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拥护工农阶级自己的报纸》的社论。

社论开头便这样写道:“从本报出版的第一天,帝国主义和国民党便吓得屁滚尿流,他们用尽一切方法企图禁止本报的发行,这两日来,公开叫卖本报的报贩已有数人被拘捕,然而本报依然不胫而走,一直风行。这个事实已充分证明,残暴的反动统治阶级已无力消灭报纸的存在,同时也证明被压迫的工农贫民是不顾一切危险,来阅读共产党的机关报的。”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红旗日报》的社论,可以代表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新闻政策,即公开发行。就这篇社论本身来讲,“从本报出版的第一天,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就吓得屁滚尿流”严重违背事实,偏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而且本报的一纸风行的代价是数名报贩被拘捕,这显然是一种冒险主义。社论还写道:“在这张报纸上,很敏锐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国际共产主义的政策以及全世界一切共产主义运动的政策。”这是一张在白区出版的报纸,如果在报纸上经常性刊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共产国际的政策以及共产主义的政策,那么就会严重违背秘密斗争的原则,使党的组织遭到破坏。

1930年9月9日,《红旗日报》上又发表一篇宣言。要求全国的工农群众起来反抗统治阶级的白色恐怖,扩大《红旗日报》的公开发行。《宣言》写道:“所以发行不满一个月的日报,居然可以销售到一万两千份以上,——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在我们面前已经骇得发抖了。”笔者认为,“骇得发抖”这样的话语是不太准确的。宣言接着写道“在我们出版的一个星期中,上海帝国主义巡捕房与国民党军阀便共同组织了搜查队,前后对本报的发行员已经捕去四五十人。帝国主义的布防已经整个地动员了,他们对于我们的编辑,发行地址都特别注意,已经利用了包探流氓到处向我们进攻,但是直到今天,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阴谋恐怖,仍然丝毫不能动摇本报的存在。”从宣言的这段话可以看出,《红旗日报》已经完全暴露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视线中,报纸一万两千份发行量的代价是发行员四五十人的被捕。对于白区险恶的生存环境,《红旗日报》的同仁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宣言还写道“在上海,几乎每一个工厂中,在每一个赤色工会的地方,都曾建立了我们的代派处,都有我们的通讯员,都曾通过了《红旗日报》的决议。铁路工人、海员工人、邮务工人,都是热情的帮助了本报的交通与发行。各学校的青年学生、各商店的店员,只要我们的《红旗日报》到了一张,便马上可以建立很多的订户、代派处、通讯员。”《红旗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盲动地扩大发行量,只能造成更多无辜的人做无谓地牺牲。宣言最后做了号召“我们要求广大的中国无产阶级更勇敢地起来,反抗统治阶级对红旗日报的压迫,要一致地积极地为红旗日报的扩大与发行而斗争。我们要求广大的工农群众都做我们《红旗日报》的发行员,都来供给我们新闻,发表拥护《红旗日报》的意见。我们要求所有各工厂中都建立我们的代派处。要求各工厂各工会中都尽量扩大我们的推销发行。”《红旗日报》用牺牲广大群众生命安全的方式来扩大发行量是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新闻宣传方面的表现,这种鲁莽的做法,不但暴露了自己,也使党组织遭到了严重地破坏。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