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路径研究

2023-05-30曹月娟陈泓儒

新闻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传播力传播路径中华文明

曹月娟 陈泓儒

【内容提要】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迈向国际传播新征程。传播好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对于我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加强文化交流,践行“文明互鉴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具有重要意义。增强中华文明传播与影响力,需要通过发挥多元主体力量、提炼中华文明符号标识、转换话语表达方式、坚持技术驱动与媒体融合,赋能中华文明传播,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华文明魅力。

【关键词】中华文明  媒体融合  传播力  影响力  传播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在迈向国际传播新征程中,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大国形象,这对于我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加强文化交流,践行“文明互鉴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一般指华夏文明,意为华夏民族所创造的文明。当前提及的中华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结合体。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华文明不仅包含了过去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包括过去一百多年的中国革命文化①。在世界各种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绵延传承五千多年,至今还未中断的文明形态,虽历经风雨飘摇,但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强大文化基因。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多元的文化形式,在历史多数时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以自身发展实力走上国际舞台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要弘扬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提高中华文明的国际知晓度,让世界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

一、增强中華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升,需要有与其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容基础。中华文明传播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加强文化交流,践行文明交流互鉴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华文明传播”与“文化自信自强”是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华文明传播”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途径。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不绝,其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形式多元,是世界文明史上难以磨灭的浓重一笔,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只有传播好中华文明,才能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强,在国际社会上拥有发声的底气,更能有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信心与勇气。另一方面,中华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只有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足够的自信,才能促进中华文明向更广泛、更深层的维度进行传播,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如今中国凭借经济发展优势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发挥文化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亟需改变这种文化传播相对滞后,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不对称的局面。为此,要重视中华文明传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华文明繁荣昌盛注入能量,推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二)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自评”及国外公众“他评”的综合认定标准②。其中既有国家自己塑造评价的“自塑”部分,也有国外公众他者塑造评价的“他塑”部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国际话语权建设落后,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在国际舆论中一直处于弱势,使得我国在国家形象上缺失“自塑”,“他塑”占据着主导地位。西方媒体掌握着舆论话语权,国际传播西强东弱,他们在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思想地驱使下,对我国做出造谣、污蔑、抹黑行为,我国的国家形象陷于“他塑”的被动境地,遭受恶意歪曲。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艰险,走出了“挨打”“挨饿”的历史阶段,但仍未改变“挨骂”的国际舆论局面。因此,自塑国家形象,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在现阶段显得格外重要与迫切。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让国外民众真正了解中华民族文化,了解中国的真实面貌,消除认知偏差,赢得外国民众的认可与理解,跳出西方设置的话语框架,重夺“自塑”权,构建起中国话语体系,扭转国际社会话语态势,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舆论声量,势在必行。

(三)加强文化交流互动,践行“文明互鉴观”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得以流传至今,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文化交流互鉴,中华文明正是在与外来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动态过程中,吸收各国与各民族文化精华,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纵观历史,没有哪个文明能完全独立于其他文明而持续进步,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只有相互尊重、交流、借鉴,才能一直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文明才能延续。然而,如今国际社会仍然充斥着以“文明冲突论”为中心的西方霸权主义理念,所谓“文明冲突论”是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其认为人类不同文明之间是冲突的、对抗的,这是造成世界局势动荡的根源。这种主张霸权主义、二元悖论的言论观点在如今依然有不少拥护者,其存在阻碍了各个国家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友好合作。为此,中国提出了“文明互鉴论”来斥责与反驳现有各国文明交流中的不平等、不包容的现象,消解文化霸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此情形下,中华文明传播的作用日益显现,中国需要不遗余力地传播好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践行好“文明互鉴观”,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促进世界各国民众相知相亲。

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实践路径

中华文明传播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重大工程,近几年呈现出稳中有进的态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以及国际地位提高相比,仍存在滞后与不匹配的情况,“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依然阻碍中华文明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要通过发挥多元主体力量、提炼中华文明符号标识、转换话语表达方式、技术驱动内容生产、媒体融合拓宽渠道的方式,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国外民众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一)发挥多元主体力量,形成中华文明传播聚合力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做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作,要发挥好多元传播主体力量,加强协同合作,形成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聚合力。首先,政府部门与主流媒体要扮演好中华文明传播主力军的角色,发挥自身在权威性、公正性、公信力方面的优势,通过官方国际新媒体平台、海外社交平台账号、移动客户端等,有组织地、系统性地传播好中华文明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其次,文艺工作者也要承担起传播好中华文明的责任。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③文艺是时代进步的航向标,文艺工作者要精进文艺创作,以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作為创作灵感,创作并打磨出有内涵、有温度、有格调的文艺作品,积极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作品搬上世界舞台,提升中华文明的文化感召力。再次,充分发挥UGC(用户制作内容)在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普通网民自行生产的碎片化信息是国外民众认知中国的重要来源,能够使中国国家形象更为丰满、立体、富有人情味④。可以培养和扶持一批非官方的国际传播账号,塑造拥有独特风格和吸引力的意见领袖,与官方话语形成互补,以普通中国人的身份与视角向外国民众讲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达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无穷魅力,通过中华文明传播向世界揭开中国面纱,展现中国真实形象面貌。中华文明传播是极具挑战性、艰巨性的重要任务,不能单枪匹马作战,要凝聚多方传播主体的力量,发挥好各传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齐心协力传播好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强活力。

(二)提炼中华文化符号标识,赋能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属于“高语境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易出现“文化折扣”现象,进而导致中华文明国际认知模糊,缺乏跨文化的传播力与穿透力,中华文明难以实现广泛深度传播。因此,需要在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中华文明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打造具有中国特色风格与底蕴的优质文化产品,让受众看得见识得清,易于传播与识别,从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成功展现中国形象,提升国际认同度。再好的文明也需要通过载体展示,中华文明传播同样离不开文化载体。提炼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构建起中华文明的符号体系,才能更好地表达中华民族特性与价值观念。标识与符号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动画等不同形式,要通过丰富的文化符号与标识赋能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承载中华文明的文化载体多种多样:文学、影视剧、动漫、音乐、游戏等,这些包含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与符号的文化产品与作品能以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来传播中华文化,通过生动形象的符号来展现中华文明的内核与价值,提高中华文明认知度与感召力。近几年我国游戏产业海外发展势头强劲,“游戏出海”为中华文明传播开辟新通道。例如,2022年手游《原神》新角色“云堇”上线原创戏剧《神女劈观》,戏曲由上海京剧院演员杨扬配唱,并融入了云手等传统技艺,画面则以传统剪纸动画风格呈现,让国外玩家了解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此外,网游《天涯明月刀》与非遗传承人进行合作,在游戏中呈现了数十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让玩家在体验游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都是活用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标识,借助数字游戏形式来传播中华文明与文化的有益尝试,也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打开了新思路。

(三)转换话语表达方式,提高中华文明亲和力与接受度

长期以来,国际传播话语表达更偏向政治化、宣传化、单向化,这样的宣传话语不利于拉近中国与外国民众的传播距离,难以实现中华文明的深度传播。每个国家由于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已经形成独具本民族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⑤。单一、传统灌输式的话语表达也难以适用于中华文明的全球化传播,为此要及时调整传者主导的传播理念,改进传播方法,代入受众视角,进行受众研究,把握好受众特点,制定差异化传播方案,转换话语表达方式,做到从政治话语、宣传话语、传统话语向生活话语、交流话语、时代话语转化,实现中华文明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消融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隔膜,获得世界人民对中华文明的文化共识、共鸣以及共情,提高中华文明亲和力与接受度。例如,2022年5月30日有关四川三星堆文物挖掘的国际传播中,针对海外Z世代受众量身定制,推出了“三星堆博物馆之夜”线上直播,收获了大量粉丝,并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圈粉效果,其跳出了传统的话语表达方式,通过直播的形式与海外受众进行亲密互动,拉近了与海外Z世代的距离,让三星堆文化得以实现广泛、深度传播,也成为针对受众特点,转换话语表达,提高中华文明亲和力与接受度的典范。

(四)技术驱动内容生产,媒体融合拓宽传播渠道

随着移动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以大数据为主导的技术革新给中华文明传播带来了新契机,也为中华文明精准传播,助力内容生产带来了全新变革。中华文明传播要坚持技术驱动,让数字技术为内容生产赋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VR、区块链等技术,生产优秀的中华文明内容作品,为受众带来互动性、沉浸式的全新体验,使受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华文明魅力。同时,及时收集受众反馈数据,以受众反馈作为内容生产的参考坐标,不断优化内容生产。此外,媒体融合为中华文明传播拓宽了渠道,助力中华文明广泛传播。新时代新兴媒体凭借着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等特点,逐渐超越传统传播方式成为传播主流,为中华文明有效传播带来许多机遇。因此,应通过不同媒体传播的优势,整合传播力量,增强传播效果。在中华文明传播中,要改变主要依赖传统传播方式的倾向,构建起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网上网下传播,内宣外宣联动,以此提高中华文明的知晓度与认同度。

三、结语

当今“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依然存在,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无法与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讲不好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传播不出去,就难以在国际传播中掌握主动权,并占据主导地位,无法获得世界人民的理解与认同。实现中华文明的高效传播将为中国提高国际话语权、自塑中国形象提供良好契机。要通过发挥多元主体力量、提炼中华文明符号标识、转换话语表达方式、技术驱动内容生产,媒体融合拓宽渠道等实践路径,多措并举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彰显中华文明的强大魅力,从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本文系浙江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浙江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动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C35043)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包萨仁娜,张毓强.国际传播新征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时代议题[J].对外传播,2022(11):63-67.

②蔺叶坤.“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实践路径[J].传媒 2022(07):59-61.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6.

④黄楚新.中国形象的“他塑”与“自建”[J].人民论坛, 2020(16):31-33.

⑤邓显超,刘娇.面向世界讲好中国红色故事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2):24-28+45.

作者简介:曹月娟,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陈泓儒,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徐  峰

猜你喜欢

传播力传播路径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