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的导视适配性设计研究

2023-05-30陈丹蕾万萱

设计 2023年1期
关键词:公共交通乘客人群

陈丹蕾 万萱

关键词:适配性设计 地铁空间 导视设计 三位一体 空间语言

引言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2019年全年累计客流量达到了237.1亿人次,同比增长12.5%,城市轨道交通在各个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1]。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政府开始大力建设和发展轨道交通[2],以期提高轨道交通公共出行分担率,因此地铁交通枢纽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在大型地铁交通枢纽中,乘客想要顺利通行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导视系统的存在极大地解决了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视在公共交通空间中承载着指示、说明、引导等作用[3],能夠整合和组织空间环境相关的信息,从而为空间中的人群提供便捷、快速地进行通行,因此导视系统的完善对连接空间环境和人的关系有着关键作用。但从实际的调研结果来看,当乘客需要得到导视系统的帮助时,由于导视系统之间,与地铁公共交通空间环境存在一定的冲突,使得其空间中的导视系统空间感混乱,缺少较强的指引性和导向型。因此如何通过适配性原则使导视系统设计与目前地铁公共交通空间相辅相成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点。

一、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导视适配性设计调研现状

这次对于4个承接不同类型场所(商圈、铁路、景区、医院)的地铁站进行了调研,发现了大部分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的导视系统设计缺乏与空间的适配性,导视与所在空间的分离容易导致乘客对于陌生空间的陌生感和迷失感。其次,对于不同空间形式的导视功能的着重和区分还不完善,使得各部分导视形成信息障碍,误导乘客的顺利乘车行为。因此应结合调研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导视设计的适配性原则和具体方法,从而改变这一现状。

(一)导视形式脱离人群环境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地铁站内导视的形式呈现非常混乱,不同导视设计形式和不同信息内容都杂糅在了一个空间里,乘客很难在第一时间抓取到有效信息。例如中医大省医院站候车处导视如图1,在同一空间中出现了多处不同指向性的导视形式,无法突出其主要的指示信息,容易导致乘客对于导视指向性的模糊,同时图中的立柱导视设置在了狭窄且人流量极多的候车过道位置,在2008年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志》中规定,标志应设置在醒目且不被其他物体遮挡的位置,因此图1的导视忽略了候车处人群行为的特点,从而造成了导视的不可读。而地铁春熙路站内地面导视也存在同样问题如图2,老旧的地面导视没有及时处理,与更新的地面导视相互重叠交叉,造成了导视在空间中的指向性模糊。

(二)导视功能脱离空间位置

地铁站的导视除了基础的交通换乘指引功能外还包含着承接车站与场所之间的联通功能,因此地铁交通空间中的导视功能不仅应考虑车站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应该考虑与其承接的场所之间的连贯关系。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地铁站的导视在与其所连接的场所之间的过渡地带缺少连贯性,导致导视功能与其空间脱离,从而使乘客在这一区域内产生了对于陌生空间的迷失感和陌生感。此外,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标志》中规定,当通行区域大于30m时,建议重复安装导视来对空间中的乘客进行引导。但在太古里商圈与地铁站承接区域中可以看到,在商圈与地铁站之间超过30m的距离都没有设立任何指示性的导视如图3,同样在对金沙遗址地铁站进行调研时发现,金沙遗址景区与地铁承接区域也没有设置任何导视标志以及内容的提示如图4,对于第一次来该景区的乘客需要借助询问、导航等方式才能确定博物馆的具体位置。

因此在景区、商圈等重要的功能区域导视没有对乘客起到引导的功能,容易导致人流的无序性,增加流畅性交通的阻碍。

(三)导视内容脱离逻辑结构

地铁导视设计内容的设置,不仅要考虑信息指引的准确性,也应该考虑路径复杂程度以及换乘客流密度等因素。

在对于金沙遗址的调研中,发现金沙遗址地铁站C口导视牌设置距离过密如图5,而导视信息的重复可能会阻碍导视指引的明确性。从金沙遗址C口空间示意图如图6可以看到C口客流量适中且路径简单、空间流畅,因此在导视牌的设置上可以适当拉长间隔距离,既能降低投入成本,也使得整个空间和路径更加简单通透,内容更加明确。此外调研中的中医大省医院站是成都地铁换乘大站,汇集了三条地铁线,中医大省医院站的空间环境、路径路线以及客流密度都非常复杂和庞大,而在中医大省医院地铁站内可以看到医大省医院站内换乘的路线和空间都非常冗杂如图8,而导视在这个空间中的指示性也没有很好地梳理出明确的行进路线,多端信息全部杂糅在一个内容之中,导视内容非常混乱,让乘客在行走的过程中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在拥挤和短暂的时间中更加无法清晰的判断出自己的行进路线,不利于客流的通畅性。

(四)小结

在此次调研的结果中可以看到,无序的呈现形式、连贯功能的缺失以及混乱的信息内容是导致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导视系统无法与空间以及人群适配的主要原因,当导视的形式、功能以及内容与空间以及人群无法相匹配时,就会造成人群的滞留和空间的拥挤。因此地铁导视需要找到与空间以及人群的关系,从而得出地铁导视的适配性方法,从而提高空间中导视的有效性,使得导视系统与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之间相互匹配和适应。

二、导视适配性设计在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的意义

适配一词从字面意思理解为“合适、匹配”之意,适配性通常指的是一个事物与多种因素产生的关联,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4]。导视适配性设计则是指在公共交通空间中,导视功能与人群行为、环境特点之间的和谐关系,既要使得导视功能在空间中充分发挥其较强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应该具备与空间环境以及人群之间的适应性与匹配性。以此以导视、人群、环境达到三位一体的统一,从而提高流通的通畅性[5]。

公共交通空间是空间中所有行为的基础,导视是沟通人与空间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适配性设计使导视更好地配合空间结构与环境,才能够充分发挥导视在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指引、导向的功能,以此整合空间,打破空间陌生感。

此外公共交通空间中乘客是直接受到导视所影响的,导视的适配性影响着空间中客流的通行,因此适配性设计能够极大地缓和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通过适配性设计能够使空间更加简单、易懂,从而使乘客能够快速读懂空间信息,疏导人群,提高人群流动性。

同时适配性设计的概念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无效导视。通过导视与空间以及人群的适配,打破导视只能运用在平面的局限,充分发挥不同形式的导视功能,提升公共交通空间中导视的有效性与立体性,避免重复或者不必要的导视对于空间的复杂感,从而突破平面,发挥导视有效性。

三、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导视适配性设计原则与方法

(一)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导视适配性设计原则

与环境、人群以及其需求的适配是地铁交通空间中的导视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应与导视相辅相成并贯穿设计始终。

1.导视形式、功能与环境的适配性:地铁环境是整个公共交通空间中的基础,包容了其中的人、事和物。空间环境决定了导视设计的形式和功能作用,因此在不同的空间环境应该采取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导视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导视与环境的完美配合才能使乘客在公共空间中完成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立体感受[6],形成对于其空间的快速认识和适应。

2.导视形式、功能与人群的适配性: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的主体是活动在其中的人,因此导视应该与乘客之间建立起适配性。根据人群需求、聚集规律以及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导视进行设置,有利于从人的角度出发,营造出乘客对于陌生、复杂交通环境的熟悉感和适应性。

3.导视内容与需求的适配性:导视作为空间中指明方向的重要系统,对于路线的指引不应只考虑环境和人群聚集因素,对于乘客在空间中所实施的行为同样需要考虑。空间中的乘客不仅有行走的行为,同时具有等候、查询、交谈等行为,因此导视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空间中的导视需求,实现内容与需求的适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特征人群的需求,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二)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导视适配性设计方法

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的导视适配性设计就是将导视与人、空间三者之间相互适应和匹配。导视适配性设计方法首先通过人群环境定形式,即依据地铁公共空間中的人群行为和空间环境的特点来确定导视的形式,使得导视更加符合地铁空间中的实际情况。其次通过形式位置定功能,即地铁公共空间环境的具体位置来确定导视的功能,同时也应依据导视形式的设立来决定导视的功能。最后通过语言结构定内容,即以人的认知语言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依照人的阅读和视觉顺序来确定导视的内容。以此从导视的形式、功能和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建立合理的地铁公共交通空间导视系统,构建出友好型地铁公共交通空间环境。

1.人群环境定形式

(1)“适”人群行为“配”导视形式:导视形式分为地面式、立式、墙面式、挂式、以及顶面式五种形式,而人群行为可以分为进站-购票-入口-候车(-换乘)-出口-出战等六个过程。在公共交通空间环境中,不同的导视形式应该依据空间中人群的行为模式而来确定的,例如在购票以及入口处,由于人群十分聚集,采用挂式或者顶面式导视形式如图8能够更顺畅的疏导堵塞人群,提高乘客乘车的效率;而在进站、入口到候车的中间区域以及出站等区域,这一区域的乘客较之于其他空间导视信息需求更多更复杂,因此可以采用地面式、立式以及墙面式导视形式如图9,不仅可以给需要的人群提供相信的站内信息,同时地面式导视形式也能给乘客带来更为直观的路线指引,做到路线的畅通。

(2)“适”环境特点“配”导视形式:决定导视的形式也取决于地铁公共交通空间的特点。大空间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能够承载较多的导视信息量,因此地铁交通空间中通常都将这类空间作为主要的导视承载点;而小空间由于自身局限,一般情况下适合简介、明了的信息呈现,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交通换乘空间区域由于作为交通空间中主要的综合性导视空间且空间范围较为宽广,更适合地面式以及立式等更为直观详细的导视形式如图9;出入站通道空间较之变小,而且因其空间的简单性,人流量较为通畅,较少有停留,因此更适合地面式以及挂式等导视形式如图10,有利于乘客的顺畅通行;候车区域由于空间狭窄,人流量大且多为人群聚集性候车的特性,因此适合挂式以及顶面式导视形式。根据不同空间的特点确定导视的形式,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导视系统的有效性,营造简单、畅通的地铁公共交通空间环境。

2.位置形式定功能

(1)“适”环境位置“配”导视功能:导视的功能主要分为方位导向、定位识别、空间信息以及安全警告等4个主要功能,分别承载了导视的不同信息内容,导视的功能性和其所处的地铁交通空间位置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环境位置一般来说分为上空间、中空间以及下空间,上空间通常指人眼仰视区域,中空间通常指人眼正视区域,而下空间通常指人眼俯视区域如图11[7],因此不同的空间距离对于导视的功能性要求也会不同。在上空间的导视,因为其高度的优势,可以看得更广更远,因此可以用导向性以及识别性等指向性较为明确的功能;中空间通常是最为主要的空间,也是承载信息最多的空间,因此在此空间中,多采用信息性、管理性以及空间性等主要的导视功能引导乘客的乘车;下空间中,由于其地面的特性,相比于其他两个空间更具有极强的空间感和指引性,而因其离乘客距离最近,因此更多可用于导向性、空间性等功能性的导视。通过空间位置确定导视功能,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其功能帮助乘客更快消化空间中的复杂信息。

(2)“适”导视形式“配”导视功能:导视的形式同样决定着导视功能的有效性。墙面式、以及立式导视形式承载的信息量最大,因此承担着主要的导视作用,而这种大型的导视形式通常用于空间信息、方向导向、定位识别以及安全警告等综合性信息,利于乘客了解空间的详细信息如图9;挂式、地面式以及顶面式导视由于距离和视点的关系,承载的信息量更为简练,因此适合方位导向、定位识别等信息相较简单明确的功能导视如图10,以便乘客快速通行。因此正确地将导视功能与导视形式相结合,能够提高导视功能的有效性,提高人群通行效率,加快空间流通。

3.语言结构定内容

(1)渐进性导视内容:认知语言学中“顺序象似性原理”指出人的感官是多维的,但语言结构却只能是线性排列,因此想要表达多维的文字空间关系时,必须将语言压缩到一维的时间轴上[8]。语言顺序不仅平行于时间客观发生的时间顺序,也对应人们认知事物的顺序,可以理解为先发生的事先说。因此在导视内容上,可以采取渐进性的呈现方式,加强导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以此传达出准确的信息[9],避免导视信息杂糅于一个空间,强化各个空间的环境特征,使得整个地铁公共交通空间更加具有逻辑性和节奏性,同时使得空间结构更为清晰,人流通行更为畅通。

(2)针对性导视内容:格式塔心理学指出,人的视觉在一定程度上其注意力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实验表明,人对于画面中不同位置的视觉画面存在不同的诉求,在观察事物时的视觉流线是从左上方到右下方的顺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视觉的左上部以及中上部是重点区域。在此基础上对于导视的内容进行设置时,应将主要导视内容安排于画面的重点区域,通过大小、色彩、疏密、距离、角度等方式使得整个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每个空间区域都能突出其重点信息内容[10],有利于乘客在行进过程中快速辨认空间中的主要信息,加快人群流通,以此更好的发挥导视的有效性和引导性。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于地铁辅助服务功能的需求也将不断提高,同时我国轨道交通也不断的国际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完善和发展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的导视系统,使导视、人与空间三者和谐统一,打造与空间、人群适配的公共交通空间成为了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导视适配性设计,调研发现了目前地铁公共交通空间中导视设计导视形式脱离人群环境、导视功能脱离空间位置以及导视内容脱离逻辑结构等问题,并总结出了三条设计方法。首先通过公共交通空间中的人群行为以及环境特点确定空间中导视的形式,其次通过环境位置与导视形式确定导视的功能作用,最后通过渐进性、针对性语言结构确定导视的内容,做到人、空间以及导视三位一体的适配协调,从而更好地建立高效率、通畅型地铁公共交通空间环境,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为建立交通强国背景下的导视系统设计提供可能性。

猜你喜欢

公共交通乘客人群
在逃犯
嫦娥五号带回的“乘客”
《城市公共交通》杂志社简介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最牛乘客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车上的乘客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