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国家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双向旅游流的关系

2023-05-30陈秋萍刘紫娟陈金华

关键词:格兰杰东盟国家脆弱性

陈秋萍 刘紫娟 陈金华

摘 要:

东南亚地缘环境日益复杂,给区域合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基于GDELT数据库,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探讨中国—东盟国家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双向旅游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缘关系脆弱性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高等地缘关系脆弱性国家集聚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东南部;2.中国—东盟国家旅游流逆差逐年增大,旅游流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多集中于泰国湾沿岸,相较出境游,东盟入境中国旅游发展较为滞后;3.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入境旅游流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二者间互动可综合攘括为“负向循环抑制”过程。研究有助于厘清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双向旅游流的内在关系,预测和识别地缘风险,深化中国—东盟旅游合作。

关键词:地缘关系;脆弱性;双向旅游流;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国—东盟

作者简介:陈秋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人力资源管理(E-mail:chqp3780@126.com;福建 泉州 362021)。刘紫娟,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陈金华,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与安全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岸四地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安全管理研究”(10BGL048);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专项课题“中国东盟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对策研究”(HSYB2014-08)

中图分类号:F590.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3)01-0071-14

东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睦邻友好的重要旅游战略合作伙伴及维护地缘安全的重要区域【洪菊花、骆华松、梁茂林,等:《“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地缘风险研究》,《人文地理》 2018年第1期,第130—136页。】。2019年,在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公布的中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前15位的国家中,东盟国家占7个;同年,根据“东盟数据库”数据统计,中国入境东盟游客人数占到全球的22.5%。由此可见,中国与东盟国家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旅游合作正逐渐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互融互促的重要纽带。但由于地理位置的毗邻及南海领土争端、民族、宗教等问题的严峻,同时遭遇着相对较高的地缘政治风险【彭飞、富宁宁:《“海上絲绸之路”沿线国家地缘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海洋经济》 2020年第5期,第27—39页。】,因此如何协调地缘风险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地缘关系是以地理位置、距离、综合影响力等要素为基础构成的,包括地缘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孔小惠:《地缘政治的涵义、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途径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第2期,第19—26页。】。国家间的关系受到地缘环境的影响,任何事物间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距离邻近的地方比距离较远的地方相关性更大,这是地理学的第一定律【Tobler W R.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Economic geography, 1970, 46(sup1), pp.234-240.】。因此,由于地理位置的毗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地缘关系更加密切。脆弱性的概念是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利与相互依赖》书中提出的,它是指改变相互依存的体系所带来的代价【[美]罗伯特·基欧汉、[美]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15页。】,后来广泛应用在生态学和自然地理学中,是指由于系统对系统内外扰动的敏感性及缺乏应对能力而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容易发生改变的一种属性【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2期,第18—25页。 】。敏感性、应对能力、恢复力、适应能力等概念已成为脆弱性概念的重要构成要素, 其中敏感性是指单位扰动施加在系统上所导致系统产生的变化, 应对能力是指系统在扰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中复原或适应不利影响的能力, 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恢复力和适应力的概念【彭飞、富宁宁:《“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缘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第27—39页。】。作为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环境及地缘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缘关系脆弱性是一个国家应对各种内外挑战的适应性和敏感性受实力和能力所限而形成的综合状态,涉及行为主体难以承受、防范、抵御的各种风险性因素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李飞、成升魁、于会录,等:《国家地缘脆弱性探索——缅甸案例及对中国地缘战略启示》,《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6期,第737—746页。】,即基于国家间地缘关系纽带而形成的,一个国家应对扰动的适应能力与敏感性所形成的综合结果的状态。

一个国家的地缘脆弱性决定了其国家地缘关系位态及地缘安全属性【李飞、成升魁、于会录,等:《国家地缘脆弱性探索——缅甸案例及对中国地缘战略启示》,第737—746页。】。面对外界因素扰动的敏感性高和缺乏应对能力是脆弱性的主要特征【 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第18—25页。 】。张晓瑞等人在研究城市脆弱性的演化中提到城市系统的脆弱性由城市复合系统及其子系统对干扰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所组成【张晓瑞、程龙、王振波:《城市脆弱性动态演变的模拟预测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10期,第95—102页。】。杜德斌等人基于国家相互依存理论,从敏感性、脆弱性角度构建了中国经济权力评价模型【杜德斌、段德忠、杨文龙、等:《中国经济权力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基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分析》,《地理学报》2016年第10期,第1 741—1 751页。】。目前,多数学者都认为脆弱性包括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恢复力、应对能力等含义【杨飞、马超、方华军:《脆弱性研究进展:从理论研究到综合实践》,《生态学报》2019年第2期,第441—453页。】,因此,从“敏感性—应对能力”视角探讨地缘关系脆弱性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较好地揭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地缘关系的脆弱性,有助于更好地评估地缘风险态势,为推动更深层次的旅游合作提供参考。因此,本研究拟借鉴彭飞和富宁宁【彭飞、富宁宁:《“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缘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第27—39页。】在海丝沿线国家地缘脆弱性研究中所采用的“敏感性—应对能力”评估框架,用以探究中国—东盟国家的地缘关系脆弱性。文献查阅发现,以往对于地缘关系的研究多从地缘风险的角度进行阐释【毕海东:《“一带一路”在东南亚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与中国的政策选择》,《战略决策研究》 2016年第2期,第54—68,100—101页。】,关于地缘主体对风险冲突应对能力方面的研究不够充分,国内对地缘关系脆弱性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为此,探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地缘关系脆弱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地缘战略制定也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由于这样的地缘关系,加之“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等便利条件,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既有理论基础也有现实条件,已成为彼此重要的旅游合作伙伴【邓颖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第 40—45页。】【李军辉:《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中国与东盟国家跨境旅游合作动力研究》,《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第1—7页。】。研究表明,旅游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日常地缘政治接触的重要媒介【刘云刚、宋宗员:《旅游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展望》,《热带地理》2019年第6期,第931—941页。】,在缓和国际关系方面充当了有效的“润滑剂”,当双边关系不畅通、民间交流依然存在时,旅游便是增加政府间相互对话空间的窗口,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双边关系【夏杰长、张博、张雪婷:《习近平旅游思想的内涵与实践意义》,《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3期,第5—9页。】。但同时,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影响着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和旅游行为【林元城、郑玉萍、安宁:《旅游政治地理议题及分析框架》,《旅游学刊》2021年第10期,第140—150页。】。地缘政治会影响旅游流的规模、结构和方向【Webster C, Ivanov S H.Geopolitical drivers of future tourist flows.Journal of Tourism Futures, 2014, 1(1), pp.59-69.】,政治关系不稳定等因素会影响旅游者的安全感知,从而降低出游意愿。因此,国家间旅游合作的开展也离不开友好的地缘关系【张艳璐:《白俄罗斯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中白旅游合作前景》,《俄罗斯学刊》2020年第1期,第22—36页。】【刘亚萍、于杰、王富强:《中国赴东盟旅游流重心移动轨迹及旅游市场态分析》,《旅游科学》2019年第4期,第85—95页。 】。文献回顾发现,既有研究鲜少涉及地缘关系脆弱性与旅游流之间的关系【Mostafanezhad M.The geopolitical turn in tourism geographies.Tourism Geographies, 2018, 20(2), pp.343-346.】。因此,地缘关系脆弱性与旅游流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因果关系还有待明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问题: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脆弱性、双向旅游流特征如何?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双向旅游流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是地缘关系脆弱性影响双向旅游流,还是双向旅游流影响地缘关系脆弱性?都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采用敏感性—应对能力评估框架测算和衡量中国—东盟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脆弱性,其次通过Arcgis可视化分析中国—东盟国家地缘关系脆弱性和双向旅游流的演化特征,最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双向旅游流间的因果逻辑。不仅从理论上厘清了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双向旅游流的内在关系,拓展了旅游地缘政治相关研究【刘云刚、宋宗員:《旅游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展望》,第931—941页。】,而且强调了地缘关系的重要性,为识别地缘风险,制定地缘战略,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文化旅游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一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

东盟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合作伙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地缘政治的“传统破碎地带”【宋涛、李玏、胡志丁:《地缘合作的理论框架探讨——以东南亚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16年第1期,第1—11页。】。由于东盟国家特殊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了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秦奇、吴良、李飞,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东南亚地缘关系研究》,《地理学报》2018年第10期,第2 014—2 030页。】。作为海上国家与陆上国家之间冲突的交汇点,东盟地区地缘环境呈现不稳定特征和复杂化趋势【罗圣荣、李代霓:《东南亚地缘环境变化与中国的应对》,《东南亚纵横》2018年第4期,第21—29页。】,一定程度上给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信任和合作带来了挑战。为此,选取东盟国家作为研究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1.地缘关系脆弱性的评估

地缘关系脆弱性是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敏感性是指地缘客体由于环境变化对地缘主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表现为地缘主体所承受的地缘客体的风险态势;而应对能力是地缘主体所能够应对这种负面影响的能力,表现为地缘主体对地缘客体的权力或影响力【彭飞、富宁宁:《“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缘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第27—39页。】。本研究沿用既往研究【彭飞、富宁宁:《“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缘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第27—39页。】所采用的“敏感性—应对能力”框架,以该框架为参考通过综合指数法构建地缘关系脆弱性的评估函数。

(1)地缘关系脆弱性指数:通过敏感性指数与应对能力指数的比值来衡量。

GVij=∑ni=1Sij∑ni=1Rij

(1)

其中,GVij是指第j年i国的地缘关系脆弱性,Sij是第j年i国与中国的敏感性,Rij是第j年中国对i国的应对能力,n=5(指选取的5个东南亚国家)。

(2)敏感性指数:通过国家间的地缘冲突事件所反应,表明一国对另一国所产生的冲突事件的负面影响。

Sij=∑PijT·Di*

(2)

其中,Sij是第j年i国与中国的敏感性,Pij是第j年i国对中国冲突事件对应的总分值,T是一年内冲突事件发生的次数,Di是i国与中国之间的距离(一般而言,重要决策与应对均来源于政治中心首都,故以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表示),*表示对公式进行logistics标准化,以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

(3)应对能力指数:由软实力、硬实力及两国间的相互依赖力综合反应,表明一国在面临另一国冲突风险时所能做出调整的能力。

Rij=(HPj-HPij)+(SPj-SPij)+MDije-Di

(3)

其中,Rij为第j年中国对i国的应对能力,HPj和HPij分别为第j年中国与i国的硬实力,SPj和SPij分别为第j年中国与i国的软实力,MDij为第j年中国与i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力,Di为i国首都与中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

国家硬实力涉及基础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及科教实力等。根据克莱因国力评价设置权重,分别为1/5、2/5、3/10、1/10。国家软实力分为国家形象和文化交流两部分,各占比1/2。二级指标权重按照熵值法进行赋权。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力通过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两个指标来衡量,测量公式如下:

MDij=θj·1-θijθj+Iij

(4)

其中,MDij为第j年中国与i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力(即中国在相互依赖中所获权力),θj为第j年中国的贸易总额,θij为第j年中国与i国的贸易额,Iij为第j年中国对i国的直接投资额。

等级划分:为更直观观察后续研究结果,将地缘关系脆弱性指标以平均值M和标准差SD为依据进行等级划分,具体如图1所示:

2.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是用以检验两个时间序列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本研究选取该方法借助Stata16.0软件据以探究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双向旅游流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分别对中国—东盟国家地缘关系脆弱性和与中国的双向旅游流两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及协整检验,然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双向旅游流之间的因果关系。

常见的平稳性检验包含DF和ADF检验、PP检验、KPSS检验等,用于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是时间序列分析必不可缺的部分。协整检验可以判断两个时间序列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当原始序列不平稳,但又存在同阶单整时,就要进行协整检验,这是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

格兰杰因果检验公式如下:

yt=c+∑∞i=1αixt-i+∑∞i=1βiyt-i+εt

(6)

或 xt=c+∑∞i=1αiyt-i+∑∞i=1βixt-i+εt

(7)

其中,xt、yt为时间序列,c为常数项,α和β为结果系数,εt为误差项。当x的过去值xt-i能够预测y时,即至少存在一个滞后阶数i ,使得βi ≠ 0,则认为变量x是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式6),反之y也可能是x的格兰杰原因(式7)。换言之,x有助于解释y的未来变化,就称x是y的格兰杰原因。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GDELT、世界银行、联合国维和网站、联合国贸易网站等各大數据库及统计公报,时间序列选取2005—2019年,共15年。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选取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及东盟地区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5个国家为例进行探讨【该东盟5国入境中国旅游人数占东盟入境中国旅游总人数的65%以上(2005—2019年),因此用该5国进行测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敏感性指标借鉴彭飞和富宁宁【彭飞、富宁宁:《“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缘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第27—39页。】的研究,采用两个国家间的冲突类事件来衡量,源于GDELT数据库中的事件库(Event Database),其中,QuadClass字段用于区分事件类型,1、2、3、4分别代表“口头合作” “实质合作” “口头冲突” “实质冲突”,GoldsteinScale字段表示各事件对应的分值(“合作”为正,“冲突”为负)。敏感性指标涉及所有“冲突”类事件。应对能力的评估指标参考彭飞和富宁宁【彭飞、富宁宁:《“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缘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第27—39页。】、王惠文和葛岳静等人【王惠文、葛岳静、马腾:《地缘位势与中国——中亚地缘关系初探》,《经济地理》2018年第9期,第10—21页。】的测量指标进行构建,如表1所示。为综合衡量地缘关系脆弱性指标,采用离差标准化对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部分缺失数据通过回归法和均值法补齐。

二 中国—东盟国家地缘关系脆弱性的时空演变特征

(一)东盟国家敏感性及应对能力的时序变化趋势

地缘政治风险是各类冲突事件的集中反映,体现为地缘客体对地缘主体的敏感性。依据GDELT事件数据库中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负面冲突事件得分测算,得出2005—2019年敏感性指数如图2所示。总体而言,5个国家时序变化呈显著波动起伏状态。2013年以前波动较2013年后明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敏感性相当,且基本高于菲律宾和泰国。2018年,马来西亚敏感性急剧下降,说明中马间的冲突事件显著下降,2018年“一带一路”写入马来西亚年度经济报告,给中马合作带来无限商机;中马贸易增长达到20.6%;电子免签证同时向我国港澳游客开放,马来西亚位列“国民出境游签证便利度排行榜”榜首,天津、北京直飞马来西亚航班开通,为游客提供了巨大便利,极大地促进了中马间的交流与合作。中菲冲突多源于南海争端,2008年开始上升至2010年,之后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较高状态,2009年菲律宾制定“领海基线法案”,将中国部分南海区域划入菲律宾领土,因此引发了双方更多的冲突,南海争端至今仍在磋商中。2007年、2008年、2010年,由于泰国政局不稳定,反政府示威、军事政变、厌华情绪激烈等,使得泰国敏感性水平有所上升,但大多情况下还是处于最低水平,这源于中泰之间的友好邦交关系,中泰关系始终走在东盟其他国家前列,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通过国家硬实力、软实力、相对依赖力三大指标的综合测算,得到东盟国家的应对能力情况(见图3)。总体上看,随时间增长,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应对能力呈缓慢波动上升态势,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地缘影响力和综合实力。而且,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化,中国—东盟国家相互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从国家来看,中国对菲律宾和泰国的应对能力最强,马来西亚次之,印度尼西亚的应对能力最弱,新加坡略高于印度尼西亚,满足距离衰减规律,表明在应对能力方面,距离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中国—东盟国家地缘关系脆弱性的时序变化趋势和时空演变

通过敏感性与应对能力的比值,测算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地缘关系脆弱性,并绘制地缘关系脆弱性的时间序列图(见图4)。可以发现,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应对能力呈相反结果,东盟5个国家中,菲律宾的应对能力最高,其地缘关系脆弱性却最低。整体地缘关系脆弱性逐年下降,展現了双方地缘关系的向好趋势。影响一个国家敏感性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相对而言,趋势水平不稳定,但应对能力却相对稳定,是地缘关系脆弱性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以及2019年四个时间节点,基于脆弱性层级划分,通过Arcgis对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5国的地缘关系脆弱性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见图5)。可以看到,地缘关系脆弱性指数在区域分布上存在一定的集聚特征,多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的东南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始终是东盟几国中地缘关系脆弱性较高的国家,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与5个国家的地缘关系脆弱性均有所减弱。2005—2010年间泰国由较高脆弱性下降为中等脆弱性,并维持至2010年,随后下降至低等脆弱性,2000年中泰两国政府《联合公报》的发布,就推动中泰战略性合作达成共识,从而促进了中泰睦邻互信合作关系的发展,2012年中泰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上2013年《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的发表及“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两国合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发展机遇,双边关系进一步得到深化【周方冶:《“一带一路”建设与中泰战略合作:机遇、挑战与建议》,《南洋问题研究》2016年第4期,第67—78页。】。2010—2015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地缘关系脆弱性均由高等层级转为较高等层级,得益于2013年中国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两国不断深化协调合作,在经济、安全、海洋、航天等多方面取得良好进展。虽然双方已成为重要战略伙伴,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进一步改善,如历史敏感性问题、海洋权益纠纷、民间互信问题等【骆永昆:《中国与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国际研究参考》2020年第9期,第36—41,31页。】。马来西亚地缘关系脆弱性层级的下降也离不开2013年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虽南海争端严重,但马方政府仍坚持妥善管控分歧,协商解决南海问题,两国共同为双边关系的发展作出了努力【王峥:《瑕疵双边关系理论和南海争端下的中菲与中马关系比较研究》,《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7第2期,第75—92,128—129页。】。2015年,中新同样建立了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可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地缘关系脆弱性下降的关键,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维持和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同时,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加深了中国—东盟国家的交流和联系,也是地缘关系脆弱性下降的重要转折点。

三 中国—东盟国家双向旅游流的时空演变特征

(一)双向旅游流比

通过图6可以看出,2005年与2010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之间的旅游流处于顺差状态,中国与新加坡、泰国之间的旅游流处于逆差状态,除菲律宾顺差程度增加外,其他国家的顺差程度降低,逆差程度增加;2015年,仅中国—菲律宾旅游流仍处于顺差状态;而到2019年,中国与东盟5国之间的旅游流均处于逆差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出境旅游的快速发展。随时间增长,中国出境东盟5国的游客人数远大于这些东盟国家入境中国的游客人数,逆差程度逐年增大。由于中菲南海争端,治安不稳定等原因,中国出境菲律宾的游客人数增长相对缓慢,所以逆差状态直到2018年才显现,而中泰旅游流逆差程度最大,说明中国游客赴泰旅游热度的持续高涨。

(二)中国—东盟双向旅游流的时空演变

1.中国—东盟出入境旅游流时序变化趋势

根据中国出境东盟5国的旅游流流量绘制时间序列图(见图7),可以看到,泰国是中国游客的重要出境目的地,且自2012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起,旅游流逐年攀升,从2012—2019年,旅游人次从276.1213万人次增长至1 099.4721万人次,旅游流增长了近3倍。2015年变化尤为显著,这得益于中泰建交40周年及中泰旅游文化交流会的顺利召开,文化节事活动的带动使得区域合作对话不断加强【魏卫、许欣、王晓宇:《一带一路”入境旅游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65—75页。】,开启了中泰旅游的新纪元。中国赴新马泰的旅游人数始终位于前列,这是因为作为中国出国游最早开发的产品,新马泰是旅行社最抢手的路线,因此被誉为东南亚旅游的金三角。2016年起,赴菲旅游人数增势明显,这离不开杜特尔特总统对中菲合作的支持与推进,至此,双边旅游合作逐年深化。除泰国外,中国出境东盟其他4国的旅游流趋势相当,波动不大,但整体上看均呈上升趋势,说明随着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逐步推进,旅游合作也逐渐深化。

根据东盟5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流量绘制时间序列图(见图8),可以看到,五国整体波动趋势相似,虽有起伏,但仍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其中,入境中国旅游流最多的国家是马来西亚,其次是菲律宾和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最少。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旅游合作较多,所以入境中国旅游人数较多,但由于容量增长的限制,旅游增长相对较缓。2015年以前,新加坡赴中旅游人数高于菲律宾,但2015年以后,菲律宾赴中旅游人数反超新加坡,这得益于中菲关系的改善及南海争端的缓解。距中国地理位置较远(相较其他几国)、中国在印尼的旅游推广不足等原因使得印尼成为几国中赴中旅游最少的国家,两国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仍存在一定发展空间。整体上看,相较于中国出境东盟旅游,东盟入境中国旅游发展较为滞后。

2.中国—东盟出入境旅游流空间格局演变

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以及2019年四个时间节点(因2020年受疫情影响,数据不具代表性,故选取2019年),基于旅游流层级划分,通过Arcgis对中国出境东盟5国的旅游流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见图9)。2010年以前,中国出境新加坡的旅游人数均高于泰国,但此后却不及赴泰旅游的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受制于新加坡旅游宣传和相关禁令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亚洲的十字路口”,其他国家的政治事件也深深影响着赴新旅游。2015年除菲律宾外,其他四国的旅游流人次均达到了100万人次以上,其中泰国达到了793.4791万人次。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出境东盟旅游发展迅速,旅游流多集中于泰国湾沿岸,且呈现出由东南亚西北部向东南部扩散的趋势。

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以及2019年四个时间节点,基于旅游流层级划分,通过Arcgis对东盟5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见图10)。可以看出,马来西亚、新加坡是5国中入境中国的主要客源国,入境旅游流始终处于较多及多的层级,从地理位置上看,距离中国较近的几个国家入境旅游流的发展较快,距离较远的几个国家旅游流增长相对较缓。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增长最为缓慢,两国之间存在的诸多历史遗留及争端、互信问题仍是入境旅游流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 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双向旅游流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由于研究序列均为时间序列,因此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用以判断时间序列是否具有长期相关趋势以避免“伪回归”情况出现。对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判断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双向旅游流之间是否互为因果关系。

首先,本研究采用Stata16.0对5个国家的地缘关系脆弱性及双向旅游流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序列平稳性,为消除异方差影响,将序列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其中,lnvIDN代表印度尼西亚的地缘关系脆弱性,lnoIDN、lniIDN分别代表印度尼西亚与中国间的出境、入境旅游流,dlnvIDN、dlnoIDN、dlniIDN分别对应其一阶差分值(其他4国相同,MYS代表马来西亚,PHL代表菲律宾、SGP代表新加坡、THA代表泰国)。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lnoIDN、lnoMYS、lnvPHL、lnoPHL、lniPHL、lniSGP、lnoTHA、lniTHA原始序列均不平稳,故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其一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p<0.05)。

其次,采用Johansen检验法对本身序列不平稳且具有同阶单整的序列进行协整检验,通过分析,lnvIDN與dlnoIDN、lnvMYS与dlnoMYS、lnvSGP与dlniSGP、lnvTHA与dlnoTHA及lnvTHA与dlniTHA之间皆为非同阶单整,因此不存在协整关系,只有菲律宾的地缘关系脆弱性及双向旅游流(出境、入境)序列为一阶单整,需要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其一阶单整序列均存在协整关系,这是非平稳序列进行格兰杰分析的前提。

最后,通过AIC原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同时对原始序列平稳的序列及一阶差分序列存在协整关系的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印度尼西亚结果表明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双向入境旅游流互为格兰杰因果;马来西亚的结果表明,地缘关系脆弱性不是双向入境旅游流的格兰杰原因,但入境旅游流是地缘关系脆弱性的格兰杰原因;从菲律宾结果来看,地缘关系脆弱性是入境旅游流的格兰杰原因,但双向入境旅游流不是地缘关系脆弱性的格兰杰原因,且出境旅游流与地缘关系脆弱性之间也不互为格兰杰因果;而新加坡的结果表明,地缘关系脆弱性是出境旅游流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综上所述,从入境旅游流来看,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入境旅游流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从出境旅游流来看,仅新加坡的数据表明,地缘关系脆弱性是出境旅游流的格兰杰原因,而出境旅游流不是地缘关系脆弱性的格兰杰原因。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出境游是旅游流由中国流入东盟国家,而地缘关系脆弱性由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冲突及中国对于东盟国家的应对能力所体现,由于流向不同,出境旅游流对地缘关系脆弱性的预测作用较小。

地缘关系脆弱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预测双向旅游流,旅游流也对地缘关系脆弱性存在一定的预测作用。地缘关系脆弱性越高,说明地缘主体与客体间的风险和冲突加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游客在国家间的流动;而双向旅游流的流动促进了国家间文化的融合和渗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缘关系脆弱性,减少地缘体间的风险和冲突,综上将二者之间的关系攘括为“负向循环抑制”过程(图11)。旅游外交是低位政治与高位政治的战略耦合,也是“官方”与“民间”的多层次耦合【李飞:《论旅游外交:层次、属性和功能》,《旅游学刊》2019第3期,第113—124页。】。一方面旅游素有“民间外交”之美誉,能够促进异文化间的采借与宽容,是政治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旅游的可持续循环发展离不开政治稳定环境,暴乱、政变、战争等政治冲突事件可能给旅游业带来毁灭性打击【唐志明:《旅游政治的政治学分析》,《旅游学刊》2006年第7期,第83—90页。】。过往研究较少探究旅游与地缘政治间的关系,本研究回应了刘云刚、宋宗员学者【刘云刚、宋宗员:《旅游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展望》,第931—941页。】的号召,探究了地缘关系脆弱性与旅游流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且存在一定滞后效应,交汇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阶段。

旅游业本身脆弱性与敏感性较强,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Weaver D B.Geopolitical Dimensions of Sustainable Tourism.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2010, 35(1), pp.47—53.】。跨境旅游因其跨境属性,对境外地缘环境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因此,跨国旅游极易成为地缘政治斗争的战场,苏晓波在研究中指出,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危机会加深两国的旅游停滞【苏晓波:《旅游停滞与中美地缘政治危机》,《旅游学刊》2020年第8期,第13—15页。】,本研究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该观点。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地缘关系脆弱性与旅游流间存在负向影响,若地缘关系脆弱性无法得到改善,那么旅游流将进一步停滞,而旅游流的停滞则容易弱化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从而形成负向抑制作用的循环。以地缘环境为落脚点探究旅游的非经济价值,能够更好地厘清游客目的地选择背后的逻辑,更科学合理地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胡志丁、刘云刚、骆华松,等:《“地缘政治格局重构与国际旅游新趋势”系列笔谈》,《旅游论坛》2021年第2期,第1—17页。】。

五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本研究基于GDELT大数据来源,构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地缘关系脆弱性指标,分析了东盟国家的地缘关系脆弱性及双向旅游流情况,并探究了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结论如下:

首先,东盟5国的敏感性呈现出波动起伏状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双边政局此起彼伏的不稳定特征。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2013年后敏感性波动较2013年以前减弱,凸显了国家重大战略塑造新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性【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5期,第538—544页。】。应对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趋势水平相对平稳,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应对能力呈现缓慢波动上升态势,侧面展现了中国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和地缘影响力,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地缘政治风险与地缘影响力在空间上的重叠。地缘关系脆弱性是敏感性与应对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一个国家敏感性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相对而言趋势水平不稳定且影响力较小,但应对能力却相对稳定且影响力大,因此成为地缘关系脆弱性最直接的决定因素。通过空间格局演变发现,高地缘关系脆弱性国家在区域分布上存在一定的集聚特征,多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的东南部,其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始终是东盟5国中地缘关系脆弱性最高的国家,随时间推移,三个国家的地缘关系脆弱性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下降时间与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时间有一定程度的重合,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维持和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其次,中国—东盟国家旅游流逆差水平逐年增大,顺差逐渐减小,体现了中国出境旅游的迅猛发展。中国出境泰国旅游人数逐年攀升,出境东盟其他4国的旅游流趋势相当,波动不大,但整体上看均呈上升趋势,说明随着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逐步推进,旅游合作也逐渐深化。中国出境东盟旅游发展迅速,旅游流多集中于泰国湾沿岸,且呈现出由东南亚西北部向东南部扩散的趋势。东盟5国入境中国旅游流整体波动趋势相似,虽有一定起伏,但仍呈现出缓慢增长态势。容量增长的限制、地理距离等成为旅游增长趋缓的重要因素。南海争端的缓解,一定程度也释放了旅游需求。整体上看,相较于中国出境东盟旅游,东盟入境中国旅游发展较为滞后。

最后,从入境旅游流来看,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入境旅游流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地缘关系脆弱性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入境旅游流,同时入境旅游流也有利于在一定滞后期内更好地预测地缘关系脆弱性。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双向旅游流间的关系是一个“负向循环抑制”的过程。一方面地缘关系的良好发展,激励着国家间的旅游合作,也影响着游客的出游选择。另一方面国际旅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渗透,增进了两国居民间的理解与交流,能够缓和双方冲突,改善双边关系。因此,开展旅游合作是双方友好关系的催化剂,国家间应重视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一体化,充分发挥旅游在地缘关系缓解中的重要性。

(二)不足与展望

首先,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仅选取东盟5个国家作为样本分析,不可避免地存在偶然性,未来研究应通过多源渠道尽可能获取更多样本进行檢验。东盟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越来越多以联盟的形式出现,未来研究应考虑中国—东盟整体的合作事件和相应指标纳入分析,以更符合国际地缘政治实际。其次,指标体系中涉及对硬实力、软实力等要素的定量化处理,很难找到能够完全反映这些要素的二级指标加以衡量,只能适当取舍,并尽量选择具有普适性的数据源。再次,影响两个国家地缘关系的因素很多,不仅是两国间的彼此作用,还受到多边交汇影响,未来应尽可能考虑周围国家的影响;最后,在本研究中,地缘关系脆弱性与出境旅游流的关系未得到验证,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剖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只能验证二者间在统计学上的因果关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因此,欲检验二者间的具体影响,仍需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结合其他方法如面板数据回归等进行验证。此外,本研究仅探索性地粗略总结了地缘关系脆弱性与旅游流间的“负向循环抑制”过程,未来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炼。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o-relation Vulnerability

and Two-way Tourism Flow of China-ASEAN

CHEN Qiu-ping, LIU Zi-juan, CHEN Jin-hua

Abstract: Based on the GDELT database, this paper uses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relation vulnerability and two-way tourism flows of China-ASEA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vulnerability of geo-relations has been declining year by year, reflecting the growing geopolitical influence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China. The countries with high geopolitical vulnerability cluster in the southeast of Southeast Asia; (2) The tourism flow deficit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ch reflect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outbound tourism. Tourism flows are generally on the rise, and most of them are concentrated along the coast of the Gulf of Thailand. Compared with Chinas outbound tourism to ASEAN, the inbound tourism from ASEAN to China lags behind;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relation vulnerability and inbound tourism flows is Granger causality,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can be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as a “negative cyclic inhibition” process. The study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o-relation vulnerability and two-way tourism flow, predict and identify geographical risks, and deepen China-ASEAN tourism cooperation.

Keywords: geo-relation; vulnerability; two-way tourism flow; Granger causality test; China-ASEAN

【责任编辑:吴应望】

猜你喜欢

格兰杰东盟国家脆弱性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煤矿电网脆弱性评估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杀毒软件中指令虚拟机的脆弱性分析
基于攻击图的工控系统脆弱性量化方法
格兰杰因果关系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及缺陷
基于电流介数的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