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X+Vm+Y”构式的建构机制与组篇功能
2023-05-30吉益民
摘 要:
“当+X+Vm+Y”是一种设疑类流行构式。该构式基于传统相遇类介词短语结构得以建构,内蕴形式固化和语义衍化机制。根据“Vm”所系论元的语义关系,整体构式语义大致分为冲突、混搭、巧合、穿越等几种类型。该流行构式的生成有其承继链接机制与修辞动因。基于构式变项的语义张力和表达潜势,该类构式用例被广泛地用作各类作品标题和条件性语篇信息组件。研究发现,修辞性“相遇类”已成为一种很有特点的语义范畴,其表达已形成一种较为复杂多样的流行构式群。
关键词:“当+X+Vm+Y”;语义类型;建构机制;组篇功能
作者简介:吉益民,宿迁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E-mail:fjtujiyimin@163.com;江苏 宿迁 2238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研制和教学参考语法书系(多卷本)”(17ZDA307)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3)01-0136-10
一 “当+X+Vm+Y”:从常规到流行
在当代异彩纷呈的社会流行语中,有一种结构类型是基于传统相遇类介词短语结构得以建构。诸如“当爱情撞上疫情”“当茗茶碰到瑜伽”“当更年期遇上青春期”“当杭州地铁邂逅公益体彩”等用例都属于该类建构。为了称说方便,我们暂且将此类表达形式码化为“当+X+Vm+Y”(X和Y分别为前后相遇项,Vm为相遇类动词)。考察发现,该类流行构式虽脱胎于传统相遇类介词短语表达结构,但是在“从最初最基本的、规则性的普通句法结构,到凝固度和整合度都较高的习语构式”【王晓辉:《汉语习语构式的性质、类别、特征及相关问题研究》,《汉语学习》2018年第2期,第33—43页。】的动态演变过程中,已衍生出一些新的特点。为了更为清楚地呈现二者的区别,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用例展开对比分析。例如:【文中所引语料均来自网络平台,为节省篇幅,统一标注其来源及时间,具体出处从略。】
(1) 当她在街上遇到熟人时总是有意地回避,偶尔在僻处与熟人讲几句话,心里就感到不安。(中国网络文学联盟,2011-11-06)
(2)而当明火遇到氢气球时,氢气瞬间大量漏出,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接触发生反应,爆燃立即发生。(广西新闻网,2014-11-25)
(3)旗袍的全盛时代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当旗袍遇到张曼玉,六十年代的香港恍惚之间移了魂,旗袍的“花样年华”在另一个时空再度绽放成妩媚的烟火。(小故事网,2014-09-28)
(4)白色Adidas运动T恤,经典的标志性logo,运动范儿不言而喻。搭配一条素色印花包臀裙,当运动遇见甜美,街头回头率那是蹭蹭蹭高涨。(爱丽时装,2014-06-26)
比较发现,上述例句中的四个相遇类表达用例分属于两种类型。例(1)和例(2)中的“当她在街上遇到熟人时”和“当明火遇到氢气球时”属于常规句法结构中的时间性介词短语,在话语链中通常位于句首,充当时间状语,为下文相关内容的表达圈定时间范畴,不具有自足性,需要与其他小句组合表意,整体结构语义具有逻辑语义真值。而例(3)和例(4)中的“当旗袍遇到张曼玉”和“当运动遇见甜美”已在传统常规相遇类表达形式的基础上衍生出一些新的特点,呈现出修辞性变异,具有流行语特质。其表达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结构形式固化。“表达的习语化往往导致信号的缩减和简化”【 [美]鲍尔·J·霍伯爾、伊丽莎白·克劳丝·特拉格特:《语法化学说(第二版)》,梁银峰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9页。】。较之传统常规相遇类介词短语表达结构,新兴流行构式“当+X+Vm+Y”在结构形式上已呈现出固化态势,其固化过程也是一种框体结构(即半实体构式)的形成过程,内蕴规约化生成机制。具体表现为,一是常规表达结构中表时间的显性语义成分“时(时候)”被删减,如例(1)和例(2)中的相关成分都没有出现在例(3)和例(4)表达结构中;二是“相遇”类动词前一般不能出现修饰限制性成分,如例(1)中的“当她在街上遇到熟人时”的“在街上”就不会出现在例(3)和例(4)表达结构中;三是常规相遇类表达结构较为松散自由,可以换用蒙后省结构,修辞性流行构式用例则不能。如例(1)和例(2)中的相遇类表达也可以分别转换为“当在街上遇到熟人时她总是有意地回避”“而当遇到明火时,氢气球中的氢气瞬间大量漏出”,而例(3)和例(4)中的相遇类表达则无法转换。经过对传统句法构件的加工处理,留存在语表层面的只有表时间的介词“当”、相遇类论元和相遇类动词构件,所生成的“当+X+Vm+Y”表达结构简约凝固,成为一种具有很强衍生能力的流行语框体架构,可以满足不同语义成分,尤其是新奇语义成分的框填需求。
第二,结构语义衍化。与结构形式固化相伴而生的是相遇类流行构式结构语义的衍化。较之传统常规相遇类介词短语结构语义,这种衍化主要表现在相遇对象的泛化和时间语义的弱化两方面。所谓相遇对象的泛化,是指新兴流行构式中模槽填充成分“X”与“Y”已不同于传统常规相遇类介词短语结构成分,呈现出极为复杂多变的泛化衍生态势。比较发现,常规相遇类介词短语表达结构中相遇对象的选择与组配仅限于常规概念范畴,二者之间有直接的逻辑语义关联。如例(1)和例(2)中的“她与熟人”“明火与氢气球”,其语义关系都建立于实际生活情形,具有显豁的现实基础,所建构的表达形式属于概念性表达结构。而新兴流行构式中的相遇类框填成分却呈现出一定的修辞性变异特点,有语义溢出现象产生【 相遇类流行构式用例中也有貌似概念性表达的“当婆婆遇上妈”,但是这种“相遇”已非常规生活情形中的狭义相遇,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广义相遇,受表达框架约束,有语义溢出现象产生,带上了流行语特质。】。此外,伴随传统常规相遇类介词短语表达形式中的显性时间性成分“时(时候)”的删减,新兴相遇类流行构式中的时间性概念语义也大幅度消弭,而新奇相遇类框填成分所造就的认知悬念和表达张力则得以彰显。如例(3)中的“当旗袍遇到张曼玉”已无法置换为“当旗袍遇到张曼玉时”,足以佐证时间性已非表达重点,“旗袍”与“张曼玉”结合所产生的特殊效应才是表达意趣之所在。且显层结构中物与人的相遇也有别于常规表达,其中“相遇”义的转移泛化赋予整体结构以一定的修辞色彩和流行特质。如果说例(3)中“旗袍”与“张曼玉”的“相遇”还有一定现实基础的话,那么例(4)中更为抽象的“运动”与“甜美”的“相遇”就只能完全在修辞层面上求解了。
而形式固化和语义衍化正是框填式流行语得以生成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其表达特点之所在。因为框填式流行语的语义表达是由形式与内容共同赋值,其中框体结构本身可以获得“一种引人注目、耐人咀嚼的形式意味”【 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6期,第33—49页。】,这种“形式意味”也是其流行语义的组成部分。对于流行构式“当+X+Vm+Y”来说,其框体架构来源于一种非自足性常规句法结构的改造加工,所生成的框体架构不仅能够满足不同语义成分的框填需求,且其整体结构也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与自足性,连同框填成分语义关系的新奇与跳跃,使其还获得充当各类标题的身份资质,即一种标题语用功能。也可以说,新兴流行构式“当+X+Vm+Y”的表达特点就在于其框填成分具有较大语义跨度,进而赋予整体结构以较强的语义张力和一定的修辞特质。鉴于这种语义跨度所生成的语义张力和修辞特质在具体语境中具有制造悬念功能,相关表达形式可称为设疑类构式(Creating Suspense Constructions)。有关该类流行構式的语义表达、建构理据、运行特点以及相关表达问题都需要系统考察与深入探究。
二 “当+X+Vm+Y”的结构语义类型
根据一个构式的组成部分是由固定词项填充还是开放性的,构式可以分为实体构式和图式构式两种类型。较之实体构式,图式构式组件处于半开放或全开放状态,其生成内蕴框架提取、充填操作和不断衍生的机制与过程,可以允准多个实例,具有较强的表达优势。结构能产性、意义整体性和语境依附性是其主要建构机制与运行特点。比照图式构式理论,运行于言语交际过程中的“当+X+Vm+Y”是一个典型的图式构式,具有半开放性表达特点,其中的介词“当”和相遇类动词“Vm”为框体构件,二者组建成构式模框,可称为构式恒项;“X”和“Y”为待嵌构件,根据表达需要进行自由选择,可称为构式变项。该类构式的表达特点在于构式变项往往是非同质、无显性关联或非常规用法,具有较大语义跨度,致使整体构式语义具有超乎寻常的表达特点,进而可以激发受众联想与想象。由于构式变项的选用对整体构式语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关于该类构式用例的建构类型,我们可以从变项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考察分析。考察发现,变项“X”和“Y”之间的语义关系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大凡在特定情境中偶发关联或人为加工的项目都可以进入该类构式组建起适情应景的表达结构用例。也可以说,前后变项语义关系的复杂多变反映的正是构式恒项“Vm”相遇义的迁移泛化。考察发现,在不同语境中,“Vm”所系论元大致有冲突、混搭、巧合、穿越等几种语义关系类型,以下将依此机制与类型逐一展开分析。
(一)冲突式
所谓冲突式,是指构式变项之间的语义关系具有一定的对立性,反映的是现实情境中相关事物、现象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例如:
(5)当广场舞遇上高考,东胜大妈们痛快“让路”!(文旅东胜,2017-06-06)
(6)当爱情遇上疫情:“战‘疫结束后,我会给你最美的婚礼!”(新华网,2020-02-14)
例(5)中的“当广场舞遇上高考”表达的是在特定情境中广场舞大妈与高考学子之间相冲突的一面;例(6)中的“当爱情遇上疫情”表达的则是疫情之下爱情让路的选择。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对立统一性,不同对象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映射到概念表达层面,相应的冲突性语言结构用例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除了上述用例,“百度”网页中类似用例还有“当四六级撞上世界杯”“当端午节遇上高考”“当叛逆期撞上更年期”,以及电视剧名《当婆婆遇上妈》、著作名《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等,这些用例都是基于现实世界中的相关情形得以建构,反映的是实现世界中不同对象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比较发现,构式恒项“Vm”的选用对冲突式结构语义的生成也有一定影响,其中矛盾语义蕴涵最高的“撞上”为典型构件,即凡是以“撞上”建构的用例大多为冲突式。
考察发现,一些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冲突式建构项。因为这些突发事件往往会打破常规,内蕴高强度矛盾冲突语义因子,在相关表达中这些语义因子被激活提取的概率也相对较高。例如,近期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便是一个影响极大的突发事件,也是一个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因此,近期由“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参与建构的冲突式结构用例便呈现出井喷式流行态势。我们以“当……遇上新冠”为检索项检索统计了“百度”网页中的用例数据,共计大约有32 800 000条(截止到2021年4月10日)。除了上述例(6)中的“当爱情遇上疫情”外,类似用例还有“当脱贫攻坚遇上新冠肺炎”“当情人节遇上新冠肺炎”“当元宵遇上新冠肺炎”“当兰州拉面遇上新冠疫情”“当分娩遇上新冠疫情”“当车市遇上‘新冠”等等,不一而足,充分反映出疫情发生以来对各行各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一种突发的矛盾冲突性社会现实。
(二)混搭式
所谓混搭式,是指经过特殊处理,一些关联度较低的对象被创造性地组合到一起,产生出特殊效应。整体结构语义呈现出相容性特点,反映的是现实情境中相关事物、现象或人物之间的和谐共存关系。例如:
(7) 当邮票遇见木雕,当记忆邂逅寓意,水果邮票与桃木木雕的天作之合,必将成为国人追求幸福的脚步,向往美好的寄托。(人民网,2014-07-11)
(8) 当排骨遇上圣女果,哈密瓜遇上牛肉粒,你能想象这些食材混搭在一起滋味如何?现场不少“神菜”的食材搭配让人直呼“想不到”。(人民网,2014-11-16)
由于现实世界中许多事物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和谐共生关系,且人类还可以能动地搭配组合,进而创造出各种新奇组合,即混搭,致使语言表达层面也会滋生出相应的表达形式,如例(8)中的“排骨”与“圣女果”、“哈密瓜”与“牛肉粒”。考察发现,这种混搭式构式用例具有多样化特点,既有实体混搭,如“当拉菲遇到蒜泥白肉”“当鲟鱼遇上饺子”“当蕾丝遇上棒棒糖”;又有抽象混搭,如“当梦想遇上情怀”“当运动遇见甜美”“当创新遇见梦想”;还有综合混搭,如“当公厕遇上古典音乐”“当乌镇遇见戏剧”等。
(三)巧合式
所谓巧合式,是指由于某种机缘,一些看似无关联的对象偶然结合在一起,产生出超乎想象的奇妙效果。构式变项表达的是一种潜在的成全与被成全关系,即“X”偶遇“Y”后,“Y”对“X”产生影响,使其发生一定的变化或产生某种特殊效应。例如:
(9)当美食遇上世界杯,这个夏季出现了一批“养生球迷”。(人民网,2018-06-25)
(10)当电影遇见纽约,享受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北方网,2014-05-14)
(11)一周文娱:当春晚遇上冯小刚,谁将成就了谁?(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07-14)
上述三个构式用例所内蕴的巧合式语义关系分别为:例(9)中的“当美食遇上世界杯”表达的是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给当地餐饮文化带来的影响;例(10)中的“当电影遇见纽约”反映的是现代化大都市纽约为电影拍摄提供了许多现代元素,已成为电影拍摄的绝佳场地;例(11)中的“当春晚遇上冯小刚”传达的则是中国热度最高的节日活动“春晚”在著名导演冯小刚的执导下可能生发的革新效应。
考察发现,一些影响较大的知名地区机构、社会热点事务和高新技术手段极易发展成为巧合式的组构材料,即有充当成全项目的优选资质。如“好莱坞”“世界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我们分别以“当……遇上好莱坞”“当……遇上世界杯”“当……遇上互联网”为检索项检索统计了“百度”中的用例数据(截止到2021年4月10日),统计结果见表1。
(四)穿越式
在考察“当+X+Vm+Y”构式用例时,我们还发现有一种建构类型中的待嵌构件具有跨域特点,这种建构类型可称为穿越式。所谓穿越式,是指构式变项之间的概念语义关系并非处于同一义域层面,有时空方面的较大跨越,结构语义呈现出新奇想象和极度夸张特点。例如:(12)《当孔子遇上超女》 (卫道存著,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年版)
(13)《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徐欢、周兵执导的人文历史纪录片,2010年10月首播)
上述两例均属于穿越式。其中例(12)是时间穿越用例,其所系文本以反穿越的形式,讲述2500年前的孔子,神奇般回到现代,与学术超女李彤相遇的故事。类似用例百度网中还有“当刘备遇见悟空”“当唐僧遇上苏妲己”“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等多种用例。例(13)是空间穿越用例,影片以中国人的眼光来叙述艺术与历史,面向东方与西方,包容共同与差异,展现交流与碰撞。百度网上类似用例还有“当百老汇遇上好莱坞”“当北京遇见西雅图”“当悉尼遇见上海”等。 综上,“当+X+Vm+Y”流行构式所表达的主要语义类型可以概括为表2。
三 “当+X+Vm+Y”的建构理据
(一)认知加工:基于隐喻的构式承继
关于不同构式的形成机制与理据问题,Goldberg曾经从承继角度做出探讨,认为“如果把语言中整个构式的集合视作是一个网络,且其中的个别构式通过特定类型的非对称正常样式承继链接,我们就可以得到关于构式之间关系的概括。即如果构式A从构式B承继了信息,那么构式B就是构式A存在的理据”。并根据承继的性质与特点把构式承继链接分为四种类型,即“多义链接”(Polysemy(IP) Links)、“子部分链接”(Subpart (IS) Links)、“实例链接”(Instance (II) Links )和“隐喻扩展链接”(Metaphorical Extension (IM) Links )【Goldberg,Adele E.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pp.72-80.】。以承繼构式理论考察“当+X+Vm+Y”流行构式的生成理据,我们发现其与常规原型表达结构“当+X+Vm+Y”之间的关系当属隐喻扩展链接类型。所谓“隐喻扩展链接”是指两个构式通过隐喻映射产生联系,而隐喻链接则规定了“统治构式”的意义向“被统治构式”的意义映射的方式。就流行构式“当+X+Vm+Y”来说,其与原型构式“当+X+Vm+Y”的隐喻链接主要表现为“Vm”所系论元语义性质的对接映射,即由常规概念域中不同对象的相遇映射到极为宽泛的社会活动场域中具有修辞特质的不同对象的相遇。常规概念域中的“相遇”具有真值条件,相遇论元大致有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几种类型,诸如例(1)中的“她”与“熟人”,例(2)中“明火”与“氢气球”,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困难”“遇到麻烦”“遇到问题”等。该类相遇类论元源于常规认知域,二者关系建立于实际生活情形,在神经结构上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其关系可以自然激活;而流行构式“当+X+Vm+Y”中的“相遇”已经超越常规概念域,拓展到极为复杂的修辞场域,“相遇”类论元在认知神经结构上不具有直接关联性,处理二者关系的神经元激活受阻延迟,从而强化了相关结构的表达性。两类构式之间的承继关系建立于不同对象相遇后所引发后续新状况的相似性,原型构式“当+X+Vm+Y”是流行构式“当+X+Vm+Y”的存在理据,而流行构式在原型构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一些新的特点,相应的构式义也有了新的变化。构式的承继方式及其构式义表达特点分析见图1。
(二)修辞动因:热衷于流行框架语义
研究发现,图式构式“当+X+Vm+Y”的生成还内蕴强烈的修辞表达动因,即一种流行框架语义表达的驱动。因为从构式生成及其表达特点层面考察,脱胎于传统句法结构的“当+X+Vm+Y”已出现形式固化和语义衍化现象。其“形式固化”既是指其所源出的传统表达结构中一些附加成分的缩减脱落,更是指该类表达形式在反复使用过程中所生发的框架提取和能产性获得。关于流行语的扩散与流行问题,辛仪烨【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第33—49页。】曾深入分析了流行语义、流行心态与语言优先表达机制,认为流行语义是形式意味和文化涵义的交融,流行语的建构与运行是一种语言优先,其中蕴含的流行心态也是一种强烈的修辞动因。而通过形式加工和语义扩容的“当+X+Vm+Y”,其批量建构和广泛运行的深层理据显然也源出于这种修辞动因,即一种语言优先机制。上述关于“当+X+Vm+Y”的结构语义类型分析表明,多种语义类型之所以皆可诉诸流行构式“当+X+Vm+Y”,显然是因为该“相遇”类构式具有了流行语特质,其表达形式本身可以为整体结构语义赋值。因为结构框体“当……Vm……”本身既可以维持一种较为恒定的流行框架语义,同时也为多种“相遇”类构式语义用例提供了一种语言表达潜势,即但凡出现会产生特殊效应与异常影响的共同参与者“X”和“Y”,这种构式便会被自动激活与调取,在人类的语言加工程序中始终处于随时待命状态,即语言优先机制。因为,图式构式的建构特点在于其“构式义并不总是编码在全部的构成成分上,很多情况下它只决定于部分成分的使用,只要这些成分保留着,构式义也就能维系着”【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3期,第7—17页。】。对于“当+X+Vm+Y”来说,其维系结构语义的核心成分是“Vm”,也可以说,“Vm”是“当+X+Vm+Y”流行框架语义的主要贡献者。当“Vm”由常规逻辑概念域中的“相遇”泛化衍生到诸多具有修辞特质的新创概念域中的“相遇”时,其参与建构的结构语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内蕴隐喻表达机制。基于常规逻辑概念域中的“相遇”,加以推衍泛化,使其获得更为宽泛灵动的表达潜能,冲突、混搭、巧合、穿越等不同类型语义构件都可以成为待嵌成分,进入框体,建构起具有流行语特质的“当+X+Vm+Y”。较之传统常规相遇类介词性表达结构,流行构式“当+X+Vm+Y”的结构语义具有新创特点,表达意图在于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调动受众思考与想象。“Vm”的隐喻衍生,连同变项“X”与“Y”的语义跨度,赋予“当+X+Vm+Y”以极强的表达效能与流行特质,成为特定概念语义和语用功能表达的优选结构类型。
此外,表达者对此类构式的浓厚兴趣显然也是受一种流行心态驱使,即对“相遇”的“意外义”的捕获需求和表达欲望,因为运动着的对象“意外地”接触在一起极易成为关注焦点,进而催生出相遇类流行构式表达框架。这种构式框架的生成机理和表达价值在于,表达者在隐喻的意义上使用而扩展了传统常规“相遇”义,使得原本相距甚远或毫不相干的对象,由于意外相逢而使得彼此之间原本人们意识不到的内涵得以激发出来并发生联系,从而打开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新视域。对于这样一种认知路径和表达机趣的追求,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表达的一种新时尚,该类构式能够迅速流行并蹿红,其背后动因正在于此。
四 “当+X+Vm+Y”的组篇功能
构式语法理论持综合性语言观,认为“在一个构式里,句法、语义和语用信息是互动的;而且这种互动是规约性的(conventional),语言运用者的能力大部分可以看做是信息束储存库,包括形态句法形式、语义解释原则和具体的语用功能”【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论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8页。】。除了句法和语义之间有内在联系外,句法与语用之间也有密切关联,对于缺乏形态束缚的汉语来说,后者关系往往会僭越前者关系,成为左右语言表达的主导力量。因此“汉语的句法结构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语用结构”【张伯江:《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汉语学习》2011年第2期,第3—12页。】。对于经过语形加工处理而生成的“当+X+Vm+Y”构式来说,其形式的减缩固化使其语义表达已经超越了传统常规相遇类介词性短语的时间性表达核心,非常规相遇类论元所产生的各种新奇语义关系成为表达焦点,而这种语形规约和语义异变又赋予了该类构式以特定的语用功能。其建构与运行旨在为了满足特定的语用功能表达需要。也可以说,是特定语用功能表达需求催生出该类表达形式。相关问题可以从其运行特点角度进行考察分析。为了更为系统地阐明该类构式的表达价值,我们需要联系其语境分布概况进行系统探究。总体来看,流行构式“当+X+Vm+Y”的运行场域大致分为文本标题和篇内文本两种类型。
(一)统领语篇——用做文本标题
如前所述,经过加工改造的流行构式“当+X+Vm+Y”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与自足性,连同框填成分语义关系的新奇与跳跃,即语义张力,使其还获得充当各类标题的身份资质,即一种标题语用功能。考察发现,流行构式“当+X+Vm+Y”的一大表达特点就是可以用作各类文本标题。除了上述提及的“《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著作)、“《当婆婆遇上妈》”(电视剧)、“《当孔子遇上超女》”(著作)和《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电影)”外,类似用例还有:
(14)《当文学遇见足球》(新闻标题,《东南快报》,2014-07-12)
(15)《当秋天遇上秋天》(歌曲,《HELLO梁心颐》,2010-12-06)
(16)《当唐僧遇见潘金莲》(小品,腾訊视频,2017-10-04)
此外,我们在“中国知网”平台中分别以“当”与“遇上”“遇到”和“遇见”为篇名检索项检索统计了相关篇目数量(截止2021年4月10日),见表3。
相关用例及统计数据表明,流行构式“当+X+Vm+Y”具有很强的标题语用功能,典型表现为标题类型多和标题数量大。除了“中国知网”中的5701篇论文标题外,还广泛地用做著作、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新闻报道、小品等文学艺术作品的标题。究其理据,显然与流行构式“当+X+Vm+Y”中的变项“X”与“Y”之间的语义张力有关。这种张力或来源于变项冲突,或来源于变项混搭,或来源于变项巧合,或来源于变项穿越,其共同特点是“X”与“Y”多为新奇组合构件,有强烈的设置悬念功能,且二者之间往往有较大的关系发展、事件进程或情状变化的运行空间,可以为所系文本组织提供足够的腾挪场域。例如冲突型的“《当婆婆遇上妈》”是都市家庭生活剧,其中相遇类构件“婆婆”与“妈”属于中国传统家庭中较为复杂难缠的亲家母角色,即丈母娘与婆婆。二者蕴含较为强烈的制造家庭矛盾的潜在语义元素,进入流行架构用做题名,一方面可以为电视剧剧情发展提供丰富曲折的人物关系素材脚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强化剧情悬念,达到吸引受众的表达效果。
(二)组织语篇——串联文本信息
除了用做文本标题统领语篇外,流行构式“当+X+Vm+Y”用例还高频运行于文本信息组织过程中,履行的是篇内信息组织功能。考察发现,由于流行构式“当+X+Vm+Y”中的变项“X”与“Y”为超常规新奇结构组件,有一定的语义跨度和修辞特质,蕴含较强语义张力和表达潜势,因此,由其参与建构的“当+X+Vm+Y”流行构式用例通常会用做先发新奇条件,且因语义张力而有设疑增趣功能,其后续小句表达的通常是在此条件下会出现的特殊结果。语篇信息组织呈现出“新奇条件→特殊结果”内在逻辑关联。例如(横线标注的是先行“条件”信息,波浪线标注的是后续“结果”信息):
(17)这个夏天,当足球遇上高尔夫,当世界杯遇上大满贯,究竟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新京报网,2014-06-26)
(18)作为《中国好男儿》中辈分最高的评委,集美貌、演技于一身的传奇女人刘晓庆如何看待90后“小鲜肉”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当资深遇见稚嫩,是代沟、反差,还是火花?(人民网,2014-11-02)
(19)横扫夏日的热裤与迷你连衣裙热潮早已过去,在这炎炎夏日以透视装和蕾丝的混合搭配最引人注目。当蕾丝遇上棒棒糖,绝对是清纯与性感的激情碰撞,若隐若现性感至极。(人民网,2014-06-13)
(20)当啤酒遇见足球,借助互联网思维的“酿造”,一切是那么美妙而水到渠成。 (人民网,2014-07-24)
上述语篇中的“当+X+Vm+Y”流行构式用例表达的都是一种新奇的先发条件信息,其“新奇”之处在于特定情境下“X”与“Y”的“相遇”已超出传统常规逻辑概念性“相遇”,内蕴新颖别致的语义关系和表达意图。如“足球”与“高尔夫”、“世界杯”与“大满贯”、“资深”与“稚嫩”、“蕾丝”与“棒棒糖”、“啤酒”与“足球”等框填成分的“相遇”,产出结果皆非常规情状。在后续结果信息表达层面,其设疑增趣表达特点或诉诸疑问,如例(17)中的“究竟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和例(18)中的“是代沟、反差,还是火花?”;或诉诸直陈,如例(19)中的“绝对是清纯与性感的激情碰撞,若隐若现性感至极”和例(20)中的“借助互联网思维的‘酿造,一切是那么美妙而水到渠成”。此外,考察发现,流行构式“当+X+Vm+Y”用例还可以连续运用,以实现多维度条件语篇信息的组织与表达功能,进而可以强化语篇主旨信息表达。例如:
(21)当飙风相逢了烈火,当林芝遇见了上海,当心理梦想撞上了地理巅峰,《梦想·巅峰》第一期,“变形”少年心随梦想,人在巅峰。(人民网,2014-08-29)
(22)嘉宾入场后,活动暖场短片《遇见》以黑白为主调,以非常文艺的格调阐述了牛仔创新联盟的核心理念:“当东方遇见西方、当时尚遇见产业、当创新遇见梦想、当环保遇见激情、当牛仔创新联盟遇见朋友…8月22日,我们启动。”(人民网,2014-08-26)
上述例(21)中三個“当+X+Vm+Y”构式用例连用,从多角度阐述了《梦想·巅峰》第一期的主题信息;而例(22)中则连用了五个构式用例阐释了牛仔创新联盟的核心理念,也诠释了活动暖场短片《遇见》的核心思想。
五 余论:关于“相遇类”流行构式群
考察发现,为了表达各类有别常规的种种“相遇”,人类认知概念系统中已生成一种很有特点的修辞性“相遇类”语义范畴。根据形义对应关系,一些流行度较高的显赫语义范畴,其表达形式也较为灵活多变。对于修辞性“相遇类”语义范畴的表达来说,因其关涉特殊情境中的实际情状、生活经验与认知体验,相应表达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为复杂多变的流行构式群。这种表达特点典型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Vm”具有多样性。上述举例分析显示,在“当+X+Vm+Y”流行构式用例的建构过程中,其中的“Vm”可以有“遇见”“遇上”“遇到”“碰上”“碰到”“撞上”“撞到”“邂逅”等多种选择。 二是出现结构变式。基于典型的“当+X+Vm+Y”流行构式,实际语言生活中又出现了“当+X+与+Y+Vm”和“X+Vm+Y”两种变式。例如:
(23)“当音乐与诗词相遇,我们与古人重逢;当古典和现代邂逅,我们汲取独特的力量”,这是观众看过《经典咏流传》之后发出的感慨。(人民网,2020-02-18)
(24)《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青春励志喜剧,庞好执导,2010-12-15首播)
(25)《北京遇上西雅图》(浪漫爱情喜剧片,薛晓路编导,2013-03-21上映)
此外,除了上述讨论的“当+X+Vm+Y”流行构式及其变式外,实际语言生活中还存在一种由“结缘”“联姻”“携手”和“同行”等构件组成的“结缘类”表达结构,可归入广义的“相遇类”。例如:
(26)当体育与音乐结缘,一首歌,就代表一段热烈的记忆。冬奥之声,又一次唤起了那些珍藏在记忆中的旋律。(人民网,2020-07-14)
(27)当历史与娱乐联姻,就涉及到历史真实与历史传播的关系问题。尽管有人认为,游戏就是游戏,只要价值观念正确,具体内容和手段不妨自由发挥。(人民网,2020-06-19)
(28)当图书与电影携手,我们在看什么(千龙网,2019-03-05)
(29)热情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当热情与无知同行时,它就变成了双倍的愚蠢,促使我们最后必将为自己的热情昂价买单。(人生屋,2014-03-19)
基于“结缘类”的[+人]义素特征,上述诸例都打上了拟人化的修辞烙印,呈现出新颖别致的表达韵味,也为相关表达注入了流行元素,致使该类表达在实际语言生活中得以集群建构并广泛运行。
总之,流行构式“当+X+Vm+Y”及其相关表达形式的建构与运行,是构式互动、流行心态、语用动因和认知处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一方面,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于广泛联系之中,且人们可以能动地挖掘各类潜在联系,这为流行构式“当+X+Vm+Y”与常规构式之间的隐喻互动和承继链接提供了丰厚的语义基础;另一方面,经过加工处理而生成的流行构式“当+X+Vm+Y”已经获得了一种“形式意味”,即流行构式本身有其表达价值,能够承担一定的语义功能表达职责,且因创新建构而获得较高语用附加值,尤其适用于文本标题和条件性语篇信息的组织串联;此外,从认知处理角度看,与人类对世界的范畴化过程依赖于人类的经验一样,各种表达形式的建构与运用也有赖于我们对已有语法结构的经验性认知。这种经验性认知既与相关结构的概念语义有关,更与特定语用表达功能有关。语言结构直接对应于人类的概念结构和语用结构,不同语法形式只是人类概念结构和语用结构的重组和象征化。
On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Textual Function
of the Popular Chinese Pattern “当+X+Vm+Y”
JI Yi-min
Abstract: The Chinese pattern “当+X+Vm+Y” is a popular construction of question setting. This pattern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encounter prepositional phrase structure, which contains the mechanism of form solidification and semantic evolution. According to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of the “Vm” , the whole pattern can be divided into conflict, mashup, coincidence and crossing. The formation of this popular pattern has its inheritance link mechanism and rhetorical motivation. Based on the semantic tension and expression potential of construction variables, this kind of patterns are widely used as titles and text information components. It is found that the rhetorical “encounter type” has become a special semantic category, and its expression has already formed a complex popular construction group.
Keywords: Chinese pattern “当+X+Vm+Y”; semantic types; construction mechanism; textual function
【责任编辑:陈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