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3-05-30朱碧波
摘 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智能时代,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为传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全新的媒介和无限的可能。不过,当前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但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像呈现之难的影响,而且深受短视頻市场资本逻辑的掣肘,更受到娱乐至上社会思潮的干扰。为此,当前我国推进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入驻社交类短视频平台,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系化解读和专业化制作。同时,激活社交类短视频平台的公共责任和算法伦理,遏制泛娱乐主义的膨胀,推进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式与内容的相得益彰。
关键词:社交类短视频;资本逻辑;泛娱乐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简介:朱碧波,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华民族理论 (E-mail:zhubibo1028@126.com; 云南 昆明 6505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政专项“我国边疆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20VSZ088);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铸牢边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22JH084)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3)01-0018-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云激荡,我国迫切需要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发展凸显出来的一个重大而前沿的议题。近年来学界借助政治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元学科范式,深入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性议题。学界相关探讨大体可以分为超脱时空场域的解读和立足特定场域的研讨。其中,超脱时空场域的解读,侧重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概念内涵、结构层次、形成机理、哲理意蕴;立足特定场域的研究,聚焦于特定区域(边疆之地)、特定场所(民族院校)、特定资源(历史资源)、特定对象(学生群体),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路径(文化认同路径、政治身份路径、社会交往路径、公共服务路径等)。当前学界相关研究,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空间,深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深度,但是,相关研究相对忽略借助“特定媒介”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这不免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学术版图存在重大缺憾,并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能的提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鉴于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手段,现代媒介又是教育效能提升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应高度重视智能媒介的技术赋权,充分利用风靡众生的社交类短视频,与时俱进地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物无声的培育。
一 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之需
现代科学技术狂飙突进的发展,深度解构了传统社会的生存图景和学习模式。智能媒介的横空出世和蔚然成风,更是使得整个社会由传统的“纸媒时代”走向当下的“智媒时代”。智能媒介成为这个时代的移动终端,成为吸纳当前各类社会群体注意力的焦点地带。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与实践省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铸牢”二字,按照《说文解字》释义,“铸”是“销金也”,“牢”是“从牛,冬省”,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之为“冬取完固之意。亦取四周象形。引申之为牢不可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3页。】。“铸牢”二字则暗喻“销熔多样材质固有的边界而化成牢不可破之共同体”。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则要与“中华民族”一词两相比较才能得到更好的体悟。学术语境中,中华民族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成的国家民族,具有多元一体和全民一体的双重属性【周平:《我们是谁:对中华民族的再认识》,《探索》2021年第3期,第26—36页。】。“共同体”(community)一词,它的词源可以追溯为拉丁语“com”和古代意大利西部埃特鲁斯坎语的“munis”的结合,其原初意义是“共同负责”【龚群:《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5页。】。“中华民族”与“共同体”一词的组合,不但描绘了中华民族是“以共善生活为价值导向、具备共同复兴关怀的中国国民聚合实体”【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第1—14页。】,而且表达出中华民族深切的伦理诉求,即各民族“共同负责”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朱碧波,李恬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阐释与铸牢方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第42—51页。】。至于“意识”一词,心理学最为经典的分析框架即为“知、情、意”的三维架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据此可以解读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知晓与学习”、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偏爱和赞赏性评价”【马凓:《华裔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传播路径》《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23—32页。】,以及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向与意志”。同时,考虑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时空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亦可置身于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时段和世界政治大格局来加以理解。若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为参照坐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诉诸历史是各民族对族际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理性认同,立足当下则是各民族对族际“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感知体认,指向将来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若是以世界政治大格局为参照坐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体现为中西文明交流汇通之中的“中华民族身份的知觉”“中华文明的文明自觉”和“高度认同伟大的祖国”。这就是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第7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组合,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切地指向中华民族的身份建构、中华历史的历史认同、中华文明的文明自觉、中华各民族共生的心理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念的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政治工程,它涉及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促成各民族共同富裕等諸多基础性工作。不过,单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术手法,至关重要的无疑是教育,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场和反复强调,我国展开了如火如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其中,课堂教育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强调“民汉混校”,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四史教育”,致力秉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讲清各民族共创中华【郝亚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淡化族际差异抑或强化族际纽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第56—65页。】。社会教育方面,我国通过各种形象化的实物标语、电台的公益广告等展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并依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活动,以及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等,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这种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动,积极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过,毋庸讳言,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还存在大水漫灌式思维、自上而下单向度说教等问题。很多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这种相沿成习的说教路径抱有或多或少的抵触心理。这类青少年群体,通常被称之为“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他们自出生伊始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深度浸润于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建构起来的时空场域之中。这类群体的知识获取途径、认知习惯、休闲偏好等都迥异于传统纸媒时代,而呈现鲜明的智媒时代特点。当前我国理应关注多元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革新传统单向度思想教化之弊,着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媒介”与“多元群体认知偏好”的匹配,精准铸牢多元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受追捧的社交类短视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二)社交类短视频的发展历程与潜在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扩展现实(XR)、泛在智能、大数据、5G、全息与传感等新型技术日益深度地嵌入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现代技术与日常烟火的深度契合,革命性改写了传统社会的知识生产、文本存储和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方式,使得现代社会前所未有地走向“智媒时代”。社交类短视频正是智媒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个煊赫的文化产品。与传统纸质媒介相比,社交类短视频的“图文声光”更加契合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动性偏好”。它使得原本较为抽象、枯燥乃至晦涩的纸质文本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之下得以转化成为活泼灵动的影像产品。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科技的持续创新和智能媒介的自我进化,不但持续降低影像产品生产的门槛,而且迅猛推进影像产品传播的速度。及至当今,社交类短视频已然无需专业的拍摄设备或是高超的专业技术,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完成所有的操作过程。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之下,社交类短视频可以按照用户偏好一键完成美颜、修图、添加背景音乐、视频拼接等多项个性化操作【陈世华,陈佳怡:《狂欢与沉寂:短视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现代传播》2021年第6期,第133—138页。】。在短视频制作门槛日趋降低的同时,它的传播路径又出现革命性的更迭和进化。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催生影像生产的普及,通信技术的迭代更新孵化了远距离和大规模的影像传输,人工智能的升级又孕育了影像传送的无限精分和精准推送【刘永昶:《移动短视频的众生话语与审美裂变》,《学海》2021年第1期,第174—180页。】。社交类短视频正是在生产门槛持续走低和传播效能日趋放大的影响之下体现出巨大的发展潜能。非但如此,社交类短视频自带的社交属性还不断提升其爆发式增长的上限。社交类短视频在设计之初就携带着传统纸质媒介难以媲美的社交属性。它以用户为中心,依靠用户主导的影像呈现,不断在海量的网络世界寻找志同道合的“趣缘群体”,并通过点赞、评论、转发和互粉等社群互动,满足人类寻求心理归属的本能。这种本能欲求的满足又赋予社交类短视频极强的粘性,其用户群体由此得到持续的增量发展。
社交类短视频的独特秉性和产品优势引发诸多网络巨头的关注。2013年8月,新浪率先推出秒拍,同年9月,腾讯推出微视。随后,美拍、快手、抖音各显其能。2019年之后,微信、百度、淘宝、大众点评等网络巨头纷纷涉足短视频领域,社交类短视频由此得到快速增长,以至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研究院将2020年称之为“中国视频社会化元年”。及至2021年,社交类短视频的用户数量更是得到裂变式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794万,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3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6080万。及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更是达到9.95亿,占到网民整体的91.5%【国家图书馆研究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年第5期,第12页。】。
社交类短视频的广泛流行和拥趸之众,使其已然不是单纯的娱乐媒介,而成为心灵感官的按摩之地、社会思潮的喧哗之地、意识形态的传播之地。按照马尔库塞的说法,媒介即意识形态,大众媒介的表象是信息传递和娱乐休闲的工具,其深层却蕴含着文化渗透、思想引导、价值型构、政治教化的功能【[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3年,第9页。】。以此论之,表象层面,社交类短视频是个体选择的娱乐休闲产品;深层层面,社交类短视频潜藏着无数个体用户集成的政治倾向、社会态度、认知模式、心理偏好、审美情趣和意识形态。社交类短视频的风行和巨量的用户群体,使其成为多元意识形态文化的汇集之地。各类用户主体流连忘返于社交类短视频之际,难免潜移默化地受到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能无视或失语于社交类短视频平台,而应该注重并发掘社交类短视频的媒介潜力,与时俱进地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技术,以此“缩小个人思维的差别”,推进“思想的同一性”【[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29—330页。】。这就是习近平所说:“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前线》2019年第4期,第4—7页。】。
二 影响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因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基石。面对社交类短视频的广受欢迎,我国迫切需要强化社交类短视频的教育功能,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不过,当前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但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像呈现之难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交类短视频市场“资本逻辑”的掣肘,更受到“娱乐至上”社会思潮的干扰。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像呈现之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明体系在中华儿女心理上的一种映射。它涉及中华儿女对中华文明“古与今的体认、形与神的觉知、知与情的感悟”。及至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包含中华儿女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情感归依与理性认同。这就是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产物,而是随着时代演化不断丰富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包含传统话语体系指称的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中华身份认同),而且包含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同,包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法治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的繁复内容,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系化影像表达很是艰难。这客观上导致当前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短视频影像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总体数量偏少、影像表意浅层和立意设计偏差。
首先是总体数量偏少。随着各大网络巨头竞相搭建社交类短视频平台,社交类短视频的生产主体日趋壮大。社交类短视频的井喷式增长,不但催生短视频文化市场喧嚣的众神狂欢,而且导致短视频文化市场激烈的诸神之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类社交类短视频生产主体纷纷迎合大众心理偏好,争夺短视频用户主体的注意力。由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要么相关受众体量偏小(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么话题尺度难以精准拿捏(如边疆民族宗教相关内容),并不特别受到短视频生产主体的青睐【据《2019抖音数据报告》的披露,抖音最为火爆也是用户最爱观看的短视频类型为婚礼、手工,风景,生活探店和萌宠;最爱观看的知识类短视频是“美食制作”和“语言教育”(英语教学、日语教学、韩语教学)。】。其次是表意的浅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表意符号)和“神”(文明神髓)的认同与激赏【朱碧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探微与学理阐释》,《湖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第1—9页。】。当前相关社交类短视频虽然不乏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像作品,如中华民族标志性地理符号(长江、黄河、珠峰等)、建筑符号(故宫、长城、布达拉宫等)、民俗符号(清明、端午、中秋等)、文化符号(唐诗、书法、国风等),不过相关影视作品主要是表意符号之“美”的展示,相对缺乏中华文明神髓尤其是中华民族利益优先和中华民族身份优先的影视展现。这难免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像展现存在表意的浅层之弊。最后是立意的偏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245页。】。不过,既有的一些短视频产品并不能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并不能正确理解“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一些自媒体创作社交类短视频之际,常常迎合社会大众的猎奇心理,倾向于展现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异质,而并不着意中华民族共同性增长的影像呈现。
(二)社交类短视频的资本逻辑与流量为王
资本本身是善恶并存的矛盾统一体,它如同双刃剑一般影响现代社会的运转。一方面,资本契合人类原生的经济理性,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类社会追求充裕生活的动能,促进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资本存在永无止境和难以遏制的自我增殖冲动,“资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8页。】。资本与人类经济理性和幽暗意识的天然契合,使得资本产生极其强大的规训权力,即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类个体倘若拒绝资本的驯服,就难免遭遇降格为现代社会边缘人的风险。资本对现代社会的规训,使得资本成为一种“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页。】,仿若整个世界的绝对理念和世俗上帝。
資本逻辑是一种以逐利为中心的单向度逻辑。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虚拟社区的形成,资本突破实体领域的拘囿,而将自我的触角伸向网络虚拟空间,给各种网络文化产品都涂抹上浓厚的资本逻辑色彩。进而言之,资本逻辑篡改网络文化产品生产的精神超越性和内在规定性,迫使各类网络文化产品都遵循资本增殖的市场铁律。社交类短视频亦形成了难以自拔的流量为王的逻辑。这种流量为王的资本逻辑,并不着意于社交类短视频输出的影像质量和社会声誉,而极力助推各类可以计量化的评价标准,如搜索量、点击量、排行榜、曝光率、评论数、转发量、粉丝活跃度、收藏量、点赞数、关注度等。社交类短视频的资本逻辑与流量为王由此本能地贬抑“阳春白雪式的和者盖寡”,而不断生产“下里巴人式的流行小调”,甚至炮制一波又一波毫无底线的审丑狂欢。
社交类短视频野蛮生长时期负向文化景观的生产是资本逻辑全面浸染网络社区的典型体现。但是,这种资本逻辑并不符合乃至背反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层次的伦理诉求。诉诸中华历史可知,中华传统文化向来有着朴素的民本逻辑。这种民本逻辑就是古人称之为的:“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尚书·皋陶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天地之大,黎元为本”(《晋书·宣帝纪》)。及至当代,我国创造性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逻辑,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形成十分鲜明的人本逻辑。这就是习近平称之为的“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168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171页。】。然而,短视频市场的资本逻辑和流量为王,绑架社交类短视频的文化生产和推广逻辑,它不但解构中华民族传统的公共道德和伦理法则,而且使得主体的人沦落为实现资本增殖的工具和手段,造就“人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颠倒”。这无疑偏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本逻辑,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社会思潮的娱乐泛化与信息投喂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思潮众语喧哗的社会。在多元社会思潮之中,泛娱乐化思潮无疑是最为流行的思潮之一。泛娱乐化思潮以一种后现代话语体系和文图符号,追捧、解读、戏谑或恶搞各种政治事件、经济事务和社会新闻。在泛娱乐化思潮深层影响之下,娱乐不再是个体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灵小憩,而成为宰制一切闲暇的极致追求;娱乐价值成为凌驾一切价值的最高价值,娱乐精神成为消解一切崇高的绝对理念,娱乐思维成为自我行动逻辑的强力主导,娱乐至死成为人生行走于世的终极信念。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泛娱乐主义思潮与智能媒介出现深度融合。泛娱乐思潮广泛渗透至各种社交类媒介尤其是社交类短视频之中,并成为社交类短视频最受欢迎的文化元素。更为重要的是,社交类短视频的泛娱乐化还受到大数据算法技术的加持。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之下,各种短视频运营平台为了追求用户粘性,普遍采用大数据算法展开信息的精准推送。这些短视频运营平台依据大数据算法计算用户偏好,推荐各种新颖甚至猎奇的信息增加用户的粘性,并在无限精分阅读受众的基础之上,采取多元信息的定制式推送,诱导短视频用户的青睐乃至沉迷。
泛娱乐化思潮与大数据推荐算法的结合,使得社交类短视频的正向教育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影响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亟须的道德教化。细而言之,首先,娱乐至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伦理指涉的背反。中华民族共同体最为核心的伦理指涉,是“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指向就是中华儿女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然而,泛娱乐化思潮与大数据算法助推的娱乐至死,通过设置娱乐性议题,以调侃戏说的泛娱乐方式言说相关议题,导致社会公共话语的解构、崇高价值信仰的遮蔽、深度思考能力的弱化,进而不知不觉地侵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不可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其次,信息茧房与中华文明包容和合的背反。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的根脉。中华文明的精髓就是“五味调和,八音克谐”,注重兼容包并,美美与共【朱碧波:《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结构体系》,《探索》2022年第3期,第73—83页。】。然而,社交类短视频依据大数据协同过滤算法,使得用户习惯性沉浸在偏爱的信息领域之中,接触立场一致的人,见其所乐见,闻其所乐闻。长此以往,网络用户主体接收到的信息流就会退化成一个充盈着相同意见的“回音室”。他们的所见所闻,只不过是自我言说的放大和回声。这种“回音室效应”造就的信息茧房,在很大程度上将导致用户的思维固化、视野褊狭和认知极化。这无疑背反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包容和合的价值指向。
三 推进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当前风头无两的社交类短视频是智媒时代科技发展催生出来的独特文化景观。面临社交类短视频资本逻辑与教育诉求之间的张力,当前我国既要有序约束社交类短视频资本逻辑膨胀的负面影响,又要充分激活社交类短视频的教育功能,不断依托社交类短视频的良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像呈现的手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知情意”的复杂心理体验。其繁复性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一种艰巨的心理建设过程。面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急切性的凸显,当前我国亟需充分借助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实上,当前我国依托社交类短视频平台传播国家主流政治文化,已取得十分重要的成果。2019年,钟君团队推出动画连续剧《领风者》,在国内领先的“二次元”文化社区B站播放,迅速引发网络围观热潮,截至2021年10月8日播放量达到1117.58万次。《求是》杂志社开设抖音账号“三眼井胡同”,制作多期关于马克思的动画短视频,请“马克思”给年轻人谈爱情、择业、节日等,突破性展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型传播。CCTV《国家记忆》抖音号通过“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宏大框架与微小叙事相结合”“图像叙事与历史解说相结合”,宣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取得十分重大的成果【“四史教育”促进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强化了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过,当前我国历史教育中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还有待提升。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上都将“中华民族发展史”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并列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史”的提出,启迪当前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动“四史教育”转向“五史教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全面而均衡的教育。】。国家主流政治文化与新型传播媒介的融合,启迪当前我国理应重视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巨大潜能,借助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深耕细作,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业性解读、系统化培育和体系化制作。
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义的精准把握。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注重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引入,借助专业人士专业知识的力量,精准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视角出发【严庆:《深刻理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41—48页。】,三维立体式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这种“三维立体式”培育,个体身份意识之维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公民意识,培育国民身份认同,激活各民族公民担当促进民族团结的责任与义务;个体与他者关系之维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以法律条文作为评判彼此行为的尺度,深刻理解民族事务法治化的要义;个体与国家之维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强化各族人民认同国家利益的至上性与优先性,激活各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结。
其二,打造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个体品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架构复杂和内容丰富的心理现象。这种复杂性和丰富性,既增添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艰巨性,又给予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广阔的空间。社交类短视频理应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丰富性,发掘自我的优势,找准自我运营的定位,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差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涉及推动各民族树立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这“五个认同”又可细分为多个支系性的认同,包括中华疆域认同、中华文化符号认同、中国式现代化认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认同等。这些支系性的认同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具象化的认同,如中华文化符号认同就涉及中华传统的建筑符号、地理符号、民俗符号、语言符号、文字符号等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为社交类短视频差异化而非同质化的影像呈现提供了极大的自主创作空间。因此,社交类短视频生产主体理应立足自我的知识背景和兴趣偏好,从不同角度提炼和宣传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志性成就。最终,各个短视频生产主体既完成个体品牌的打造,又涓滴成河相互增益,共同宣讲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符号和精神髓质、共同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伦理情怀、共同激活中华民族身份的自豪感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共同汇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之力。
(二)激活社交类短视频平台的算法伦理
当前社交类短视频在野蛮生长和流量收割的过程中,资本逻辑非恰当地使用算法技术,频频展开致瘾性推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短视频用户的价值塑造,不但助推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而且导致用户在算法奴隶之下丧失个体的主体性。面对这种局面,当前我国依托社交类短视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强化社交类短视频平台的公共责任和人文情怀,凸显算法技术的伦理正当性。
首先,短视频生产的算法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关键就是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性和各民族差异性之间的关系。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流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我国依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方向,不断推动各民族各区域全方位加速发展,推动各民族日益走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需要社交类短视频平台引导相关短视频的生产,鼓励短视频生产主体以视频影像呈现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增长。细而言之,当前社交类短视频平台要更多地利用算法技术,强化反映中华民族共同性优质短视频的推送力度,鼓励宣传介绍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文化产品,引导短视频生产摆脱传统割裂式看待民族关系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大势和时代成就。当然,鼓励社交类短视频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日益增多的共同性,并不意味忽略或摈弃多元民族文化的风情独具。当前我国各大社交平台都有众多以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符号、语言,以及民族地区独特的地貌、气候、建筑等为主打产品的短视频运营群体。这类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殊异性和多元性的影像呈现,是理解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窗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反对少数民族风情独具的影像呈现,而是追求中华民族共同性和各民族差异性的辩证统一。这种辩证统一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共同性具有主导性、方向性和根本性,各民族差异性具有从属性。因此,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借助算法技术鼓励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又要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的差异性。同时,还要极力避免一些短视频运营主体为了流量红利和猎奇收益而过度强化民族差异,甚至刻意迎合民族刻板印象。
其次,短视频消费的反向推荐。传统资本逻辑驱动的算法推荐容易造成用户的信息茧房、认知极化,导致网络空间成为“道德异乡人”的生产与再生产之地【“道德异乡人”是指持有不同的道德前提的人,生活在不同的道德共同体中,彼此都将他者视为道德上的异乡之客。道德前提的殊异和活动场域的固化,使得双方合作之时会产生难以弥合的价值冲突。这种价值冲突包括但不限于对程序的适用、对善的理解、对正义的分配等。这种价值冲突常常导致对话的困难和协同行动的艰难。[英]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学的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9页。】。为了矫正这种弊端,当前社交类短视频平台要致力彰显算法推荐的伦理正义,尊重人类个体的自主性和个人选择权的不可剥夺性,凸显算法推荐的公平性和算法原则的可解释性,强化算法推荐的预防损害原则,即避免复制、剪裁甚至强化现实世界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不平等,导致共同体意识的损伤。除此之外,社交类短视频算法正义在技术层面还可以强化“反向推荐”。美国学者伊莱·帕里泽曾提出“可证伪法”的算法设想,算法推荐可以反证用户画像,增加用户意外发现的可能,让用户能够接触到自己兴趣之外、日常经验之外的内容【[美]伊莱·帕里泽:《互联网对我们的隐秘操纵》,方师师,杨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20年,第171—172页。】。按照“可证伪法”的算法设想,当前社交媒介平台要立足特定民族群体的画像,反向增加其他民族文化曝光的概率,引导不同民族群体欣赏其他民族的多元文化之美。这就是说,以算法技术引导各民族超越“各美其美”的孤芳自賞,走向“美人之美”的相互欣赏,最终在“美美与共”的审美愉悦和情感熏陶之中,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三)引导社交类短视频形式与内容的相得益彰
当前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传统媒介的宏大叙事与单向度灌输难以持续吸引多元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的心灵共振。借助社交类短视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社会充盈的泛娱乐主义思潮又频频解构中华民族传统的德性追求、遮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话语言说,挤压中华民族超越性精神生活的空间。面对这种局面,当前我国依托社交类短视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特别注重宣传形式与材质的统一,实现短视频风格形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相得益彰。
首先,短视频风格的丰富多彩与量体裁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正道”与“风格的多元”是相辅相成的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是一种引导性的认同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若是仅仅诉诸单一化的话语方式,或满足宏大话语叙事的单向度言说,并不能完美地达到争取人心和引导认同的目的。为了达到争取人心和引导认同的既定目的,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尤为注重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与娱乐价值的有机融合。进而言之,需要精准理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方向,立足自我的目标群体和运营定位,借助多元的视频风格形式(包括又不限于国风、影视、动漫等),找准视频风格与目标群体的心灵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审美吻合点、切身利益结合点,对垂直用户潜移默化地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社交类短视频借助多元的风格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排斥娱乐元素的引入和娱乐风格的打造。毕竟,娱乐活动是人类游戏本能的自然宣泄,娱乐追求是人性难以祛除的潜意识存在【吕浩,肖群忠:《论娱乐的价值意蕴和伦理内涵》,《伦理学研究》2016年第6期,第111—114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应正视和承认人类与生俱来“趋乐避苦”的心理,立足目标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认知偏好,推动娱乐话语与主流话语的对接,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式多样的“年轻态”“青春体”“人文化”“休闲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社交类短视频风格多元并不排斥娱乐元素的引入,但公共媒介的社会责任决定了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意识并不能放任娱乐精神遮蔽教化的目的。毕竟,文以载道,社交类短视频的娱乐元素必须服务于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理念的生成。
其次,社交类短视频的内容为王与垂直深耕。社交类短视频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式上的独具匠心极其重要。不过,社交类短视频要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从根本上讲还是取决于“内容为王”,即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像文本内容的质量。社交类短视频只有立足影像文本质量的持续提升,才能以长尾效应不断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交类短视频在出场之初,泛娱乐化的内容曾经一骑绝尘。然而,随着娱乐泛化的情感空虚和审美疲劳,当前短视频用户已然开始注重知识类内容的学习。据《2020年中国在线知识问答行业白皮书》披露:2020年中国泛知识内容行业已经成长为千亿级别的市场,而线上泛知识内容平台移动端网民渗透率平均已达到86%以上【万晓榆,万婧:《在线知识问答社区用户信息信任判断实证研究——来自眼动追踪实验的证据》,《图书情报工作》2021第23期,第79—89页。】。面对社交类短视频用户“兴趣点”和“兴奋点”的转向,当前我国依托社交类短视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应注意短视频用户的心理需求,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呈现。进而言之,中华民族相关知识的广泛了解与深度学习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手段。当前我国要充分利用社交类短视频用户“知识需求增长”的转向,引导各类短视频平台联合多元专业的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主打的“青苗行动”“DOU知计划”“知识创作人”激励计划等活动中,强化中华民族相关知识的算法引导和流量加持,增加短视频用户全面遇见中华民族类知识(尤其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几率。同时,短视频运营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要持续不断地提升知识“含金量”、内容的“硬核度”和产品的“系列感”,深入寻求中华民族知识类内容的领域细化和垂直深耕,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Research on Social Short Video in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ZHU Bi-bo
Abstract: The sense of for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unification, the basis of national solidarity and the essence of spiritual strength. The emergence of the smart age and the popularity of social video has provided a new medium and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for spreading and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However, the role of social short videos in develop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difficulty of presenting images of this sense, limited by the “capital logic” of the social short video market, and hampered by hedonism existing in the whole society. Therefore, as China is promoting the social short videos in develop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the professionals from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to register in the short video platforms and upload professional short videos with the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activate the public responsibility and algorithmic ethics of social short video platforms, curb the expansion of consumerism and hedonism, and promote the social short video enabling to develop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by ensuring the styles and content of short videos are consonant with this sense.
Keywords: social short video; capital logic; consumerism and hedonism;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責任编辑:龚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