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典籍文化大众传播途径分析

2023-05-30周来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众传播融媒体

周来

[ 关键词] 融媒体;典籍文化;大众传播

典籍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思想,属于集成创新时代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融媒体时代下,为了扩大典籍文化的影响力,应科学引入大众传播技术,打造专注度高、创意性强的IP,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将传统古典文化转变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达到守正创新的目的。

一、典籍文化的起源与传承意义

(一)起源

我国文字起源较早,为典籍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最早的文字,商周时期出现甲骨文,文字逐渐成熟,至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开始分化,内涵不断丰富,商周时期社会开始普及文字与典册制度,士人阶层开始第一次整理神话传说、典册等中华文献资料,产生中华民族元典,为此后统一发展民族精神打下基础,为促进典籍文化的规范流传创造有利条件。发展至西汉武帝时代,中华典籍确立了尊经重道的传统,刘向、刘散父子第二次全面整理典籍,为此后典籍文化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直至隋朝开始确立科举制度,密切联系了读书、考试、做官等事项,扩大了典籍文化的影响力。

(二)意义

我国具备独特的历史文化,属于世界著名的文明圣地,而保存、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于中华典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文明也在不断变化创新,积累更多经验与知识,走出了蒙昧时代,正是因为文化的不断传承,才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通过典籍文化,人们可以了解以往的历史事件,明确民族发展的意义,并在多次考验中依然坚持不懈,不断巩固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为促进民族未来的全面复兴具备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融媒体时代下典籍文化大众传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一)典籍文化面对的挑战

1. 新媒体技术的影响

自然环境、技术环境、文化传播等因素决定着典籍文化的发展进程,融媒体时代下,社会产生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社会关系发生转变,打造了全新的文化传播体系,典籍文化生态结构得到改变。且当前出现较多新媒体技术,媒体融合发展程度得到加深,文化传播形式发生改变,大众接受、处理信息的思维方式也开始变化,呈现碎片化趋势。而大众频繁接触碎片化信息,会弱化传统阅读过程中培养的逻辑思考能力,无法严肃专注对待历史文化。同时,从文化传播客体角度,典籍文化属于高语境类型,脱离语境传播会扭曲典籍文化的精髓,无法保证逻辑性、完整性、真实性,不能达到深层次传播的效果[1]。

2. 跨文化传播与新兴文化的影响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世界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渠道得到增加,文化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但在此期间也会发生文化选择与交融问题,引入的外来与新兴文化会挤占传统优秀文化的空间。一是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下,传统文化需要对比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此时形式单一、欣赏门槛较高的传统文化很难调动大众阅读兴趣,易被其他碎片化信息干扰。二是在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出现多种不同的信息传播途径,大众更喜欢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获取信息,静态、二维、文字形式的典籍文化受到冲击。

(二)典籍文化面对的发展机遇

1. 文化辐射面积增加

融媒体时代下,网络媒体类型增加,拓宽了传统文化的覆盖范围,达到了资源共通、内容兼容、宣传互融的效果,典籍文化的传播辐射面积不断增加。一方面,典籍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存储与展现方式,相关网站引入大数据技术处理典籍文献资料,建设媒资库系统,并通过视听技术改变典籍文化的传统形式,将典籍内容存储于图像、音频、视频中。另一方面,典籍文化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为大众提供了更多选择。融媒体时代下,大众并非完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可以自主确定媒体接触,根据自身的喜好动态选择优质的典籍文化,打破年龄与圈层限制,扩大典籍文化的受众范围[2]。

2. 趣缘群体扩大

融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开始倾向于使用垂直传播模式,针对某一领域精耕细作信息内容,并利用专业性软件整合创作信息,为特定目标人群推送需要的信息内容,获得更多大众的关注,构建以兴趣为基础的社群,其间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层级结构打造广泛的网络体系,系统化推送文献信息,以周围节点的方式将信息持久性扩散,通过好友关系保证信息的裂变式传播,打破以往的社交时空界限。因此,典籍文化可以以文化社群为单位,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在全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将趣缘群体发展为最大的受众。

3. 文化IP不断涌现

传统文化属于民族精神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具备巨大势能,这些优秀文化资源不能仅陈列于博物馆中,也不能仅成为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内容,而是应改变静态形式,实现提取创新,打造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为优质文化IP,授权相关企业生产时尚创意的文化产品,走进国人生活,全方位传承典籍文化。同时,融媒体时代下,还可以挖掘典籍文化IP,在把握精髓的基础上精雕细琢,体现出自身的生命力,真正将典籍文化打造为代表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

三、融媒体时代典籍文化大众传播途径

融媒体时代下,典籍文化的发展格局发生改变,出现多种传播方式,传播受众也发生改变,出现新形势与新格局。为了达到预期的大众传播效果,应强化开发转化文化IP,實现传播突围。

(一)明确传承使命

典籍文化集聚了大众群体的集体记忆,属于群体联系的精神纽带。为了扩大大众传播范围,应打造典籍文化IP,利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价值,承担传承文化的使命,在掌握典籍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激发受众参与情感与语言互动,加强典籍文化与大众的联系,促使更多人群认可典籍文化,打造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3]。

(二)深耕典籍文化

融媒体时代下,社会文化的传播格局发生较大改变,为了多元化、大范围传播,应保证典籍文化的优质性,体现历久弥新的精神内涵。典籍历史文化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心血,蕴含着中华民族治理政治的智慧,体现着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集体构成了典籍文化的深刻内涵,为打造文化IP 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多角度解读典籍文化。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为了保证典籍文化的大众传播效果,应全面深耕典籍文化,使大众在丰富的典籍资料中感受现实与传统的联结,在古今情感共鸣的过程中,创新性地解读典籍文化内涵,把握精髓,打造特色化的典籍文化IP,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方面,应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融媒体环境中,人们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接收短时间冲击力强、片段式的信息,逻辑思维能力减退。而典籍文化资源内涵深刻、内容复杂,呈现出较强的整体性,内容广泛抽象,理解难度较大,不适合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不利于扩大受众阅读范围。虽然当前大众接受对典籍文化的阐释与解读,但并非意味着典籍文化的浅显化、局部化发展,为了增强大众的接受程度,应针对典籍文化资源库系统,找准切入要点,将典籍故事转变为具体信息,真正做到以小见大,使受众更易理解文化内容,促进典籍文化的广泛传播。同时,在讲解典籍文化时应改变为了讲解而讲解的思维模式,应重点塑造典籍中的人物形象,以此为基础明确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引导观众初步理解人物,以此为切入点增强对典籍的阅读兴趣。具体文化解读过程中,应发现典籍人物身上的家国情怀、礼仪孝悌等精神,反映出大众感兴趣的文化要素,折射大众内心的情感与思想。整体而言,在解读典籍文化过程中,应重点分析其中的代表人物与背后的历史故事,以此为基础打造核心文化IP,帮助大众加深对典籍内容的理解。另外,大众较为熟悉典籍文化中的象征,但却并未理解其中的内涵,比如在“伏生传书”故事中,伏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被大众了解,但其传书护书的故事却较少人知道。为了增强人们对典籍文化的亲近感,在解读期间应深耕典籍中未知的文化形象,使大众产生共鸣,体验熟悉感与新鲜感,以此扩大传播范围。

另一方面应做到观照现实,古今融通。任何时期的典籍文化均蕴含着深刻的时代精神,为了创新性解读典籍文化,应结合传统与现实情况,在历史经典中凸显当代价值。其间应以大众现实精神需求为基础,充分挖掘典籍文化中的价值精神,体现公平正义与爱国情怀,真正达到古今互通的效果,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在解读典籍文化内涵时也应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通过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将典籍文化转变为时代经典,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4]。

(三)注重媒介表达

融媒体环境中,大众传播界限被打破,典籍文化传播载体也得到改变,由以往单一的纸质形态转变为多媒体形态。由此,典籍文化IP 也应改变以往平面化、纸质化的传播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内容样态,引入特定的叙事模式,打造多维度的话语形式。

一方面,应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实现典籍文化的立体化解构。融媒体技术打破了各种傳播形式的界限,各种形态的文化产品得到协同发展。为了丰富受众的视听体验,为典籍文化创建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空间,应综合引入多种传播方式,创新新媒体平台,聚集多方面受众。比如应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整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打造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效果。同时,还应引入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结合不同层次受众特点,展开立体化宣传,扩大典籍文化的覆盖范围,突破受众原生圈层。

另一方面,应引入非线性叙事方式,实现多维度连接。融媒体技术下,典籍文化的线性叙事方式得到改变,不再仅重视时间线索与因果关系,而是开始引入非线性的叙事模式。比如可以使用互联网超文本链接方式,为用户直接跳转需要阅读的内容。且在打造典籍文化IP 时,还应利用融媒体技术有机连接不同的典籍文化内容,以时间序列为基础,集中主题相近的典籍内容,突破时间与主题的影响,保证典籍文化的整体性,引导大众多方面了解[5]。

(四)营造共情基础

优秀文化的传承基点依然在于大众,为了打造优质的文化IP,应引导大众自主参与典籍主题,并实现自主表达。融媒体时代下,互联网社交平台实现了去中心化处理,为大众提供了广泛的讨论空间,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由表达分享。由此,在打造典籍文化IP时,应明确大众的阅读需求,建立高效的互动模式,为典籍文化IP 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典籍文化的内涵价值,体现时代精神。

一方面应融入情感元素,形成共情。典籍文化中包含着真挚的亲情与友情,为了唤起大众的共鸣,应重点强调典籍中的故事情节,引导观众沉浸其中,在情感处挖掘直击人心的文化元素,获得大众的共情体验,调动大众讨论与表达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应明确大众需求,激发再创作模式。融媒体环境中,人们大多在网络社群中分享信息,呈现出垂直化的表达特色。由此,在塑造典籍文化IP 时,应激发受众表达意愿的兴趣,挖掘受众情感共鸣情节,建立反馈与互动机制,引导大众表达创作意愿,加快典籍文化的传播速度。同时,为了保证受众主动参与典籍文化IP 的构建过程,扩大影响力,还应形成多方联动的矩阵,利用网络社群平台,综合视听传播方式,鼓励受众弹幕互动、自由转发、二次创作,实现信息的多点矩阵式传播。另外,还应构建受众与典籍文化的高效反馈机制,对接受众需求,增强对典籍文化的黏性,拓展大众传播路径。

四、结语

典籍文化包含着劳动人民的创造与修身齐家的规范,随着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典籍文化应转变传播途径,实现创新性、多维化演绎,融合古今元素,创建一脉相承的经典文化IP,真正突破传播障碍,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长远传承。

猜你喜欢

大众传播融媒体
究传播学角度下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内涵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