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保护视角下鲁锦的设计应用研究
2023-05-30胡善坤吴日哲刘永坤
胡善坤 吴日哲 刘永坤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保护;鲁锦;设计;应用
在鲁西南农村地区,有一种曾被广泛织造和使用的棉花质地平织和提花织物,也就是被农户人家称之为土布、花格子布或老粗布的鲁锦[1]。鲁锦虽然有“锦”之名,但并非常见的丝织类锦缎,而是鲁西南农妇手工织造的一种纯棉布料。由于其制作工艺精细、色彩浓烈、纹样丰富,如织锦般美丽,因此被冠以“鲁西南织锦”之名,简称为“鲁锦”。 鲁锦织造技艺以菏泽鄄城、济宁嘉祥最为著名,是山东地区的一种特色民间艺术。历经岁月而传承至今,成为一张递向世界的文化名片,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影响世界的重要媒介[2]。在当今时代,文化和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3]。鲁锦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助适当的设计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4]。
1 鲁锦的特征
1.1 艺术特征
鲁锦着色主要选用自然生态染料。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在鲁锦的色彩运用中占据主要位置,这种变化丰富、对比强烈的设色方式和中国民俗用色特点一脉相承,深受传统“ 五色观”的影响[5]。给人以淳朴热情之感,彰显浓厚的东方审美韵味。同时,这种用色倾向也扎根于鲁西南地区的民间审美与民俗文化,包括年画、剪纸、印染在内的诸多民间艺术共同塑造了鲁锦这种以原色为主的着色风格。
此外,鲁锦中纹样的几何造型具有现代视觉形式的风格特点,图案整体抽象概括、灵活多变,通过多样的变化组合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6]。鲁锦中的纹样又有主纹和副纹之分,主次之间相互搭配,最终形成不同的构图形式,寄托不同的美好愿景。鲁锦中常见的经典纹样有灯笼纹、水纹、斗纹、枣花纹、芝麻花纹、鱼眼纹、斗纹、鹅眼纹、狗牙纹、猫蹄纹等。根据民间记载鲁西南地区的农家妇女能够借助二十二种基本色线,将这些纹样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变幻出千余种几何图案[7]。
1.2 工艺特征
鲁锦的织造工艺较为繁琐,采用纯手工制作,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锦的蜕变。和山东蓝印花布和彩印包袱等民间土布不同,鲁锦是在木制织机上,以棉线作为制作原料,借鉴织锦工艺,采用手工作业的形式,织造出带有彩色纹样的纯棉布匹。而民间蓝印花布和民间彩印包袱,则是借鉴印刷工艺,采用印染的方式形成图案纹样。也正是这种类似织锦的制作工艺,最终成就了鲁西南织锦之名。从主要工序来看,鲁锦可以概括为纺线、染纱、浆线、经线、穿综、闯杼、上梭和织造八个主要工序,每道主要工序又划分为许多子工序。从织造技艺的角度来看,鲁锦主要分为平纹、提花、打花、砍花和包花等技艺。和其它织锦类似,综片是成锦的灵魂所在,在鲁锦技艺中,基于两片综的平纹技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其成品属于较为低端的老粗布,而基于四片综以上的提花、打花、砍花、包花等技艺所制成的布匹,才是真正能够冠以“鲁锦”之名的最高技艺和艺术价值的体现。
1.3 人文特征
鲁西南地区的织女们通过鲁锦构筑了一个质朴且多元的情感世界,凭借“托物言情”的手法描绘着关于心灵寄托、繁衍生息、平安喜乐、驱邪纳福的朴素情怀和未来希冀。在织女们的观念中,织造的鲁锦图案越是丰富,就越能体现祈福的诚心诚意。特别是在鲁西南地区的传统婚俗中,待嫁女子都有自己织造被褥用以陪嫁的习俗。这些陪嫁的被褥要求有铺有盖,讲究成双成对。这种对数量的刻意追求,归根究底也是一种祈福的仪式,有着吉利喜庆的含义,如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等[1]。
2 鲁锦的发展现状
2.1 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山东省就组织开展了一次对鲁西南地区手工织物的广泛调研。后經省政府协调,各相关单位携手对鲁锦进行实验性开发,探索以鲁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奠定了鲁锦未来的发展基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用以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山东省也出台了保护和发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配套政策,指明了保护工作的工作重点,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不断打开新局面。在细节上表现为记录、传承和传播的手段得到发展,以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语言表达的内容可以得到更好的记录。传承人的培养方式得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新方法得到推广,富有创造力的新鲜血液不断涌入。传播渠道和方式得到发展,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在引起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感和创造力。在这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中,鲁锦开始在诸多领域得到发展。
2.2 设计影响下鲁锦的发展问题
诸多成功的案例肯定了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有着正面作用,但只有少数的学者深入反思了现代设计理念的冲击对传统手工艺的负面影响[8]。借助设计手段使传统工艺适应现代生活,实际上是借由设计将现代消费者的审美施加在传统文化之上,使传统手工艺品在功能、审美、商业价值等多方面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片面地强调设计对传统工艺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在承认设计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思考设计带来的消极作用,如此才能正确理解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间的辩证关系。
2.2.1 对价值取向的影响
服务于市场经济的现代设计,以高效、快捷、低成本、高附加值为目标,从设计到成品,每个人、每台机器只负责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服从于整套制作流程。这种形式打破了传统鲁锦织造中“织女既是制作者又是创作者”的固有模式,迫使织女成为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由此织成的鲁锦不再承载织女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精神寄托,而更多服务于现代化的商业需要。在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的影响下,个人织造技术的高低已不再是鲁锦价值的关键所在,“设计”能力的高低取代“织造”技艺的优劣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个性化”开始服从于“规模化”,商业价值更重于文化价值。
2.2.2 对传统技艺的影响
虽然设计主导下的鲁锦生产拓宽了消费市场和消费人群,降低了织造工艺的难度,带来了更多的经济价值,但也打破了几千年来鲁锦传统的价值评判标准,织造技艺的难度价值不再凸显。传统鲁锦是由纯手工制作,工序繁复、图案精美、色彩丰富,但这种复杂的工艺不符合批量生产的要求。当前的鲁锦生产多是以机器模仿手工织造的风格为主的四片综提花工艺,这种工艺已是现代机器生产的极限,因此设计师必须通过简化鲁锦的图案及色彩变化来适应机器生产。虽然这种“简化”营造出一种简约且有一定“传统感”的现代美感,但也使鲁锦的高端制作技艺逐渐失传,到目前为止,会操作“八片综”的织女已是凤毛麟角[1]。
2.2.3 对文化内涵的影响
现代设计通过打散、抽象、重构等形式对传统纹样进行创新,在此过程中纹样的文化内涵并不被在意,视觉上的创新效果才是最终目的[9]。虽然这种方式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喜爱,但实际上已经和掌握传统织造技艺的织女们毫无关联,只是设计师借助现代设计方法生成的符合现代消费者期待的鲁锦商品。这种程式化的设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计的同质化现象。正如Andrew Feenberg 所批判的那样,“现代文明消除了地域差别和破坏了传统价值的同时,也同化了所有其他的差别” [8]。
3 文化创城与保护视角下鲁锦的设计应用案例
3.1 基于鲁锦的传统布老虎抱枕设计
多功能虎头抱枕在材料的选择上,主要使用了单色鲁锦布料,结合布料拼贴、棉线刺绣等手法完成了产品的整体制作。抱枕在传统虎头形象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审美理念,从色彩、造型和制作手法上做了简化处理。单色鲁锦面料的选择在降低技术难度的同时,单色色块的组合也使虎头的整体形象更加贴合现代人简约的审美倾向,但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虎头的传统形象特点。当拉开虎头抱枕侧面的拉链时,即可展开为一张小薄被,鲁锦面料为主的材质使得产品更为亲肤舒适。同时虎头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寓意,又增添了许多情感关怀和人文内涵(如图1)。
3.2 基于鲁锦的门头设计
嘉祥文化馆对原鲁锦展区进行重新设计,除了展板和展品陈列外,富有鲁锦特色的门头是设计工作的重心。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过往的装饰经验,门头设计决定以鲁锦和木材为原料,以中国传统牌匾和幌子的形式制作出布面招牌,上书“中国鲁锦”四个字皆是用鲁锦面料裁剪而成。并借鉴现代构成设计的特点,在招牌两侧的木架上绷出富有转折变化的鲁锦布匹,以此展示鲁锦的色彩及纹样之美(如图2)。
3.3 基于鲁锦的绶带设计
传统的鲁锦布料由于颜色过于强烈,不适合直接应用在大型活动的礼节性用品上。因此,服务于孔子文化节的绶带设计,借鉴“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对鲁锦布料的色彩进行简化,采用单色的设色形式,并在保留传统纹样完整性的前提下,将斗纹纹样进行简化和截取,最终形成简约的黄底红纹绶带样式(如图3)。
4 文化传承与保护视角下魯锦的设计应用思路
4.1 树立传统与现代相互尊重的价值取向
当今时代,自动化、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商业上的优势,但也带来了一种文化上的缺失。因此,设计师应当转变思维重视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给予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10],应当关注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将产品的功能性和文化性深度绑定,在满足产品功能性的同时,赋予产品更多的人文关怀,摆脱程式化生产所带来的冷漠感。同时,也应当重视传统工艺的艺术特征,在进行提炼、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发挥传统美学思想的优势,从而设计出更具传统审美特色的现代产品。传统工艺的设计应用,不是传统元素的简单堆叠,也不是怀旧式机械模仿,而是要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工艺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重组,在尽可能尊重传统文化元素完整性的前提下,有选择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使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产品,既能够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又可以通过文化价值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11]。
4.2 倡导现代化的技艺培养体系
传统鲁锦工艺之所以被现代化生产需求所主导,其主要原因在于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度的脱节,传统手工艺人的创作理念无法满足时代和现代人的普遍审美需求[12]。因此,伴随工业化、市场化而诞生的现代设计理念必然会对传统工艺产生较大冲击,甚至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手工艺人的创作理念长期滞留于旧有风格,是由于传统的培养体系依靠于血亲师徒世代相继、口手相传,长期处于闭环状态,难以广泛借鉴、推陈出新,导致技艺和风格走向程式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难以保持自身纯粹性而被同化。因此,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就要重视传承人的培养工作,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手工艺人,需要在设计思维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给予培养提升,使他们正确理解现代化和传统工艺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自身创作理念在技艺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最终通过拓宽阅历见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塑造一批懂设计、懂技艺的当代传承人,才能避免传统技艺在现代化发展中迷失方向[13]。当前我国诸多高校都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基地,为传统技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传承环境和文化氛围。
4.3 遵循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
在织女掌控鲁锦生产全过程的时期,图案纹样的构思必须在过往生活经验的指导下进行有序组合,这种组合必须符合驱邪纳福、平安喜乐的朴素观念,即便是牺牲部分视觉美感,也要保证图案纹样的意义性和完整性,也正是这种对图案意义性和完整性的刻意追求,折射出织女们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传达出她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和心灵寄托。因此,对鲁锦进行设计应用时,要注意保护鲁锦纹样所蕴藏的深层文化内涵,打散、抽象、重构等设计形式需要在尊重图案单元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不能盲目地拆分组合,片面地追求视觉效果,要向消费者展现出鲁锦产品的人文情怀。
5 结语
在现代化发展的冲击下,传统鲁锦的艺术形式被盲目拆解,生产者片面地追求设计的商业价值,而使产品失去了应有的文化价值。传统工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一件产品必须在满足消费者功能性需求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才能称之为好的设计。而设计师应当学会从传统工艺中汲取文化营养,赋予产品更多的人文内涵,而非将传统元素进行片面的拆解,迫使其适应机械化大生产,破坏原有的寓意,丧失原有的人文精神。因此,传统鲁锦设计应用,要在保护和尊重传统文化价值的前提下进行,建立合理的设计观念,达成现代设计与传统鲁锦工艺之间的和谐共生,最终探索出符合传统鲁锦工艺特色的创新设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