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里希特“照片绘画”与中国现当代绘画

2023-05-30王琪吴梦娴

参花(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灰色油画摄影

◎王琪 吴梦娴

一、引言

从架上绘画到“照片绘画”,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样也给绘画界带来了改变。“照片绘画”是德国著名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首创的油画风格。本文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了解“照片绘画”的产生来探索“照片绘画”艺术形式的创造者里希特的绘画语言,以及创作理念;分析部分中国现当代画家创作中的“里希特现象”;探究我国部分现当代画家如何受里希特绘画的影响,提出“照片绘画”的前瞻性思考。

二、“照片绘画”的产生

1839年,照相机成功问世。摄影产品的出现帮助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的记录以及追忆。摄影渐渐成为一种大众性的行为,这一行为也给绘画领域带来了改变。从以往通过纸笔来记录或复制,到通过照片来认识世界,绘画的神秘感逐渐被打破。美国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说:“摄影解放了绘画,使之能够从事其伟大的现实主义使命——抽象分离。”

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绘画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个时候盛行达达主义,甚至宣布了架上绘画的死亡。在绘画艺术处于消极状态的时期,许多艺术家都在寻找打破困境的方法,出现了波普艺术、激浪派艺术、过程艺术等新型美术思潮。由此“照片绘画”这一新的艺术潮流出现,打破了绘画与摄影之间的界线,为绘画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摄影技术与绘画的相关话题一直存在争议,两者之间似乎不相容,但又相互成就。摄影能给绘画带来及时的创作素材和灵感,绘画又能给予摄影美学上的参考,两者相互渗透交融,相互成就,相互促进。

格哈德·里希特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德国画家,“照片绘画”是他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一种艺术风格。20世纪40年代后的联邦德国,从传统的绘画观念转而去探索崭新的美术潮流。当时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如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欧洲的以非形象艺术为主流的抽象模式。里希特1961年前受到的是现实主义美术教育,直到1961年,他接触到了非形象派、波普艺术等新的艺术流派,切实体会到了美术界抽象与具象的争议与矛盾。

在美术界苦恼于传统美术与新的潮流之间的界线时,里希特则在摄影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建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通过照片来进行创作的,但与“照相写实主义”不同,他的作品并不强调高度逼真的效果,而是体现一种虚拟图像的视觉感受,将照片中的形象进行模糊虚化处理,大面积地用灰色调来表现。在“摄影时代”来临时,里希特认为摄影取代了绘画描绘的重要功能,但并不能取代绘画的艺术审美价值。他尝试用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摄影的出现反而赋予了他新的思想,使他建立起新的艺术流派。他还指出画照片也可以有效规避风格化的绘画创作观念。里希特的“照片绘画”影响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今,在新科技和绘画艺术之间寻找共存关系需要当代艺术界不断地去探索。里希特的“照片绘画”对我国现当代绘画的影响很大,他独特的绘画方式受到了国内大批艺术爱好者的喜爱。许多画家都通过“照片绘画”得到启发,他们尝试借鉴或照搬这一绘画形式。本文选取了几位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进行探讨,虽然每位画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主题、风格、艺术理念都是变化的,但我们能在他们部分时期的作品里找到里希特“照片绘画”的痕迹。

三、“照片绘画”与中国现当代绘画的碰撞

(一)抽象变形上的碰撞

里希特“模糊”的艺术语言对中国当代的油画艺术家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虚实变化、远近处理的绘画方式耐人寻味。里希特将自己的作品分成了三种:小抽象、软抽象、大抽象。他将照片模糊性绘画归类于软抽象,他的画面处于不同于当下观念的另一种地带,像是梦境一样的地方,模糊的手法给观者带来极为神秘的空间氛围。如1963年创作的《喷气式战机》,还有1965年创作的《如厕纸卷》等作品。里希特认为模糊性的绘画语言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没有限定作品的风格。这种思想传递出他冷静的艺术观念以及富有哲学性的抽象概念。里希特对摄影照片有意识地模糊化处理,使得绘画与写实主义照片有了根本区别,画面的模糊性语言使观者一时难以“看清”其内容,产生一种无法“对焦”的视觉体验,这样的表现形式使油画充满了错落的凌乱美。

湖南画家李路明的许多作品都采用了虚化、模糊的表现方式,纯粹用黑白灰的颜色来传达情感。他不避讳直接用里希特的“照片绘画”艺术进行创作,虽然与里希特的艺术手法相同,但也融入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他的作品《20岁的肖像:1976VS2004》是他对“照片绘画”的初次探索,画面黑白灰的色调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云上的日子》系列作品则是他绘画技法成熟期创作的,用模糊的手法以及黑白灰的绘画语言来表达,画面呈现出一种虚无的视觉效果,仿佛定格在某个历史时刻,向观众展示一场生动的表演。他用独特的历史视角来描绘,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谢南星也是里希特“照片绘画”的追随者之一。他2000年至2009年的绘画作品物像朦胧而轻柔,像是梦境中的场景,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其代表作品《无题(走廊)》,描绘的是一条深邃的楼道,视线的聚焦处为远处泛着黄光的灯,微弱的光线配合模糊的绘画形式。这种摄影的“瞬间”被巧妙地表现了出来,进入一种图像的诗意状态。其他《无题》系列的作品也体现出了模糊的美学状态。这一时期谢南星对里希特“照片绘画”的热爱和借鉴都从作品中反映出来。里希特的模糊性绘画对中国写实绘画的艺术创作者与探索者具有参考价值,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向。

(二)色彩构成上的碰撞

在“照片绘画”艺术里,里希特运用大量的黑白灰语言来进行创作。他有意将主题淡化,将色彩减弱,这种处理画面主题的方式,使画作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和神秘感,仿佛是在给观者一种暗示。例如他的《城市俯瞰》《飞机》等系列作品都采取了这种色彩语言,与野兽派华丽浓重的色彩以及波普艺术丰富多变的色彩不同,其运用铺满白、灰色调的方式使得画面看起来很舒缓,不禁让人想去窥探其内涵。

中国艺术家刘小东的绘画作品与里希特的“照片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和一些电影导演、作家有着密切联系,其作品因借助摄影而具有记录性。他对灰色的运用以及画面模糊化的处理赋予了绘画作品新的意义,与里希特的灰色有一定的区别。刘小东的灰色赋予了作品更多情绪色彩,在他看来:“灰色是最丰富的颜色,人生的90%都是灰色的,高兴和痛苦仅占10%,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灰色的。”在他的认知里,灰色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平淡的心情,反映着平淡的生活。其次,灰色也蕴含着伤感与怀旧的情感。湖南湘潭的画家毛焰对灰色同样很偏爱,他的肖像画大面积地运用了灰色,使画面达到了一种虚无缥缈、迷离不定的效果。“我们这代人的主观意愿比较强,开始关注自身,面对自己,反而和这个时代的关系有一种疏离感。”他的作品有《戴帽的青年》《托马斯肖像》等,淡化的色彩像是在用缓慢的语调诉说着画面的故事。著名油画艺术家张晓刚,在德国参加了第九次卡塞尔文献展览后,收获了格哈德·里希特的油画艺术特点。他迷恋于里希特画里的独特气质,回国后创作出了《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在“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上展出时震撼了当代艺术界。这一系列油画作品用“里希特式”的“照片绘画”形式,将“旧照片”以油画作品的形式体现出来,摒弃了传统的写实风格,融入了自己的意识观念。画面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加上部分色彩,人物表情淡漠,令人难以捉摸,使画面显得更有距离感。他致力于探讨人性与人的心理状态,而里希特这种简化的艺术风格为他这一系列作品提供了灵感,传达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

里希特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了灰色:“灰色到底也是一种颜色,有时对我来说也是最重要的颜色。”他觉得黑白照片的表现力比彩色照片更有震撼力,转瞬即逝的镜头感,给画面抹上了神秘色彩。

(三)元素提取上的碰撞

里希特对各要素进行整合等“深加工”的艺术手法成为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家学习的重点。他的技法十分独特,表面上看,他选取的照片有随意组合、类似抓拍的迹象,实际上却展示出十分丰富的内涵。他经常使用新闻图片进行创作,这些直白的形象被他画在巨大的画布上,再加上模糊化处理的绘画语言,使得里希特在作品中呈现出历史画面的沧桑感和厚重感。他在绘画技法上的创新是其成功的根本。他对照片不完全重现,也不进行拼贴,而是截取照片中的一部分信息,再进行模糊处理,由此使画面产生距离感和美感。“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从照片中提取我们想要的,删掉不需要的会影响画面效果或所要表达思想的元素。”这启发了中国艺术家对作为深加工对象的照片进行整合。这一整合过程包括抽取一系列照片里的元素,在重组中实现创新。再以照片为基础进行油画绘画,抽取有用元素、摒弃无效元素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环节。

刘小东就经常借用照片上的元素来进行创作,比如人物是照片上的,而背景则是写生场景,又或是反过来。所以画面呈现出一种割裂感,这种算是“拼贴”的艺术手法与波普艺术不同。刘小东对元素的提取再组合的方式是符合视觉经验的,难以被发现。将照片与照片、照片与写生场景中的元素相结合,呈现出他想表达的绘画语言,使画面多了很多“信息”,更加耐人寻味。刘小东没有强调自己对画面的处理,他的“有感觉”的元素相结合的技法与里希特对照片的随意组合相似。

里希特丰富的艺术语言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者的艺术追求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绘画者去粗存精、学会扬弃有很大帮助。

四、里希特“照片绘画”对中国现当代绘画的启示

里希特模仿摄影的形式来作画,而不是一味地复制照片。制造像照片的绘画意义不大,传统的绘画只有适应时代的媒体条件,变成照片艺术的同时又不失去其本身的绘画性质,才能保持其意义。许多画家对里希特的模仿是浮于表面的、机械式的,缺乏思考,没有深度的挖掘,这反映出了画家们还处于缺乏个性、缺乏创造性的探索阶段。“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实现作品的创造性离不开艺术形态的创新,一旦离开‘创新’,‘创造’这个神圣的词汇将会沦为‘制作’‘模仿’‘复制’的同义词。”

里希特被称之为“21世纪的毕加索”,他对写实艺术、波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风格了然于心,融会贯通,将其糅合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成为艺术界风格多样的大师。他与毕加索有着类似的艺术理念,毕加索说过:“我的艺术是破坏的总结。”而里希特也有着类似“破坏”性的艺术手段。他在面对眼花缭乱的素材时,提取自己想要的进行“再创造”,破坏后再重建。实际上,油画创作上的“破坏”就是一种“创新”,这种艺术手段反映了油画创作者对自我认知的绝对自信。里希特对照搬他人的艺术创作极其反感,他不固守风格,在“照片绘画”后又有其他的艺术创新。他的创作方式是值得我国绘画创作者深思的,我国的绘画艺术需要在更加广阔的范畴内探索新的可能。

“照片绘画”在艺术思想、形式、技巧上给后来的艺术创作者带来了灵感,但反复地复制里希特以获取成果已经不再重要。随着中国艺术融入世界,在与世界文化相互借鉴中,怎么找到既包容、学习、借鉴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坚持本国艺术传统、反映本国文化特征的特色创作道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此,在创造性方面,时代给文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当代艺术创作者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在全世界纷繁芜杂的文化、思潮影响下,在题材、内容、技法、载体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才是现当代绘画要达到的要求,也是一个艺术创作者对时代使命的担当。

五、结语

里希特的“照片绘画”给我们带来了较为沉重的思考。他在对艺术探索的过程中,勇于接受新事物带来的改变,没有故步自封,反而将事物与自身主观思想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和风格。艺术创作没有绝对的规则,对待里希特处理绘画的方式,我们也要避免单纯地模仿。在摄影、互联网等新型科技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者们应当合理地利用它们,融会贯通,创作出属于现当代的、新时代的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灰色油画摄影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浅灰色的小猪
油画
灰色时代
她、它的灰色时髦观
《岁月长又长》(油画)
感觉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